浅谈现代小说与名著
Ⅰ 古代名著与现代小说有什么不同的作文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现代小说只是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使人物形象除简单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态”典型形象、心理型“内向化”典型形象与抽象化“象征性”典型形象等。因此,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安忆的《小鲍庄》,方方的《风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梦》《杂色》,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周立武的《巨兽》等都绝不能因没有传统的“典型人物”而否认其中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节安排上,许多现代小说也与传统故事型小说不同:或淡化情节,如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刘震云的《塔铺》,以及残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节的诗化,以意境取胜,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何士党的《喜悦》,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节抽象化,如张承志的《大坂》,黄灿的《孤岛》,韩少功的《飞过蓝天》等,所有这些小说,虽没有了传统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的冲突、悬念,但以此证明小说可以不要情节,无疑是浅薄无知的。这里有一个对故事、情节的理性认识问题。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论述这个问题时说:“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的或是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而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检验标准,正在于它是否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我们摆脱传统观念对情节与故事的束缚,而承认只要是动态过程就含情节与故事这一新理解,就自然会对现代小说的情节要素的体现有正确的把握与认识了。
同时,对现代小说中环境背景的抽象化、虚化或怪诞化;对现代小说主题改变过去内涵的单一性(即只将主题理解为思想观念)而呈多样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观念等均可成为主题);一反过去图解说教式、单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义性与含蓄性体现,也应有科学理解。不能以此为据,认为小说可以不要背景环境,可以不要主题意旨。
简言之,小说是以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有机融合的生动、具体。逼真、自然的艺术画图来反映社会人生的散文体叙述文学样式。
Ⅱ 读名著小说好还是读现代小说好
各有千秋,我觉得读名著丰富个人的内涵于修养,现代小说可以读作为一种娱乐与一种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Ⅲ 言情小说 和 名著的区别
说简单点吧
言情里的人物
故事
情节等大都是为"爱情"展开
而名著虽然也有表现
但只是起渲染
就好比人的衣服
只是外在
名著更多的是要通过描写
来表达一个深刻主题
再简单点就是名著强调思想性
言情比较通俗易懂
在内容思想上言情好比让你听hip-pop你觉得很好听
名著就是换让你爷爷听他觉得受罪
Ⅳ 世界名著属于小说还是文学现代小说与当代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文学的范畴很大的,小说、戏剧、诗歌 全都是可以说是文学,文学其实说白了其实就是说写的很好的有价值的小说、戏剧、诗歌等内容。
你可以设置文学类,然后下面设置小说类,戏剧类等分类。
现代 当代的区别就是时间的不同,当代就是指离我们很近的 那种,现代的就比当代的远一些 大概是白话文刚兴起的时候的
个人见解 望采纳
Ⅳ 谈谈你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认识
现代文学馆里的沉思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我和出席全国儿童文学创作讨论会的代表们一起,参观了刚刚开馆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
进入展厅之前的过厅两侧,作家们停留的时间最长。原来这里有两幅长18米的巨型油画分挂两侧,左侧为《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受难者》,右侧为《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反抗者》,形成了一个让人留连沉思的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在这里,我看到了跪在地上画圆圈的阿Q,被打断腿的孔乙己,拉洋车的祥子,日出前自杀的陈白露……也看到了慷慨就义的夏瑜,处于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怒涛激荡中的倪焕之,冲决封建大家庭的热情的觉慧,在人鬼之间流徙幻变的喜儿……这些凝聚了时代的苦难和烈火,灌注着作家的心血和感情的文学典型,是我早已熟稔的,瞥一眼我几乎就能看清他们衣服上的皱折,感知他们灵魂里颤抖的丝缕;但是,当他们以视觉可触的绘画形象集中地呈现在我面前时,还是给了我强大的、多少有些久违了的感情冲击!特别是和文学形象穿插在一起的左联五烈士的身影,使我不禁想起了中学时代就已经从课本上背诵下来的鲁迅的名文里的名句: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智识的青年们意识到自己的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这战叫和劳苦大众自己的反叛的叫声一样地使统治者恐怖……”
是的,我们的现代文学,从根本上说,“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
鲁迅的这些话和我眼前的浓缩在油画里的苦难者和反抗者形象的群像,共同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严肃的战斗的主题和深广的凝重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然,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并不只是这两种形象,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林林总总的人物,表现了中国现代生活的无比丰富的多样性。所有这些成功的人物典型,都或隐或显、或远或近地反映着它们和中国革命、社会变革的联系,都有着独具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只有苦难者和反抗者的形象,最集中、最鲜明地反映着我国现代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的历史进程的紧密联系,反映着我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们和人民大众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的关系。
凝视着散处在园林不同角落的13尊现代大作家的雕像,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探究和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冲动。这些绝大部分已经走入了历史的现代作家,不少是刚才我所看到的那些不朽的文学典型的创造者。他们为冲决黑暗的网罗,创造光明的世界呐喊了一生,奋斗到最后一息,现在是被铸塑在这青草地上,披览湖色天光,享受鸟语花香,接受后人尊崇的礼赞了。如果他们还在思考,面对今日的中国,面对21世纪的世界,他们会对我们这些文学事业的后来者说些什么呢?时代不同了,社会的变迁,世道人心的移易,已经使得文学的主题,作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学,在价值取向上,能从文学前辈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吗?
我想起了没有来得及看到现代文学馆新馆落成的现代文学馆馆长李
Ⅵ 请问,文学名著跟流行小说的区别
文学名著是震撼心灵的艺术杰构,流行小说是消磨人生的精神鸦片。二者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求采纳
Ⅶ 古代名著与现代文的不同
看楼主的意思是问现代文与古代文的不同呢还是古代名著与现在文的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我是否可以这样回答。
古代名著
《西游记》乃据民间流传有关唐玄奘往天竺取经的轶事及戏曲加以整理和创作写成。全书分为三部份:
第一部份写孙悟空的历史(第一回至第七回)
第二部份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八回至第十二回)
第三部份写唐僧等人取经的过程,也就是八十一难的过程(第十三回至九十九回)
有学者指出《西游记》是以人间为蓝图去描写天宫的,让读者借降妖伏魔的孙悟空反应现实社会中的混乱。
有学者指出《西游记》是以人间为蓝图去描写天宫的,让读者借降妖伏魔的孙悟空反应现实社会中的混乱。
吴承恩发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留神写成的《西游记》,想像力丰富,人物构思特别,画人与妖为一体,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他勇敢机智之余,又喜欢与师弟
斗气,充满人性,加上其他人物情节的生动描述,令《西游记》不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完整的神话小说,其中离奇变幻的神怪情节班次备受外国读者欢迎。
《水浒传》鉴赏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 多年后,施耐庵写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
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水浒传》以艺术笔触描写了北宋末年山东地区以宋江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队伍形成、发展乃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小说从高俅发迹迫害王进入笔,紧扣“官逼民反”之题意,先后
描写了鲁智深、林冲、晁盖、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逼上梁山的经历。从林冲火并王伦到白龙庙英雄小聚义,梁山队伍基本形成;曾头市晁盖不幸身亡,宋江接替首领之位,继续
招揽英雄抵御官军,于梁山泊会齐英雄,排定座次。这是七
十回本的基本内容。百回本继“排座次”后描写梁山英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声威惊振朝野。而后接受朝廷招安,北征辽寇,大获全胜。但在镇压方腊起义中,梁山英雄大半阵
亡。百二十回本还在中间插入“征田虎、王庆”的故事,结局与百回本相同: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终于失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罗贯中(1330一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据说,他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还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尊刘反曹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
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
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
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据说由高鹗续写。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清代伟大小说家。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从他曾祖至他父亲,其家世袭江宁织造。幼年时家势贵盛,气派显赫。后来其父因事获罪,产业被抄没,家道衰落。曹氏全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贫,过着“举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嗜酒健谈,性格傲岸。《红楼梦》写到80回时,因贫病交迫,加之爱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红楼梦》成为未完稿的著作。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宝玉始终站在封建主义精神道德之外,他视仕途为禄蠹,以应酬文字为沽名钓誉之工具,视读圣贤为畏途,既具有浓厚的贵公子的纨裤习气,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个性,追寻自由,是一位贵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洁、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她视爱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爱情却因不容于贵族家庭而被摧毁;宝钗是一位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她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取材和构思方式,将社会高度浓缩于家庭范围内作整体展现,贾府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写人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描写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说写人类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个性化,心理描写具体而简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艺术气氛里,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
《红楼梦》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
《红楼梦》的情节安排脉胳分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既筋络相联,纵横交错,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问世后,以其深进的思想意蕴与精湛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的影响,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在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红学”不唯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所具备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20回校订注释本,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新读本
现代文
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m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总结: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
Ⅷ 读现代小说与读名著哪个好
仁者见仁,多读肯定有好处的啊
Ⅸ 看世界名著小说和看当代的小说看哪个更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写作水平,文笔,写小说的水平
外国名著文笔翻译过来的不好,当代小说文字有的过于花哨,建议看些经典的书,譬如鲁迅的《呐喊》《彷徨》
Ⅹ 有关名著和现代文学有关的作文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谢谢易老师带给我的这些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