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现代小说诗歌

董飞风
董飞风
发布于 阅读量 370
台湾文学现代小说诗歌

❶ 台湾新文学发展期的诗歌创作有哪些

从30年代初到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大约15年的时间,为台湾新诗在日本法西斯残酷的高压和迫害下顽强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主流文学与日本的“皇民化文学”逆流,进行了生死搏斗。尤其是1937年6月15日,日本政府下令在台湾废止中文,宣布一切中文报刊全都停废,改用日文。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致命摧残。但是具有反侵略传统的台湾人民,台湾文学是不可能被击跨的。1930年前后,台湾无产者开始觉醒,以台共为核心的左翼文艺运动蓬勃兴起。

《台湾民报》1927年8月由日本东京迁到台北发行,1932年改为日报并改名为《台湾新民报》,1930年8月2日新辟《曙光》新诗专栏,团结了大批诗人,30年代初,以台南一带含有盐分较多的海滨地区,诞生了一批诗人,如:郭水潭、吴新荣、徐清吉、王登山、庄培初、林精鏐等,被称为“盐分地带诗人群”。1935年9月2日,邱淳光、丘炳南创办了《月来香》诗刊。1942年张彦勋等发起组织了“银铃会”诗社,创办了《缘草诗刊》(1947年易名《潮流》)。这个时期台湾出现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诗人,如:巫永福、苏维熊、杨基振、叶融其、吴坤煌、朱培仁、朱实、翁闹、杨炽昌、赖明弘、嵩林、李张瑞、王白渊、陈奇云、林修二、丘英二、杨少民、垂映生、刘杰、杨启东、龙瑛宗、邱淳光、丘炳南、吴瀛涛、张彦勋、陈千武、吴天尝、杨云萍、吴新荣、郭水潭、曾石火、林清文、周伯阳等。这个时期出版的诗集有:杨炽昌的《热带鱼》、《树兰》和《燃烧的面颊》,邱淳光的《化石的恋》和《悲哀的邂逅》,杨云萍的日文诗集《山河》,王白渊的日文诗集《荆棘之道》等。

❷ 求现代短篇台湾言情小说

有容:
台湾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风格幽默诙谐,为大多数言情小说迷所喜爱。
系列作品
八美图系列
百年好合
变质金主
荷包满满
玫瑰玻璃鞋
长命富贵
当王子遇不上公主系列
着了迷
动了心
二八年华系列
爱上娃娃脸
缠上酷冰山
恋上花花女
风云组织系列
爱在峰回路转
多情大亨
风云拍档
接收小麻烦
亲爱的,娶我好吗
撞上酷总裁
齐傲物语
密警传奇系列
风物语
龙物语
水物语
云物语
雨物语
魅惑甜心(番外)
冥王四月系列
恶作剧之恋
布衣神算
潘朵拉婚纱会馆系列
我愿意
变了样
敢娶我算你狠
克夫女的诡计
老婆吉祥
幸福指定席
无敌驯兽师
上司靠边站系列
董事长,别乱发飙
总裁,闪远一点
总经理,您说的是
一夜花火系列
冰山美女
调情高手
脱轨绅士
参与作品
诚征后母系列----麻辣后母
爱上新郎系列----套牢恶质女
风骚女佣系列----麻辣女佣
官场插班生生系列----御赐女巡按
名门花少系列----入戏太深
蓝色酒馆系列----冷面
名门四俗女系列----卖身猎物
专属情妇系列----冷感情妇
招聘狐狸精系列----三吓姻缘
绣坊三娘系列----呛味绣姐儿
圣诞销魂夜系列----偷夫
讨爱三浪女系列----认栽猛娃
甜心宠物系列----情缚鼠妞
单行本
烈焰狂情
洛王恋
匿名相思
奶娃新娘
索情
愿赌服输
紫色渐层

❸ 台湾现代言情小说女作家有哪些最好是作者喜欢写一系列家族爱情故事的那种!

古灵 金萱 之类的吧……尤其是金萱……

❹ 介绍一个台湾诗人,并介绍他的诗作和诗歌特色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❺ 什么是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文学是在大陆的新文学运动直接影响与推动下发展的。由于台湾文学在现代有着与大陆不尽相同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机缘,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学命题与发展形态有其特殊性。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框架中考察台湾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会发现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省区文学,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
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虽有一些创作出现,但仍多处在模仿阶段。这期间除了上述关于新旧文学的论争,还有1930年前后关于“台湾白话文”与“乡土文学”的探讨与提倡,旨在强化台湾文学的本土意识,也暗含有对日本同化政策的抵制,这一口号对后来台湾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并陆续发生过多次论争。1932年黄邨成、赖和等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另有《福尔摩沙》(东京创刊)等文学期刊问世。1934年由富于民族意识的台湾文化人发起组成全岛性的文艺组织台湾文艺阳盟,并创办《台湾文艺》和《先发部队》两期刊,宣称要充当“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创造派,显然吸纳了大陆的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文学主张,网罗各种倾向的作家,发表了一批较有艺术水准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不久,在台湾强制实行“皇民化运动”,企图以日本的大和文化取替和泯灭台湾的华夏文化。为了推行种族同化政策,规定以日本语作为台湾唯一合法的语文,甚至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也强行日本化。在严密的法西斯文化专制罗网中,台湾新文学运动受到致命的挫伤,多数新文学期刊被查禁,许多倾向进步的作家或者被逮捕入狱,或者不得不蛰伏封笔。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其间有一些作家受殖民意识左右,充当御用文人,出产一些苍白枯萎的带“皇民”气味的作品。只有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在被压迫的夹缝中隐忍为文,写出一些佳作,使台湾文学得以一脉息存。如短篇小说《先生妈》(吴浊流)、《鹅妈妈出嫁》(杨逵)、《风水》(吕赫若),长篇《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等等,都有较完整的艺术构思和深挚的乡国情怀,在当时出现显得尤为可贵。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这期间废止了日文报刊,许多原来习惯用日文写作的作家转为用汉语创作,文字生涩不能不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质量。但整个文坛都重又检讨过去,展望未来,“乡土文学”的命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并在1947年之后,创作逐步复苏。
台湾的现代文学的发生略晚于大陆的文学革命,但大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取同一步调。所不同的是台湾的现代文学发展阻力更大,条件更艰难。日据时代的种族同化政策,强令作家用日语写作,尤其是1939年之后,禁用中文,大部分作者只能用日文写作,极力限制台湾文学中的反殖民意识,这对于台湾新文学的阻碍和挫伤是极为严重的。台湾的现代文学总的来说发育不健全,艺术水准不高,即与此有关。而台湾文学中存在某些日本文化的色彩,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尽管如此,台湾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仍取得可贵的实绩。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读台湾文学,总有一种拂之不去的悲凉压抑的气氛。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还是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1894-1943年)。他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即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替本省乡土文学树起了第一面旗帜,并且决定了本省籍作家应走的方向。
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觉悟下的牺牲》(1925年)是以叙事诗形式记载“二村蔗农组合”的反日事件的。《流离曲》(1930年)是以30年代日本殖民者掠夺耕地,迫使原耕地农民破产的事件为题材的。《南国哀歌》是以“雾社事件”为背景的。《低气压的山顶》(1931年)是叙写彰化抗日保卫战的。在后一首诗中,赖和渴求社会变革的风暴,冲刷人间的污垢:“这冷酷的世界,/留它还有何用?/这毁灭一切的狂飙,/是何等伟大的凄壮!/我独立在狂飙中,/张开喉咙竭尽力量,/大着呼声为这毁灭颂扬,/并且为那未来不可知的人类世界祝福。”这种风暴型的情感宣泄,气势磅礴,可一抒感时忧国之块垒。
如果说赖和揭示民间疾苦时多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杨逵(1905-1985年)则更注意从历史变革的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台湾日据时期特殊的历史情状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家笔下得到真实地展现,吴浊流(1900-1976年)是其中最出色的历史记录者之一,他的小说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审美的概括。
日据时代台湾作家中比较执著地追寻乡土精神,在艺术上有出色表现的,还有吕赫若(1914-1947年)。吕赫若常常描写农村日常家庭生活的矛盾或困厄,以此展现社会的变迁如何引起道德的心理的变化。他的作品都是用日文写的,其中多数作品到90年代才有中译。
另一位很有艺术个性却少为人知的作家是龙瑛宗(1911- )。作品的描写纤细、敏锐,风采华丽而忧伤,有世纪末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到欧美现代小说手法的大量运用。他还有一些以“媳妇仔”命运为题材的小说,多表现女性顽强的、健全的生命力,不同于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彷徨、恍惚,这类作品给人一种承担苦难的强力感。从小说艺术的开放性探索而言,龙瑛宗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日据时期比较有成就的作家还有:注意小说技巧探索的杨云萍(代表作《光临》)、擅长写心理小说的朱点人(代表作《纪念树》)以及充当日据时代文学传统与60年代乡土文学之间桥梁的钟理和(代表作《夹竹桃》、《故乡》系列小说和《原乡人》),等等。在诗歌方面则有杨华(代表诗集《黑潮集》和《晨光集》)、王诗琅(代表诗作《沙漠上之旅人们》)、邱淳洸(《化石之恋》),以及吴新荣为代表的“盐份地带”诗人群和杨炽昌代表的“风车诗社”的现代派诗作,等等。其中杨华诗作成就较突出。他的《黑潮集》是身系囹圄时凄苦心灵的写照,虽彷徨却不甘沉沦:“我要从悲哀里逃出我的灵魂/去哭醒那人们的甜蜜的噩梦/我要从忧伤里挤出我的心儿/去填补失了心的青年的胸膛!”收在《晨光集》里的作品则清新优美,讲求意象的经营,如:“雨后的暗空,/寂然幽静,/像给泪泉洗过的良心!”(《晨光集》十一)又如“幽默园中,/撒了满地的落红,/这是零碎的诗句啊!”(《晨光集》六)这些诗类似“五四”时期冰心体的小诗,比较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注重印象的捕捉,又带哲理性,显然也受到日本俳句的影响。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支,有其显著的独异性。它主要是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艰难生成的文学,尽管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路数,但总的特色表现为对乡土家国的思恋。反殖民统治——追寻乡土——认同祖国,始终是多数台湾现代作家的创作情结,失根的乡愁往往成为台湾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执著现实,面向民众,是众多台湾现代作家的文学理念,现实主义成为普遍的创作趋向,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未曾得到充分发展。从文体上看,则小说创作成为强项。由于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行语文上的殖民政策,甚至一度禁止用中文写作,台湾现代文学存在“双语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只能用日语写作,然后再陆续译成中文。语言的困扰显然也戕伤了台湾文学。进入当代以后,台湾文学又有新的发展,并且由于与大陆的长期隔离,而形成了迥异于大陆的某些新的文学特质。无论如何,中国现代文学都不应该忽视台湾独特的经验与成就。

❻ 谁能介绍几本台湾好看的(你觉得的)文学类小说,是当你看的时候能打动你的,文体内容不限。

张曼娟的《呼喊快乐》

❼ 台湾现代言情小说合集打包

《孤芳不自赏》风弄的,有好多部,不太符合楼主的要求,但挺好看的,还是推回荐一下,当时都看哭了(前答面几部要好看些,是古代的,两个聪明的主角) \r\n《何以笙箫默》,顾漫的,男主角被很多人评为言情小说中最痴情的~~~ \r\n还有人气较高的《翻译官》,缪娟的,也挺好看的,在回家的火车上看的,想哭不敢哭,悄悄流泪啊~~~ \r\n个人不太喜欢古灵的作品,不过她有部分还不错,楼主可以看看 \r\n我比较喜欢席绢的作品,有部分校园的还不错,推荐一下《未曾相识》(好像是叫这个名字吧,反正女主叫裴红叶),初看时没感觉,回味才觉得男主的用情,很温馨) \r\n雷恩那有几篇还不错,像《销魂》、《娉婷娘子》、还有篇好像叫《大男人的温柔》(

❽ 关于台湾的诗歌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送颂臣之台湾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往事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离台诗》六首
其一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其二 虎韬豹略且收藏,休说承明执戟郎。 至竟虬髯成底事,宫中一炬类咸阳? 其三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其四 从此中原恐陆沉,东周积弱又于今。 入山冷眼观时局,荆棘铜驼感慨深。 其五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编。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 其六 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 奉亲且作渔樵隐,到处名山可挂单。

《追忆旧事.次韵遥答》
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东指?海上誓师更留铭。

《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乡愁 (余光中 )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感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56年来第一次造访大陆
是我同胞皆属龙, 国事堪重党事轻。 半世音绝霜染鬓, 一行雁落老泪盈。 兄弟同心金可断, 手足相残家不宁。 逆子纵然做总统, 不入中华祖坟茔!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伤,国之伤。

如何?差不多了吧

❾ 台湾经典文学第一份书单

别人建议的这30本书是:

散文类

梁实秋《雅舍小品》

陈之藩《剑河倒影》

杨牧《搜索者》

王鼎钧《开放的人生》

陈冠学《田园之秋》

琦君《烟愁》

简媜《女儿红》

新诗类

郑愁予《郑愁予诗集(一九五一~六八)》

瘂弦《深渊》

余光中《与永恒拔河》

周梦蝶《孤独国》

洛夫《魔歌》

杨牧《传说》

商禽《梦或者黎明》

戏剧类

姚一苇《姚一苇戏剧六种》

赖声川《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张晓风《晓风戏剧集》

小说类

白先勇《台北人》

黄春明《锣》

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张爱玲《半生缘》

陈映真《将军族》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王文兴《家变》

七等生《我爱黑眼珠》

李昂《杀夫》

姜贵《旋风》

评论类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

王梦鸥《文艺美学》

❿ 台湾重要的文学思想文学流派

台湾文学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常被中国中心主义者视为边陲文学或中国文学的支流,在发展上即受到相当大的压抑。尤其在外来统治者的广义殖民下,纷杂书写系统使台湾文学呈现无法连贯的窘境。不过相对的,从南岛语系原住民的口传文学、中国古文(台湾传统文学)、白话文、日文、台语文引发的复杂情况及断层也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相。

正因语言带来的意识型态、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冲突,台湾文学在基础定义上就十分困难。不过参酌台湾人定义后,台湾文学就广义而言应为「出生或客居台湾所发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狭义上则应指「描写台湾乡土人物、再现台湾典型环境、运用台湾方言的作品、表现台湾人的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作品。[1]

台湾文学历经日治时期新文学、反共文学与西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萃炼过程后,1970年代之后的怀乡、乡土、政治、女性文学于2022年代仍以崭新型态呈现,且占台湾文学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路文学和同志文学也在这波多元化的并存发展中,竞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新世纪文学图像。而也就是如此,台湾文学虽在影像媒体夹击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旧试图以更创新的面貌继续蓬勃再生。

台湾传统文学
就广义而言,以诗词古文为主的台湾传统文学源远流长,从明郑一直都有其延续发展。明郑时期沈光文的文集、郑经的《东壁楼集》甚为有名,东吟诗社创立开台湾诗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2]、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被叶石涛称为台湾传统散文的双璧。清代本土文人诸罗的王克捷[3]、澎湖的蔡廷兰[4]、彰化的陈肇兴[5]、淡水的黄敬[6]、曹敬[7]、新竹的郑用锡、林占梅甚有盛名。宦游人士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8]颇能反应社会实况。唐景崧任职于台南及台北时,带动地方文风,有功于诗歌传播。

日治时期连雅堂的《台湾诗荟》月刊[9]保存古典文献有其劳绩。台湾中部的栎社、南部的南社、北部的瀛社是日治时期台湾370多个诗社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社。而赖和、周定山[10]、陈虚谷[11]、王敏川、林荆南[12]等是新旧文学兼擅的文人。《诗报》则是日治时期发行最悠久的文学刊物,[13]其他如《风月报》[14](《南方》)、《台湾文艺丛志》[15]、《崇圣道德报》[16]、《南瀛佛教会报》[17]亦收集相当分量的传统文学作品。林献堂着作以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时至欧美游历时所留下的《环球游记》[18]最为脍炙人口。林献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园日记》,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张丽俊[19]的《水竹居主人日记》可充实栎社研究的文献,亦可见日治时期地方基层文人的文学、经济、社会等不同文化面向。《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新闻》、《台湾民报》、《昭和新报》、《三六九小报》、《南瀛新报》等报刊均刊载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学。台湾传统文学的诗社源远流长,活动甚为热络,日治时期即有三百七十多个诗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栎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日治时期新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文学的变化亦有其复杂的过程,自此定论下,台湾文学自是无可避免的与其本身历史息息相关。[20]然而被认定相当年轻的台湾文学,脱离中国大陆、真正成为独立个体发展,一般来说是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肇始。同时也无法否认的,此种脱离中国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却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白话文运动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并创办《台湾青年》杂志,因而展开了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新旧不同的文学观念及台湾特殊的文学、语言环境,促成为期甚久的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不过也因为牵涉到中国,台湾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即遭台湾总督府废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后,日报的汉文废止后,仍出现5份汉文刊物,可见台湾总督府仅废止日报的汉文栏,杂志的汉文并未全面废止)。

文学论战
1930年代,类似白话文运动的台湾文学再造,并没有因为台湾总督府刻意压制而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他在异乡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战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呼应并获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
后续与影响
1934年-1936年,张深切与赖明弘等人集结了台湾许多作家组成「台湾文艺联盟」,且在同年11月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后来,杨逵和叶陶另起炉灶,成立「台湾新文学社」,创办《台湾新文学》杂志。虽然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并实施皇民化运动,开始禁用汉文,《台湾新文学》因而废刊。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22]

在文化而言,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

战后戒严
二战后,台湾从日治时期迈入中华民国时期。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台湾文学与政治环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气压。这些低迷气压除了来自国民政府语言政策束缚:如国语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吕赫若、张文环、杨逵及王白渊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后,半数作家因此不再写作;台湾文学作品锐减。而就在此情况下,战后戒严初期;1960年代之前狭义台湾文学呈现停滞状态,而盛行的尽是与台湾本土不相关的反共文学与外省籍作家的怀乡文学。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导的反共文学与怀旧小说夹击下,现代主义文学随着韩战结束,美援带来的经济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脱颖而出。这些包含意识流小说、现代诗、荒谬文学除了对八股化的反共文学表示不满外,也对残存于传统文化中的怀旧抱着反抗改革的意识与反省。而这些反省在之后的1960年代末期与1970年代,产生了白先勇、七等生、陈映真的新变种之现代主义文学。而这些对于台湾都市、农村经济、社会危机、价值观念等都有进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现代文学也促成了如:王祯和、锺理和、锺肇政、李乔、黄春明的人的乡土写实文学。而这两种文学潮流,都被视为台湾战后的「文化创新运动」

怀乡与三三文学
由中国大陆故乡记忆总成的怀乡文学,其主力也是由国民政府所支持的外省族群作家。夹其母语优势,此类文学相较反共文学更容易被台湾人所接受。而这些由「台湾人的眼睛」去看待外省第一代集体记忆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对封建的批判与人性的描绘,也多少影响台湾社会价值观。而台湾之怀乡文学,在广义上通常更涵盖如李敖、尼洛等外省族群所表现的各种不同文学作品、在台东南亚华侨所呈现的马华文学及1970年代之后所谓的三三文学。

组成成员平均年龄相当低的三三集刊团体,其名称可做以下解释:前面的三指的是三民主义,后面的三则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三三集刊成员如:朱天文、朱天心、马叔礼、谢材俊、丁亚民、仙枝深受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影响,除了文学性极强也有着正统中国与热爱红学的信仰。除此之外,该集团据信也与保钓运动、李敖的全盘西化论及之后温瑞安成立的神州诗社,有着某种抗衡与合作。虽运作的时间不久,「三三」式文学行动主义希望将国家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型态等争议,包纳在一个「情」、「爱」的理想,至今仍为不少人所称道,也为1980年代初期外省人的主流想法。不过,自1987年本省人政治势力抬头后,骤然从强势团体变成弱势团体的外省人族群,渐次放弃该意识型态,而怀念起「只知相信,不知怀疑的那个幸福时代」[23]。与台湾本土化日渐对立的此种转变也影响2022年后的泛蓝抗争,媒体态度,甚至台湾政坛的生态板块。

虽然拥护中国文学与正统思想的三三文学在随后的政治风潮中,因无法顾及现实而消失,但是其总根源之怀乡文学却在中文仍于台湾占有优势下,仍于台湾相当具有一定市场。这期间,诸如席慕容的新诗、朱天文的散文或小说等等,都在1980年代之后,甚至新世纪后,依旧领有风骚。

现代主义与乡土写实
1960年代台湾随着韩战结束与美援带来的影响,社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猛烈冲击。不仅在相对稳定政经方面有着小部份开放,文学也盛行着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而最后表征于现代主义的这些文学作品,也在同时间产生。而种类包含意识流小说、现代诗、与荒谬式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有如:讲究文字技巧的白先勇(小说:《孽子》)、超越外在社会现实,努力探索台湾人内在世界的七等生(小说:《我爱黑眼珠》)、崇尚西方价值,摒弃东方伦理的王文兴(小说:《家变》)、西化且简洁文字的子敏(散文:《小太阳》)及呈现超现实主义俐落文字的商禽(新诗:《梦,或者黎明》)

1970年代之后,战后出现首波描绘台湾真实生活面貌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台湾都市、农村经济、社会危机、价值观念等都有进一步的反映和研究。这些同时讲究西方文字技巧及汉文文字的铺陈格式,却全然书写台湾本土的文学作品,通常统称为乡土写实文学。而如:王祯和、锺理和、锺肇政、李乔、黄春明等人的作品,跨越了汉文与母语间的障碍,并在1970年代-1980年代被台湾政府刻意忽略下,终还是因为贴近台湾本土而崭露头角,而之后,不管是延续本有的汉文书写格式,或尔后的新型态的台语文书写,即使在20世纪后,仍成为台湾文坛的显学。

政治文学
与其他地方相同的,台湾政治文学也起因于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风气的弛与禁。其中,重大政治事件为1970年代末期,持续发展的美丽岛事件以及紧接发生的林义雄灭门血案。而台湾白色恐怖情形稍微缓和直至1986年解严,则是风气影响政治文学发展的另一个关键。

以黄凡(《赖索》)、林双不、张大春(将军碑)等人为代表的80年代政治文学,实际描绘了台湾政治从冷漠到热腾发烧的过程。并使用文字描绘两层次间的,诸如族群,年代,国家认同或身分认知矛盾。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台湾在迈向真正民主化,机械化后的失落与边缘人心态。

台湾政治文学的最顶峰应属龙应台的野火集,以卓越文笔及接近无政府主义的理念,带动台湾自力救济的新潮流,不过在另一方面,却引发了台湾社会脱序的起端。随后,这些脱序现象,也成为1990年代、甚至2022年代之后,政治文学常常描绘的场景。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兴起于1980年代,是主题明显偏向女性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上,战后的女性读者一直是台湾相当重要的文学支持者,不论是纯文学或通俗文学如出租之翻译言情小说、琼瑶小说、本土言情小说,女性都有一定比例支持者,以广义来说,亦为女性文学的延伸。不过严格讲起来,真正出现了表达台湾女性意识的文学潮流,出现于解严前后的台湾文学文坛。

以萧飒、萧丽红、廖辉英、李昂等人为代表的台湾女性文学虽然叙述层面广泛,但归纳下,在本质上有两大主题。第一,就是强烈表达女性意识。在此主题下,虽然明白阐述出文学特质,但是另一方面未涉及此意识的男女配角成为扁平角色,文学意向模糊。另外第二主题,则是男女两性关系的本质。在此主题下,台湾女性文学除了对于传袭至中国的台湾旧有伦理或家庭制度对女性的不公平表达批判与不满,却矛盾的出现一份理解与同情。因此,在某程度上,女性文学也间接传达台湾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无法解脱的束缚。

事实上,女性文学跨越新世纪前后仍有不同样式的发展,原本受文坛重视的女性文学作家继续创作,而如苏伟贞、朱天文、平路、朱少麟、张曼娟等新旧作家,也重新用女性观点式的文学来省思台湾。

多元化文学
1990年代之后,台湾文学呈现多元化并存状态。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学、女性文学,甚至乡土文学、怀旧文学以新型态继续活跃外,也出现了网路文学与励志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走向。随着台湾本土化的省思与脚步正常化,以母语做为文学要素的原住民文学、口传文学、台语文学等也相继受到重视。而其中,又以台语文学最具指标性。另外,随着台湾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开放,以LGBT为书写主体的同志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

2022年代之后的台湾文学呈现的不仅是文化论述,而是在于使用不同文学型及透过特殊技巧形式来展现作者想要呈现的文化议题。在这精雕细琢,层层展开,让内容与技巧形式互相呼应的创作空间。这种企图甚至也出现于网路文学或绘图或网路新诗的年轻书写状态。这种包容性与内涵,是其他时代、其他地区(包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或书写领域里无法想像也常常无法体会的写作方式。而这种在不断反省、不断注意多元及弱势文化声音的台湾文学,为现今台湾文学的特点。

网路与励志文学
1990年代,俗称「超文本文学」(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网路文学于台湾开始兴盛普及。不久之后,以网路为媒介,或以网路人口为收受者的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一般来说,网路虽然对现有文学具有颠覆性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观念没改变情况下,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学领域,拓展了个体性,自主性的台湾新文学。更甚至以相当快速的方式,将台湾文学以另外一种型态传送到华人地区。而台湾网路文学代表性人物如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笔名写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藤井树(《我们不结婚好吗?》、九把刀、鲸向海(新诗)不但将网路文学铅字化,并且在某程度上改变了台湾的文学生态。

在另一方面,以阅读轻薄短小、重视传播、创新文体为特征的励志文学或新型态通俗文学,迅速于台湾流传。诸如几米(绘本)、吴淡如、侯文咏、刘墉、吴若权为代表性作家。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常因为过于普罗化,遭到部分文学评论者的严词批评,不过不可否认,多少反映台湾现况的这类型文学作品,仍可视为台湾文学之主要支流。另外,纯文学范畴的都市文学作家,如骆以军、郝誉翔、陈雪、阿盛、袁哲生、林耀德、舞鹤等,在写作上也多少受此通俗文学的轻薄或创新理念之影响。

台语文学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二八事件的爆发,紧接着又是「白色恐怖」时期,再加上国民党反共政策的高压统治,关怀台湾本土的文学顿时倍受压抑,没有生存的空间。1970年代以降,由于一连串的国际事件的冲击,台湾本土意识逐渐抬头,乡土文学跃登历史舞台,影响深远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也随之爆发,台语文学遂在这种环境里萌芽而逐渐成长。

战后最早主张用母语写诗的是林宗源,接着向阳也于1976年开始以台语写诗。进入1980年代初期则有宋泽莱、林央敏、黄劲连、陈明仁、胡民祥等人的加入。1987年解严,随着政治符咒解除,社会内部隐藏的文化动能开始爆发,台语文学作品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文类也由初期的诗开始往小说、散文、戏剧开拓,文学技巧也更见提升,主题也更趋多元。1980年代后期之后陆续有更多作家投入台语文创作的行列,比如说陈雷、李勤岸、庄柏林、路寒袖、方耀干等。

1990年以前台语用字仍属尝试期,用字极不统一,有人创造新字,也有语文专家考证本字,再加上原有的传统用字、华文用字,可谓百花齐放。

进入1990年代以后,由于台语文作家互相观摩学习的结果,用字渐趋统一,奇怪的新创字、古字逐渐销声匿迹。新的台语文字,一方面有所传承,也有所创新,但总不离「通俗性」、「语源可靠性」、「音义系统性」三大原则。其次是汉字和拼音不再自成系统,而有合流现象,即所谓「有音无字」的词素用拼音字表示,尝试以拼音字做为文字的一部分,台语文学的用字,逐渐朝向统一的道路迈进[24]。而这种文学发展,也在20世纪后,随者本土化进度而有所延伸或蔓延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董飞风在2023-06-24 17:01:58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ongcai/237200.html


上一篇:都市叶凡小说下载
下一篇:总裁心尖妻有声小说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