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纬甫是哪位小说中的主人公

黎晓芬
黎晓芬
发布于 阅读量 106
吕纬甫是哪位小说中的主人公

㈠ 怎样理解《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讲述的两个故事

《在酒楼上》吕纬甫讲述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他千里迢迢回故乡为三岁就死去的小弟弟掘墓迁坟的故事;一个是他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给母亲当年邻居的女孩子顺姑送剪绒花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从启蒙立场着眼,写这两件事是为了表现吕纬甫的“颓唐消沉”,“随波逐流地做些‘无聊的事’”,“然而,当我们暂时忘掉叙事者潜在的审视的目光,只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我们猜测,《在酒楼上》有可能是鲁迅最个人化的一篇小说,吕纬甫所做的两件事可能是鲁迅所真正激赏的带有鲜明鲁迅特征的事情,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光芒。”
尤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掘墓迁坟”,更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
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与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不到二尺远。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鲁迅把掘墓的细节和吕纬甫的心理写得如此细致,而“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也是有些夸张的措辞,理解这种夸大其词须要了解“坟”的意象在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性含义 。联系鲁迅的其它文本,可以认为,“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坟中沉埋的是生命记忆。鲁迅在《坟·题记》中即称他之所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掘坟的行为则表征着对已逝生命的追寻,挖掘的是自己的生命记忆。而挖到最后,坟中“踪影全无”,用鲁迅习用的语汇来说,即“空空如也”。这一细节也多少反映了鲁迅惯常的“虚空”的心理体验。因此,有理由说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某种声音。
希望能够帮到你~O(∩_∩)O~
来自-{一朝风月绕指柔}

㈡ 在酒楼上中得吕纬腹甫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的形象.
《在酒楼上》吕纬浦的形象:吕纬浦是鲁迅投射了反思想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的代表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浦的五四"潮落期"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浦也是见证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在酒楼上》表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势力的强大,从而总结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历史教训.

㈢ 鲁迅与吕纬甫有何关连

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㈣ 《在酒楼上》的赏析,关于“我”和吕纬甫

《在酒楼上》
【1】“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
《呐喊》中,独异个人大声呐喊,《彷徨》中独异个人走向失败。
【2】在不被庸众理解所制造的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走向失中的魏连殳败;
表达了对启蒙的深深怀疑

㈤ 在酒楼上 赏析

赏析要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写,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

例:

《在酒楼上》通过讲述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变成意志消沉的文人这样的转变,对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的形象及心态做了深刻的探讨剖析。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不是阿Q式的麻木的老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人。但是,鲁迅笔下的觉醒者,这些已经获得自我意识的年轻的知识者们,不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兴奋、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沉的悲剧感受,鲁迅揭示给读者的是人的自由的艰难和沉重。

《在酒楼上》文本中,鲁迅运用了色彩感非常强烈的自然意象及气氛感热烈的生活意象。它们在小说结构安排,素材连接,故事推进等方面都起到了用关键性的作用;

让主体和客体、日常世界和精神世界得以对接,“实现热情与冷峻的平衡”最终达到“多重的抒情”,即反讽的抒情。

(5)吕纬甫是哪位小说中的主人公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鲁迅在“五四运动”之前,也就是正式进入文学生活之前,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共同压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另一方面,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思想也十分活跃,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当“五四运动”渐渐落幕后,知识分子不像之前那么情绪高涨,而是也跟“五四运动”一样,消沉了。《在酒楼上》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与传统的小说背景设置相较而言,《在酒楼上》的背景设置尤如一首诗歌,众多的意象围绕着“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而组建。

洛思旅馆窗外寂静凄清的环境是“我”的情绪外化,也是在强化“我”的无聊,迫使我走向一石居的导火索。

一石居中依然以个体意象的集合组合成整体主观的情绪体验。这酒楼的一切物件都将成为“我”和吕纬甫情感观照的对象,回忆的载体和投射物。

㈥ 鲁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做比较.谁能回答下

更猛

㈦ 《在酒楼上》主要表现了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景,请结合课文,分析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

1、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的形象反映了(1)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2、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 让人物自述;(2) 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 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 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3、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吕纬甫的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这样的艺术构思,便于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又由于叙事中夹带者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感情也就袒露得更为分明。

通过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㈧ 吕纬甫是谁的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鲁迅的短篇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在酒楼上》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发表于五月十日的《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五号,后收入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小说采用封闭的对话形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借一个典型的个体之口,表现了 “五四”运动落潮后,在“旧的”已经被打碎,“新的”却还没有建立的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的部分已经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思想上混乱彷徨的痛苦情形。

㈨ 吕纬甫是朝花夕拾中人物吗

吕纬甫不是朝花夕拾中人物。吕纬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在酒楼上》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彷徨》11篇作品之一。《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录。
以下转:
《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
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历史的逆转,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蜕变为封建教育的传声筒。他千里迢迢从山西太原回到江南S城,不过是为了给早就死掉烂掉并且踪迹全无的小弟“迁葬”,以骗骗母亲,安慰自己。他自己在办完这些无聊的事情之后,仍然要去教什么“子曰诗云”,用《孟子》、《女儿经》中的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他就这样敷衍者过日子,混着日子,“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吕维甫的退伍、落荒,继而颓唐、消沉,终而由战斗者变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颓废,却又无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可不去振作。按着他自己的比喻说,像一只苍蝇,“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走了,但是只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吕维甫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㈩ 在酒楼上的人物

吕纬甫和我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自然是吕纬甫,。他在小说中,是被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来描写的。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然而。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
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便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象吕纬甫这样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荒,在当时的青年中并不罕见,鲁迅坦然诚认,他自己也曾一度颓唐,因而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深思。在《两地书·二九》中他对此作了精当的剖析:“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在吕纬甫的悲剧中正蕴含着他对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的青年们的针砭。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正是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心灵的痛楚。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可以说,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鲁迅在《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见《二心集》)中曾指出过,在革命的进程中发生分化是很自然的事,难免“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黎晓芬在2023-06-24 21:01:3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urengong/293827.html


上一篇:七号禁区小说的主角是哪两个
下一篇:女主依文洁琳同人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