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猫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
1. cat in the rain 的中文及评论!
小说描写的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某个海滨小旅馆的一个生活片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文名为《雨中之猫》 (Cat in the Rain),在整个作品所提供的生活过程中,“雨”(Rain)和“猫”(Cat)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贯穿全文。尤其是“猫”,还成为推动情节的一个重要动因。很明显,猫与女人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隐喻关系。猫在雨中的境况,恰如女人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的境况。“雨”具有强大的无所不在的覆盖性、不可阻挡的强制性和力量,象征着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以及强大的男性话语霸权。猫,这——动物的选择,带有极大的文化思维空间,在英语词典中,“猫”有尸狠毒的女人”①之义,颇具贬义色彩,可见在西方文化中猫有代表女人的含义。猫作为象征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其特点无非是:寄身于人,漂泊不定,躲避危险,苟且为生,这种生存状态意味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男性所支配、所左右,难于找到自己的位置。“雨中的猫”象征着丧失了主体意识的女性。小说中的猫,它努力蜷缩着身子躲在广场中的一张桌子下面,以免被雨淋湿。猫逃避雨淋暗示着女人逃避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试图打破男性对女性的成规,社会对女性的定位。猫寻找避雨的地方,即女人在夫权的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话语。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出现的这两个主要人物,始终没有具体的姓名,只知道他们是一对美国夫妻,这种非具体化的人物显现,也就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抽象意义。那么,人物存在的具体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呢?海明威的安排也是匠心独运的,小说指明的只是在意大利,也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地点,比如说意大利那么多的名胜古迹,游人如织的地方。这一环境也是被符号化、抽象化了的:海边、棕榈树、纪念碑,构成了自然与历史的聚合,一个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那个生活的小片段就这样展开来。
美国妻子看到窗外“雨中的猫”,产生了一系列强烈愿望:想要保护它,或者拥有它,或者喜爱它,或者可怜它,或者以它寄托自己什么不可言状的情绪……总之,这只猫的命运和它所处的境地使她产生一种很深刻的共鸣。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温柔贤惠、小鸟依人、听丈夫的话,可是丈夫对她的态度却是男子中心观念支配下的无动于衷。丈夫需要她时,她是存在的;而丈夫不需要她时,她对丈夫来说只是一个“存在之物”。她没有自己的事情,她梳着丈夫喜欢的发型,她感到自己像那只猫一样楚楚可怜,于是对它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同情,从深层意义上说,应该是同病相怜。她力图帮助那只猫摆脱被动与恐惧的处境。女主人公的动机起码有两点:一是自恋与自慰,她保护了猫,也就是意识上的自我保护。她通过“救猫”的行为(情感的投射作用),实现了自救。二是自我力量的显示,她渴望通过保护这只猫来证明自己的作用——她可以决定另外一个事物的力量,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感受。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外表,改变发型,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她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关系。总之,她要更新自我。
但这改变是困难的。她冒雨出去寻找那只猫,可是猫不见了,于是怅然而归,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那只猫。猫或许还在雨中游走,猫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变,她的所有努力就这么在无形中化为乌有。一只消失在雨中的猫引发和调动了这个女人所有的自我想象、自我表现、自我改变、自我创造的生命潜能。从一只猫想到改变自己,颠覆她面前的生活状态:她告诉丈夫她想把头发留长梳一个自己可以摸得着的发髻,但是丈夫喜欢她,就是“喜欢现在的样子”②,根本不需要什么改变。她的语气也有起初的探询——“你不以为我留起头发来是一个好主意吗?”(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1et my hair grow out?)变成后来一系列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祈使句——“我想要……”(I want……),文本中接连出现了十一个“想要”(want),表达了妻子强烈的情感愿望和心理诉求,她想要改变发型,她想要一只猫,她想要烛光晚餐,她想要许多新衣服,想要……而这些都是她丈夫不曾满足她而又不会立即满足她的。丈夫对她的这些愿望做出的反应却是“闭嘴”(shut up)。丈夫用他的霸权地位来规定妻子的行为。妻子最终也没有“改变”成功,她在家庭中仍然是丈夫的附属品,她仍然没有真正自由的权利,仍然受制于丈夫,她的话语在男性的话语霸权下也显得苍白无力。
但妻子毕竟试图改变过,这种改变的动因源于一只雨中的猫,还因为寻找猫的过程中遇到了旅馆的老板。她走出房间后看到了旅馆的老板,这个意大利老人站在办公桌后向她鞠躬,他让人给她送伞。他表现出了一种尊重、一种关切,这让妻子感受到了自我,让她有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旅馆老板让她感到一种淡淡的同时又很重要的感觉。”这是她在家中与丈夫相处时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她喜欢这种感觉,于是她就喜欢他:
……女士喜欢这个店主。她喜欢他接受任何怨言时那种严肃的风度;她喜欢他的服务礼节;她喜欢他那种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她喜欢他那久经沧桑的脸庞和大手。
她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丈夫对她的态度,让她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背叛的冲动。尤其是当她遇到了尊重她、体贴她的这个旅馆老板——一个成熟男性的文化符号,女人的自我意识就暂时得到了回归或建立。最终,还是旅馆老板给她送来了猫。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女主人公心中欲求的猫出现了,但小说特别地强调了女仆怀中抱的是“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a big tortoise—shell cat),是不是先前那一只“雨中的猫”?就成了一个悬案。
从这个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出,女人在社会、家庭中所处的“第二性”附属地位,而这种地位恰恰是由男人,由这个男权社会赋予她的。正如西蒙,波伏娃在她著名的《第二性》一书中说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所谓‘女性’”③。显然,小说中的妻子的所作所为也是由这个社会传统观念的约束造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小说中的妻子想要改变,但是丈夫不同意;她想要一只猫,但是得不到。她最终收到了旅馆老板送来的猫,但这不是她想要的那只。尽管她拥有了一只猫,但这仍是男性送给她的。这就是女性的处境,她们很难得到她真正想要的东西,她们很难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话语。即使得到了,也只能是男性给予的。女人有改变自己处境的能动性,拯救雨中的小猫是她打破性别角色束缚的途径,也是她所做出的努力。但这能动性总是受到社会、受到男性、受到女性自己的限制,丈夫对她的做法毫不理会、无动于衷,妻子自己的力量又那么有限,而旅馆老板最后送给了她一只猫,这使她所有的努力和希望都成为泡影,旅馆老板成了一个真正的文化约束的象征,他剥夺了这个美国妻子自己去争取冲破束缚的机会,他使她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这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试图冲破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束缚的能动性也就总是难以真正实现。
小说中还通过两次对天气的描写,衬托出了妻子这种抗争是没有结果的。在妻子要改变发型没有得到丈夫同意后,小说写道:“天色越来越暗”,而当妻子接连表达了她的一系列愿望后,丈夫让她“闭嘴”。这时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并且象征男权话语霸权的雨还在一直下(It was quite dark now and still raining in the palm trees),暗示着女性对这种话语霸权的不可改变性。女性的合理的呐喊就在这个沉默的世界中被压抑了。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知道丈夫名为乔治,却不知道妻子的名字。这不仅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不重视、不在乎,这还是一个命名权的问题,在父权中心文化中,命名权向来属于男性,妇女只有服从和被命名,她们一直处于被支配、被命名的服从地位。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它体现了一种文化意蕴。在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中的阿格尼斯就不断强调自己的名字。这体现了女性独立的人格,体现了女性对父权中心文化的抗争、对男性命名权的抗争。
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海明威不是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具有强烈男性视角的作家,他在小说中也体现了女性的视角,表现出了女性被忽视、被歧视的感受与遭遇。这种情绪在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中普遍存在着。
表面看,以上的分析或许有那么一点观念化的主观臆断,其实不然。二十年代中期,正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试验时期,全力以赴地为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大作家而努力。同时他在写诗和散文杂记,以期待将小说赋予诗一般的凝练,散文一样的随意。在这些故事里,他极尽斟字酌句、精雕细刻之能事,力图使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动作和细节,都产生相应的某种意象、并服务于几种目的,而且给它们一个隐喻式的标题,如:《雨中之猫》《白象般的群山》 《乞力马扎罗的雪》等。
在海明威的这些短篇小说中都可以看出,作家在反映两性关系及对这种关系的处理上,能够抛开男性的个人偏见,超越男性作家的狭隘视野,来观察处于传统性别角色规定下的女性的情感和感受,表达了她们的体验、挫折与渴望,对她们寄予深切的同情。
2. 雨中的猫是一本书吗
以下摘自网络:
《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23年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
一、内容简介
在一个阴雨天,一对在意大利旅游的美国夫妇留宿在旅馆里,丈夫躺在床上看书,太太站在窗边眺望风景,无意中看见窗外有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水淋淌滴的绿色桌子下躲雨。怀着恻隐之心,太太决定把那只雨中的猫抱回房间。然而等她下去以后,猫却不见了踪影。太太大失所望地回到房间。这时有人敲门:一位侍女站在门口,怀抱一只大玳瑁猫,说是旅馆老板送给太太的。小说到此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人物介绍
女主人公
海明威称小说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这就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着所有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小说中这位美国太太“像个男孩子那样,头发剪得很短”,这正是当时新女性的典型装扮。而不顾外面下着雨,拒绝丈夫的帮助,执意要亲自去抱回雨中的猫,甚至忘了打伞,这种企图扮演传统的男性所担任的“拯救者”的英雄角色也是典型的新女性的作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新女性却不再满足扮演“男人”的角色,渴望回归传统女性的形象,想把“头发留起来”,梳到脑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希望“现在是春天”,自己能有“一只小猫”(春天是繁衍后代的季节,一只小猫的寓意是婴儿,也就是说她渴望做一个母亲)。小说中女主人公作为新女性的代言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渴望反映了女性在重新定位自己,希望能在传统女性角色和新女性角色之间获得一种平衡。然而这种愿望却遭到了男性的否定:丈夫对妻子渴望得到“猫”(孩子)的冷漠态度表现了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送回一只大玳瑁猫这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妻子”扮演“拯救者”新女性角色的企图。所以,不管是丈夫的冷漠不为还是旅馆老板的所为都是男性对女性有所作为的否定。在两性世界,男性因为站在女性的对立面,羁绊着女性无法实现完满,在颠覆对方的同时也毁了自己,从而引起两性世界的坍塌。
男性形象
文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无论是丈夫还是旅店的老板都是这个男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们轻视女性,践踏女性的情感和需求,主宰女性的命运和生活。
三、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作为一位无名无姓的平凡生活中的女性,在生命的旅途中,面对内在的需要(欲望)和外在的诱惑,美国太太无从选择也无力选择,只能在喃喃私语中给自己制造一个虚幻的世界以寻求暂时的满足。女人之所以对猫情有独钟,正是由当时社会条件下特定的女性审美特点和感性要求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形下,她们只有为自己找寻另一个“他者”,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宣泄口,企图从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中暂时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女人天生的母性和同情心将她与猫自然而然地维系到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寻猫”这一个功能级符素不妨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父权制下的母女认同关系,是一种女性权威的建立,是女性通往潜在力量的道路。
由于猫的所指意义是社会赋予的,由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产生。所以美国太太在看到雨中的猫并开始寻找它的那刻起,身份已经从“太太”变成了“女子”,从清晰地隶属于男人回到身份不甚明了的独立女子状态,猫这时便是美国太太在自我意识支配下主动追求的符号。“不管怎样,我想有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要只猫。如果我不能留长发,也不能有别的乐趣,有只小猫总可以吧”。雨中的猫激发了美国太太寻找迷失的自我的欲望,这是女性对自己命运理解和思考的必然结果。在意识到自我之后,对猫的追求左右了美国太太的思想。回到从前的女子身份后,她复苏了或者说开始了对生活的新憧憬。她渴望银器、蜡烛、漂亮衣服、在脑后打一个大大的结的发式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功能级符号颇具女性意味,指示女性在灵魂深处期待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渴望满足自我。
然而,美国太太的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猫终究不可得,在被渴望灼痛的无奈里,她重又回到窘境之中。小说中海明威似乎对自己的女主人公寄予了同情,让饭店的女侍给她送去了一只大术帽猫。故事到此为止似乎满足了女人的寻猫愿望;但是,此猫非彼猫。小说中甚至没有提及雨中的猫的颜色,它只是一个不真实的虚幻的影像,指示着女人对自己的愿望处于一种模糊的、大致的、不甚明了的状态。在以旅馆老板为代表的男性看来,以美国太太为代表的女性的渴望与追求已经得到了解决:女人要猫,就给她一只,只要是猫就行,是不是她看到的那一只又何妨?然而,这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忧愁和无奈,是试图与世界沟通的美国太太所面临的一种不愿接受的挫败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或者说不能选择。这只玳瑁猫就代替雨中的猫,成为被动接受的符号。所以,从文本表面看来,从美国太太“寻猫”到“旅馆老板派人送给她一只大玳瑁猫”,女性的愿望似乎得到了满足,但是猫这一符号的指称意义被漠视,女性的内心要求和感受被忽略,她苦心构筑的通往外界的桥梁坍塌了,她所承受的是一种欲求无法投递的悲哀。美国太太与丈夫之间的怨恨与隔膜在简洁的文字中力透纸背,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表面的同情背后潜藏着的疏远、冷漠与异化。
猫则是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象征,作者从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描绘了她们内心的需要和苦闷,她们漂泊在社会的边缘,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接纳,然而却又只能做一个无奈的被动接受者,内心郁闷、寂寞、无聊和压抑,心灵严重扭曲。小说将扭曲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男女双方力量悬殊的对抗展示得一览无遗,暗示着故事不言自明的不幸结局。
艺术特色
①视角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了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苦闷、需求和言行,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甚至她们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社会的抗争,使得作品的女性主题更显含蓄深刻、发人深思,也隐含着海明威对女性的理解和态度。
②场景
海明威在《雨中的猫》中借助花园、大海、广场,房间、楼梯、门和窗等空间场景来建构小说情节的框架,同时充分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生动体现了海明威“冰山风格”的语言魅力,凸现小说两性冲突的主题。作者巧妙运用这些空间场景的象征及其原型意象的再现,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从而把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理解到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内心仿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不懈追求。
③题目
乍看题目《雨中的猫》,读者多会将其想象成一个主要讲述雨中的猫的遭遇的故事,也许还会将其想象成一个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叙事,反映保护动物、爱护生命等主题的小说。然而,这种想象与标题的真实含义其实相去甚远。“雨中的猫”固然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但它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未果失望而归,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然而,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而是在这只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一样的孤寂无援,渴求温暖关爱;同时,她也想借下楼找猫之机吸引她丈夫的注意力。然而,作者并不以含义更直白的如“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等为标题,因惟有原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冰山原则”的特点,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情节安排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也可见一斑。在《雨中的猫》讲述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首先是因无聊呆坐窗前而发现了一只在雨中的猫,心生怜悯而冒雨出门寻猫,丈夫则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对妻子的举动视而不见。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表达了她想要实现的简单的种种愿望,丈夫毫不客气地一一否决。最后,峰回路转,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一只大取帽猫—尽管并不是原来雨中的那只小猫,海明威在故事的描写中并不介入个人的评论影响读者的感受,但他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却令读者不知不觉地意会了他的个人看法,并在内心与他产生共鸣。《雨中的猫》叙述的故事简单明了,但因作者巧妙安排的故事情节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作品中丈夫一直看书,而陌生的旅店主人看到女主人公冒雨寻猫而给她送伞,以及最后给她送来了一只“替补”的猫,这三个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乎白描式的记叙、简单的对话,却更凸显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形同陌路的恶劣关系和不平等地位,使读者更为她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愤慨,也更痛恨和鄙视她丈夫的独断专权、惟我独尊。
四、作品评价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雨中的猫》里,女性人物无名氏显得对“她那个自我中心主义和萎靡不振的丈夫”极为不满:这是海明威的妻子哈德莉在抱怨。
五、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女性地位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女性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传统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新女性更象男性,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是个“假小子”:她们留短发,穿短裙,并像男人一样打高尔夫、驾驶汽车、抽烟喝酒;她们性格开放,工作热情,追逐享乐。《雨中的猫》充分反映了海明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的深刻思考。
个人背景
海明威1921年结婚时才21岁,不愿担负家庭的责任,所以一直反对妻子哈德莉生孩子,然而哈德莉因为长海明威8岁,结婚时已29岁,急切地想有个孩子,为此,夫妇常争吵。这一年,哈德莉又怀孕了,在这以前,哈德莉怀过孕,但因为海明威的强烈反对而被迫流产。哈德莉第二次怀孕已经30多岁了,她知道在这个年龄生孩子已经不年轻了,所以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而此时海明威才23岁,职业写作生涯刚刚开始,他不愿为孩子所累,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哈德莉毕竟是自己的妻子。由于哈德莉怀孕生子,海明威经济上不堪重负,所以他心情烦躁,从内心深处厌烦哈德莉,这些情感都投射在小说《雨中的猫》里。
3. 能够说说海明威任意作品中某个女主人公的特点吗
《永别了,武器》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描写了战争如何毁灭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爱情,谴责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无谓的相互残杀。在这样荒诞而又疯狂的战争环境下,海明威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一个天使般的女人——凯瑟琳。凯瑟琳是海明威作品中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护士,与未婚夫订婚八年未能成婚,而未婚夫最终被战争吞噬,凯瑟琳处于深切的悲痛之中。因为战争前她保守的传统观念,“未能给未婚夫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使他们的爱情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从小说的前几章可以看出,凯瑟琳的生活阅历和爱情阅历都比亨利丰富。她在和亨利的恋爱中表现出的极度温顺无私并非因为她无知或缺乏独立性。正如亚瑟·沃德霍恩指出的:“她的温顺是对她的第一个爱人的死亡的反应,也许是一种过度的反应。”②因此,她一旦爱上亨利,就绝不会重蹈覆辙,加倍珍惜这份爱情,体现了她在爱情上的成熟与忠诚。亨利起初并不认真,只是同她逢场作戏,凯瑟琳以真诚无私的爱打动了亨利,使他从一个游戏人生的爱情玩家变为一个一往情深的忠诚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凯瑟琳也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们一样,是面对困境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勇者,也是人生战场上的胜者。亨利希望通过合法的婚姻形式来确保他们爱情的未来,而凯瑟琳最珍视的是真爱,婚姻无法保证他们永远相爱,尤其在战争期间。然而,人可以在爱情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却无法在爱情中获得永生。凯瑟琳想方设法避孕,但最终掉入了“生物陷阱”,因分娩大出血而死在手术台上。她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勇敢和镇静诠释了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一个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凯瑟琳这一形象集多种美德于一身——对爱情的无私与奉献,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战争的清醒认识,在死亡面前的勇气,这一切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于海明威笔下硬汉们的行列,也是海明威精心刻画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4. 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和战争有关吗
这部作品与战争的关系不大,它是海明威的一篇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本文运用语言学及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渴望自山的意识.又结合当代中国女性所处的地位.分析其原囚.并提出女性应如何自立、自强、自尊。
海明威一直都是以塑造“硬汉”形象为主的额,对女性的描述很粗略。这部作品还是比较特殊的。
5. 有没有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的评论
《雨中的猫》创作于1923年,是海明威早期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非常简洁,女主人公(年轻的美国妻子)欲图救一只雨中的猫却无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间向丈夫抱怨,正在这时,丈夫看见店主派侍女送来了一只大花猫。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雨中的猫》是为数不多反映女性意识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练、睿达,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在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没有姓名,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却给了她不同的称谓。从称谓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在男权社会中女主人公主女性主体意识的渴望和觉醒。它完美地体现了海明威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含蓄的文体特征。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出现的这两个主要人物,始终没有具体的姓名,只知道他们是一对美国夫妻,这种非具体化的人物显现,也就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抽象意义。那么,人物存在的具体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呢?海明威的安排也是匠心独运的,小说指明的只是在意大利,也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地点,比如说意大利那么多的名胜古迹,游人如织的地方。这一环境也是被符号化、抽象化了的:海边、棕榈树、纪念碑,构成了自然与历史的聚合,一个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那个生活的小片段就这样展开来。
美国妻子看到窗外“雨中的猫”,产生了一系列强烈愿望:想要保护它,或者拥有它,或者喜爱它,或者可怜它,或者以它寄托自己什么不可言状的情绪……总之,这只猫的命运和它所处的境地使她产生一种很深刻的共鸣。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她温柔贤惠、小鸟依人、听丈夫的话,可是丈夫对她的态度却是男子中心观念支配下的无动于衷。丈夫需要她时,她是存在的;而丈夫不需要她时,她对丈夫来说只是一个“存在之物”。她没有自己的事情,她梳着丈夫喜欢的发型,她感到自己像那只猫一样楚楚可怜,于是对它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同情,从深层意义上说,应该是同病相怜。她力图帮助那只猫摆脱被动与恐惧的处境。女主人公的动机起码有两点:一是自恋与自慰,她保护了猫,也就是意识上的自我保护。她通过“救猫”的行为(情感的投射作用),实现了自救。二是自我力量的显示,她渴望通过保护这只猫来证明自己的作用——她可以决定另外一个事物的力量,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感受。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外表,改变发型,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她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关系。总之,她要更新自我。
但这改变是困难的。她冒雨出去寻找那只猫,可是猫不见了,于是怅然而归,她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那只猫。猫或许还在雨中游走,猫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变,她的所有努力就这么在无形中化为乌有。一只消失在雨中的猫引发和调动了这个女人所有的自我想象、自我表现、自我改变、自我创造的生命潜能。从一只猫想到改变自己,颠覆她面前的生活状态:她告诉丈夫她想把头发留长梳一个自己可以摸得着的发髻,但是丈夫喜欢她,就是“喜欢现在的样子”,根本不需要什么改变。她的语气也有起初的探询——“你不以为我留起头发来是一个好主意吗?”变成后来一系列的主体意识强烈的祈使句——“我想要……”,文本中接连出现了十一个“想要”,表达了妻子强烈的情感愿望和心理诉求,她想要改变发型,她想要一只猫,她想要烛光晚餐,她想要许多新衣服,想要……而这些都是她丈夫不曾满足她而又不会立即满足她的。丈夫对她的这些愿望做出的反应却是“闭嘴”。丈夫用他的霸权地位来规定妻子的行为。妻子最终也没有“改变”成功,她在家庭中仍然是丈夫的附属品,她仍然没有真正自由的权利,仍然受制于丈夫,她的话语在男性的话语霸权下也显得苍白无力。
但妻子毕竟试图改变过,这种改变的动因源于一只雨中的猫,还因为寻找猫的过程中遇到了旅馆的老板。她走出房间后看到了旅馆的老板,这个意大利老人站在办公桌后向她鞠躬,他让人给她送伞。他表现出了一种尊重、一种关切,这让妻子感受到了自我,让她有了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旅馆老板让她感到一种淡淡的同时又很重要的感觉。”这是她在家中与丈夫相处时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她喜欢这种感觉,于是她就喜欢他:
……女士喜欢这个店主。她喜欢他接受任何怨言时那种严肃的风度;她喜欢他的服务礼节;她喜欢他那种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她喜欢他那久经沧桑的脸庞和大手。 她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丈夫对她的态度,让她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背叛的冲动。尤其是当她遇到了尊重她、体贴她的这个旅馆老板——一个成熟男性的文化符号,女人的自我意识就暂时得到了回归或建立。最终,还是旅馆老板给她送来了猫。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女主人公心中欲求的猫出现了,但小说特别地强调了女仆怀中抱的是“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是不是先前那一只“雨中的猫”?就成了一个悬案。
6. 雨中的猫女主人公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
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解读"雨中的猫"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猫"象征着孩子,"妻子"对"猫"的渴望表达了
女性对母性的期盼,折射了美国2O年代"新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雨"象征死亡,暗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幸,
既象征着"妻子"流产的婴儿,也预示着夫妇婚姻关系的解体
7. 雨中的猫的介绍
《雨中的猫》创作于1923年,是海明威早期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非常简洁,女主人公(年轻的美国妻子)欲图救一只雨中的猫却无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间向丈夫抱怨,正在这时,丈夫看见店主派侍女送来了一只大花猫。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1《雨中的猫》是为数不多反映女性意识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练、睿达,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在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没有姓名,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却给了她不同的称谓。从称谓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在男权社会中女主人公主女性主体意识的渴望和觉醒。它完美地体现了海明威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含蓄的文体特征。
8. 海明威作品有哪些
海明威作品有:
1、《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
2、《永别了,武器》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9月27日。通过描述二人的爱情,作品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
3、《有钱人和没钱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以基韦斯特、哈瓦那和墨西哥海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形象地刻画了“个人主义者”哈里·摩根失败的一生。
4、《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23年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故事非常简洁,女主人公(年轻的美国妻子)欲图救一只雨中的猫却无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间向丈夫抱怨,正在这时,丈夫看见店主派侍女送来了一只大花猫。
5、《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9. 关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乔丹在认知自然、融入爱情、感悟亲情的过程中努力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向我们阐示,要认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互蕴共荣的命运,需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意识,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培养"爱的感觉",这样才能改变人类征服自然的态度,消除性别偏见、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民族统治.
海明威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纵观海明威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一生经历,不难发现他对于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也是由来已久的.
《没有女人的男人》这本故事集刻画的男主人公在他们各自的职业领域内都表现出一定的勇气,但在伦理价值日趋多元化的当代文明语境中,尤其与自然、与女人对话的过程中,这些硬汉子们却执著于人类优先、男性主体优先的地位,一味想征服自然、支配女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在现实层面中陷入困惑与痛苦.正是在这种主体优先价值难以兑现的现实性伦理困惑中,海明威反思着人类优先、男性主体优先的伦理价值取向所导致的人的现实性生存困境,努力探求着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海明威对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互蕴共荣关系的认识,他对自然和女性内在联系的认同,以及他对西方父权制文化的质疑都与生态女性主义所极力倡导的伦理关怀不谋而合.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作品中一篇充满女性意识和象征手法的佳作.小说通过三个重要角色--女人、猫和雨所代表的深层涵义及相互关系,通过三个主要场景--寻猫、诉猫、送猫,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女性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雨里的猫》是海明威创作中以女性为主体、对女性表现得最为细腻最有感染力的一篇,其中隐含着海明威对女性的理解和态度."雨里的猫"不仅是这篇作品中女性境遇的隐喻,而且是他初期作品中女性们的隐喻.
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但是细品他的作品之后,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女性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注.女性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出现得并不多,但是却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和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其作品中丰富、真实、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女性的塑造以及人物塑造存在的不足,使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社会现状下女性的命运.
10. 大家谁有关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参考文献所在网址吗谢谢!
《雨中的猫》中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
葛伦鸿
《雨中的猫》发表于一九二三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展开叙述。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评论,在叙事过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词,因此给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该故事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
《雨中的猫》讲的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对夫妇在意大利度假或旅游,住在一家饭店二层楼的一套房间里。一个雨天的下午,妻子从房间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时候,发现有一只猫正躲在楼下花园里的一张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产生想要一只猫,想把这只猫抱回房间的冲动,于是说她要下楼去把这只猫抱回房间来。她的丈夫此时正躺在床上看书,听到妻子要下楼去抱雨中的猫,嘴里说着愿代妻子去,人却躺在床上未动。妻子便自己下楼去抱那只猫。途中经过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礼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礼,并随声附和她对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当这位妻子站在饭店门口判断那只猫所在的位置,考虑如何穿过雨中的院子去找那只猫的时候,给他们打扫房间的女侍从她身后给她撑起了一把伞。女侍为她撑着伞,陪着她一起来到那张桌子旁,却发现那只猫已经不在了。
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间里,但是她想要只猫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书,她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一边从镜子里看着自己,一边自言自语,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诉说她的愿望。此时她不仅想要一只可以任由她抚摩的猫,还想要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发留长,然后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髻;她想有一套银制餐具,想在吃饭的时候点上蜡烛,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却让她闭嘴,让她找点儿什么读读,随后又自顾自读他的书去了。窗外,雨还在下着,就在妻子望着窗外黑下来的天和院子里亮起来的路灯的时候,有人轻拍房门。来人是那位女侍,她抱着一只大花猫,说,这是旅店老板让她送给这位妻子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故事的情节概括为:那位妻子想要旅馆院子里的那只猫,但是她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那只猫不见了。在故事的结尾,事情似乎出现转机,因为旅店的老板让女侍给她送来了一只猫。从表面上看,故事的情节与它所要传达的深层的?更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多数读者都不难从中解读出故事所传达的有关夫妻关系或者有关女性地位和处境,甚至是命运的主题。那么是什么在帮助读者解读和挖掘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笔者认为,虽然《雨中的猫》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那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展开,但是故事中的另外两个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板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故事的叙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围绕小说人物的结构性功能展开议论。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对叙事文本进行句法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每一个叙事文本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主体 (subject)? 客体 (object)?传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协助者(helper)和反对者(opponent)这六个角色(actant,不同于从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体行为界定的功能性单位)构成的类似句子的结构。这六个角色又可以构成三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传送者和接受者,协助者和反对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中都包含着将一种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和相关的叙述①。将这一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即是该叙事结构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于是叙事结构中第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中的主体就是该事件中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物,而客体则是被主体追求的目的(一种物体或价值);第二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传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促成主体实现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种力量,接受者则指客体(或对象)的获得者,它与叙事结构的主体往往是同一个人;第三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协助者是主体实现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对者则是主体实现目标追求的敌对势力,这两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种力量。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曾在他的“现实主义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海明威的《雨中的猫》”②一文中依据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猫”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由此而获得的叙事效果,指出小说中那位妻子为叙事结构的主体,猫为客体;旅店老板和女侍为小说叙事的句法结构中的协助者;而那位丈夫,因为对他妻子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甚至加以阻止,则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
小说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围绕着那位妻子找猫这一故事主线展开,这四个人物之间也在不断组合和变换成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先后共组成了六对二元对立关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妻子想要那只猫,丈夫无动于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只猫,由想要一只猫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还没有的其他一些东西,她向丈夫诉说,却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闭嘴”。显然,在叙事结构的主体那位妻子争取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个反对者的角色,他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楼去找那只猫,途中旅店的女侍,显然是受到旅店老板的指示,给她送来?并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争取得到那只猫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她与那位妻子的关系是主体与协助者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尾,女侍显然又是受到饭店老板的指示,给那位妻子送来了一只猫,虽然这只猫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只猫。这一次,女侍扮演了传送者的角色,她帮助那位妻子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目标,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则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们之间又形成了接受者和传送者的关系。而此时,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书,于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协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关系。旅店老板自始至终没有与那位妻子发生什么实质性的直接接触,也没有亲自为那位妻子做过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两次让女侍帮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与那位妻子之间也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主体与协助者的二元关系。不仅如此,小说里有一段对那位妻子在下楼途中看到旅店老板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述,正是这一段描述使从未谋面的旅店老板与那位丈夫之间也发生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对那位妻子在下楼去找那只猫的时候途经旅店老板的办公室?看见那位老板坐在他的办公桌后?与他稍作寒暄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小说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那位妻子朝楼下走去。她路过饭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站起来向她鞠躬。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的尽里头。老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这位妻子说,她喜欢这位老板。
“是啊,是啊,太太,天气不好。”
他站在房间尽头的办公桌后面,房间里的光线很暗。那位妻子喜欢他,她喜欢他特别认真地对待顾客抱怨的态度,她喜欢他沉稳威严的风度,她喜欢他期待为她服务的样子,她喜欢他作为饭店老板的自我感觉,她喜欢他那苍老的面庞和那双大手。③
当这位妻子与女侍从院子里空手而归,向她自己的房间走去的时候,她再次路过了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这时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无助,心头憋闷,饭店老板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确很有面子。
小说中对这位妻子心理活动的这段描述显然至关重要,聪明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妻子之所以喜欢这位旅店老板恰恰是因为这位老板与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轻,而这位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她的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因此尽管旅店老板站在他办公室的尽头而且房间里的光线很暗,这位妻子却偏偏注意到了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沉稳?威严?认真的表情和态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别人如此悉心的关照,她感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眼里是柔弱无助同时又是举足重要的。事实上,此时小说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的描述正是这位妻子潜意识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板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独和无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威严认真的表情与态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此时小说的叙事从其中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展开,这个人物眼中的旅店老板很可能与这位妻子眼中的老板完全两样,他可能根本没有一双大手。至此,这位旅店老板和那位丈夫之间也就构成了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又一对二元对立关系,他们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体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的协助者,后者则是反对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后者则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无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猫》里,小说的主要人物显然是那对美国夫妇,然而旅店老板和女侍虽为配角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板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亲自给那位妻子送去伞和猫,否则他就不是在以他老板的身份与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会失去与那位丈夫构成二元对立关系的可能。同样, 女侍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帮助老板在实施服务同时遵守他的职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顾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与旅店老板产生和发展任何超越店主与顾客关系的关系。可见,发现小说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间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只猫的表象之下的真实心理诉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结构主义有关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的意义。虽然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被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批评所取代,但是它对于我们细读文本,对于帮助我们解决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避免误读,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水涓)
① 参见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74-75。
② 参见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92页-第193页。
③ 本人引用小说文本的译文均为本文作者自译。小说原文参见邓叙新编选《英语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