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铸剑的主人公为谁和谁
『壹』 谁有鲁迅的《铸剑人物性格特征描写
1.眉间尺形象分析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2.黑色人形象分析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参考答案: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参考答案: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3.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
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小说的主人公有三个,那就是眉间尺、黑衣人、国王.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不难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首先登场的是眉间尺,在小说的一开始,眉间尺和老鼠的一段曲折就充分暴露了他犹豫不定、缺乏决断力、盲目善良的性格.对一只掉落水瓮的老鼠,他由幸灾乐祸转为同情,又由同情转为憎恶,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中终于不小心踩死了老鼠,而踩死老鼠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到眉间尺是一个很容易向邪恶妥协甚至投降的人,他缺乏摧毁事物的勇气,也没有杀戮生灵的决心.对于老鼠这一恶势力的象征,他既想毁灭它,又想拯救它,踟躇不决,母亲的问话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懦弱:“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杀与不杀,救与不救,成了眉间尺一开始就面对的困惑.然而就在这时,矛盾出现了:懦弱的眉间尺必须为他的父亲报仇.杀父之仇让眉间尺怒火中烧,他拿起父亲的剑,准备向最高统治者——国王——复仇.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格”,然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细节却让他的自我安慰不攻自破,一个孩子差点碰上他的剑尖,都使他惊出了一身汗,而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时候,他又一直在担心自己背上的剑会不小心误伤别人,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满腹悲悯之心的优柔寡断的眉间尺,并且预感到他的复仇计划不会成功.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显然是有着一定的暗指,这一暗指又显然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的儒释文化在国家危急时刻的苍白无力.
果然,因为有人捏住他的一只脚,他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和“干瘪脸的少年”的一番纠缠又让他难以脱身,眉间尺的复仇计划看样子是要化为泡影了.在这个时候,小说安排了另一个人物出场,他就是神秘的黑衣人.黑衣人三两下赶走了“干瘪脸的少年”和围观的无聊的人群,并且提出愿意帮助眉间尺复仇.黑衣人有着令人胆寒的暴戾之气,他“声音好像鸱枭”,有着“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帮助眉间尺,并不是因为仗义,也不是因为同情,因为“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在这个言论之下,黑衣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单纯为了报仇而报仇的灵魂,他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甚至已经“憎恶了自己”.这样一个人,身上有着眉间尺所没有的摧毁一切的决心,他的极端和眉间尺的畏缩正好形成了互补.眉间尺最终把自己的剑和头都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黑衣人,这种信任很可能就来自黑衣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杀戮之气.黑衣人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帮助眉间尺战胜自我的符号,眉间尺的躯体葬身狼腹,仅剩一个头颅,跟随黑衣人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复仇之路.我们可以认为,黑衣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其实是眉间尺内心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通过自我毁灭(身首分离)而得到重生,以黑衣人的身份前去复仇.这一点在黑衣人的话中也能得到验证,“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那么他们要去复仇的对象——国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国王出场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唉唉!无聊!”一个饱食终日,内心空虚的统治者形象浮出水面了.国王残暴凶狠,不仅杀害了眉间尺的父亲,而且一觉得无聊就会“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看厌了各种杂耍之后,国王觉得更加无聊了.这时,黑衣人出现了,他自称能够戏耍小孩子的头,利用国王的猎奇心理混进了王宫.三个主角终于碰面了,只剩下头的眉间尺,为了复仇而复仇的黑衣人,以及高高在上的国王,在狭窄的空间里相逢了,小说给他们安排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一个装满沸水的金鼎里.三个人的头颅互相撕咬,拼了个你死我活,最终国王不敌眉间尺和黑衣人两个头颅的进攻,被咬得“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完成了复仇大业的眉间尺和黑衣人也相视一笑,沉到水里去了.这一战带来的后果是三个主角的头颅被煮得皮肉稀烂,混到一起去了,而最终王妃和大臣们也没能分清到底哪个是国王的头颅,只好把三个头骨都厚葬了.仇人最终死得同穴,这一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寓意,眉间尺复仇的结果是与仇人玉石俱焚,而这和普通的同归于尽又大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精神混杂到了一起,分也分不清了,毁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复仇到底成功与否,变革与毁灭的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鲁迅先生在这里的心情应当是一种无奈和愤懑.
『贰』 鲁迅《铸剑》这一篇中分析眉间尺和黑衣人这两个形象
1、回答:
(1)眉间尺 本是铸剑的第一主人公, 但是他生性怯懦 做事迟滞 他主要表现出鲁迅先生自身做事谨慎犹豫的一个侧面 心理的复杂性更多的被揭示
(2)黑衣人作为鲁迅笔下重复出现的形象,是一位精神界的战士,是对自身的不断否定的体现,这层表明了他自身的心理谋求,内在的深刻性和有思想的行动渴望以近乎荒诞的手法被更多的彰显出来.
2、《铸剑》介绍: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3、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自在周宣王时代的楚国。楚王嗜杀,找来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及其妻子莫邪为他铸剑。干将夫妇以王妃所孕之铁,苦干三年,为楚王锻了两把名剑。楚王怕干将为他人所用,剑成之日就斩杀了干将。不想干将夫妇只献雌剑,未献雄剑。 干将被害16年后,莫邪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眉间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诉眉间尺,眉间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决心以雄剑为父报仇。眉间尺凭一股勇气来到王城,杀不成楚王,又被通缉捉拿。 侠士晏之敖来见眉间尺,他可以杀楚王,但要借重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信任他,把宝剑和自己的头颅给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献眉间尺之头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4、作者介绍:
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濂溪村,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三十八岁时,开始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叁』 传说中干将,莫邪之子,鲁迅小说《铸剑》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关于“干将莫邪剑”,苏州坊间传说极多,一说这两把剑极有灵性,相互呼版应;一旦分开,就会鸣叫。又说权“干将莫邪剑”是看不见的,只有无形剑气。更多的说法是莫邪身祭,方成宝剑。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就是写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杀楚王为父报仇的故事。
『肆』 谁有鲁迅的《铸剑》人物性格特征描写
1.眉间尺形象分析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2.黑色人形象分析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参考答案: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参考答案: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3.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
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小说的主人公有三个,那就是眉间尺、黑衣人、国王。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不难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首先登场的是眉间尺,在小说的一开始,眉间尺和老鼠的一段曲折就充分暴露了他犹豫不定、缺乏决断力、盲目善良的性格。对一只掉落水瓮的老鼠,他由幸灾乐祸转为同情,又由同情转为憎恶,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中终于不小心踩死了老鼠,而踩死老鼠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到眉间尺是一个很容易向邪恶妥协甚至投降的人,他缺乏摧毁事物的勇气,也没有杀戮生灵的决心。对于老鼠这一恶势力的象征,他既想毁灭它,又想拯救它,踟躇不决,母亲的问话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懦弱:“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杀与不杀,救与不救,成了眉间尺一开始就面对的困惑。然而就在这时,矛盾出现了:懦弱的眉间尺必须为他的父亲报仇。杀父之仇让眉间尺怒火中烧,他拿起父亲的剑,准备向最高统治者——国王——复仇。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格”,然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细节却让他的自我安慰不攻自破,一个孩子差点碰上他的剑尖,都使他惊出了一身汗,而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时候,他又一直在担心自己背上的剑会不小心误伤别人,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满腹悲悯之心的优柔寡断的眉间尺,并且预感到他的复仇计划不会成功。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显然是有着一定的暗指,这一暗指又显然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的儒释文化在国家危急时刻的苍白无力。
果然,因为有人捏住他的一只脚,他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和“干瘪脸的少年”的一番纠缠又让他难以脱身,眉间尺的复仇计划看样子是要化为泡影了。在这个时候,小说安排了另一个人物出场,他就是神秘的黑衣人。黑衣人三两下赶走了“干瘪脸的少年”和围观的无聊的人群,并且提出愿意帮助眉间尺复仇。黑衣人有着令人胆寒的暴戾之气,他“声音好像鸱枭”,有着“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帮助眉间尺,并不是因为仗义,也不是因为同情,因为“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在这个言论之下,黑衣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单纯为了报仇而报仇的灵魂,他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甚至已经“憎恶了自己”。这样一个人,身上有着眉间尺所没有的摧毁一切的决心,他的极端和眉间尺的畏缩正好形成了互补。眉间尺最终把自己的剑和头都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黑衣人,这种信任很可能就来自黑衣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杀戮之气。黑衣人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帮助眉间尺战胜自我的符号,眉间尺的躯体葬身狼腹,仅剩一个头颅,跟随黑衣人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复仇之路。我们可以认为,黑衣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其实是眉间尺内心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通过自我毁灭(身首分离)而得到重生,以黑衣人的身份前去复仇。这一点在黑衣人的话中也能得到验证,“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那么他们要去复仇的对象——国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国王出场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唉唉!无聊!”一个饱食终日,内心空虚的统治者形象浮出水面了。国王残暴凶狠,不仅杀害了眉间尺的父亲,而且一觉得无聊就会“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看厌了各种杂耍之后,国王觉得更加无聊了。这时,黑衣人出现了,他自称能够戏耍小孩子的头,利用国王的猎奇心理混进了王宫。三个主角终于碰面了,只剩下头的眉间尺,为了复仇而复仇的黑衣人,以及高高在上的国王,在狭窄的空间里相逢了,小说给他们安排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一个装满沸水的金鼎里。三个人的头颅互相撕咬,拼了个你死我活,最终国王不敌眉间尺和黑衣人两个头颅的进攻,被咬得“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完成了复仇大业的眉间尺和黑衣人也相视一笑,沉到水里去了。这一战带来的后果是三个主角的头颅被煮得皮肉稀烂,混到一起去了,而最终王妃和大臣们也没能分清到底哪个是国王的头颅,只好把三个头骨都厚葬了。仇人最终死得同穴,这一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寓意,眉间尺复仇的结果是与仇人玉石俱焚,而这和普通的同归于尽又大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精神混杂到了一起,分也分不清了,毁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复仇到底成功与否,变革与毁灭的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鲁迅先生在这里的心情应当是一种无奈和愤懑。
『伍』 鲁迅每个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谁
《阿Q正传》的是阿Q
《明天》的是单四嫂
《药》的是华小栓
《一件小事》的是鲁迅
《故乡》的是鲁迅和闰土
我只知道这些啦~你看看吧
『陆』 鲁迅小说《铸剑中有个角色的名字是他曾用过的笔名,它是下面哪一个
宴之敖者。
宴之敖者是真正为了正义而又不图名利的代表,鲁迅曾用之作为自己笔名,意为“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柒』 在鲁迅小说《铸剑》中,与国王有杀父之仇的人物是
B. 眉间尺
『捌』 谁能告诉我鲁迅各作品的主人公
《铸剑》眉间尺复
《孔乙制己》孔乙己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
《弄堂生意古今谈》
《阿金》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死》
《半夏小集》
《女吊》
《集外集拾遗》
《记念刘和珍君
《灯下漫笔》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多数是杂文 我看不出主人公是谁
或者说像《祝福》这样的没有特定的主人公 全凭读者自己理解
『玖』 关于鲁迅的<铸剑>
严家炎 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迅《铸剑》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1)
严家炎,1933年11月14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肄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
1984-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1989年至今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与唐弢共同主编),《金庸小说论稿》和《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等。
拓展阅读:
《故事新编》,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小说钩沉》,鲁迅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传奇集》,鲁迅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今天讲《铸剑》,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铸剑》是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第二部分,讲作品中的两个意象和三首古歌,对某些不好理解的地方做些阐释。第三部分讲《铸剑》的审美旨趣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
先讲第一部分。
《铸剑》在我们的新文学史上,是一篇很少有的奇特的作品。奇就奇在通过对宴之敖者代人向暴君复仇的描写,所体现出的一种“原侠”的精神。奇还奇在它表现了鲁迅的一种内在的人格以及他那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1,现代武侠小说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里,其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楚王让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铸炼最好的宝剑。铸剑师名叫干将,他炼了两把剑,雄剑留了下来,雌剑准备交给楚王。干将对自己的妻子说:“我铸的剑,一旦交给楚王,我自己的生命就会保不住,我会被杀死。因为楚王要最好的剑,如果会铸剑的人活着,这就不牢靠,怕他铸炼出更好的剑来,所以楚王必须把铸剑的人杀掉。”干将对自己的命运作了这样的预测。果然,他交出了剑,楚王就把他杀了。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以后,按父亲的遗嘱要为父亲报仇。可实际上,他报仇的对象是一个国君,是一个有庞大的禁卫军的专制暴君,他没有办法实现愿望。后来他被发现了,自己就逃到山里面去,遇到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对他说:“我可以代你报仇,但是需要你的头和剑。”于是,他就自杀了,把宝剑和头都交给了这个客人,客人就带着他的头到京城里去,把他的头放在锅里边煮,三天三夜不烂,国王很好奇,就过来看。客人利用这个机会,就用剑把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并把自己的脑袋也砍下来,这样三个头掉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也分不清哪颗头颅是国王的,哪个头是干将儿子的,哪个头是客人的,只好合葬,成为三王坟。根据这样一个传说,鲁迅写下了《铸剑》这篇小说。
但是,《列异传》只是《铸剑》故事的一个来源,鲁迅还参考了《搜神记》等其他典籍,以及他小的时候,看的各种各样奇异的故事书,像《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吴越春秋》、《越绝书》是西汉时代的书,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完成了这篇小说。这也就是说,在《铸剑》中鲁迅已经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了改造。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小说《铸剑》和《搜神记》、《列异传》中的记载。对照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点十分不同: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这段情节,在小说里是被虚化的,写得不那么实,是通过干将的妻子莫邪,即眉间尺的母亲追溯往事这样一种口气来写出的。干将、莫邪这些名字没有出现,国王也没有明说就是楚王,这些都没有具体地交待,而是被推向了远处,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小说和原来的传说是有所分离的。这是小说和原来的故事的第一点差异。第二点差异呢,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原来主要强调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复仇,他是复仇的主角。但是,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的一号主角已经是一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眉间尺已经降为二号主角。黑色人第一次出场就显得很不一般,是非常老练、成熟的一个豪侠之士。在小说中,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小说与原来的传说的第三点差异是,鲁迅塑造的这个黑色人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不但不图任何酬报,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这种心理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我们可以读一读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一段对话: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间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他对自己并不特别看重,意味着他在开始承担报仇这个使命时,就准备牺牲自己,也意味着他有一种热得发冷的性格。
中国古代的侠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人的侠客,他们受雇于某个专门的人,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就养了很多的士。这些“士”平常蒙受着主人的各种恩泽,最后呢,要为主人做一切事情,包括牺牲自己。所谓“士为知已者死”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是一类侠士,他的主人是一个人,他要为一个主人解忧出力。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他们不为别人所养。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身份的。这种“布衣之侠”与墨家的关系很密切,他们施恩不图报,甘愿自我牺牲,这就是所谓的“原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更为高尚的侠义精神,黑色人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原侠精神的侠士。《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就是这个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鲁迅把原先传说里边所缺少的或者不太明显的这些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大大地加以突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铸剑》是一篇新文学作品,但同时又可以看作是一篇现代的武侠小说。我不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同学们赞成不赞成,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我之所以说《铸剑》不仅是一篇新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篇现代武侠小说,是因为它确实具有一般武侠小说的特征。它写的是侠士为人复仇的故事。武侠小说之所以叫做武侠小说,一般地说,它的内容就是仗义行侠,仗武行侠,这就是武侠小说内容上最重要的特点。《铸剑》也是这样。当然黑色人不只是“仗武”,他也运用了智慧。他之所以能够把专制暴君消灭,与他同归于尽,就是靠了他娴熟的剑艺和过人的智慧。可以说,是靠大智大勇实现了复仇的愿望。
严家炎 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迅《铸剑》一篇非常奇特的作品(2)
2,非凡的想象力
上面讲的是《铸剑》的第一点奇异之处。还有一点呢,是表现在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与其他的一些小说类型相比,比如与侦探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滑稽小说相比,武侠小说的特点除了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就在于具有非凡的、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铸剑》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在《列异传》中,原来对故事的交代非常简单:先是客得到了赤鼻的头与剑,后来把国王的头砍下来,然后客也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三颗头在一起煮烂,到这里故事就讲完了。但是在《铸剑》中,几乎完全不同。单是眉间尺拔剑自杀到把宝剑和头交给黑色人这个情节,就写得极有声有色。鲁迅运用了非常洗练的笔墨,富有诗意地刻画了一个接一个动人的场面:先是狼群的出现,狼群一下子把眉间尺的尸体撕碎了。然后,它们又要来咬黑色人,黑色人挥剑一下子把那最大的一匹狼头砍倒,群狼又把这条死狼给吃了。作者写得非常洗练,笔墨不多,但那个场面是很震撼人的。接着,鲁迅又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是怎样表演的呢?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王站起身,跨下金阶,冒着炎热立在鼎边,探头去看。只见水平如镜,那头仰面躺在水中间,两眼正看着他的脸。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脸上时,他便嫣然一笑。这一笑使王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记不起是谁来。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擎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的叫痛的声音。
这两段描写是非常精采的,笔墨精练,但想象力又是非常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了,而眉间尺有七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一直到眉间尺的头被国王死死咬住不放,陷入困境,黑色人就参战了,他把自己的脑袋砍掉,正是为了参加战斗。于是二比一,处于绝对优势,国王再狡猾也没有用,最后二头把国王的头颅撕烂,他们两个当然也同归于尽了,完全烂到了一起。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为什么一般的年轻人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侠小说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因而很吸引人。《铸剑》在这一方面尤其显示了巨大的长处。这就是我想简单地说的第一个问题,《铸剑》奇特在哪里。
『拾』 对鲁迅的铸剑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的评价和体会
《铸剑》是鲁迅复仇主题的总结性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塑造了黑衣人、眉间尺和他的父亲这样三个人物形象。
关于眉尺间:
文章的开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眉间尺戏弄老鼠的情节,充分展现了眉间尺优柔寡断的性格。
面对着落入水缸的大老鼠,眉间尺想杀又不忍杀,欲放又不甘放,多次的徘徊犹豫,最后却在无意中一脚将老鼠踏死。杀了老鼠后,又“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这样一个缺乏果断的人,要完成杀死国王为自己的父亲复仇的重任,简直是不可能的,难怪眉间尺的母亲要失望了。
毕竟眉间尺身上流淌的是英雄的血,是伟大的坚强的母亲抚养大的。当他听完父亲的故事后,“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根毛发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的格格地作响”但对于一个没有经过生活的磨难,年仅16岁的少年,他的性格无疑是不稳定不成熟的。虽然他有勇气,但一到具体的行动,缺陷就马上暴露了出来。听完母亲的叙述后,他决心要“如无心事一样,倒头便睡……可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
面对着仇人,他顾虑重重,既担心伤了无辜的群众,又害怕踏伤围观的儿童,动手时被“这样的少年”一搅和,便束手无策了。想走,走不了;决战,没有对手。万般无奈下,只好眼睁睁看着仇人从自己的眼皮底下逃脱,他的身份也被暴露。眉间尺的复仇,注定要由另外的人来完成。
关于眉尺间之父:
与眉间尺相比,眉间尺的父亲无疑更加成熟,更富有复仇精神。
在接受铸剑的任务时,他就预感到,剑成之日,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国王的要求只铸一把剑,而是暗中铸造了一雄一雌两把剑,雌剑交给国王,雄剑给自己的儿子,让他用雄剑为自己复仇。血债一定要用血来
还,仇一定要报,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这就是眉间尺的父亲,他身上流露的血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鲁迅高度赞扬了眉间尺父亲身上的这种血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眉间尺
父亲复仇的原因在于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他所要复的,只是自己个人的私仇,也就是说,他是个人性质的,而非社会性质的。从这一点来看,只为一己复仇的人,绝不是鲁迅心目中理想之人物,在鲁迅看来,真正的复仇之人是黑衣人,他便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之神。
关于黑衣人:
他要报的不是自己的私仇,而是社会的仇。“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黑衣人的复仇,与中国传统的侠义文化是有联系的,
然而,他决不是古代侠客的翻版,而是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美学内涵。他不再是中国传统的侠义形象,也就是说,他们的行动指南已不再是劫富救贫、替天
行道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而是带有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因子,其中的核心是西方19世纪以来的个性主义,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推崇的“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1](P31)的摩罗精神,它既带有尼采式的超人哲学的思想,又拥有墨子的为民效命的情怀,它是中西文化混合后的产物,是鲁迅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的理想人物,同时也是鲁迅自己精神的写照。
总结:
中国是一个重幻想的国度,它注重的是复仇的正义性,换一句话说,传统的复仇观念认为,只要伦理上是合理的,就能够复仇成功,因此,在具体的复仇过程中,它往往将复仇的过程美化、艺术化,将非现实的东西现实化,这样的一种模式,使我们不能正视现实的黑暗,陷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坚决反对这样一种“瞒”和“欺”的文化,
因此,在《铸剑》中,鲁迅毫不犹豫的打破了这样一种神话,以黑衣人帮助眉间尺复仇这一情节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鲁迅对眉间尺的父亲和黑衣人复仇形象的塑造,同样是立于现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