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春主人公
Ⅰ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主人公分别是谁
主要中长篇小说:
《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主人公杜大;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
《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主人公是觉慧、淑英、觉新
《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主人公是周伯涛、克明、高枚;
《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主人公是周如水、张若兰。
《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主人公是吴仁民、周如水;
《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吴仁民、李佩珠;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
巴金简介:
巴金(1904.11.25—2022.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Ⅱ 介绍一下巴金著名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和出处
《家》《春》《秋》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淑英、淑华、琴、梅
《寒夜》汪文轩
《哑了的三角琴》拉狄焦夫
《雾》《雨》《电》周如水、张若兰、吴仁民、李佩珠
Ⅲ 巴金《春》梗概
。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Ⅳ 巴金作品《家》《春》《秋》所有人物关系
高老太爷有四子一女:
1、长子娶妻,生大小姐(早死)、大少爷觉新(娶妻瑞珏,生子海臣、生子云儿时难产而死,后来海儿、云儿都早夭)、二少爷觉民、三少爷觉慧,妻死,复娶周氏,生三小姐淑华,后长子死。
周氏之兄周伯涛,娶妻陈氏,生女蕙(后嫁给郑国光),子枚。伯涛有弟(早死),娶妻徐氏,生女芸。
2、次女张氏,丈夫早死,生女张蕴华(琴),后来琴嫁给觉民。
3、三子克明,娶妻张氏,生二小姐淑英、四少爷觉英、七少爷觉人、六小姐淑蕙。
4、四子克安,娶妻王氏,生五少爷觉群、六少爷觉世、五小姐淑芬。
5、五子克定,娶妻沈氏,生四小姐淑贞(后跳井而死),娶妾喜儿。大房丫鬟鸣凤,不愿嫁给冯乐山,跳水而死,死后三房丫鬟琬儿代嫁。高家买丫鬟绮霞代替鸣凤、翠环(后来嫁给觉新)代替琬儿。四房丫鬟倩儿,奶妈杨嫂,五房丫鬟喜儿、春兰。
(4)巴金小说春主人公扩展阅读:
《家》《春》《秋》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被称为“激流三部曲”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数十年畅销不衰,名满天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动人心魄的不朽经典。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家》《春》《秋》,以他切身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封建家族生活的小说,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揭露了封建家族的罪恶。歌颂了觉醒的青年的斗争,揭示了封建专制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
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族,巴金说他"从小就爱和下人们在一起,我是在下人中间长大的"。这使他有可能以受压迫者的。《家》《春》《秋》所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从1919年至1924年,正是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婚礼场景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旧式的传统婚礼。通过对几位年轻人的婚姻,以及其传统婚礼的描写,试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婚俗文化的表现特征,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Ⅳ 巴金《春》女主角的读后感
爸爸和我用了三个月读完了巴金的《家》以后,时隔四个月的今天晚上,我们又读完了《春》。《春》是《家》的续集,它给了我很多的感悟。
海臣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坚定了淑英的决心。她坚强,更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但是,父亲一再威逼淑英嫁给人品极坏的陈克家的儿子,淑英下定决心:出逃到上海找堂哥觉慧。最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她最终获得自由、幸福。
《春》是幸福、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尾声”中的“春天是我们的”给我很大启发: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陈腐观念和阻碍,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的生活中的强者。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正为了争取属于自己的“春天”而不懈努力着。我们不要害怕,也不应害怕那些艰难险阻;困难并不可怕,它是我们通向“春天”的领路人。我们一定要当生活的强者,当“春天”的主人。
Ⅵ 巴金的作品及主人公(要日期)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心灵,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寒夜》作者:巴金
1、简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优秀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黑暗统治;生活窘困,疾病缠绕,腐败混乱的工作环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
2、简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点。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忠厚老实又懦弱无能的小职员。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抗战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为保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一点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在家里,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中无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为妻子离开的一种原因,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他的个性变化并非人性发展的本来逻辑,是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在逼迫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步磨蚀了他们的心灵,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终成为一个牺牲品。
3、简析曾树生形象。
曾树生年轻、漂亮,曾有一颗善良的心,原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不满意在银行当“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恶语中伤,最后离开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个人意义上的幸福。
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她在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意义来确定自我的选择、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种反传统、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的思想特征。
4、简要说明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和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结构上似无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后呼应,开头、主要情节活动、结尾都在寒夜里,作品紧扣“寒夜”的命题,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
1、说明小说的主题。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写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1948年出版,曾获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小说反映的是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小说再现了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改斗争复杂性,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引起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简析作品在反映农村个阶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实主义笔法。
小说依循农村的历史和现实,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改运动的艰难与复杂。作者笔下的暖水屯,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在反映农民与地主斗争同时,还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总之,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身的复杂关系和丰富的内容方面,相当充分。
3、简析张裕民、程仁形象。
张裕民,出身雇农,身世困苦,塌实能干,是暖水屯第一个共产党员,后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中的主要骨干,虽然不是一个最先进的农民形象,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
程仁,原是个雇工,钱文贵的佃户,对地主阶级怀有仇恨,土改时当上农会主任;但由于和钱文贵的侄女黑妮恋爱,斗争勇气削弱不少,行动犹豫不决,但经过经教育和大家带动,终于摆脱思想顾虑,毅然、坚决和广大群众站在了一起。
4、为什么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具有深刻、扎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
由于以下几个特点,因而形成特色。
首先,着重表现了土改在农村个阶层人物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并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思想矛盾,着力刻画了农民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
其次,对于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并不写成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写出他们的民主革命觉悟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有疑虑、矛盾和弱点,正是在实际斗争中,逐渐克服弱点,锻炼成长的。
再次,以宏大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矛盾,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Ⅶ 巴金的春
本报记者的脚步,去看看那口双眼井……
昨晚,深秋的冷风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正通顺街双眼井旁,那株半尺高的胭脂花依然在风中摇曳,虽然没有花朵,但那叶子依然在阴冷的天气中青绿逼眼。
“找到双眼井,就可以找到我童年的足迹”,巴金曾经这样说。人来人往,我走近这口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口井———就跟冰心先生那只白色的猫一样,井或者猫,因人崇物。
井已经干枯,上面用两块片石分别盖住井眼,并用石砌栏杆围成四五平方米的一片领地,跟周围的现代化高楼和店铺隔离开来。在井边立有一块石碑,立于1994年,10年过去,碑身的两个小角已经被毁坏,碑身的文字也残缺不全……
站在井边,摩挲着那些质感粗糙的石栏杆,我在想,当巴金还不是一位备受景仰的文学巨匠,而是一个孩童,或是一个少年,那时,他会不会像所有成都孩子一样,曾经在这井边玩过响簧,转过地牛牛?当巴金老人躺在上海的病房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他是不是曾经想起遥远成都家乡,想起这口蕴藏他的童年的双眼井? 早报记者罗巨浪
巴金的童年足迹
除了巴金在《我与文学50年》中对“家”的叙述,巴金胞弟李济生日前也证实:“我老家,是在成都正通顺街,又叫双眼井。是我祖父在那里置的产业,我祖父在清朝做过几任县官,后来他就辞官不做了,有几个钱嘛,就在成都买房子。”
记忆·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树
成都正通顺街的双眼井边,即现在的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所在地,就是巴金度过了19年青年时代的旧居。他的许多主要作品都是以当年的这个老公馆为背景写作的,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等。很多喜欢巴金的读者包括一
些外国读者,到成都都想造访这个老宅子,但随着城市的变迁,如今能记忆的也只有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树了。
纪念·青年画家创作成《家》
巴金旧居还引出很多故事:一位青年画家以这棵大树为背景画了一幅叫做《家》的油画,这幅油画曾参加国内外的多次画展,深获好评。巴金把刊登这幅画的画报送给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先生。水上勉有感于此,还给这位中国青年画家写过信,送过书,演绎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这位画家就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舞美设计师贺德华。
考证·专家精心复元“老家”
战旗歌舞团还有一位老人张耀棠,花了多年的心血考证、制作出一幅宝贵的巴金老家复原图。张耀棠是原战旗文工团团长,他说:“1952年9月我就到成都来了,听人家讲,我们住的这个院子就是巴金的故居,里头有5个井,其中一个井就是小说《秋》里面淑贞跳的那个井。还有一个小荷花池,有人讲,这就是鸣凤自杀的地方,其说不一。我在这个院子里头住了快要30年了,巴金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有责任把它搞清楚啊。”
省文联主席、巴金侄儿李致曾谈到,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过要恢复巴金故居,巴老不愿花国家的钱为自己做什么,巴老说过:“只要双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要纪念的话,写一个牌子就可以了。”
□巴老遗憾
三部曲少了“成都”标签
成都老作家冯水木早前回忆了1967年和巴金的一次谈话。巴金当时谦虚地指出了《家》、《春》、《秋》的不足。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冯水木显得非常激动,“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作家,巴金的作品给我影响最大。1967年12月份,我专程去上海探访巴老。当时巴老穿一套蓝色中山服,脚上是一双灯心绒棉鞋,正在上海作协的院子里捡石头,而在他后面的墙上,还贴着一份他写的‘检讨’。”
知道冯水木是四川人,巴金高兴地和冯水木拉起了家常,他说,“看到了家乡人,我也想起了家乡菜。我最想吃的就是成都的回锅肉和杂酱面。”当冯水木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是《家》、《春》、《秋》时,巴金却说道,“说句老实话,我觉得《家》、《春》、《秋》有个最大的遗憾,没有在书中把成都的街道、桥梁、河流点出来。好多人读了我的书后,根本不知道我写的就是成都,就连曹禺在话剧版《家》的剧本中也是写的西南某城。”
□巴老情结
最爱吃成都的油菜头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友,著名文人车辐便是其中之一。早前,90高龄的车辐回忆起当年与巴老在一起的日子时,说到他和巴老在一起不聊文学,“摆成都还摆不完,没得时间聊其他的了。”
车老和巴老结缘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杂志《四川风景》,随后便成了好朋友。车老幽默地回忆说,他自己是“好吃鬼”,又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到处寻找好吃的东西,成都的老馆子几乎他都知道。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会“放过他”,要求他当向导寻美食。他指着1993年到巴老家最后一次见到巴老的照片对记者说,每次到上海看望巴老,都会带上30余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头、油菜头都是巴老相当喜爱的蔬菜。
□缅怀巴老
一些手迹
记者在成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见到了由巴金亲笔签名的10本图书,这是1988年“五一”节李致从上海带回的珍贵礼物,而今成了馆藏珍品。据地方文献部主任刘先生介绍,成都图书馆还珍藏有巴老的两篇手稿,刘先生说:“两篇手稿一篇是一本书的《跋》,一篇是读后感想,都是我们文献部很珍贵的资料。”记者看到,巴金亲笔签名的10本图书中有中文版小说《寒夜》、随笔《探索集》、《随想录》、《无题集》、《病中集》、《真话集》和4本俄文、法文版小说《寒夜》等。刘先生说,“1988年李致到上海看望巴老,我们馆里请李致带了几本巴金的书到上海请他签名,结果巴老另外还送了我们10本图书。”
据了解,这几本书,作为珍藏品,不外借。
一尊铜像
为了纪念文坛巨匠巴金百年寿诞,由四川雕塑家严永明设计的巴金铜像2022年6月初在成都制作完成。这尊全国最大的巴老铜像于6月20日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内的慧园广场。
巴老铜像身着中山装,戴着一副眼镜,围着围巾,手拄一支竹制拐杖,正漫步走向前方。雕塑家严永明介绍说,铜像高2.1米,是用1吨多上好的青铜铸造的,为国内最大的巴金铜像。严永明称,巴金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文学家,铜像整体上表现的是巴老的精神境界。
一座纪念馆
巴金文学院新馆于去年在龙泉驿北干道竣工。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傅恒透露, “龙泉当地政府为新馆很花了些工夫,新馆的布局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结构,中间的一幢建筑最为高大,共分两层,巴金铜像摆放在一楼大厅正中,所有资料和实物展品陈列在二楼。”新馆的主要建筑物有巴金纪念馆、综合楼、会展楼和亭廊,以灰瓦白墙为主,格子窗、坡屋顶,平实的民居风格与巴老朴实的为人和为文相应。各建筑之间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园林,栽种了成都特有的代表性植物:竹和芙蓉,园内有亭台、小桥、流水等建筑小品。
Ⅷ 巴金的春的简介
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
http://ke..com/view/55846.htm请参考
Ⅸ 巴金的哪一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林觉琴
1、巴金的《家》中的主要人物是:林觉新
2、主要内容是什么(详细)?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
(选自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见许子东《巴金与“青年革命心态”》,载《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321页.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vjPVct 2022-11-02
Ⅹ 巴金的作品《春》的内容简介和评论
《家》: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