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沉沦中的主人公
⑴ 《沉沦》中的人物性格如何分析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沉沦》的创作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在各方面的创新。
郁达夫在《沉沦》中描写色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绘既不是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
《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为代表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以自我为原型,浸透了主观色彩的“私小说”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这种风格被郁达夫所借鉴,从《银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沦》中的“他”都是类似于“私小说”的人物形象。不过在《沉沦》中这种“私小说”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小田岳夫在《郁达夫传》中指出:《沉沦》虽受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但两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沦》的苦闷不再是“私小说”根源于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说”的局限,由个人外推,而具有某种时代、社会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在《沉沦》中作者充满清醒的病态心理解剖意识,成为新文学自觉描写灵与肉冲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多层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欲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这与传统的单维结构与静态呈现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内心,真实而多层次的显现人的“双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学脸谱化的呆板。这也是《沉沦》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沦》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小说仍旧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小说”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前途方向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语言上过度的诗化、散文化的倾向,有过分雕琢的嫌疑。
⑵ 《沉沦》中男主角的形象意义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望采纳,谢谢)
⑶ 小说《沉沦》是谁的作品
郁达夫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一1984,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⑷ 《沉沦》的主人公为什么跳海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⑸ 简述《沉沦》中主人公形象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郁达夫笔下的人物形象多是郁郁寡欢,高度敏感,徒有理想而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的“他”性格孤僻自卑,神经极为敏感,自爱自怜,多愁善感,读两行诗句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两行清泪”来,想起白日里见过的女孩也会“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在主人公的日记中“他”写道“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2]如此这样的笔句在作者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⑹ 郁达夫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是谁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⑺ 郁达夫的《沉沦》的简介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沉沦》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
这篇小说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剧,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⑻ 请问有谁知道关于《沉沦》的简介!
郁达夫小说《沉沦》《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其中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还有一段血泪交加的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
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⑼ 小说《沉沦》是谁的作品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 年起开始创作旧 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没有条理详细地交代故事背景,而是站在时代,社会的最高点,以一 条微小的线索,告诉了读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悲剧的发生. 条微小的线索,告诉了读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悲剧的发生.正 如布莱克所说:一颗沙里看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如布莱克所说:一颗沙里看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故事发生在日本.远离故国独在异乡求学的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日本.远离故国独在异乡求学的主人公,正是如诗如 梦的年龄,本应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却因为身在异乡的孤独和 梦的年龄,本应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他, 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度压抑;心理畸形变态; 身世飘零的沧桑,而终日苦闷,情感过度压抑;心理畸形变态;春花 秋月总关愁,雨打风吹恨不休.他很爱他的祖国, 秋月总关愁,雨打风吹恨不休.他很爱他的祖国,但也因为祖国的落 后疲弱而感到无比沉痛和羞愧. 我是支那人,我为什么是支那人;他神 后疲弱而感到无比沉痛和羞愧. 我是支那人,我为什么是支那人; 经质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他的身世, 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和 经质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他的身世, 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那个年代,很具有一种代表性.在那样的年 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那个年代,很具有一种代表性. 代,那样的环境,是一种强烈的呼唤.作者把这种苦恼和矛盾作为贯 那样的环境,是一种强烈的呼唤. 穿全文的线绳, 连接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安排上好像会使整个情节变 穿全文的线绳, 连接整个故事的框架; 得灰调,但却合情合理,真挚感人; 得灰调,但却合情合理,真挚感人;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上的 共鸣,情不自禁地产生与小说里的人物同喜同同悲的感觉. 共鸣,情不自禁地产生与小说里的人物同喜同同悲的感觉. 小说里的氛围是凝重的, 小说里的氛围是凝重的, 揭露社会上伪装的道德和心灵深处的赤裸 剖析是小说的血脉, 也是小说——或者说作者那种为社会所不容的灰 剖析是小说的血脉, 也是小说——或者说作者那种为社会所不容的灰 —— 调的呐喊. 调的呐喊. 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华, 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华, 生理冲动和长期的孤寂从另一个方 向更加有力地推动着他对友情和爱情的渴望. 而他封闭的武装, 他的 向更加有力地推动着他对友情和爱情的渴望. 而他封闭的武装, 自卑, 让他不敢向任何人表示热烈的情感, 因此而隔开了他和社会的 自卑, 让他不敢向任何人表示热烈的情感, 距离.这种畸形的,但是却完全合乎逻辑的青春综合症, 距离.这种畸形的,但是却完全合乎逻辑的青春综合症,郁达夫用他 那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对异性的渴望, 那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对异性的渴望,对 的心理描写 性的幻想,说"四十岁的女人比少女更具诱惑力",是一种揭露一种 性的幻想, 四十岁的女人比少女更具诱惑力" 代言,正是孤闭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的真实写照.而且,从反一面, 代言,正是孤闭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的真实写照.而且,从反一面, 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苦闷, 自卑, 还有那被压在人世沧桑和 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苦闷, 自卑, 社会伦理底下的热情.他有才华,也不缺理想,从他爱看海涅, 社会伦理底下的热情.他有才华,也不缺理想,从他爱看海涅,华滋 华斯等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 但命运和黑暗的社会不容许他尽情释 华斯等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 放热情.他不了解社会,也不被社会所理解.他只有自我压抑.作者 放热情.他不了解社会,也不被社会所理解.他只有自我压抑. 写这些心理描写时,也以满怀的悲愤去写,因为这种境遇, 写这些心理描写时,也以满怀的悲愤去写,因为这种境遇,只有悲愤 的笔,才能给人一种残缺的艺术美.给读者一个阴暗的, 的笔,才能给人一种残缺的艺术美.给读者一个阴暗的,但是却充满 阴暗的 诗情画意的梦境. 诗情画意的梦境. 这样的心理描写是《沉沦》的艺术亮点.在结构上, 这样的心理描写是《沉沦》的艺术亮点.在结构上,它起了诠释 主题思想的作用; 主题思想的作用; 让读者在如泣如诉的描写语言中, 让读者在如泣如诉的描写语言中, 自然而然地体会 到小说主人公"沉沦"的原因.在故事情节上,从这里开始, 到小说主人公"沉沦"的原因.在故事情节上,从这里开始,把小说 的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也推向了终结. 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 的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也推向了终结. 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 "沉沦",是悲剧性的,但何尝不是一次人格和道德上的升华? 沉沦" 是悲剧性的,但何尝不是一次人格和道德上的升华? "沉沦" 是指主人公的一次嫖娼经历; , 在主人公的意识里, 所谓的 沉沦" 是指主人公的一次嫖娼经历; 在主人公的意识里, 嫖娼行为是腌脏的,无耻的.他对这次"意外"嫖娼懊悔不已,并且 嫖娼行为是腌脏的,无耻的.他对这次"意外"嫖娼懊悔不已, 最终因不堪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产生了死亡的念头.事实上 最终因不堪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产生了死亡的念头.事实上,作者把 这样的经历定义为"沉沦",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控诉,是对丑陋的 这样的经历定义为"沉沦" 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控诉, 道德观念的一种鄙视.也许,沉沦,或者更进一步的死亡, 道德观念的一种鄙视.也许,沉沦,或者更进一步的死亡,是洗涤人 的灵魂的一种最好方式! 的灵魂的一种最好方式! 《沉沦》没有激荡动魄的情节故事,它像一条装满了爱恨情仇的魔 沉沦》没有激荡动魄的情节故事, 袋,在主人公的心灵上,把故事缓缓倒出,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深入 在主人公的心灵上,把故事缓缓倒出,娓娓道来; 灵魂的,找到曾经失落的自我的感觉.《沉沦》,是一面镜子! 灵魂的,找到曾经失落的自我的感觉.《沉沦》,是一面镜子! .《沉沦》,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