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是小说什么中的主人公
❶ 为什么《青春之歌》作为红色小说有恋爱描写
论作为红色小说《青春之歌》里的恋爱描写
上世纪50、60 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
从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 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作家杨沫有意识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来演绎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不仅反映着人的自然的情感和欲求,也反映着个体独特的情感方式、性格禀赋以及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它同时也映射着一定历史阶段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但爱情毕竟是一种个人性很强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
一、“才子佳人”爱情模式
文本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画卷,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因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来北戴河寻亲不遇,想投海自杀,“小姐落难,公子相救”,她被北大才子余永泽所救。尤其是林道静刚出场就透着佳人的美丽、忧愁和孤单: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从林道静浑身衣者打扮和随身所带物件,读者定会联想到言情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而且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失落的佳人形象。佳人落难才子相救,文本中杨沫用了很长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林道静与余永泽相识、相爱的过程。余永泽调动他的渊博的文学知识,通过朗诵海涅的爱情诗的浪漫打动了她,并且他们在一起谈论托尔斯泰、雨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谈曹雪芹、鲁迅、冯沅君的《隔绝》,余永泽的大学生身份和浪漫情调吸引了落难的林道静,他们在海滨相恋、相爱了。在林道静的眼里,余永泽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在余永泽眼里,林道静是“含羞草一样美妙少女”,“自从在海边第一次看见这个美丽的少女,他就像着迷似的爱上了她”,二人一见钟情,林道静得到了她渴望得到的温暖。一切顺其自然,他们双双坠入爱河,开始同居组建幸福的小家庭,过着平静而甜蜜的日子。小说至此完成了才子佳人爱情模式。
但作者杨沫又将笔锋一转使二人的爱情来点考验。从第十一章起,卢嘉川进入了林道静的视野,并使她的爱情天平发生了严重倾斜。卢嘉川是北大学生,是革命分子,有着“高高的挺秀身材”、“聪明英俊的大眼睛”、“浓密的黑发”和“和善的端正的面孔”的外貌,在众多场合中表现出坚毅、沉着和勇敢。林道静第一次与卢嘉川见面时就“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的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林道静对卢嘉川是本能的异性相吸,没有任何外在因素。林道静爱上了英俊潇洒的革命英雄兼才子的卢嘉川而离开了余永泽,这并非是余永泽信奉胡适,林道静向往共产主义,即政治的分歧,道不同不相与谋。因为林道静当时压根儿不知道共产主义的真谛,她是完全被卢嘉川个人魅力所吸引。第二次在朋友家见到卢嘉川,听到他在学生集会上充满激情的精发言,他说话时的机智敏锐的样子,都引起了林道静极大的兴趣。他给林道静带来了新鲜的知识、青春的希望与奋斗的激情,使这个爱幻想的女孩子对卢嘉川更加着迷,林道静也使一向不怎么与女人交往的卢嘉川主动与其交往。
他们的爱情不知不觉开始萌发。关于这一点,林道静并不承认,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小说写道,余永泽从老家回来,进门的第一眼,发现他的道静变了,“他进门的第一眼,看见屋子里的床铺、书架、花盆、古董、锅灶全是老样儿一点没变,可是他的道静忽然变了!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唧唧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惊的是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得像块乌云;现在呢,闪烁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看眼睛知道在恋爱的青年人。’余永泽想起《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一句话,灾祸的预感突然攫住了他”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无独有偶,卢嘉川的朋友罗大方也发现卢嘉川爱上了林道静,陷在情感的困惑中。只不过二人在被别人的质问下都不承认。林道静与卢嘉川谈话时是喜悦的,甚至心里是慌乱的,这些都证明她已爱上了他。卢嘉川喜欢与林道静接近,并且见不到她时关心她,并为此事感到苦恼,这也明显说明他爱上了她。只不过二人都没有当面表白而已。另外林道静移情别恋爱上卢嘉川有一种犯罪感,毕竟余永泽对她有恩情。她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逃避这种谴责的,况且她曾经的确爱过余永泽,所以在决定离开时,“这种感情,像千丝万缕伴着她”,“希望就这样和余永泽凑合下来。”直到她最后决心离开余永泽,还给他留下了这么一封寸肠欲断的纸条:“永泽:我走了。不再回来了。你要保重!要把心胸放宽!祝你幸福。静。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她徘徊踌躇了好一阵子,终于还是放弃了这份感情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二、“英雄美人”爱情模式
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模式是一种“英雄美人”模式。卢嘉川是革命英雄,林道静爱乌及屋也投身于革命。其实在一九五九年刘茵曾经指出:“卢嘉川第一次给林道静任务时,他们就是纠缠在这种感情中,在这个时候,我以为林道静没有更多地想工作,想到党,而总想着卢嘉川,纠缠在个人的爱情激动里。”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道静以革命作为幌子与卢嘉川谈恋爱。至于林道静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主要原因是卢嘉川被捕牺牲,但他是她灵魂中深爱的人,他的信仰也深入了她的骨髓。这一点作者通过林道静对好友王晓燕的诉说,又通过她的诗篇来倾泻她埋藏在她心底最热烈的情感,表达美人对英雄的礼赞。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罗大方称卢嘉川为清教徒,就是这个清教徒认为林道静身上有一种倔强又纯朴的美,他神不知鬼不觉地爱上了林道静。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就是“英雄美人”的故事。女主人公还是那一个,“佳人”和“美人”之间无甚差别,而“才子”和“英雄”之间差别就大了。作者杨沫分别通过卢嘉川、余永泽两人彼此对对方的外表印象的描写来表现这一差异:“他(余永泽) 眼前闪过了卢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羁的风姿,同时闪过了道静望着卢嘉川时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被痛苦和忿恨攫住了。卢嘉川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余永泽那瘦骨崚崚的背影———他气得连呢帽也没有摘、头部的影子照在墙上,活像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他的身子呢,就像那细细的蘑菇柄。”在与余永泽的对峙中,卢嘉川以他那男性特有的魅力压倒猥琐的余永泽。很明显,在这里“美人”与“英雄”的结合,比起“佳人”与“才子”的续存更具有时代的魅力。
但是卢嘉川与林道静二人正欲捅破这层朦胧的关系时,卢嘉川不幸被捕牺牲,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还没有讲述完,于是英雄的角色便有第三个男子———江华来担任。江华也是一个革命者,在文本中他的政治地位似乎高于卢嘉川,他比卢嘉川朴实、老练、稳重。从他与林道静接触以来,他就爱着这个年轻热情的女孩子。在得知卢嘉川牺牲后,他的感情如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遏制,他“还从来没有被这样强烈的爱情冲击过。他忍耐着,放过了多少幸福的时刻。可是现在他不应当再等待了,不应当再叫自己苦恼、再叫他心爱的人苦恼了。”他果断地向林道静表明了心迹,他爱她并希望她嫁给他。虽然林道静的爱情只属于那个英雄卢嘉川,可是卢嘉川已经牺牲了,况且江华像卢嘉川一样优秀,甚至比卢嘉川还要优秀,这一点从文本的叙述就可以看出来。第七章写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即江华的表现比卢嘉川更成熟,更具革命性来凸现他的英雄气概,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林道静最终接受了江华,是因为江华深爱着她。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热情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许久以来她的猜测完全证实了。这时,欢喜吗?悲痛吗?幸福吗?她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也感觉不出来了。她只觉得一阵心跳、头晕、脚下发软……甚至眼泪也在眼里打起转来。可是,她不再犹豫。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小说文本叙述到这里,林道静与卢嘉川在精神上,与江华在生活上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爱情模式。
毋庸置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文学创作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所处时代的影响。杨沫所在的时代,中国社会生活正是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学作品的制作、出版、流通以及阅读、批评等等,都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和控制。这一时期特别强调文学要配合和服务于政治,强调工农兵方向,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偏离了真实生活轨道。外部社会的多种因素尤其是国家政策的确会影响、制约甚至决定文艺作品的命运,但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取决于文艺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
这正像杨绛所说:“小说家的世界观往往不是经过自己有意识的思辩、精密的分析和批判后综合起来的,里面有偏见,有当时的主流思想,有个人切身经验得来的体会等,感情成分很重”。《青春之歌》的魅力就在于杨沫将自己与张中行、路扬、马建民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的作为个人生命体验,并且将这层个人生命体验写成经久不衰的作品。然而爱情是当时文学写作的禁区,杨沫只有另辟蹊径以革命作为小说爱情叙事的面纱,才能使《青春之歌》得以合法出版。抛开这层红色面纱就能探究出《青春之歌》的“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言情小说的爱情模式。杨沫正是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写尽女知识分子的命运、思想、心理以及她的爱情生活,给建国后的文坛上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❷ 如何理解小说主线
文学作品中主要情节发展变化的脉络走向就是主线,作品中次要情节的内发展脉络容就叫做副线。
缘此,我们可以根据小说故事结构的变化来理出主线与副线。一般而言,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人物比较众多又互相牵涉交错,就须先将主要人物(在小说中是主人公)的生活成长经历描述清楚。当然还须将其他的人物故事交代清楚。
主线与副线在小说中运用,能给读者一个非常清晰的眉目,也便于作家以大量的笔墨集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副线的安排而展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同时也可以从多侧面的角度表现人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与经验。
主线与副线的应用,即是读者能够清晰弄清故事情节的路标,也是作家安排重大题材和构架伟大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作家艺术功力的表现。因之,主线与副线是否安排得当并描述清楚,也是衡量小说成功与否的内容之一。
❸ 求抗日的小说
荷花淀 ,《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日》、《红旗谱》、《小兵张嘎》、《阿庆嫂》、《红灯记》、《敌后武工队》
❹ 林道静是那部小说中的人物
杨沫著<<青春之歌>>
❺ 我记得之前在一本很老的近现代小说上看到的一个中篇与抗战相关的小说,里面有侦探、革命军、国民党等
是不是杨沬的小说《青春之歌》。主角是林道静。生母是佃户的女儿,父亲是大专户人家属,逼她嫁有财有势的胡局长她逃婚了。有一人救了她,与这人恋爱了。后来她认识了一位姓卢的革命青年投身到革命中。男友地主少爷余永泽。革命带路人北大学生卢嘉川。叛徒戴愉。国民党特务胡梦安。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江华。女共产党郑瑾。
❻ 林道静是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作者是谁
杨沫的《青春之歌》
❼ 【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是谁
《青春之歌来》是一部女性小源说。主人公:林道静!
而围绕着林道静来写的主要男性形象有: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主要女性形象有:王晓燕、林红、白莉苹、徐辉
还有比较突出的几个坏人形象:胡梦安、戴愉等
❽ 青春之歌小说故事复述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的家庭,是一个中学生毕业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她毅然出走,只身逃到了北戴河谋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她对前途绝望了,在这样的时刻,那个在她眼中具有“骑士兼诗人”风度的余永泽闯入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伴侣。然而,渴望着“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的林道静并不满足于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同共产党员卢嘉川等人的交往,革命的新天地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终于,林道静斩断了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羁绊,离开了余永泽,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参加游行、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经受了铁窗的考验,最后迎着敌人的水龙大刀,和革命队伍一道勇往直前。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经历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人生历程,从中透视出整整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除林道静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卢嘉川、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机钻营以求平步青云的统治阶级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务以及自甘堕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❾ 你那有比较新颖的文学题目和资料吗可不可以也给我发下啊。多谢
“中国当代文学”习题集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1.解释第一次文代会、双百方针、八个京剧样板戏。
答:(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会议听取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的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文联及下属各协会。本次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方针,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具体内容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3)八个京剧样板戏:指文革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八个京剧。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收获与意义有哪些?
答:收获:(1)听取了大会总主席郭沫若的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副总主席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傅钟总结军队文艺运动的报告《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
(2)发表了《大会宣言》。《大会宣言》指出,“五四”以来,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这个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确定《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3)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联合会下设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部门协会以及戏曲改革协会、曲艺改进会等组织。其后,作为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刊物《文艺报》、《人民文学》也陆续创刊。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是会师的大会、总结的大会,在我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确定为文学艺术的总方针;它检阅了文艺队伍,团结了新老作家;标志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肇始。
3.从建国初的历次文艺思想斗争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1)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文艺思想斗争是必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世界观的改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2)以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的形式和方法是错误的。
(3)必须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
(4)必须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反对无限上纲和把文艺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1.《创业史》的史诗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点:(1)内容上,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2)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特别是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3)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2.为什么说《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答:要点:(1)内容上写的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从其广度和深度看,具有史诗性质。(2)人物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形象,尤其是朱老忠。(3)艺术上重视民族形式,如情节结构、写人手法、语言方面。
3.朱老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朱老忠是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典型意义在于,其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4.《青春之歌》与同时期的长篇小说相比,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1)结构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写法,单线发展,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全书,严谨而完整。(2)人物塑造上,善用类比,有同类相比,有异类反衬。(3)主观视角的采用。(4)浓郁的抒情笔调。
5.林道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她出生地主家庭,但追求自由民主。她奋斗的历程中,曾有过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了求个人解放而与封建家庭决裂,表明了她的觉醒;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与小家庭决裂、余永泽决裂,表明了她向往革命的进步性;第三次是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表明了她的成熟。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6.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何特色?
答:(1)选材立意上,善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多写一些“家务事”、“儿女情”。(2)塑造的人物绝大多数不是高大英雄,不是一出场就相当成熟的人物,而是在战争、生活中逐渐成长的人物,其中又大多是妇。(3)情节结构上,舒缓自然,剪裁严密,没有闲笔。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4)风格上,追求一种清淡纤巧、含蓄娴雅的抒情笔调,形成了被茅盾称之为“静夜箫声”的“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1.解释新民歌运动、第四种剧本。
答:(1)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背景下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而在创作上收获并不大。
(2)第四种剧本: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类剧本。刘川发文认为,当时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故提出“第四种剧本”,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其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
2.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有何特色?
答:(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2)表现上有独特的角度和方法。他不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作细致描述或雕刻精美的图画,而是从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方面,去思考、揭示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和道德情操的问题。(3)诗中活跃着一个战士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鄙弃“冷漠、寂静、安祥”,讨厌“可耻的衰退”,不希罕漫长而平庸的人生,而追求“沸腾的生活”、“作战般的工作”。这其实是作者个性的写照。(4)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格律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如《致大海》)、散曲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
3.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诗写了哪几层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1)1-6节:写团泊洼秋天的美丽和宁静。7-14节:抒发生活在团泊洼的人们的心声。15-21节:抒发革命战士的心声。22-23节:点明团泊洼静中寓动。
(2)本诗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高压之下不屈服,并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战斗豪情。
(3)本诗艺术上的特点是:写景、抒情、言志熔于一炉;先抑后扬,以静显动,以无胜有,以小见大的手法;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气势浩荡,节奏鲜明;形式上采用“长廊体”,两行一节,集短为长,且一韵到底,音韵优美。
4.老舍《茶馆》一剧为什么被西方世界誉为“东方戏剧的代表”?
答:要点:(1)独特的艺术构思: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以小见大”。(2)新颖的结构形式: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众多的人物组成若干幅时代剪影,又都与时代、主题发生联系。(3)高超的写人手法:采用“单纯个性化语言”;在冲突中塑造;选择人物的“闪光点”。(4)悲喜交融的风格:深沉的悲剧内容通过幽默的喜剧形式加以表现,“寓哭于笑”,在笑声中葬送了三个时代;剧作以讽刺为基调,但又有歌颂的成分。
5.老舍和田汉的剧作有何异同?
答:(1)总体倾向上,老舍以现实主义取胜,田汉是现实主义中渗透着革命浪漫主义。(2)构思上,老舍以人物取胜,“平中见奇”;田汉追求剧情的传奇性,“奇里求妙”。(3)表现手法上,老舍以散文化的白描取胜;田汉剧作浸透着诗的抒情性,常以诗、歌、舞入剧。
6.简析杨朔散文模式的利弊。
答:(1)利: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注重诗境的营造(采用托物言志、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结构精巧,具有诗的韵律(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由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语言精美,含蓄凝炼,音韵和谐(清新、绚丽、凝练)。
(2)弊:缺乏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有粉饰生活的倾向。构思模式雷同(物——人——理的三段结构)。诗化描写的失真(一味追求诗化所致)。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湾文学
1.解释《台北人》。
答: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它们奠定了白先勇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其小说每篇独立成章,各篇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虽然题材不同,但大多数描写的是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作者定名为《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主题。
2.以《游园惊梦》为例分析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色。
答:白先勇小说的总特色是:寓传统于现代,熔中西小说技巧于一炉。(1)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作品中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游》表现的是今昔盛衰之感、怀旧伤春之情。(2)人物塑造上,较多地采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如对钱夫人的意识流描写,在更高层次上刻画了人物的性格。(3)结构上,把传统的纵剖面和西方的横断面的写法结合。如《游》在横断面的基础上也有纵的剖析。(4)多种叙事观点的运用。有全知的,有限知的,有作品中人物的。(5)语言上,把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6)风格细腻(描写逼真)、含蓄(韵味无穷)、深沉(有感染力)、优雅(给人美的享受)。
3.陈映真小说的特色怎样?
答:(1)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导,适当吸收现代主义手法。(2)结构上采用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层次结构和多重主题。(3)人物塑造上,既重视心灵开掘,又通过剖析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其独特性格。
4.余光中的诗《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有几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
答: (1)《乡愁》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念家乡的爱国之情。(2)诗中共有四个意象,既是心灵的表征,又是乡愁的象征。邮票使人想到两地分离;船票暗示着隔海隔水;坟墓是永诀的标志;海峡使国土分离。它们概括了诗人从童年、青年直到老年的大半生经历:幼年思母,青年思妻,中年丧母,老年思乡。
❿ 小说青春之歌中黄敬是哪个人物的原型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内姨太太,后又被逼容死。林道静从小像个小狗似的成长,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