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中的老虎形象
① 严白虎的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严白虎出场于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在孙策进军江东时,自号东吴德王,据守吴郡,并遣部将驻守乌程、嘉兴。最初与孙策交战时,令其弟严舆出征,却被击败,最后败退至吴郡城内。惊觉兵临城下的严白虎急忙再次派出严舆欲与孙策求合,意欲对分江东,却遭孙家反对遭斩。严白虎料敌不过来势汹汹孙策,弃城逃跑,并集结兵力于西津渡口,但仍被孙策将领程普击败。严白虎再次败逃,求助于会稽太守王朗,严、王联军仍不敌孙家军队,严白虎遂杀出血路,逃往余杭。但不到一日,严白虎便死于投靠孙策军的董袭手中。
② 古典小说中最厉害的老虎精是谁
穷奇
③ 文学中的虎
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辞有《猛虎行》,曹丕、陆机等人皆写过,却未必是以虎为题材的。南朝宋谢惠连的一首杂言《猛虎行》,总算与虎关联起来: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唐代诗圣杜甫有《遣兴五首》诗,其中第四首以猛虎遭擒杀为喻,讽刺了那些得势猖狂、为非作歹于朝中的奸佞。诗云: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借题发挥,言志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明代商辂有一首《虎》诗,是题画的七古,其中如:“壮哉於菟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吞牛食豹爪牙利,空谷一啸来天风。黑为文兮白为质,光彩斑斑炫晴日。妥尾横行不畏人,百兽满山皆股栗。”将虎的勇猛气势写出,很见精神,寄托了诗人“清妖氛”的畅想。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诗多抑塞之气。他的七古《圈虎行》别开生面,通过在北京观看虎戏的一次经历,对于那咆哮山林、威震荒野的山君却甘心任庸人摆布并“似张虎威实媚人”的逢场作戏,甚是轻蔑;在诗中,诗人对虎质问道:“汝得残餐究奚补,伥鬼羞颜亦更主。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显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一己不平之气。清代的文言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几个写虎的名篇,一向脍炙人口。《苗生》写一虎化作伟丈夫,与读书人周旋事。苗生的粗豪率直、朴野鲁莽,正是虎性情的体现;而几位读书人的酸腐可厌与狡诈刻薄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苗生化虎吃了几个这样的读书人,似乎寄寓了作者对那些穷酸读书人的憎恶之情。
④ 古代人的文学作品里经常有骑危险动物的,比如豹子、老虎,之类的,这是真实的吗可以当坐骑吗
您说得对,骑危险动物这些场景,只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当然不是真实的,只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之一,驱虎兽,御熊罴,由远古而降,一直是人类与大自然搏斗中的梦想吧。
⑤ 哪些影视作品里出现过让人震撼或惊艳的老虎形象
以“老虎“为真正主角的电影并不多,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法国影片《虎兄虎弟》。该片正是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2022年的作品。
《虎兄虎弟》讲述声名狼藉的猎手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在捕杀了幼虎戈莫和桑哈的父亲后,尽管幼虎的妈妈曾经两次试图救回她的孩子,但是残酷的命运还是将这对双胞胎虎兄弟分开了。戈莫和桑哈,一个羞怯而温和,一个粗暴而凶猛。凶猛的哥哥戈莫被卖到了马戏团,思乡病和被圈养在笼子中的生活掳走了戈莫的锐气。温和的弟弟桑哈也没能摆脱被人类抓捕的命运。长大后的虎兄弟,在一次斗兽场上相遇,它们没有自相残杀,反而携手逃出牢笼,最终回到了丛林。
⑥ 小说里面打老虎的描写
不知道你在这里所提及的老虎是否指贪官大老虎?长篇小说《省委一号大院》中的打老虎细节描写很到位有趣,很有品味。有空点击看看,大饱眼福。
⑦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打虎来塑造英雄形象
古人喜欢用打虎来塑造英雄形象是因为打虎在古代是聪明机智、英勇强大的象征。
在古代,老虎被称为兽中之王,是野兽中最强大最凶猛的动物,非一般人力可以战胜的,可以打败杀死老虎的人都是拥有过人智慧或超凡武力的人,因此会被古人视为英雄。
比较有名的打虎英雄有:
武松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武松最终在征方腊中痛失一臂,最后在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李逵
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李逵背着老母上了梁山,后老母被虎吃,李逵怒杀一窝四虎。李逵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
周处
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三害之一就是南山白额猛虎。
⑧ 老虎的外形特点
1、老虎的体态雄伟,毛色从北而南呈黄色到红色渐变,有深色条纹。
2、头圆,吻宽,眼大,嘴边长着白色间有黑色的硬须,长达15厘米左右。颈部粗而短,几乎与肩部同宽,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
3、嘴上长有长而硬的虎须,全身底色橙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尾上约有10个黑环。
4、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有“吊睛白额虎”之称,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更显得异常威武,因此被誉为“山中之王”或“兽中之王”。
(8)古代小说中的老虎形象扩展阅读:
1、生活习性: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2、相关文化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⑨ 借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老虎的形象来描述老虎
老虎是向往自由,勇敢,坚毅,不屈服于压迫,高傲,拒绝庸俗,不甘堕落,心中怀揣着远大理想的。(这是从牛汉的《华南虎》中感受到的。)
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打虎形象
给你说下史上有记载的打虎豪杰:
孔县令身先士卒斗猛虎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北宋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县令孔(日为),某日得知有只猛虎窜到城南,当即亲率手下吏卒前往抓捕,并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虎见状,据山大吼。吏卒大多闻声丧胆,不敢靠近。
此时,虎朝孔(日为)扑来,一小吏挺身而出保护孔县令,不幸被虎叼去。孔县令手持猎户毒箭,奋力追虎,身边的吏卒都齐声劝阻,孔县令正色道∶“彼代我死,我何忍不救之?”结果“逐虎入山十余里”,并用毒箭射中老虎,夺回被叼在虎嘴上的小吏而还。
封建社会的官吏,常因贪赃枉法,被百姓视为猛虎。明朝诗人张羽,有诗谓∶“行人莫讶深山虎,一入城中虎更多。”孔县令身先士卒奋力打虎,真令天下“城中虎”愧死矣!
“杀虎张”一生射虎数十
元人“杀虎张”打虎,更是英勇绝伦。
元代史料记载∶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张万户“平生射虎数十”,而且常常一箭即可把老虎射死。一日,他未带弓箭去山中砍柴,突然见一只老虎朝他扑来,他闪在老虎背后。那大虎一扑,一掀,一剪,捉不着他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老虎又兜一圈回来,朝张万户扑过来,他两只手把老虎顶花皮疙瘩揪住,就势一跃骑上虎身。那大虎咆哮起来,把身底下刨起两堆黄泥,做成一个土坑。
张万户将虎的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并腾出右手连打几十拳,打得老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流出鲜血来。这时,他突然记起民间传说的“生虎之髭(嘴上边的胡子)”可治“齿疾”。于是,他拔虎髭,虎已“生息垂尽”,挣扎了一会便在痛苦中死去。
张万户一生打死数十只老虎,本已令人瞠目,竟敢动手拔虎髭,何其勇战!故当年被人誉为“杀虎张”。
一村童以奇谋缚虎
明朝中叶,一村童以奇谋缚虎的事迹,堪称古今一绝,阅之无不称快。
据记载∶浙江四明山地区的象山县,有一村童入山砍柴,遇一受伤之虎,只见它“行倦而气促”,行走困难。村童跃骑在虎身上,并用手抓住“虎阴(生殖器官)”。老虎刚想发怒,只见村童不停搔摩虎阴,“虎怒息,且舒畅”,久之虎睡并发出鼾声。
这时,村童左右环视,见身旁有一老树根,于是,他从腰间解下捆柴用的绳索,以绳一头缚住树根,一头系住虎的生殖器,尽力一拉绳,只见虎阴脱离虎身。老虎痛得咆哮起来,但几经挣扎便一命呜呼了。村童快速跑回家,带了家人扛回了死虎。
农家少妇钢叉战猛虎
在打虎英雄中,明朝万历年间镇江城南大树村村民刘松之妻徐氏,尤为令人钦敬。
当时浙江鄞县诗人沈明臣,曾专门写了一首《大树村刘氏少妇打虎行》一诗讴歌此事∶“……晓炊未罢日始高,卒地猛虎来咆哮,老小出门尽惊走,犬亦唬虎声嗥嗥……刘家少妇夺老姑,气猛视虎如匹雏。手提钢叉刺虎目,虎血溅面红模糊。”一个农家少妇,在猛虎面前毫不惧色,真是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