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说寇准只有孙扣季
⑴ 明明是一代名相的寇准,为何落得个凄然收场的人生结局
一代名相的寇准,最后落得凄惨的人生结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性格比较直接,嫉恶如仇,说话不懂得委婉,惹得君王心生厌恶,以及朝中大臣的不喜。
最后,寇准之所以落得悲惨的下场,其实跟他的性格分不开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最后或许不会有好的收获。
⑵ 寇准身为一代名相,结局却那么惨,他做了什么
寇准为人诚实,刚直,对于君王他敢于直言进谏,这也是宋太宗喜欢他的原因,有一次宋太宗听不下寇准的直言,便大怒起身离去,而寇准却跪着牵住宋太宗的衣裳,继续他的直言。
因为寇准这样直言进谏的品质,以及处理政事的能力,宋太宗也是多次提升他的官职。
丁谓羞惭不已,从此就对寇准恨之入骨,借机借着宋真宗病重,勾结宦官将寇准先是打入监狱,然后罢相,最后在丁谓彻底掌权之后,寇准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雷州,也病死在任上。
⑶ 寇准是名臣,为什么有人说他情商低呢
分不清主次关系,以下犯上,情商低表现在他的自负,淳化二年春天,天下大旱,太宗拉了一帮子大臣来问原因。其实有什么原因?天不下雨,秋冬的蓄水工作没做好呗。大臣们很懂事,知道这是走过场,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天灾,多难兴邦,预示着我们大宋王朝的复兴指日可待!”只有寇准一个人跳出来说:“什么天灾,这是天谴!皇上你肯定有啥事儿没办好,我掐指一算,应该是司法不公。”太宗这一次吸取了教训,没做过多纠缠,站起来就回后宫去了。
一个宰相得罪了皇帝,同僚,学生,和手下还能怎么混啊!
⑷ 大宋一代明相寇准,是因为月娘哪一句话导致他从奢靡中突然醒悟
我觉得,这是因为月娘是寇准的养娘,所以说在寇准的心里分量是十分重的。而且月娘所说的那句话正是,大人,您还记得下邽茅屋里的油灯吗?这句话就引起了寇准,对于自己没有功成名就的时候的回忆,他想起了自己入朝为官的初衷。想起了自己这些年,在官场沉浮见惯了尔虞我诈,但是依然还是保留了那一份温暖的记忆,所以说他决定痛彻前非,改掉奢靡之风。
本来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在他自己没有考取功名的时候,都是他的养娘给他掌油灯,让他在油灯下面勤奋苦学,伴随他度过了他的寒窗岁月,所以说,这段记忆是他即便在官场上沉浮多年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之后,仍然是最温暖的起点,所以说月娘的提问,想起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重新回到了原点。
自此之后寇准一改奢靡之风,安心为民,更是令他的名声大涨。
⑸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完全可以成为古代大臣的典范,为何最终结局却凄惨
寇准结局凄惨是因为他这个人说话太直,不会阿谀奉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
⑹ 为什么是寇准审杨家的案子
寇准审杨家是小说作者杜撰的,不符合历史。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决定大举北伐,欲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率三路大军向北挺进。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后遭遇了契丹重兵,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侁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太宗对此十分恼怒,将潘美降官三等。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不久,改知太原府。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业败于垂成,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这说明潘美因杨业的事被被削秩三等是986年的事情,不象小说里那样被处死。而寇准960年出生,当时只有26岁。《宋史·太宗纪》载,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六月死于太原,而寇准任开封尹,则在咸平五年(1002),此说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为证。
⑺ 寇准一生经历过三起三落,他的结局算含冤离世吗
寇准小时候就很有名气,他学习很厉害,19岁就在朝廷之上,通过了宋太宗的面试,被录用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才华横溢的他又善于治理国家,在宋太宗的赏识之下,升职特别的快速,从此之后就踏上了官场的风云。他的一生特别清廉,特别正直,根本不惧怕那些有权利有势力的贵族。
后来几十年后皇帝想起了他。但是他在皇帝面前依旧是铁面无私,接着这位宰相就再次被贬了官职。成为了一个偏远县城的税务局的小局长。后来他在第2年就冤枉去世了,直到刘皇后去世之后才得到了平反。像寇准这样的命运,历史上有很多,很多忠心耿耿的大臣们,都是命运多舛,难以善终。
⑻ 寇准小时候的故事
一语成谶
寇凖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一语成谶,最后卒于东南门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远离家乡万里。
书香门第
寇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邦。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步入仕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凖增报年龄,寇凖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后来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任满改任成安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寇凖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凖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凖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凖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凖可用。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
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⑼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是什么诗
这是宋代寇准的《咏华山》。
原诗如下:
咏华山
宋代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赏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据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诗人简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⑽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原因无他,只因为寇准的性格,我们可以看看宋太宗和宋真宗对他的评价:
宋太宗:“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真宗:“准刚忿如昔。”
3
就这样寇准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连贬三次!由于宋真宗此时已是心力交瘁,几乎不再过问朝中大事,所以对于寇准遭到贬谪一事,他丝毫不知情,某一天,宋真宗问左右寇准哪里去了,由于那时候刘娥等人完全把持了朝政,所以没有人敢向宋真宗说出实情。
寇准离京时,慑于丁谓等人之威,朝中大臣只有王曙一人为其践行,离散匆匆,好不凄凉!
公元1022年,寇准再次遭贬,这一次他被贬到了更远的雷州,同年宋真宗驾崩,第二年寇准病死于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