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史记传是小说的一种

林书瑶
林书瑶
发布于 阅读量 319
古代正史记传是小说的一种

A. 史记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把它称为文学著作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风格特征
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此外,《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可以说《史记》中写的最为壮丽动人的,便是英雄人物的悲局命运。而且全书有些都极富有传奇色彩,因为《史记》中收录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传奇,如周幽王举烽火为戏,张良和圯下老人相见等的故事都取自民间。

B. 史记的列传什么意思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简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历史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创作背景
汉帝国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内容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中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1]
《史记》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 《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 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 是 五帝,夏,殷,周 ,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后世影响

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C. 举例阐述《史记》对小说的影响

在探寻中国小说历史源流时,史传传统是占有绝对影响的,而其肇始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左传》、成于战国西汉辑成的《战国策》等早期有较强文学性的史学著作。而这个史传传统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在继承优秀史学传统再加作者创造性的开拓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写成的。由于司马迁具有独有的家学修养、广博的视野和胸襟、进步的思想性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史记》的文学性特点更为显著,故而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史学著作。《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是不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本身就被看作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史记》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打算仅就《史记》对中国古代(这里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所有小说,即包括一般所谓的近代)小说的影响展开论述。

《史记》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大致体现在著书理念、讽鉴传统、创作手法、题材内容、形象塑造、篇章叙事和语言修辞等几个方面,下面分点具体论述:

一、著书理念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观点,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于作者而言,为什么要著书立说,司马迁给出了一个解释是心有郁愤要借此抒发,“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和,至于在古代小说领域,也有不少作者是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愤笔而书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都有发愤的因素蕴于其中。

如蒲松龄,曾连续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接下来却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一生,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直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吴敬梓同司马迁一样,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代都热衷于仕途,而后来思想上受到了沉重打击,司马迁是被处以宫刑,吴敬梓则穷愁潦倒,常常断炊,在穷困之中坚持创作。其他的或是写家庭衰落之悲或是写社会政治之腐朽,不论是惋惜哀叹还是揭露批判,其一腔郁愤则是作者们所共有的,借书发愤终于成就了众多辉煌的中国古代小说经典。

二、讽鉴传统

讽指揭露批判,鉴指资鉴兴衰,史家的实录对于黑暗时弊的批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以古察今以史为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这可以说是历史的最大意义。《史记》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一直写到汉初,跨越两千多年,朝代更迭,几度兴衰,而在这兴衰之中又有多少朝政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期。中国绝大部分文人又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且他们本人就大多是这些腐朽政治和黑暗时代的受害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寄予讽鉴便也是很正常的了。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不少揭露时弊批判黑暗寄寓兴衰的作品,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虽然在文学史上这些作品被分列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但它们都涉及国家政治社会问题。如《三国演义》记录三国的分合兴亡,《水浒传》写了北宋后期的腐朽朝野、官逼民反,《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则展示的是清末整个国家和社会腐败堕落黑暗丑恶。作者们在对这些丑陋进行批判揭露讽刺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美好社会国家的赞美和向往。对于统治阶层而言,要想避免没落衰亡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读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来。

三、创作手法

《史记》作为史学著作受到后世非议的一点即它的虚构和想象,这一点对于史学作品来说可能确有不妥之处,不过这却是文学创作的一大要点,这是《史记》文学性的几个特点之一。后世学者已指出《史记》中不少可能是处于作者虚构想象的内容,如垓下之围时情景,项羽绝唱《垓下歌》,《鸿门宴》里项藉和刘邦的秘密会谈等等,像这样的对话场景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这些与作者相隔千百年的人物的对话和其他一些细小的事情或细微的场景,司马迁肯定是无法知道的,不过作者却根据历史结果和人物性格等对这些都给予了极为合情合理的虚构描写,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当然作为历史著作,司马迁还是很严格地执行实录原则的,他是根据逻辑真实的原则进行虚构想象的,所以有人说司马迁用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前者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现实的本质和面貌进行如实的反映,它所运用的基本表现方法是对反映现象做客观描写;后者的基本精神是表达某种社会理想,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夸张是其表现方法的基本特点。

《史记》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浓烈的悲剧美的作品,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对人物进行褒贬评述时,序赞中蕴藏着一种深长的情思:“或是笔墨酣畅的抒情,处处有我在;或是淋漓尽致的暴露和讽刺,每每可见其愤世嫉俗之情;或是对高义奇节之士的向往和对失败者与受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时时流泻太史公的真情实感。”(张慧禾:《聊斋志异》对《史记》 的继承与发展,《语文学刊》04年第3期)例如在《孔子世家》的评语中写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对于他所厌恶、摒弃、批判的人事物,则多写其假丑恶凶残恨,“秦始皇灭了周和六国,太史公不高兴,就把始皇的妈的淫行,夸张到不堪的程度。始皇是十二个月生的,嫪毐的性器可以‘专车’。”(聂绀弩语,见岳麓版《三国演义》前言)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按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超前型和守旧型。前者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如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藩的贾谊、晁错。后一类尽管死得很壮烈,但他们的悲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而奋力坚守,如田横和五百壮士。按其人物品格而言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前者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的英雄,几乎是无可挑剔,如《赵世家》中的公孙杵臼、程婴,《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的刺客游侠。后一类是人物自身品格存在明显弱点,这些弱点导致了他们的最终毁灭。非常典型的是项羽,身前辉煌显赫却死的悲惨壮烈。“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四、题材内容

《史记》对于后世小说题材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三类:侠客题材,神怪题材,历史战争题材。后世小说或是直接从《史记》中取材故事内容,或是借鉴其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可以说是中国是中国侠客小说的鼻祖,真可谓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唐代传奇宋代话本中都有不少侠客形象,《聊斋志异》里不仅有一般的侠客形象,还有不少劫富济贫、救人于危难的女妖女侠客,可以说是对侠客小说的继承和发展。近代以来的侠义公案小说蔚为大观,如《绿牡丹》、《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小五义》等等,人们对铲除霸恶、扶危济困、仗义公正、反抗强暴的侠客确实极其向往、尊崇和感激。

在叙述远古史事时,由于司马迁采纳了不少神怪传说,奇闻异事,即便是一些对作者而言是近现代的史事,为了衬其神秘也有不少神异事件的描写。如吞玄鸟卵而生的殷始祖契,践巨人迹而生、又经历奇特的后稷等。在《高祖本纪》中写刘邦的诞生是刘媪遇龙而孕,该篇还记载了刘邦醉斩白蛇的情节 ,都颇有神奇色彩。中国的神怪题材小说也是历史悠久,当然其源头应该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传说。其后则如魏晋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拾遗记》、《冥祥记》、《神仙传》、《甄异传》等,直至《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绿野仙踪》、《东游记》等。

《史记》对于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影响更是不言自明,一类是直接借鉴取材史记里的内容,如《东周列国志》、《西汉通俗演义》,另一类主要是借鉴其描写笔法和语言修辞、情节场景等等,语言修辞后面还有专门论述,这里仅就情节场景举个例子:《三国演义》在描写张飞大闹长坂坡时写到张飞圆睁环眼大喝数声,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接着是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和诸君众将一起望西奔走。而在《项羽本纪》有“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外如鸿门宴情节、项庄舞剑场景也在《三国》等小说里多次出现,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小说里的经典情节场景了。

五、形象塑造

《史记》里记录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走卒的各类形象,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不仅使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而且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又反映了作者对人物有着恰当的取舍和抉择,这样,人物形象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甚至达到了艺术典型的高度。其人物描写范围的选择之广泛,对小说进行广泛的人物和社会的描写可谓奠定了基础。各类形象自有特征,同类形象的性格又一、各有不同,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采用多维视角、旁见侧出来塑造人物的多重性格特征。其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有四种:一、以典型事例塑人:“一个人便有一样出色处”。二、以细节描写塑人:“隐大段精彩于琐碎之中”。三、以语言描绘塑人:“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四、以道德评价塑人:“褒贬固在笔墨之外也”。(赖祥亮:明清长篇小说塑人艺术的《史记》渊源——从小说评点话语谈起,《三明学院学报》06年第3期;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0770)

《史记》中在后世享有盛名的人物,与小说中的典型何其相似,帝王类如秦始皇、汉高祖等,辅国重臣如范蠡、伍子胥、蔺相如、萧何,武将如孙武、吴起、王翦、廉颇、李广,农民起义英雄如陈涉、吴广,侠客如荆轲、聂政、郭解,文人如老庄孔孟屈贾司马相如等等,名医如扁鹊太仓公,其他的如隐士、商人、佞臣、酷吏、伶优,真是无所不包。项羽类的英雄美人故事、司马相如类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后世反复上演。或是暴君或是明主,或是奸臣或是贤相,或是战将或是文官,或是辉煌结束的历史宠儿或是黯然收场悲惨英雄,这些形象及其故事和各自所包含的意蕴也已融入国人的精神之中。

六、篇章叙事与语言修辞

《史记》中的许多篇章结构法式为后世小说借用。如开篇讲人物的生平,结尾的揭示主旨或评论,单传或合传组合成册,分可独存合为一体,叙事波折起伏,情节生动而有吸引力。

其结尾评论的手法在《聊斋志异》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司马迁有“太史公曰”,蒲松龄有“异史氏曰”。它们虽采用史论形式,但都包含有浓烈的抒情,有的不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也都同样带有浓郁抒情色彩::有的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有的袒露了其坦荡高尚的心胸;有的泄露了作者深沉的苦闷。而可分可合的结构在《儒林外史》里有明显体现,鲁迅就曾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史记》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因果探索、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叙事脉络(虚实结合)、对宏大场面的驾驭把握、前后照应、互见法、顺叙倒叙正叙侧叙、行文简洁精练、限制叙事、生动的故事情节描写等等,可以说是奠定了后世小说的基本叙事手法。例如《三国演义》的虚实结合塑造和对宏大战争场面的叙述,《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互见和精到的任务白描。

此外,虚构想象和夸张、对比、讽刺、铺衬渲染、多种文体的运用、精彩而典型的外貌描写、细腻逼真的心理刻画、寓褒贬于叙事和春秋笔法、个性化的语言对话、散文化的语言写作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D. 古文中传是什么文体

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传记这一体裁在我国产生很早。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的名著。它叙事翔实清楚,刻划人物形神兼备,语言生动,堪称世界上最壮丽的传记文学之一。世界范围里出现过著名的传记作品,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写出著名的《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不排斥作合理的艺术加工。
我国历史上还有列传、别传、外传等说法。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如《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外国?日本列传》等。别传指本传(列于家谱或列于正史的传)以外的传记,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外传,凡是人物为正史所不记载,或正史已有记载而另为作传,其事迹与正史不同,或是记录一人遗闻轶事的,都称为外传。
人物传记也是记叙文体的一种,但人物传记主要是写名人或伟人的生平、事迹。因此,写人物传记时,要抓住其出生年月、主要事迹、人们的评论等进行叙述。有人把传记称为特定人物的艺术史。它用文学手法对人物生平进行真实、详尽的叙述,并折射出人物的气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另一类不排斥文学的虚构和想象。它的写作强调历史纪实性、庄严崇高感和艺术聚焦点。
传记中的不同文体类型,如人物传记、自传、评传、小传、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等,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和实用功能。在使用中要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文体差别。
人物传记(包括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常常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回忆录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传主一般是作者自己,也可能作者只是一个见证人。
自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常用事务文书,是干部履历文件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文字平实、简洁,比较客观地展示出传主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另一种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比较接近于传记文学,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
评传:这是一种跨类文体。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
小传:是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作者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主要著述等。如老舍写于文集之前的《我的小传》一文。

E. 古代的传是写什么的

古代的传是一种文学格式,像徐霞客的旅游传记,专门记录旅游过程中的风景啊,风俗啦等等方面的,有点跟现代的记事文,人物传记等。

F. 为什么说《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一、《史记》的诞生,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这一点,只要将之与希罗多德的《历史》相比较,就会非常明白。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二、《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小说 </b>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戏剧 </b>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 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传记文学 </b>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传世名篇 </b>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G.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在学术上应怎样给它定位?我们在研究别的历史著作时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史记》上则存在。

我觉得第一条,《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这一条应该说用不着讨论,班固评《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一部历史书要是能够达到"不虚美、不隐恶",能够达到实话实说这可不容易啊!尤其是司马迁写历史跟别人不一样,班固以后各代编写历史,都是一个王朝灭亡了,后代的人给这个朝代写历史。例如唐朝的历史是宋朝人写的,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写的,如此等等。而司马迁不是,他是本朝人写他本朝的历史。《史记》上起黄帝、尧、舜,共写了将近三千年,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难得的部分是哪一段?无疑是秦末至汉代的部分,尤其是汉武帝在位的五十来年。司马迁作为汉武帝的一个臣子,他写汉武帝这个时代的历史,其麻烦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而《史记》居然能被班固称为"不虚美,不隐恶";能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仅此一端就足以让人想象司马迁是多么不容易、多么难能可贵了。

第二条,《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是我国写人文学的先驱。两千年来,《史记》不仅被公认为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一种超前的成熟,对后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有评论家在论及《史记》的文学成就时说:我国古代的写人艺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史记》,一个是《红楼梦》。

第三条,《史记》还具有中国古代网络全书的意义,若想研究中国古代的任何一门学问,探讨它的渊源,探讨它的历史,就要使用《史记》。司马迁是对先秦的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进行了研究、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归纳的。比方说要想研究中国的军事史,上哪里去找材料?先找《史记》。《史记》里边有一篇《律书》,《律书》就是兵书。把《史记》中的《律书》序与《史记》里边的军事家列传综合整理,这就是中国古代军事史的轮廓。至于要研究政治、经济、法律、天文、中医,都离不开《史记》。《史记》是集先秦与西汉前期文化之大成,是我们研究古代任何一门学术的门径,是一个台阶,对于我们做学问来讲,可以花的工夫少,得到的收获多,由此入手,事半功倍。

第四条,《史记》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自己归纳了三句话,这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什么叫"一家之言"呢?"一家之言"就是一个思想家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各家的思想学说,都叫"一家之言"。梁启超曾评论:司马迁写《史记》,与荀况写《荀子》、董仲舒写《春秋繁露》的性质相同,只不过司马迁的书是以历史的形式出现而已。故仅以读近代史的方法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也就是说,司马迁是通过历史这种载体来展现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史记》里边处处流露着司马迁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到处表现着司马迁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与对丑恶现象的批判。从这个角度说,读《史记》就是读司马迁。

H. 结合《史记》谈谈历史文学,急用!!!!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I. 什么是正传.内传.列传·小传.自传……

1、正传,

本义为正统的传授。但一般引申为正题或长篇小说的正文部分,说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词语搭配中,以"言归正传"最为常用。另一意思为本传,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港台影视作品《阿飞正传》,国外影视作品翻译名《阿甘正传》。


2、内传

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2.传记的一种。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


3、列传

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简而言之,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4、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叫他传。

1.非正式的不可靠的记事。汉王充《论衡·书虚》:"短书小传,竟虚不可信也"。

2.略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有只记述一人者,如[唐]李商隐的《李贺小传》、[宋]陆游的《姚平仲小传》、鲁迅的《柔石小传》。有采辑众人轶事或略叙众人籍贯履历等而总为一帙者,如[明]江盈科的《明十六种小传》、[清]王士禛的《渔洋感旧集小传》。又汇印诗、文、尺牍总集,略述作者的字号、籍贯、履历及其著作等,附录于书之前后或列作者姓名之下,通常也称小传。如[清]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


5、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

J. 史记是小说吗

不是小说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生于公元前145年一说公元前135年。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曾任太史令,一直有志于论著“天下之史文”,但未能如愿。司马迁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在父亲死后,他继任太史令,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年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五年后,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投降,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被判官刑,饱尝屈辱和世态炎凉之苦。但他没有放弃《史记》的撰著,终于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这一工作,实现了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史记》材料丰富,忠于史实,它对古史的记载,许多已为出土文物史料所证实。它语言生动,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史学思想方面,《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史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目标。《史记》试图通过史传事验的方式来思考天人关系问题,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作者从历史学这个独特角度来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史记》还在综合春秋以来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它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它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林书瑶在2023-06-23 23:00:4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ongsheng/141506.html


上一篇:求重生之最好时代小说
下一篇:丢人格先祭同人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