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刻画心理的方法

汪妍芳
汪妍芳
发布于 阅读量 961
古代小说刻画心理的方法

Ⅰ 举例论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发展

从小说的发展繁荣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化和个性化之间不对立,互相包容补充,虽然提法不同,本质无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须经历一个类型化到性格化,再到心理化的共同演变,这是小说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上注重类型化(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买进坚实一步。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1963年李厚泽在其《典型初探》指出“张飞、李逵、诸葛亮都是类型化的典型”。而对其类型化这一观点作出了全面深入探索则是1983年发表的题为《三国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文章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其主要特征是《三国演义》重要人物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一主要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文章还认为小说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基本上稳定不变。1996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小说写人物有一种内心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用浪漫主义塑造了人物形象,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征,这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人物是三性的传说,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定论,因为概括的准确而精炼。《西游记》在人物形象描写上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西游记》非常注意把人物至于平民生活中,多色调的复杂性。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撑到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来成群的性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只有是几位主角乃至偶尔一现其相的人物,令读者掩卷不忘,耐人寻味,成为近世众人评说的对象。也就是说《红楼梦》些人物打破了原来的窠臼,而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人物。《红楼梦》在现在的论者认为《红楼梦》写人物改变了类型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少侧面,乃至美丑互渗的表现,最突出的是王熙凤。《红楼梦》要点在干预如实描写,并且没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嘘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描述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是对现实世界某些人物的真实写照。

Ⅱ 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具体方式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啊,说一下仅供参考。
最寻常的就是直接写,例如他想: 或者他认为什么什么的。再进一步,就是在先行的句子里加入体现情感的词语,例如他心中暗暗吃惊,……什么的。
另一个是由一个动作引到心理,这个动作一般都是表示思考的,例如:他低下头,这次的事件太过于蹊跷,不知道殿下有什么打算。…这种,或者,他皱起了眉,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呢?说是示好也不尽然。 什么的,就是直接写思考内容的。
再么,就是另起一段写,尽量让文笔自然些。
比如…我随便写一个哈,
马车一路这般横冲直撞,很快就消失在了青灰色的屋角后面,行人眼现怒色,却没有人敢说一句话。
不知道那是谁的马车,竟敢在朱雀街放肆,莫非那就是权倾朝野的李丞相?
他扬了扬眉毛,……
这个后面可以是动作,也可以继续写心理。

我感觉我说了好久的废话,大家应该都懂的……不知道对你有无帮助啊。
而且…古代和现代的心理,写作手法上面不会有大的区别吧……区别的是内容吧?

Ⅲ 小说中如何描写心理活动

其实刚刚接触写小说,都有这样的瓶颈,不如参考一些好的小说,其中有《梦里花落知多少》《泡沫之夏》这两小说的心理刻画是非常动人的,而且环境描写也很到位,不妨去借鉴一下。

Ⅳ 你知道刻画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吗试列出几种.

1、白描,也称“粗笔描写”、“速写”、“写意”,原为中国绘画传统技巧之一。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采用墨线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后来,这种辉煌技巧被引入到写作中,引申为文章的表达笔法之一。

运用白描法写人,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优点是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因此很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白描法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教为深刻的印象。

鲁迅对白描法的运用就很擅长。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白描:

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粗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工笔,也称“细笔”,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摘文章中则指用细致入微、工整细蜜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如:

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那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快白布,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头发从头布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出现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工笔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揽全部。

3、语言描写法是人物描写技巧之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分对话和独白两种。语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表现,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变化,其语言也有差异。如:

爸爸常说:“初在咱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们的办事员。”

……

爸爸却笑者说:“把我的一生奉献在这个位置上,我已满足。”

(学生习作《“泥腿子”爸爸的“土”》)

朴实无华的话语,把一个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

4、细节描写即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心理及处所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的细小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想一个男人在拥就要永远离开的心爱的女人。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埋葬》)

这一细节描写将父亲在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时的留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必须具有概括意义,能为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题服务。

5、对人物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是常用的人物描写之一。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可以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也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等来进行折射。如:

今天,这条路上人怎么这么少呢?按说这里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电脑学校,一所武校,三家工厂,无数零售摊点。可今天怎么路上只有零星儿的几个人呢?而且表情那么古怪,难道他们心中都有鬼?细看路边两棵大树,正被太阳晒得发狂,在那里张牙舞爪。树下的垃圾、石块和杂草叠在一处,越堆越高,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乱坟岗”的情景,大白天从这里经过,都感到有一股阴森之气。
(学生习作《今天怪怪的》)

这段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境由心造”这一道理。

Ⅳ 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不外乎三种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17K有很多经典小说,你看过之后,仔细体会作者的人物塑造方法!

Ⅵ 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方式

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1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
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2 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
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
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3情节心理化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
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
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
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
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
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写。
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带出情节。
例如《红与黑》第43章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

Ⅶ 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一、 直抒胸臆
古典诗词是讲究含蓄的,但是也会见直抒胸臆的时候。有时候内心的情感激越如江河奔腾,不可遏止,因而表达的也比较直率。如吕布中的《采桑子》。
二、言近旨远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有些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但揭示的确实一种更为曲折复杂,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若隐若现,微妙回旋。 如晏殊的《踏莎行》
三、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一周围的精致气氛衬托任务的内心感情。李煜的《清平引》中“别来春半,触目抽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以落梅烘托作者的心情缭乱和摆脱不掉的愁思。同时又表明他站在梅树下凝神已久。写的不露痕迹,有非常传神。
以景写哀,则哀更切,制造同人物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更能突出人物心理,如史祖达的《双双燕》。

Ⅷ 为什么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不注重心理描写

主要原因:

1.受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文学影响,记录历史,从来实录,只记录人物行为和事件,因为他们不可能知道人物的内心想法。

有人说《红楼梦》的心理描写很多,也不完全对,只能说《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较之前的古典小说是多一些,而同时跟西方小说比,却少的可怜。而且曹雪芹深受经史子集的实录影响,写的也很小心,如:“"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说明曹公对这种直白式心理描写认为是“妄拟”。

2.古典小说以话本为主,故事大多都是民间百姓以口口相传。说书人在讲故事时,还要配合表情,动作,以让听众便于理解。如果插入大量的心理描写,不仅让说书人无法配合动作表演,还会让冲淡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气氛陷入沉闷。

次要原因:

3.儒学让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让人们相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人遵守三从四德那一套,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被固定住了,个人感受不被人所在乎,无疑压抑了人性。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作者,写小说时也就必然只会描写人物动作或情节。甚少深入人物内心描写角色个性。

Ⅸ 小说心理描写方式

借鉴,就是指你看到一种很好的手法之后,受到了启发,然后独创出了自己的新东西。
写作中借鉴是很常见的,而且经常会跨界借鉴。比如我很喜欢日本小说里一些很细腻微妙的心理描写。我自己写小说时也会借鉴。再比如我写小说的一些视线和人物的转场设计,很多是来自我的建筑学背景,比如我很喜欢散点透视,自己写作时就会用一些这种手法,做群像戏。
借鉴的特点是:读者有时候会有一脉相承之感,但有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因为它已经完全生出了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跨行业借鉴。
而模仿,则是追求形似。模仿通常都是风格上的,而不是情节上。
比如韩寒的《三重门》,就是一部经典的模仿之作,从语言风格到叙事手法,都严重模仿钱钟书的《围城》。尤其是修辞,大量运用了钱钟书式的比喻和掉书袋。简直达到了钱钟书模仿秀的程度[允悲]
但是从故事本身来说,《三重门》和《围城》完全不同。而且具体到《三重门》里每一个讽喻和掉书袋,也都是原创的。所以这部书是不折不扣的原创模仿型作品,跟抄袭之类没关系。
再比如几乎所有网文古风作品,都在或多或少地模仿三个作品:金庸,古龙,红楼梦。
王朔火了之后,催生了一批说话口气很像他的京味作家,痞子作家。
模仿的问题不是不道德,而是没前途。模仿者没有自己的特色。做某人第二,成就终归是有限的。跟第一永远没法比。
写作初级阶段都要经历过模仿,但是有一些人能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的人不能。

Ⅹ 突出的人物心理刻画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惯例写法吗

不是,古代没有这种手法,近现代以来,小说才开始注重专门的心理刻画手法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汪妍芳在2023-06-23 22:31:57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ongsheng/128968.html


上一篇:火影同人小说穿成佐助
下一篇:渡劫失败后重生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