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研究结课
『壹』 有什么好看的现代小说
莞尔流年
作者:隔轩听雨
【内容简介】
大学时候,姜莞尔是家底殷实,才色兼备的校花级人物;而仲流年只是个从孤儿院长大,自食其力的贫儿。
家庭的阻力,背景的悬殊和心理上的顾虑,都没能阻止他们最终走到一起。
然而好景不长,姜莞尔终以“感情抵不过金钱”为借口,与流年分手。
姜莞尔的“背叛”和“离弃”,触及了男生最深切的痛,让仲流年瞬间变了一个人。
他放弃了原先的梦想,一切以金钱利益为重,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做到了南枫国际区域总经理的位置。
六年后,姜莞尔回到故里。
再相遇时,仲流年是钱权在握的商界才俊,姜莞尔却是父母双亡的飘零之身。
无法释怀的爱扭曲成爱很难分的纠缠。
重重的误会下,这对曾经的恋人,要怎样才能重拾爱情?
=========================================================================================
那一年,他们是大学同学。
姜莞尔漂亮单纯,家境富有;仲流年清俊内敛,自食其力。
他对她说:“莞尔,你太完美了,我要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后,他们重逢。
姜莞尔依旧简单,却早孑然一身;仲流年青涩不再,已然功成名就。
他对她说:“姜莞尔,就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女人,我也不会要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情。让他们在一起,又分开,再相遇。
自尊与误解,却让两颗心越伤越深。
《陷落繁华》作者:西北偏北
【内容简介】
下午的阳光明媚,泼墨似的撒进了这个空间里。
他的影子正好盖没住了她的身体,交错的就像是纠缠在一起的藤蔓。
相信吗,这不是幻觉。
他哭了,虽然只有一滴泪。
可是他真的哭了。
在我一个人的面前,他落泪了。
我们彼此伤痕累累。
我流血,他拿泪偿我。
【书名】一梦千寻
【作者】心雯
【文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史上最虐的小说(虐心不虐身),心雯第一部悲剧——
季宅,N市富商之家。
她,季宅的私生女,隐忍、淡定、薄凉;
他,季宅的复仇者,高傲、孤独、忧郁;
他对她的身份好奇,试着接近、探询,却不可自拔地爱上她,
但,她的生命中早就出现了一缕阳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她的黑暗……
一梦千寻夜夜寻,蓦然回首,人生只如初见。
暗恋向日葵
作者:天蓝海角
内容简介
暗恋第一年,季葵音问:“你是谁?”我答:“我是夏天蓝啊,高一一班的夏天蓝,喜欢你的那个夏天蓝,你一定要记住我哦!”
暗恋第二年,季葵音问:“你是谁?”我答:“我是高二一班的夏天蓝,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
暗恋第三年,季葵音问:“你是谁?”我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我是司小青的好朋友,夏天蓝。”
暗恋第四年,沈诺握住我的手:“做我女朋友好吗?”我看着他身上那件白色暗格衬衫,思考许久,终于点头。
暗恋第五年,我是沈诺的女朋友,但我发现我爱的还是葵。我和沈诺说:“以后不要再穿白色暗格衬衫,你穿起来一点都不好看。”
暗恋第六年,季葵音成了大明星,我看着他越来越遥不可及心中酸楚,思念无处可寄,我在深夜写下我的心情——《暗恋七年纪》。
暗恋第七年,《暗恋七年纪》被改编成剧本,主演便是季葵音。正式拍摄第一天,葵看着我笑,“你是一班的夏天蓝吧。”我呆住——他,是记得我了吗?
黑白配》
作者:居尼尔斯
【文案】
有一天,苏也宜鬼鬼祟祟的握着一张纸出现在易绪面前,遮遮掩掩地把纸递给他说:“你把这道选择题做了,我好帮你关注一下我身边有哪些妹子符合你的要求。”
当时易绪正要出门,随手接过那张纸,随意一瞥,纸上赫然写着:你喜欢哪种类型的女孩子?
他一边套上外套,一边从苏也宜手里接过笔,随意一勾,把纸递回给苏也宜,转而出门。
易绪走后两分钟,苏也宜心跳才平静下来,她鼓足勇气睁开眼,看见黑色笔墨勾出的那个选项:傻妹型。
很多很多年后,苏也宜想起这件事,心中郁闷,趁易绪睡觉的时候对他大骂:“你才傻妹!你全家都傻妹!”
《良辰讵可待 》作者:晴空蓝兮
[文案]
在这漆黑的夜里,他抱着她,呼吸由轻浅渐至沉重,修长的手臂松开然后又慢慢收紧,纵然挣扎再三,也终究难抵深切的情不自禁。
怀里的人近在眼前……比这些年里任何时候,似乎都要更加贴近。
这是他最爱的人,也是唯一爱过的人,因此,即使前面是一条错的路,这一刻,他也想要和她一起走下去。
前路的光明或黑暗,仿似早已不重要,爱怜也好,保护也罢,他心里清楚,全都不过是替他的自私找来的借口。
他不过是,舍不得放手。
相约来生(虐)作者:痴梦人
【内容简介】
她执迷不悔的守在他身边,等他终于爱上她之后,她却以错误的方式选择离开了他。
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爱的最好方式?
讲述一个愚笨女主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
迟到的爱,能紧紧的握在手里吗?
内容标签:都市情缘 怅然若失
主角:陈玉陆东霖 ┃ 配角:谢丰莎莎
当沧海已成桑田
作者:芒果C
梦痕
作者:雪灵之
那个夏天
作者:姜南希
青春是一场刻骨的伤
作者梅吉
微澜止水
作者:筱习
左岸纯情,右岸媚色
作者:我见青山多妩媚
不顾一切
作者:居筱亦
穿过云层思念的味道
作者:如是非迎
幸福的子弹
作者:云敖
许我一个地老天荒
作者:海恬
一路向北
作者:兮子
世上独一无二的你 / 叶微
喜欢 作者:景行
就爱你装腔作势
满身风雨你从海上来
如果需要的话留下邮箱(最好追问我,以便在第一时间发送)
『贰』 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感悟 小论文 1000字左右
倒萨大师大师大师的
『叁』 现代文学开题报告论文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肆』 中国小说欣赏研究课题
《中国小说欣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本教材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知识分子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本教材的使用说明如下:
(一)关于知识背景
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别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小说理论方面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组编的《语文教师发展丛书·小说欣赏》。
(二)关于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含两方面内容:
1.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
2.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也要以这两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课文说明
介绍小说的主旨和形式特点。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与我们以前所见的理解不同,如《西游记》"修心"之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的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可能解说不很详尽,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解读,查找资料,补充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教学。当然,教材给了老师解读的自由与空间,也需要老师同样给学生解读的自由与空间。
(四)关于"赏析"
1."赏析"重在分析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叙述方法。如《儒林外文》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情节;或短篇小说的主题,如《香玉》《玉六郎》。
2."赏析"仅仅对选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说的一个特定的角度。要引导学牛阅读全书,深入拓展,还需要结合单元说明的大背景介绍。
3."赏析"文字比较简略,只是就某一个方面生发。教师可以补充、扩展、深入,鼓励学生自己研讨。
(五)关于"思考"
1."思考"是对选文的分析研读。
2."思考"不仅立足于选文,还要放眼全书。
3.要衔接高中必修教材,运用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着重对人物、情节和语言进行分析。
(六)关于"扩展"
1.共有三次"扩展"。所谓"扩展",其实质是阅读综合性活动。
2.综合性学习在初中和高中部进行过多次,其理念、性质和活动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围绕小说阅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由小说的阅读生发、扩展而来的。如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后的"扩展",以小说阅读为基础,由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引入。鼓励学生"为英雄演绎一个更好的版本",是阅读的深化与绵延;又如第五单元的"家庭的记忆"后的"扩展",虽然是由对家族的"听""访""叙"等实践活动进行。但是最后转到"完成了这些实践,再回来阅读有关家族的小说"上来,落实到"你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理解呢?"这一终极目标上来。
(七)关于延伸与拓展
1.延伸阅渎。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根据单元说明,扩大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同类型的作品。如"烽火岁月"单元。除了所选的两部小说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战争经典,如《林海雪原》《红日》等。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出一份阅读清单。
2.拓展链接
"链接"的专著和文章,是让学生在有兴趣和余力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以自学为主。并没有特定的要求。
『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的知识点有哪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二版)这门课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和高峰——鲁迅,第二节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第三节 青年反抗者——巴金,第四节 老中国儿女的书写者——老舍,第五节 重塑民族理想的努力——沈从文,第六节 凡俗与华靡——张爱玲,第七节 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第八节 娜拉走后怎样——丁玲,第九节 飘逝的是美丽的——萧红,参考资源。
『陆』 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两篇报告,太忙没时间写了,要求内容深刻一点,三千字以上。
第一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 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 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网 LunWenNet.Com]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22 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第2篇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成型的文体,其文体特性是什么?历时性地考察,我们发现: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差异去领略这种文体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辩证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问题。
一、1930年代的代表性观点
(一)胡风:报告文学是杂文的姊妹。
胡风于1935年2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速写及其他》的短论。有论者认为这是一篇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理论由译介转述走向独立研究的重要论文,“有的是论者对报告文学新文体的独特理解和阐释”m。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把报告文学称之为“速写”,“‘速写’为什么能够发达得这样快呢?说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处在非常穷困和忙乱的境况里面,这种文体最和他们相应。”“十几年来剧激的社会变动所掀起的瞬息万变的波纹,使作家除了在较大的规模上创造综合的典型外,还不能不时用特殊的形式来表现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解剖和态度,运用他的锐敏的锋芒和一切的麻木混浊相抗。”胡风把报告文学与现代杂文相比较,认为它们是“姊妹”。“姊妹”当然有相像的地方,它们有着“同样的社会基础和同样的社会意义”,产生于“剧激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是“战斗的文艺体裁(genre)" ,“更生动更迅速地反映并批判社会上变动不息的日常事故”,是两者共同的社会职能。他认为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fuuilleton)",而速写(报告文学)“是一种文艺性的纪事( sketch)"。两者“不同的是,‘杂文’是由论理的侧面来反映那些活生生的社会现象,甚至能够使人得到形象的认识,而‘速写’是由形象的侧面来传达或暗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社会批判”这个意思在胡风的报告文学理解中是占首位的。他在多处地方用到诸如“解剖”、“战斗性”、“锐敏的锋芒”、“相抗”等相近意思的词。而批判的实现,得建立在“不是经过综合或想象作用”的“形象侧面”的报告上。它有三特征:
(1)它不写虚构的故事和综合的典型。它的主人公是现实的人物,它的事件是实在的事件。
(2)它的主人公不是古寺,不是山水,不是花和月,而是社会现象的中心的人。
(3)不描写无关的细节而攫取能够表现本质的要点。
胡风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也作了深人的探讨,在《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里,他告诉报告文学的作者,要“从繁杂的现象中间抓出那特殊的一点”,“应该从特殊的侧面反映全体,应该在一般的现象中间注重特别激动我们的事件”,他举例说,“与其详细地叙述堆积在车站的行李和拥挤着的人群,倒不如用力地写一写在那里被挤散了孩子的痛苦的母性。”这就是文学的取材眼光与表现手段—典型性、特殊性,关乎人类情感(用“心灵去画出场景”)。这样自有“作品的表现力”。
概括起来说,胡风所理解的报告文学是:(1)坚持社会批判;(2)有以真实性、社会性、本质性为基础的新闻品质;(3)富于表现力的文学品质。
(二)茅盾:“其与‘小说’同为文学之一部门”。
茅盾对“报告文学是什么”的回答,集中体现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该文发表于1937年《中流》杂志。
“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但“报告”和“小说”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实有的“某一事件”和时间上的“立即”报道,而后者则是作家积聚下多少的生活体验,研究分析得了结论,借创作想象之力而给以充分的形象化。“小说”的故事,大都是虚构,—不过要合情合理,使人置信。“报告”则直须是真实的事件。
在茅盾的眼里,报告文学是这样一种文体:它具有新闻性—立即报道生活中真实的关乎“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的事件,不容虚构;它具有文学性—“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它秉持“尖锐的批评”性—把对“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进行“解剖”、“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看作是“作家的主要任务”。“新闻性的获得,将报告文学同一般的文学文体作了区别;文学性(形象性)的设置,将报告文学与新闻文体作了分离;而批判性(论评性)的造就,就使报告文学从一般的新闻文体、文学文体中独立了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独具特性的报告文学。
回望历史,1930年代对报告文学的文体特性的认识,最突出、最一致的一点,是它的社会批判精神。基希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危险”即来自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性。报告文学相比于其他文体,更需要作者肩负使命感、责任感,更需要作者直现现实,参与甚至干预生活。因此,报告文学作者也更应具有胆略和识见。我国作者在介绍基希的作品、推广报告文学这一新型文体时,首先确认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战斗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它已成为报告文学的价值取向、评判标准,成为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其次是新闻性,坚持真实,拒绝虚构;快速反映,讲究时效。但关于文学性则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胡风强调的是文学思维、文学表现力;茅盾则要求以“小说”的规范来规范报告文学。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就三次强调“小说必备”的“一切艺术条件”。茅盾是小说家,他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他与同是小说家的高尔基持相同观点)。从理论的视角看,也许对提升报告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境界,使之尽快与纯新闻文体剥离不无意义,但其局限在于,用“小说”规范取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则无疑使“文学性”内涵逼仄和削弱了,因而会阻碍报告文学文学性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表明对报告文学文体本性缺乏成熟的认知。
二、1970年代的话语
根据王晖的观点,1950-7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正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强规范场之中,政治文化制导它的发展。前十七年,出现过由战地报告(抗美援朝)到工地报告(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建设)、农村报告(生活变迁)的转换,其中写人(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蓬勃发展,并延续延安文学传统,以“歌颂”为主。“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曾露头角,但如昙花一现,随着反右斗争的到来,一大批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有过重要贡献的新老作家横遭迫害,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就此缺位。接着,“大跃进”高潮制造了一波一波的“伪报告文学”泡沫;进人“文革”十年,报告文学更跌人低谷,除三年没有一篇作品外,最后还沦为了“阴谋文学”的工具(如《西沙之战》、《大地的翅膀》等)。
这一时期是“革命话语”“一元化”霸占,以“主旋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的时期。它不仅制导创作,同时也制导着总结创作的理论。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认识也不例外。《辞海》(1979)的解释可为代表:“报告文学,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也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有文学创作‘轻骑兵’之称”。
这个条目给我们如下信息:
(1)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社会批判精神”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为当前政治服务”的奴埠意识。
(2)真实性受到削弱。既“为当前政治服务”,就逃不脱以“适当的艺术加工”方式扭曲客观本在事实。有学者称,十七年的报告文学都“遵循一种典型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写作,而“所谓典型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取舍,二是夸张。而取舍的标准自然只能是为之服务的“政治”,而要“服务”好,夸张则是必要的“修辞手段”。
(3)文体尚没独立。报告文学只是散文的一种,“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的名称曾一度消失,代之以“特写”(受苏联影响)。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不分,多有同一篇作品各归其类的现象,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等,既进新闻通讯选本(属新闻文体),又进散文特写选本(属文学文体)。
三、20世纪末的认知
历史进人20世纪后期,政治语境经过改写,报告文学自《哥德巴赫猜想》起,出现了振奋人心的“阳线”,创造了世纪辉煌。创作现象反映在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认识上,出现了三大变化:
(一)文体获得独立。
1979年在武汉师范学院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成果之一是确认了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样式”,确认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部类”。黄钢表述为:“报告文学是一种极富战斗性的,兼有时代的报告的特色的,以特定的新闻性的内容为题材、以文字的形象为手段的、独特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是现代文学中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部类”。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肯定。
独立的表现有三:一是定位为“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边缘性体裁”。 “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边缘文体,兼有新闻和文学价值。”网现在我们看到,不光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还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统计学·一等等与文学的结合,“边缘性文体”是一个准确的定位。二是报告文学独立设奖。1980年全国举行1977-1980年区间的三项文学(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评奖,共计80篇获奖作品,报告文学占了30篇。这是第一次对报告文学评奖,标志着它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并驾齐驱”。“它再也不是徘徊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时常找不到自己准确位置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日臻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我们的文坛勃兴起来了。它完全有资格与小说、诗歌甚至戏剧等文艺形式并驾齐驱,争相媲美”。三是创作队伍相对专职化。从报告文学诞生以来,作者基本上都具兼职性质,由记者、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来客串。到了这一个时期,虽然兼职队伍依然继续存生,但专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出现了,如鲁光、乔迈、陈祖芬、孟晓云、祖慰、贾鲁生等等,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现。
『柒』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即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要加强: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政治土壤。
(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
(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威——“拿来主义”。
也就是要:
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去把握其发生、发展,要把文学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时,要把文学作为艺术来进行研究。
树立历史在场观念:用美学的眼光、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
避免“无限衍义”,一家之言和自圆其说必须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捌』 中国现代文学 读后感 大学公选课期末论文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同学们,好好利用时间吧!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它讲的是: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看见有买橘子的,就去买橘子,此时,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儿子一下子感觉到父亲的伟大。想想自己,妈妈每天送我去上学,我却感觉不到什么,现在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无私。
散文集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玖』 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建议
1,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钟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无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锺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倾注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主旨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要忠实于小说的文本,而不能先入为主式地在作品中寻找证据,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经历走入《围城》吧.
首先方鸿渐是生活的失败者。他是江南某县一个大绅士的儿子,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幸运儿— 她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因病早逝了,但他的“准岳父”还是慷慨解囊(当然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打算),送他到欧洲留学。在欧洲,方鸿渐四年换了三所大学,临近毕业,迫于家庭的压力,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正当日寇的侵略日渐深入内地之时,他怀揣着这张假文凭坐船回到了“外患内乱”的祖国。小说的记述从此开始。
方鸿渐回国后,无论是在情场上、事业上还是家庭关系的处理上都无所建树,先后失败,甚至在不少时空中都痛苦不堪。
在情场上,先是在回国的轮船上被鲍小姐所勾引,从发现鲍小姐对自己的态度判若两人时才知道被戏弄,后来他热烈地追求唐晓芙却不能如愿,而他所不爱的苏小姐却竭力追求他。最后和孙柔嘉结了婚,实际上是事业失败的打击令他想找一个感情的依靠而已。在事业上,方鸿渐曾经热心向往的三间大学,也不是他施展才干大干事业的场所,在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他彻头彻尾的噩梦。情场失意,事业失败,方鸿渐想在家庭关系中寻找温暖和感情的慰籍。在家庭关系中,也是痛苦的.方鸿渐一结婚,就进入了“金漆的鸟笼”,被亲戚看不起,被太太那无聊的唠叨、不休的吵闹所苦恼和困扰。小说用了近七分之一的篇幅描写方鸿渐家庭的矛盾,形象地表现了方鸿渐深陷婚姻“围城”的痛苦。
这是方鸿渐在小说中的经历,也是《围城》情节发展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中,方鸿渐处处碰壁,又无可奈何,充分显示出人物自身的一些缺陷。
通观作品,方鸿渐在他对生活道路的每一次选择中,都是被迫的、无奈的,
2,原来的不深刻
3,人文类课程。通过选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0位著名作家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莎菲女士的日记》、《沉沦》、《家》、《骆驼祥子》、《边城》、《小二黑结婚》、《金粉世家》、《围城》、《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等经典小说,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了解现代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文艺理论知识,分析、鉴赏现代各类文学作品。本课程教学目标:讲清现代文学史发展;着重分析、鉴赏现代各类文学作品,使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讲授法,适当采用讨论法,讲读法等方法。
4,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第四卷第五号《新青年》杂志上,第一次出现的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第四卷第五号《新青年》杂志责编是钱玄同先生。那一期重头的文章是一组斥《灵学丛志》的随笔,读者一翻开杂志,似乎就可以感受到编辑的意图。文章的辛辣与冲动,是颇为痛快的。那时的《新青年》是每每以言论的自由、犀利为特色的,文学的创作,尚无实绩。但这一期杂志第一次出现的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却远出编者的预料,给读者以意外的奇喜:原来还有这样的小说!作品仿佛暗夜里涌动的岩浆,照亮着周围的一切。许多年后,一位文学批评家描述《狂人日记》时说:中国的新文学从这里诞生,也在这里成熟。真是精妙之论。
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5,》。《骆驼祥子》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到车厂老板的盘剥。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在经历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卖车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事情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成了彻头彻尾的“刺儿头”,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诱惑,得了一身脏病。
我觉得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正是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爷爷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这篇小说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比如说像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大胆泼辣而有点儿变态的虎妞,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离死亡只有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代,诈骗祥子的孙侦探,还有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等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在《骆驼祥子》中既有人物的肖像描写,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骆驼祥子》写于抗战前夕,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证明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篇小说除了塑造祥子的形象外,还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刻画了虎妞的形象。虎妞在小说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祥子虽然千方百计地摆脱与虎妞发生关系,然而虎妞的存在还是成了冥冥之中主宰祥子或生或灭的神秘人物。老舍爷爷把虎妞放到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她的性格特点,她既是一个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妇女,同时也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牺牲品。老舍爷爷对虎妞的刻画非常到位。寥寥数语,既表明了祥子与虎妞的关系,又鲜明地反映了虎妞直爽泼辣的性格。虎妞勾引祥子,又在怀里揣了个枕头假装怀孕,以此来要挟祥子和刘四,既表现了她的心机,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急于嫁人的老闺女的形象。
在《骆驼祥子》当中还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际遇虽然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
我的感觉是:祥子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混乱不堪,这正是祥子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祥子的一生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破产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沉沦的过程。
6,1937年夏,上海。
热血青年汪文宣满怀着崇高理想,准备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与同样学教育的曾树生热烈地相爱着。树生的同学陈奉雅的哥哥——留洋回来的陈奉光,也在拼命地追求着树生。文宣的母亲来信催他回乡与自小时候订了娃娃亲的玫完婚。树生陪文宣一起回去,却遭封建势力的重重打击,只得离开是非之地,回沪举行婚礼。汪母带着玫赶到,事情顿成僵局。日本帝国主义的炸弹,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局势。汪母将玫认作干女儿,带着她一起跟着儿子媳妇踏上了逃难的历程。文宣应友人之推荐前往武汉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善良的还带上了他自幼失怙的学生如烟如雨,以及他们的监护人远房舅舅张华飞一家四口。自私自利的张华飞一家自己开后门弄到车票远走高飞,奉光好意替滞留途中的文宣他们弄到了船票,却被汪母不近人情地回绝了。树生差点遭到败兵的强暴,汪母归咎为她的招风引蝶。婆媳之间终于暴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汪母一气之下带着玫跟一位同乡田秉业的船去武汉。文宣他们赶到武汉,才发现那里几成空城。他们给汪母她们留下讯息,准备去大后方重庆。途中,树生在罗军官他们的帮助下,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产下一名男婴小宣。日本鬼子杀害了如雨,受伤倒地醒来后的树生发现小宣不见了。他们几经磨难,终于到达重庆,因文宣找不到工作而艰苦度日。在一次大轰炸中,文宣意外救了一名报馆的老板而获得了编辑的工作。小广场举行抗日宣传演出,文宣他们终于在这里和母亲重逢了。喜上加喜的是汪母和玫在长沙附近拣到并收养的男婴正是文宣他们的亲骨肉小宣。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搬到一处生活。可是,小宣不肯跟树生亲近以及汪母和树生之间因观念不同而屡起争执,使得文宣左右为难。善良的玫总是一再两面调停。树生外出寻找教职,屡屡碰壁,最后在一家布店当起了女店员。文宣工作的报馆因为发表了针砭时弊的文章而触怒了当局,正直的他为了报馆不致被封门毅然将责任一肩扛下而丢了饭碗。为了替玫看病并且赎回被当掉的手风琴,树生答应奉光去他任职信贷部主任的银行工作当内勤。报馆老板因对文宣心存愧疚而推荐他去书局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华横溢的文宣被莅临参加庆典的副部长“钦点”为编辑室副主任,招致了不学无术的同事张华飞的嫉妒。陪都副市长柳公权的女儿莎莎一心追求奉光,屡碰软钉子而誓不罢休。她安插了远房表弟秦风在奉光身边监视他。仍然爱着树生的奉光对她的照顾引致其他同事的不满,倔强的树生决定要努力作出一番成绩。她上了秦风的圈套,差点酿成大祸。是文宣战胜了自己内心的矛盾而求助奉光才化险为夷。文宣对书局内溜须拍马的风气很是看不惯。他因拒绝写违心的文字又一次失去了工作。树生和奉光终于遭到了秦风的陷害。奉光应允与莎莎结婚,才保住了两人的工作。此后,借着“黄金涨价消息泄露案”一事,奉光帮自己和树生赚了钱,而让秦风被判刑入狱,莎莎彻底疯了。文宣回到书局当了一名校对,同事们发现原来意气风发的他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似地,谨小慎微且沉默寡言。玫嫁给了落入江中死里逃生的同乡田秉业,跟他去了云南。始终在积极追求树生的奉光邀请她跟自己一起跳槽去兰州工作。文宣帮主任的儿子补习功课,却因此事反而得罪了主任。嫁给财政部秘书的奉雅一直生活在抑郁的情绪当中,终于在她心爱的小狗走失后自杀身亡。文宣的肺病日趋加重,终于遭到书局的解雇。汪母和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着并日益严重。为家庭生计,也为避开这没有生气的家,树生决定去兰州工作。她和文宣在黎明前黑暗的街上深情拥吻,依依不舍地话别。到了兰州,她不断寄钱回家,但文宣的病并无起色。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文宣却在母亲和小宣的哭声中永远闭上了眼睛。树生后悔抛下重病的丈夫来到兰州。奉光将文宣誉为“时代的英雄”,树生也终于明白了文宣的伟大之处。她赶回重庆,得知文宣去世,而婆婆和儿子已不知去向。她只能孤独地步入远处茫茫的寒雾之中
『拾』 拜托~~~~!!!!求一篇关于"现代小说"的论文 不少于1000字~~回答好可以追加悬赏!!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从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论述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的意义,进而阐述了他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说的结构模式。
{关键词}:王小波 精神结构 阴阳两界 结构模式
王小波有部中篇小说《我的阴阳两界》,阅读这部小说,读者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何为阴界?何为阳界?在他的杂文中也数次提到类似的说法,比如,话语圈属于阳的一方;世界除阳的一面之外,还有阴的一面;“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1)还有其他衍生的词“阴性的态度”等。
我认为,阴阳两界是理解王小波精神世界的一个通道,他的精神结构呈现出阴界和阳界之间不可调和的分野,二者之间像两军对垒一般,上演了一场场攻防战,时而剑拔弩张、势不两立;时而委屈求全、妥协礼让;时而握手言欢。这是内心深处惊心动魄的战争。王小波的精神世界时时表现出搏杀、冲突、紧张、分裂的状态,他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这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分成两半“自我”的格斗,最后终于两败俱伤、琴弦绷断,曲未尽人已失。王小波精神世界的这种特质投射到小说创作中,自然其小说的精神结构与它保持一政,不仅如此,其小说的叙述结构也展现出双线并行、交织、虚实相映、古今对话的结构模式。
综合王小波杂文和小说来看,对阴阳两界的界定,大致可列出以下两类词语方阵:
阳界:愚蠢、专制、强权、无智无性无趣、乌托邦神话、愚民教育、宗教化政治、煽情伦理、思想牢笼、话语圈文化、精神阳萎、实用功利、机械化一、强势群体……
阴界:健康的性、有趣、神奇、智慧、自由、爱情、创造、理性、科学、民主、人的尊严、沉默文化、参差多态、弱势群体……
法国文学理论家加斯东·巴什拉尔认为,每个诗人都提供一份意象的综合,我们可以事后去发现它,绘制一幅“曲线图”,重新发现一种逻辑。在此,意象既不是一种修辞形象,也不是文章细节,意象是“一个完整的题材。它呼唤各种不同的来自多渠道的形象的聚合”;它是“一种原则的升华”,它可以上溯到语言和形象思维的起源,同时又表达“凝聚了事物内部的情感世界”。巴什拉尔的批评即是从一个意象出发,重新认识一个世界,艺术家心灵向往的那个世界。(2)
笔者通过对王小波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单位意象”或者说“存在编码”“夜”进行分析,以期切入他的精神结构。“包围着他们的是派出所的房子,包围派出所的是漫漫长夜。”(《未来世界》)。《似水柔情》末尾:“眼前是茫茫的黑夜。曾经笼罩住阿兰的绝望,也笼罩到了他的身上。”最典型的是如下大段文字:“夜黑的发紫,星星亮得像一些细小的白点。在京效时我常和铃子钻高梁地,对夜比一般人熟悉得多。这是险恶的夜,夜空紧张得像鼓面,夜气森森,我不禁毛发直立。”
“在这种夜里,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恒。死的气氛逼人,就如无穷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很渺小,无论作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现在我是诗人。虽然没发表过一行诗,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伟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诗人,在马上为自已吟诗,度过那些漫漫的寒夜。”(3)
在他的早期习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字:“在我小的时候,常有一种冰凉的恐怖使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久久 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4)。于是到云南插队时,他常常在深夜走出宿舍,在夜色中用自来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诗,写了又涂,涂了又写。(5)
王小波在1979年6月6日写给李银河的信中引了《德国诗选》中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并说他尤其喜欢“银色的星光”这个诗句(6):
他爱在黑暗中漫游,黝黑的树荫
重重的树荫会冷却他的梦影。
可是他的心里却燃烧着一种愿望,渴慕光明!渴慕光明!
使他痛苦异常。
他不知道,在他头上,碧空晴朗,
充满了纯洁的银色的星光。
王小波在不同的小说中先后引了二次塞利纳杜撰的瑞士卫队之歌:“我们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似长途旅行。/仰望天空寻找方向,/天际却无引路的明星!”(7)并且第二次引用时用的小说题目是《茫茫黑夜漫游》,由此可见他对这首诗及“夜”这一意象的喜受。除此之外,他的一些小说题目多少也透露出一些信息:《红拂夜奔》、《夜行记》、《夜里两点钟》。
在王小波的笔下,夜是漆黑的、萧杀的、凄惨的、紧张的、险恶的、森然的、漫无边际的,它意指黑暗、压抑、迷茫、恐怖、绝望、死亡。当王小波把“文革”时期比作漫漫黑夜时,“夜”这一意象的内涵还较为狭小,从王小波整个一生及其创作始终来看,他赋于“夜”以丰富、深邃的意蕴。《茫茫黑夜漫游》好比怪腔怪调的布鲁斯,是一篇心态小说,是作者写作时“当下”心境的流露,在此,作者表达了在强制下永不屈服的信念:“有人可以从屈服和顺从中得到快乐,但我不能。”他说,只有一种生活是可取的,就是迷失在探究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中。王小波对夜的恐惧,即是对受奴役的、乏味的、无创造的生活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如何超越死亡,穿过漫漫寒夜般的人生,他选择了创作,选择了诗意人生因此他称自己是行吟诗人、浪漫骑士,以艺术对抗寒夜,超越死亡,也超越命运、生命、存在。他说:“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8)想象一下,一个17多岁的少年在亚热带地区的夜色下,在旷野之中,以他的单纯、真诚试图摆脱当时的话语霸权、语言牢笼,抒发出自己本真的内心情感,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那么,与“夜”对应的意象就是“星星”、“明星”、“银色的星光”,这是王小波的精神源泉,他渴慕星星,寻找星星,梦想化作星星,照亮黑暗,抗争阳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王小波的人生及创作,那就是:星光照彻黑夜。王小波确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慧星,他闪亮的光芒照彻了晦暗的夜空。
王小波的另一个重要的“存在编码”就是小说中的“刑场”意象,及由此衍生的“砍掉的头”、“尸体”意象,(9)“夜”和“刑场”都是王小波对人生、对他生活的世界的一种深刻体认。
王小波的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界线分明的二个方队,即阳界中人和阴界中人;军代表/知青、团知书/受帮教者、大夫/病人、警察/犯人等,在他们之间上演着管制/反抗、改造/抵制、追逐/逃跑的游戏。
王小波小说的动态与静态场面也值得留意,当他的叙述落笔于争斗、追逐、逃跑时就自由奔放、生机盎然、谐趣横生,如王二的上山,老鲁捉王二,卫公、红拂出逃、薛嵩抢婚、征战等,而一旦人物在一处停留下去就往往是压抑、郁闷、死气沉沉的世界。与此对应的两类地点(皇宫、宣阳坊、灰色长安、洛阳/凤凰寨、路上)也就有了相反的寓意。
下面以《黄金时代》中的3篇小说为例,论述阴阳两界的冲突、对峙、碰撞。
在《黄金时代》里,王二是到云南插队的北京知青,二十出头,充满了好多奢望和青春的强烈躁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以当地队长、农场军代表为首的管制体制也就是阳界,发生激烈冲突,当他拿着猎枪和军代表剑拔弩张地对峙时,这种冲突达到顶点,这是箝制与反抗、设置与反设置、情感萎缩与生命激情、道德戒律与精神自由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但个人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王二选择了跑为上策,逃往深山老林。在这个阴界世界中,王二和陈青扬在原始山林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是一个神奇的梦,他们远离人类,远离文明,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他们活得狂放恣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他们在大自然里无所顾及地做爱,他们的精神自由和生命激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敞开,演奏出一首生命狂欢曲,从这层意义上讲,这的确是王二的黄金时代,他们的生活很像汤恩比所说的人类史前文明的阴的时期的生活。下山后,他们受到阳界势力 的围剿:收审、写交代材料、出斗争差,但王二和陈清扬以精神上、性爱上的放浪不羁、轻松游戏消解了神圣、虚伪、庄严,从而宣告了他们在这场阴阳冲突中的不可战胜。
《三十而立》,王二成了大学教师,但他感到无趣机械的生活好像一种酷刑,在他看来,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来自生存的必要,一个来自存在本身。就前者而言,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虚名浮利,违心地装丫挺,假正经,过表演给人看的生活,这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它没有什么世俗功利性,它就像草长马发情那么自然,二者之间的分野就是阴阳界面的确立。王二在功名利禄和追求真善美之间,在追求真诚和掩饰自己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之间,在自然人生与生存之累之间徘徊不定,苦闷不安,做着痛苦的抉择。在常态生活中,阳界的一切不像非常态的“革命时期”那样面目狰狞、咄咄逼人,它就像滞重无形的空气弥漫在“阴性人”王二的周围,它无所不在又难以捕捉,王二时时有抗争的冲动,却不知把矛头指向何方,因此,不得不在万般无奈中“荷戟独彷徨”。是苟且生存,还是返回存在本身?在王二死前,在小说结束之前还是个问题。
《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关于性爱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史的小说。个人的成长恰恰框定在一个抹杀个人存在的革命时期,伟大人物设置的乌托邦中,那种命运的被设置感、行货感、玩偶感刻骨铭心,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必然格格不入。少年王二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的爱情是惨痛、凄美的,作为两个触犯游戏规则未被惩办的漏网之鱼,他们在野外树林、河边的爱情可看作逃逸阳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里的一次疗伤。他们在此还原到人本位,体验男人和女人的感觉,但王二幼时的惨痛经历在心理上的投影使他无法有所作为。表面革命失败的背后,是肮脏、丑陋的世界作用于个人隐秘的性心理上的挫败感,他们所扮演的革命角色其实是丧失人本性的受愚弄的玩偶、泥人,他们在咀嚼失败中开始的畸形之爱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是革命时期曲折隐晦的个人情感悲剧。王二长大成人后,进街道豆腐厂当工人,他和阳界中人、道德牧师、帮教他的女团支书之间由对抗、冲突最终转向枕席之欢,女团支书由肩负拯救精神的使命,自觉不自觉地滑向肉体的放纵、沉沦、做成阴阳苟且之事,这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
在《黄金时代》中,阴阳两界的冲突是紧张、激烈的,也是明朗、单纯的,有两军对垒的气氛,王二和陈清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战斗同盟,而《革命时期的爱情》里,这种冲突要隐晦、错综复杂的多,在最隐秘的心理层面,在个人成长史中,也在王二和女团支书的苟且贪欢之间展开,它是多色调多层次的。
《我的阴阳两界》,主人公王二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独特的,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长期在地下室居住,喜欢寂寞、黑暗,在写小说、译书的思维乐趣里自由地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阳萎,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隐喻,是阳界的伤害造成的,他逃跑、隐匿到阴界中去,在阳界中人看来,他是小神经,被列入异类,但长期以来,他和阳界中人过着两不相扰、相安无事的生活。妇科女大夫小孙的冒然闯入打破了这种生活,导致了二者的失衡、冲突、较量,表面上看,在这场较量中,王二大获全胜。与女团支书为青工王二治疗精神为初衷却以捐献肉体告终不同,小孙以奉献肉体来治疗王二肉体阳萎为起点,最后治好了肉体,把王二拉回阳界,却导致他又精神阳萎。两个王二与两个女人的性关系都蕴含着挽救的母题,尽管动机、方式、角色不同,但结局都是失败的,而后一种失败是精神上的大溃败,因而是阴性人王二最大的人生失败。
在这三部小说中,阴界的形象化指涉由蛮荒之地、边陲的原始山林转到城市效外河边的小树林,再转为城中医院里阴暗、杂乱的地下室,自然的野性、诗意由强转弱,最终衰退到人群居住之所的凡尘。阴性人王二由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的生命狂欢转变为无路可逃中与阳界调情苟合,再变为阳界中的一员,精神境界一路呈现沦落、萎缩、衰退之势,阴阳两界的冲突也由紧张激烈走向淡化、缓和,直到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这是否可称为阴阳三部曲?
与王小波及其小说的精神结构相一致,其小说的叙述结构也往往采用双线、多线并行、交织,古今对话、呼应,纪实与虚构、现实与想象、现时与历史、生活与本文构成一个虚实相生真假莫辨亦真亦幻的奇妙繁复的开放性叙述空间,叙述人在这个无限敞开的叙述空间里自由出入、往返。《未来世界》由三大叙述板块组成:描绘叙述人在未来世界里的“当下”现实生活,追忆舅舅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中的生活,叙述人撰写的舅舅传记中的生活。《白银时代》的叙述结构是:写作公司里的现实生活,回忆中的大学生活,《师生恋》这部小说中的大学生活,师生恋情及奇谲的沙漠世界。其中,《白银时代》和《2022》的情节核及叙述动机都是一个谜语,小说的叙述流程亦即谜语的破解过程。《未来世界》和《2022》都运用了少年视角,顽皮、刁钻、性萌动期的少年可看作前叙述人,他的叙述起到颠覆人物关系、伦理关系或反讽世界的怪诞荒唐或增加戏谑效果的作用。
《红拂夜奔》、《万寿寺》,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传奇,叙述人的现实生活与其虚构的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生活形成同构关系,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在相同的主题和动机上被跨越,这种古今对话的叙述方式在另外两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伦奴》、《似水柔情》中表现得同样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