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林林
林林
发布于 阅读量 551
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Ⅰ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1)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扩展阅读:

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位颇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资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业王国的种种执着努力终无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走向颓败。

伴随着故事中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大潮,作者无非是要最终证明中国要摆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强有力的彻底的革新,显然这股破旧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产主义。这也就奠定了此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

叶圣陶曾评价茅盾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子夜》的完成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对30年代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实的笔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图,足见作家的创作功力。

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固然为小说营造了磅礴的气势,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却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虽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对政治理论的图解,却也无法上升到超越阶级和时代的高度,这也是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说中的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带有过于明显的时代印记,人物的性格显得缺乏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甚至读罢掩卷回想里面的人物,那些阶级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吴芝生,杜新箨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互相之间竟会混淆起来,这一方面是我读得不认真的缘故,另方面也是由于人物个性的缺失罢。

叙事风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铺直叙也限制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个性,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时,经常也会看到一些叙事上的留白,情节上的交错和时间的静止和跳跃,用以增添小说艺术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课态度极其认真的老教师,为读者细心的讲解每一个解题步骤,清晰而完整地刻画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却压缩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小说时间轴上的刻度都是细密而平均,却少见一些仿佛在时间静止状态下出现的美妙意境。也许这不算是什么缺陷,只是我个人的审美倾向罢了。

私以为《子夜》中最失水准的地方是对几个罢工场面及前后的描写,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分描述中感叹句明显增多了,偏离了一贯客观和冷静的描摹与讽刺。

“她们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种雷,另一种风暴里!”

“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闸北的大小丝厂总罢工下来了!“

茅盾在这些描述中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抑的兴奋和激动,显然是投放了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对运动中的盲目左倾进行了揭露,算是缓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资深作家和左翼文学的领军人物,在这一时期与创造社的一些只识打标语喊口号的跳梁小丑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政治立场对他小说艺术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刻画和场景的描绘。

如吴荪甫的舅父老乡绅曾沧海,他先是对一本《三民主义》像神一样的跪拜,后来又对闯进家里的暴动农民说最恨国民党,真是构成了对人物性格的绝妙讽刺。

还有吴荪甫扶植的手下屠维岳,作者很着重对他的神态进行描写,并在对其言行举止的叙述中将一个冷静、精明、狡诈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作品中的几个“堕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画的较为丰满,如交际花徐曼丽,“双重商业间谍”刘玉英等。她们自然也是在这个艰难的时事下挣扎着寻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Ⅱ 为什么说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

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因为这篇小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小说。

Ⅲ 茅盾的《子夜》在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有何重要贡献

《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写“全般社会”的艺术追求。
首先,它以波澜壮阔的总体结构展现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的都市生活。在这部书中,作者共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它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矛盾,构成了一系列的情节、一系列的具体事件,前后勾联,结构缜密,波澜迭起而不迷乱,主次穿插而浑为一体。小说以上海这个典型的大都市作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吴荪甫为中心安排了“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主要活动场所,这样就便于各种错综矛盾冲突的展开。吴公馆是各种人物活动的舞台,差不多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牵动着吴公馆的兴衰史;交易所瞬息万变,更有利于展开各种矛盾冲突,不论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斗争,或者是军阀混战和投机市场的微妙关系,或者是农村阶级斗争和金融市场的曲折关系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现;裕华丝厂主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斗争的主要场所,而且也可以把都市和农村的矛盾联系起来。这种典型环境的安排,使各种矛盾冲突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得到最集中的表现,显得结构紧凑,宏大缜密。这种“大关节”与“小关节”互相配合,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正是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的体现。
其次,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有条不紊地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小说的开端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买卖的狂潮起落,上海丝织业盛衰,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革命。他的家庭和他的社交活动又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由于作者事先在构思上“用过一番心”(“并非凭一时的冲动写的”),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都作过周密的通盘的考虑,因此,这部长篇巨著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蘩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和很强的理性色彩。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鸟瞰+局部”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总之,《子夜》的结构集中地体现了茅盾的创作思想及其在文学上的艺术追求,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在大的背景上剖析生活的横断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波澜起伏,错综有致,写出了“大时代”,写出了“全般社会”,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魅力。

Ⅳ 茅盾小说创作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小说的特殊贡献有哪些 百度百科 要简短一点的

茅盾是“社会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开拓的革命现实主义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大多数研究者高度评价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分析派”的优良传统,反对轻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1)、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将社会的历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体的个人的茅盾研究。(2)严家炎《中国小说流派史》:从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精深地概括了“社会分析派”具有“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的创作风貌,肯定了新文学发展中的 这一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 (3)姜文《论〈子夜〉创作的多重动因》: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家的创作动因作了深层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结:参与情结、丰碑情结、乡土情结、原型情结。他反对那种以“政治图解”、“时事命题”来解释《子夜》的创作动机的简单化倾向。 (4)孙中田《理性精神与茅盾小说》:高度评价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更注重人物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一切都在人物——历史的怪圈中动荡,时代、历史已经不是简单的外在空间环境,而转化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动,都受制于环境,被这个无处不在的“巨手”所左右。这就是以理性精神烛照而产生的宏大严整 的艺术结构。
茅盾具有“双重人格”,其灵魂深处是政治家与文学家各半的结合。他的“社会剖析”的创作,主题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体性,作品思想大于艺术。对于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地位,提出了质疑。(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读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缺乏主体性体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作为恒久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2)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茅盾创作中有滑坡现象。《蚀》三部曲是在“对往事的情感记忆中获取灵感”,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子夜》、《林家铺子》等则是“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茅盾是随时代潮流而变化。他从最初提倡“为人生”文学起就有强烈的功利欲求,此后十几年政治热情不减,到30年代大爆发,以致掩盖、压抑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充分发挥。 (3)邱文治: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化”,然而随之而来又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矛盾现象。自觉的理性思考,既有助于组织题材、发挥想象力,也可以阻碍想象力,使主体失落。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的较高艺术形态,但又是导致茅盾多部作品难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显示出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

Ⅳ 子夜含有阅读价值吗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子夜》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那时一方面正是国民党军阀之间开始混战,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特别是十里洋场——上海。于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大批工厂相继倒闭,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经济的破产。民族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转嫁危机,拼命压榨工人,打算从压榨中找到出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中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工人、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黑暗统治下,被迫进行各种反抗斗争,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会到来。

面对现实,茅盾萌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而当时中国的思想战线上又正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开展了一场热烈论战。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种观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这是革命派。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茅盾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后两种观点是错的。他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亲自参加过革命的实际斗争,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当时一些理论对照,开始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决定以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买办化,来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在《子夜》的第一构思方案中,茅盾自述“就在那时,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受“野心”的驱使,茅盾分明是要构筑一部都市和农村的“交响乐”,即既写城市中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写农村中的经济破产以及革命的农民运动;总之,企图通过“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写农村的愿望和信心,来自茅盾终生“驱之不去”的乌镇生活体验,写城市的独特眼光和强烈冲动,追根究底,也同乌镇生活体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茅盾的故乡浙江省乌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且又是拥有丰厚文化传统的“历史的镇”。对于农村来说,乌镇这种亦城亦乡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乌镇的农村味,对茅盾的文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茅盾之所以萌生“城乡交响曲”的初始构想,之所以终于不肯割舍,写双桥镇农民暴动的第四章(乌镇附近确有“双桥”),以及对丝厂格外有举趣(乌镇蚕桑业发达),无不与茅盾的“乡村血脉”直接相关。《子夜》上海霓虹灯辉映之处,隐隐晃动着带有泥土气息的乌镇投影。“城乡交响曲”的计划受挫之后,他仍然不顾结构的匀称而保留了第四章,并终于写出《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杰作以补偿。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子夜》以全景式的规模曲曲传送了茅盾自幼形成,逐步升华的强国梦愿。茅盾幼时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父亲具有维新思想,作为开明的维新派,他笃信实业救国,不但身体力行,而且亲执教鞭,要求儿子“以天下为己任”,这给茅盾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父亲早逝后,母亲“誓守遗言”,又持续强化着这种心理。中学时代的茅盾,就曾以“志在鸿鹄”为题作文,借鸿鹄自诉襟怀。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预科,一九一六年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辍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开始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五四”时期,茅盾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进一步参加革命斗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他的文艺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和变化,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一九三二年前后是茅盾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完成了长篇巨著《子夜》,第一次成功地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了1930年5月—7月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小说对历史动向的正确反映,证实茅盾的文艺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他整个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也显示了左翼文艺的业绩,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

《子夜》一直被视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

在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是以反封建思想名蒙和反帝救亡为己任,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都市文学,直到二十年代来和三十年代初期,都市题材才开始鼎兴,继乡土、情爱、启蒙、判逆等主题类型之后,成为中国新文学主题群落中又一引人瞩目的、具有独特历史内容和美学品格的文学景观。从区域上划分,当时的都市文学大致可分两大类型,一是以茅盾、楼适夷等左翼作家和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为主干的描写上海十里洋场的创作;一是以老舍为代表的描写北京皇城古都景象的创作。由于上海最典型地体现着中国近代社会论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发展过程,最集中地反映着中国现代各种文化的碰撞与渗透,最明晰地表现着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介入中,中国现代都市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畸形发展状态,因而,相对而言,对上海洋场景观的描写更具备都市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茅盾的《子夜》就是一部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幅规模宏大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小说选取做公债与公潮这一都市题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集中地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命运,与三十年代如火如荼的中国社会革命相联系,鲜明有力地展示了整修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的场面。作品中有描写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等等。据茅盾自己说,《子夜》构思之初衷是想将都市命运、农村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意识以及一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全包括在内的,所因身体状况欠佳只“偏重都市生活的描写”。

《子夜》刚刚问世,就有人注意到了它与现代都市文学发展的关系,甚至认为它在社会史上的价值超越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其原因就是《子夜》大规模的描写中国都市生活。书中写了三个方面: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对于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描写,茅盾本人也深感不如人意。但瑕不掩瑜,《子夜》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使现代都市文学一起步便达到与其他主题相媲美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子夜》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子夜》成功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子夜》完成了一幅在现代文学史上视野最为宏阔、体系最为完整的都市人物大观图。作品中描写了大小90多个人物,最引人瞩目的除吴荪甫这个主要人物外,还有金融资本家赵伯韬、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周仲伟、朱吟秋、孙吉人,封建地主冯云卿、曾沧海,经济学教授李玉亭,颓废诗人范博文,青年寡妇刘玉英,社会交际花徐曼丽,资本家走狗屠维岳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品类繁多,色彩驳杂,神态逼真,逐一具有鲜明的个性。

吴荪甫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吴荪甫是富有个性的民族资本家,他精明干练,而刚愎自用,贪婪残暴而又野心勃勃。他经营多种企业,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加上他的善于耍弄手腕,所以在一般民族资本家中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的沉着干练、刚愎自用。然而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吴荪甫在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作者以雄浑而又细密的艺术之笔,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这是继鲁迅笔下的阿Q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又一个极为鲜明突出而且具有巨大艺术概括力的典型。

作品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资本家赵伯韬。他是1920—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型。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使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小说中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括: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眉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一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小说中用了不少笔墨渲染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他自持很有才能,他同吴荪甫侃侃而谈时,“姿态大方”,“毫无畏怯的态度”,这种过分镇定倔强的态度与他的生活地位很不相称。在对待工人中,他显得很有谋略,很有手腕。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通过地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尖锐地揭露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无耻的精神面貌。工人领袖张阿新,性格可爱但缺乏斗争经验,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此外,还有其他诸如工人、农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形象的刻画也都各具特色。

在上海这个有着近百年殖民地史的都市里,茅盾准确地捕捉住了现代都市文化的本质特征。他与当时以写上海为主的都市文学作家如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创作兴趣不一样,刘、穆等比较注重描写西方殖民带给上海的能够集中地体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的外在物质文化,喜用夜总会、赛马场,特别快车此类动感极强的场景,通过对都市“酒巴文化”(都市人生理刺激、感官享受、本能渲泄)的铺垫,写出现代都市对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承受。而茅盾则把笔力主要集中在对都市上流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上。《子夜》选择了“客厅”作为人物活动的主部场景。侧重写都市的“客厅文化”,这适合它对现代都市观念意识的模式剖解和动向把握。虽然,客厅不含有剧烈的外部动作与感官刺激,却也充满着心智角斗的刀光剑影,也常常出现理性的迷惘、精神的恍惚与人格分裂的悲喜剧,在客厅特有的温馨静谧的氛围中,各种文化指令对人们的控制无疑比酒吧间的狂欢气氛更为有效些。在吴府客厅,多少阴谋策划,多少迷惘踌躇,多少百无聊赖的叹息,多少醉生梦死的调笑,便在客厅这一特定性场景里展开演出。“客厅文化”就这样成为《子夜》洞察都市文化模式和追踪其发展动向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从本质上看,《子夜》中的“客厅文化”就是金钱本位文化。“吴荪甫的家庭和来往的青年男女客人……这些人大抵很闲,做诗,做爱,高谈政治经济,唱歌,打牌,甚至练镖,看《太上感应篇》等等,就象天底下一切无事似的。”这种百无聊赖是因为他们有钱,或者没有钱却愿意给有钱人充当消谴的点缀来获得钱,而客厅中那些忙忙碌碌、心事重重的大亨们则是一心要想攫取更多的金钱。为了金钱,吴荪甫可以堂而皇之地鲸吞同伙的资产;杜竹斋可以在胜败攸关处给妻弟以致使的背后一脚;为了捞回公债市场上沉下去的血本,冯云卿可以唆使亲生女儿存枕于赵伯韬;穿梭来往于吴荪甫客厅中的那些帮闲们也再没有古代王公贵族门下食客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古典美德,一旦吴荪甫日暮途穷,他们便又攘攘笑笑地去簇拥赵伯韬这个新主子了。正是在《子夜》“客厅文化”的窗口上,我们观照到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撕破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拜金主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戕戮与摧毁。

《子夜》这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以崭新的思想艺术风貌,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树立一块丰碑。它无论是在提供都市社会角色的广度与独特性方面,还是在都市文化剖析的明敏、准确与深度方面,以及在情节结构上显示出恢宏气魄方面,现代都市文学创作中都尚无能够与之比肩并立,堪称现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如下几点:

( 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吴荪甫语专横尖刻;赵伯韬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四)宏大严谨的艺术结构

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提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场面宏大,头绪繁多而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五)很强的理性色彩

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子夜》都体现了作者很强的理性控制的成分。茅盾始终以一种冷静、理智、清醒的主体心态,对都市生活作出整体、宏阔和全景式的艺术审美观照。《子夜》正是茅盾高度的理性智慧和清醒的现实精神的结晶。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吴荪甫的失败更是为参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所设计的结局。

此外,《子夜》的美学特点,在阳刚与阴柔兼济之外,又增添一种雄浑、崇高的美学品格,为现代都市文学美学品格的建构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毋庸置疑,《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既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空前的优秀长篇著作,尤其是在塑造都市人物、剖析都市文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深度,更是现代都市文学创作中空前的。它的产生,充分显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实绩,早在1933年《子夜》初版时,瞿秋白同志即以高度热情赞扬了这突出的成就,认为《子夜》的出现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子夜》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提高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水平,具有开拓方向的历史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阿Q正传》一起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Ⅵ 茅盾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何贡献

答:
茅盾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贡献如下:
1.基本知识
(1) 茅盾首先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作品中充满了理性,非常客观。他还是编辑家、翻译家,曾编辑过创刊于1921年的《小说月报》。同时由于他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使得它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味道。
2.茅盾在现文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1) 他大力提倡现实主义是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
(2) 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理论,表现为:一方面文 学要为人生服务,同时指导人生,抛弃游戏人生,反对纯娱乐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提倡以真实和客观准确为原则的创作方法,主张真实再现生活的原貌。
(3) 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实践着现实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始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蚀》三部曲到《腐蚀》,始终追随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如:《蚀》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的风云变换,《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国最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腐蚀》则是表现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危机的政治小说。
3.茅盾的文学作品在现文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茅盾的小说对现代长篇小说的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形成了长篇的格局。在茅盾《子夜》之前,已有长篇小说出现。(现文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之后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但这些早期的长篇小说不丰满,并未开创长篇的格局。而茅盾于1933年发表的《子夜》,由于结构严谨、场面宏大、人物形象众多、表现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叙述,又有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因而成为成熟长篇小说的标志。
(2)茅盾的小说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民族资本家”的系列(如:林老板、吴荪甫等),这些人物不仅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性格饱满,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剖析,针对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

Ⅶ 茅盾对文学的贡献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丰富的和卓越的,有多种文体的创作、理论批评、翻译及社团活动和创办刊物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小说创作和现实主义理论批评。茅盾的小说创作,尤其中长篇小说创作,以现代化都市生活为基本题材,从内容到形式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做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开拓,他是彻底改变二十年代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到《子夜》,标志着三十年代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在理论批评方面,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批评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现代批评的开创,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再到三十年代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奠基和示范作用。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最初的“为人生”的文学批评和其后的“作家论”的批评文体及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为“社会——历史”批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典范的意义。

Ⅷ 为什么说《子夜》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先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子夜》似的巨著,…… 不但证明了茅盾个人的努力,不但证明了这个富有中国十几年来的文学战斗经验的作者已为普罗革命文学所获得;《子夜》并且是把鲁迅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的路,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罗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子夜〉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文学》
瞿秋白: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子夜》的出现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

Ⅸ 茅盾对长篇小说的贡献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29]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30] [29] [1]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30]
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林林在2023-06-25 10:22:15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zhichang/324193.html


上一篇:都市风流小保安小说网
下一篇:女主角姓夏男主角姓韩的都市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