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夏启丹元
『壹』 给小说人物起名
女:安琦 安浅 安静 安婉丝 莫思雨 莫若雅 男:安离 安黎 安陌天 莫钰
『贰』 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主要是: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主要是:黄帝、虞舜、颛顼、帝喾、唐尧
历史时期,也就是在三皇五帝的一个时代,而三皇五帝的那个时代也是称之为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或者是远古时代,而三皇五帝也是开创了中华上古的一个文明,在近现代也是通过考古而发现了有着很多相对应那个那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三皇五帝的时期,确实真正的存在过的。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期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2)小说人物夏启丹元扩展阅读
华夏的祖先是三皇,而主要也是汉族的祖先来的,不过很多的著作都是对这个的解释有着不同,也是存在很多的众说纷纭等等,另外,每一本的著作都是对三皇都是有着不同。
出自于先秦时期的一个古籍其中有一本《世本》的记载的三皇指的是伏羲、皇帝和神农。而在《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三皇值得神农、女娲、伏羲这三个人物。
而在《通鉴外记》中记载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不过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是天皇,地皇以及泰皇和《史记·补三皇本记》中所记载的又不一样,是天皇,地皇,人皇。另外一点,在《尚书大传》中指出的是伏羲、燧人和神农。
其实各种的记载说的三皇,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女娲”了。而我们在小的时候所接触比较多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很多女娲的,女娲,也就是在上古时期的一个创世女神,也是被后来世人称之为就是‘大地之母”。
伏羲,也是三皇之一,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先始,从传说去看,伏羲其实就是燧人氏之子,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王,是女娲的各个,中国的医药界的鼻祖。
在相关的记载中,伏羲主要都是人首蛇身,和自己的妹妹娲女结婚生儿育女来,然后和女娲一起造就万物,而伏羲做了王在110年以后才去世的。
而对于燧人氏的话,大家都是很少听说的,燧人氏也是主要是在几十万前的一个人物,相传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也是因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被人奉为火族,也是主要是在三皇里,所以称之为燧皇,所以燧人氏也是中华民族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叁』 夏启与伯益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 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气节。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附2:【夏姓宗祠通用对联】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
大臣家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姓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姓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公,避秦末战乱,与东园公、绮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
梁国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
源溯涂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宋·夏执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肆』 我们称大禹的儿子启为夏启那夏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历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气节。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附2:【夏姓宗祠通用对联】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会稽世泽;
大臣家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夏姓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姓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
名列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
名联四皓;
望并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公,避秦末战乱,与东园公、绮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
涂山启瑞;
梁国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
赋传流水;
源溯涂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宋·夏执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时以为名言。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伍』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元素神
小说中总结的:
十二祖巫:
蓐收:金之祖巫。
句芒:木之祖巫。
共工:水之祖巫。
祝融:火之祖巫。
天昊:风之祖巫。
玄冥:雨之祖巫。
强良:雷之祖巫。
翕兹:电之祖巫。
帝江:空间速度之祖巫。
烛九阴:时间之祖巫。
奢比尸:天气之祖巫。后土:土之祖巫。
以上这些人物皆引自《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自然之神
风神雨神:
《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在南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是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这个神叫不廷胡余。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个神人名叫因乎,南方人单称他为因,从南方吹来的风称作民,他处在大地的南极主管风起风停。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在大荒当中,有三座高山分别叫做鞠陵于天山、东极山、离瞀山,都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个神人名叫折丹,东方人单称他为折,从东方吹来的风称作俊,他就处在大地的东极主管风起风停。
《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埃及金字塔),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应龙:传说中的一种生有翅膀的龙。蚩尤:神话传说中的东方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能唤云呼雨。女妭:相传是不长一根头发的光秃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风伯:神话传说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传说中掌管雨水的神。田祖:主管田地之神。
《大荒北经》“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魃]。”
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说的被黄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妭,同“魃”。魃:旱神。
《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大荒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山。应龙就住在这座山的最南端,因杀了神人蚩尤和神人夸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没了兴云布雨的应龙而使下界常常闹旱灾。下界的人们一遇天旱就装扮成应龙的样子求雨,就得到大雨。
《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吉神:对神的美称,即善神的意思。吉神泰逢主管这座山,他的形貌像人却长着虎一样的尾巴,喜欢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出入时都有闪光。泰逢这位吉神能兴起风云。
《中山经》“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木扁】(匾),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左口右上西右下土】。【注释】①■:食物塞住咽喉。”
神人天愚住在这里,所以这座山上时常刮起怪风下起怪雨。
《中山经》“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飘风:旋风,暴风。神仙计蒙形貌是人的身子而龙的头,常常在漳水的深渊里畅游,出入时一定有旋风急雨相伴随。
《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神仙于儿就住在这座山里,形貌是人的身子却手握两条蛇,常常游玩于江水的深渊中,出没时都有闪光。
“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上艹下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海内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渚:水中的小洲。这里指海岛。禺京:就是上文所说的风神禺■。同一神人,一说是风神,一说是海神,大概因神话传说不同,或为一身而兼二职。
雷电之神
《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鼓:即鼓动,振作。据传这位雷神只要鼓动他的肚子就会响起雷声。雷泽中有一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雷。雷泽在吴地的西面。
《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雷兽:就是上文所说的雷神。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牛,是青苍色的身子却没有犄角,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时就一定有大风大雨相伴随,它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它吼叫的声音如同雷响,名叫夔。黄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兽的骨头敲打这鼓,响声传到五百里以外,用来威震天下。
金神
《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蓐收:神话传说中的金神,样子是人面孔、虎爪子、白毛发,手执钺斧,管理太阳的降落。西方的蓐收神,左耳上有一条蛇,乘驾两条龙飞行。
《西山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那种气象浑圆,由天神红光所主管。
木神
《海内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苟芒:神话传说中的木神,是鸟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水神
《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上工下虫】【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朝阳谷,有一个神人叫做天吴,就是所谓的水伯。
《海内东经》“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海内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这是针对原画面上的图像而说的。据古史传说,王亥对有易族人奸淫暴虐,有易族人愤恨而杀了他。王亥的继承者率兵为王亥报仇,残杀了许多有易族人,河伯同情有易族人,就帮助残存的有易族人悄悄逃走。有个国家叫因民国,那里的人姓勾,以黄米为食物。有个人叫王亥,他用两手抓着一只鸟,正在吃鸟的头。王亥把一群肥牛寄养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里。有易族人把王亥杀死,没收了那群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帮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出来,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国家,他们正在吃野兽肉,这个国家叫摇民国。另一种说法认为帝舜生了戏,戏的后代就是摇民。
《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冰夷:也叫冯夷、无夷,即河伯,传说中的水神。
《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禺彊:也叫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
《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火神
《海外南经》“南祝融(此人为南方之帝),兽身人面,乘两龙。”
祝融:神话传说中的火神。
“有芒山。有桂山。有【摇扌换木】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老童:即上文所说的神人耆童。传说帝颛顼娶于滕■氏,叫女禄,生下老童。祝融:传说是高辛氏火正,名叫吴回,号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吴回:即上文所说的火神祝融。也有说是祝融的弟弟,亦为火正之官。属于神话传说分歧。
夜神
《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
有叫二八的神人,手臂连在一起,在这旷野中为天帝守夜。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狭小的脸颊和赤红的肩膀,总共有十六个人。
日月之神
《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有个国家叫女和月母国。有一个神人名叫鹓,北方人称作鹓,从那里吹来的风称作【犭炎】,他就处在大地的东北角以便控制太阳和月亮,使不要交相错乱地出没,掌握它们升起落下时间的长短。
《海内西经》“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女蜗:神话传说女娲是一位以神女的身份做帝王的女神人,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内有七十次变化,她的肠子就化成这十位神人。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石夷,西方人单称他为夷,从北方吹来的风称作韦,他处在大地的西北角掌管太阳和月亮升起落下时间的长短。
《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白帝少昊:即少昊金天氏,传说中上古帝王帝挚的称号。磈氏:即白帝少昊。天神白帝少昊磈氏这个神,主要掌管太阳落下西山时光线射向东方的反影。
天地之神
《海内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巴拿马),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重:神话传说中掌管天上事物的官员南正。黎:神话传说中管理地下人类的官员火正。有一个神人,形状像人而没有臂膀,两只脚反转着连在头上,名叫嘘。帝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帝颛顼命令重托着天用力往上举,又命令黎撑着地使劲朝下按。于是黎来到地下并生了噎,他就处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冬夏之神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样的面孔,蛇一样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烛阴即是烛龙。
海神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东南亚群岛)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禺京住在北海,禺【豸虎】住在东海,都是海神。
战争与和平
战神: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有一种人称作苗民。这地方有一个神,长着人的脑袋蛇的身子,身躯长长的像车辕,左边右边各长着一个脑袋,穿着紫色衣服,戴着红色帽子,名叫延维,人主得到它后加以奉飨祭祀,便可以称霸天下。
《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空焉,熊之空,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中山经》“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神仙耕父住在这座山里,常常在清泠渊畅游,出入时都有闪光,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要衰败。这座山还有九口钟,它们都应和霜的降落而鸣响。
和平:
《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有鸾鸟自由自在地歌唱,有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凤鸟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顺”字,胸脯上的花纹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纹是“义”字,它一出现就会使天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