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现代小说

陈自瑶
陈自瑶
发布于 阅读量 751
怎样欣赏现代小说

❶ 鉴赏小说的技巧备考啊!!!急

一、小说之美探踪

对于一个小说读者而言,如何鉴赏小说固然十分重要,但首先还得明确我们为何要鉴赏小说,或者说,小说之美究竟表现在哪里。

1.逼真之美

文学皆有虚构,但文学又都讲究逼真之美,这是从艺术真实的要求上来说的。再者,文学又有所谓主情与主事之别,诗歌、散文是主情的,戏剧、小说是主事的,因而在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上,戏剧、小说这类主事的叙事文学就要比主情的文学占有优势,这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了。不过,戏剧的逼真美与小说的逼真美并不一样。戏剧以有限的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总给人以似真非真的感觉,小说则常常可以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论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可达到酷似现实世界的地步。所以,人们常把小说作品称之为“生活的画卷”或“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这就突出地表明了小说艺术的逼真之美。

我国明代小说评点家叶昼在《水浒传》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批语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摹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顾虎头、吴道子安能到此?”这里所指出的“眼前”、“心上”、“意外”,正是小说逼真之美的三个不同层次。这三个层次在戏剧、散文和诗歌中又恰恰是各有长短。戏剧长于“眼前”实景的再现,散文长于“心上”活动的抒写,诗歌长于表现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而小说则是“眼前”、“心上”和“意外”之长兼而有之。

一方面,小说可以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对生活作如实、具体的描写;另一方面,小说对生活的逼真摹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又必须以刻画小说人物为中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因而,小说人物形象的逼真才是小说逼真之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正是如此,小说的逼真之美也就不是以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真实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审美内涵的典型性,或是否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小说一旦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之后,它就能在读者想象的世界里创造出一个远比生活的真实更具特色、更具魅力、更具新鲜感的崭新境界。

2.丰厚之美

一部好的小说就像一种含孕深广的人生,使你置身于富有立体感的真实而广阔的生活里,它总是多侧面地给读者以体验、暗示、劝诫或憧憬。小说艺术的丰厚之美,不在所表现的生活面如何广阔,而在本质上的凝聚;不在所写人物的多少,而在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现象上的热闹,而在思想内涵的深邃;不在篇幅的长短,而要看整体上是否充实,是否有玩味的余地。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艺术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小说的丰厚之美重点则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大的概括性、宽泛性或多义性。小说家运用形象思维来创造形象,而形象总是永远大于思想的。或者说,小说形象总有确定的一面(作品所赋予形象的含义),也有不确定的一面(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与修养对形象的体会与鉴赏),这样,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也就不是单纯划一的了,从而体现出小说的丰厚之美。换句话说,小说读者从确定的一面见出不确定的一面,以自己的经验和修养对它那不确定的一面给予种种不同的确定,这即是形象单纯而内容丰厚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的奥秘之一。

3.铸灵之美

所谓铸灵之美,即指小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铸造人的灵魂。人性不是消极地由社会所赋予,它的生理基础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其根本的还在于后天培养。人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

大凡对美的事物的鉴赏,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不过,在小说鉴赏中,由于小说还具有逼真之美和丰厚之美,这为小说的铸灵之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鉴赏一篇优秀的小说,就像我们感受生活之美那样身心并入、潜移默化,乃至于整个人格都注入进去,从而受到灵魂的陶冶。

美与人的性灵应该像春风与杨柳那样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而感受小说之美,正是培养我们细致入微的性格和纯正高尚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作家杨沫曾深情地说:“读起苏联的革命小说,渐渐,我的心情变了,我从忧郁、苦恼变得欢快、活泼;我从满目的凄凉、污浊中,看到了高尚和光明;我从诅咒憎恨罪恶的人生,变得热爱并歌颂美好崇高的事业,我终于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这就生动地记叙了杨沫在小说鉴赏过程中情感受到净化的情形。

4.认识之美

凡文学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作家要反映它,必然就得带上自己的情感色彩与审美认识,因而我们鉴赏文学,实际上也就是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一种再认识与再评价。小说是生活的艺术的反映,同时小说的逼真之美又要求我们在鉴赏小说的过程中希望认识到更多的东西,使得小说的认识之美显示出更为细腻、更为真实的特色。晚清时的曼殊在他的《小说丛话》中就说:“欲觇一国之风俗,及国民之程度,与夫社会风潮之所趋,莫雄于小说。盖小说者,乃民族最精确、最公平之调查录也。”这是不错的。

不过,小说鉴赏的认识之美,其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形象与艺术情感进行。我们常说:“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但不少人把文学这部教科书做了片面的直解,以为鉴赏小说所获取的认识之美与阅读一般教科书是等同的,忽视了小说鉴赏是属于审美的范畴,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认识与审美,二者在小说中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而一般科学论文却不具有审美的功能。

二、小说鉴赏的审美要求

1.从“看故事”到“看人物”

从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小说当然都要讲故事。我国小说自诞生以来就看重故事。魏晋小说以怪异闻名,唐宋传奇以传奇吸引人,宋元话本也以故事见长,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也少不了故事这个东西。但是,小说是不是就只是讲故事呢?或者说鉴赏小说是不是就是看看故事了事?我们的鉴赏兴趣应该摆在哪里?

据说,1982年7月,美籍华裔作家董鼎山先生在上海谈美国文学情况,讲到惊险小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美国很受普通读者欢迎。然而,董先生说这类小说大部分却不能看成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这些小说“只注意情节,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可见,故事与人物在小说中并不互相排斥,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写好人,反过来,写人又总离不开故事,离开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说中却并不一定都要具有明显的存在形式,甚至我们发现有些作品所写的故事也并不是有头有尾的,而只是人物生活的某些片断或某一个特定的侧面,或者只是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印象,断续而不衔接,相关而不相连,但作者以这种特异的形式所刻画的,仍然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大都属于这类情况。如果我们只是抱着一个欣赏故事的心理去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那就得不到什么东西。特别是鉴赏现代的所谓意识流小说、哲理小说、文化小说等,更是如此。

既然小说创作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那么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也就要摆在小说的人物身上,要看这个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笔墨塑造的,有着怎样的个性,蕴含着一些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是经常听人说“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这样的话吗?这对于小说鉴赏而言的确是顶顶重要的。

2.努力捕捉丰厚的生活底蕴

作为以叙事见长的小说艺术,侧重于对生活的冷静客观的再现,但是,一篇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不是作者随意用词句和事件组合而成的玩意儿,也不是作者运用小说形式美的种种技巧来取悦他人的劳作。应该说,它是一种尝试,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者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力图寻求生活经历的意义,力图理解各种事物是怎样意味深长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创造,从而实现小说教育读者、启迪读者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的实现却不是由作者直接说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意向都潜藏在一系列小说形象的背后。因此,鉴赏小说就如同我们走入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这里面谁是谁非,孰优孰劣,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所做的努力和我们鉴赏小说时为寻找生活意义而作的努力并行不悖。不同的是,作家所面对的是日常的实际生活,我们所面对的是作家根据个人的经历所创造出来的生活。

正由于小说所表现的生活蕴藏了丰厚的内涵,西方美学家往往把这种生活形象称作“有意味的形式”,我国古代美学家则把它称之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鉴赏而言,从小说生活形象中发现它的意义,捕捉它的底蕴,或者说从“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出“意味”来,也就成了小说鉴赏的另一重要任务。

3.“钻进去”与“跳出来”

调动自己的丰富记忆努力钻入到作品中去,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息息相通,从而获得一种感情的“净化”、审美的快适,这叫做小说鉴赏的“钻进去”。但小说鉴赏也不可一味地只顾“钻入”,将小说中的生活与现实完全等同,它又需要读者从作品中不时地“跳出来”,用我们的政治观点与美学观点对作品进行独立的思考。美国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说:“在一个真正作家的气质中,总有一种近于痴狂的激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受节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节制的激情则是天才”(《现代小说美学》)。从小说创作而言,作家的确需要有一种“近于痴狂的激情”(此为“钻进去”),但这种激情又必须“有所节制”(此为“跳出来”),切忌让那种“痴狂的激情”完全左右了作家的头脑,那就近乎危险了。小说鉴赏也是同理,创作与鉴赏本是一种逆向的创作。

“钻进去”与“跳出来”总是一对矛盾,在实际的小说鉴赏中,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未能处理好这一矛盾。我们说,太钻进去了不行,但完全跳出来游离作品也不行,在这二者之间是否有一个程度的标准呢?或者说两者之间究竟保持一个多大的“距离”呢?把这些说清楚是不容易的。朱光潜说:“……‘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25页)事实上,读者还是难以把握这个分寸的。我们只是感到,要想获得“不即不离”的鉴赏境界,不论怎样都得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钻进去”切忌走到庸俗的自然主义的路途上去,“跳出来”又要注意防止闹出“瞎子断匾”似的笑话。在这样一个总体原则之下再追求那种“不即不离”的鉴赏,从而使“钻进去”和“跳出来”这一矛盾较好地统一起来。

三、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究竟怎样鉴赏小说,也许各人的情况不同,方法也会不尽一样,但我们觉得,从小说作品的构造入手来进行鉴赏是个好办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读者如何从迷人的故事中走出来并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那么,小说又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我们同意“五要素说”,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语言。下面,我们即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谈小说鉴赏的问题。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总体而言,文学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现(或称直接表现)与戏剧性表现(或称间接表现)两种类型。概括性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戏剧性表现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览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为我们鉴赏小说人物最为直接的一个步骤。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要仔细分析。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或者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们谈到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这是侧重在个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个性而忽视共性,我们也就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人,这样的鉴赏就未免失之肤浅。反过来,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个空骨架,也难以说明典型的普遍性,不过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躯壳”而已。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与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和单一的线性思维上,而且它几乎成了我们的审美鉴赏“习惯”。这主要是根植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人物塑造几乎成了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因而人们鉴赏这类小说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是不正常的。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观照,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么浅薄、那么单一和那么乏味了。

5.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说都起始于远古的神话和传说,从而便开创了小说的神怪题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说里面,均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认识像志怪小说中的太乐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一类艺术形象,应是小说人物鉴赏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这就说明了神话的虚幻性与现实的真实性的辩证统一,或者也可以说,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应是生活中人物的变形,其本质是相通的。我们鉴赏小说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应当努力从中悟出人情才对。要理解神、兽、怪与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审美特点,注意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将他们排除在现实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赏,否则就难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节的鉴赏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只要找到了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这当是我们鉴赏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例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这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鉴赏小说情节,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仍以《孔乙己》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孔乙己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又是表现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讲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请看老作家魏金枝对《阿Q正传》的一段情节分析:“写一个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地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他写的画押却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我看,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节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是都尽情地表露出来,然而那只是一个最后判决的场面描写。”由此抓住场面和细节的情节鉴赏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了,应对我们有所启示。但有人阅读小说,只顾看热闹,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紧张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社会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这就不得要领了。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例如《红楼梦》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的情节,即可看出它具有复沓回旋、含意深远的特点。这三次均是写同一个人物进荣国府,但每次却是各不相同。一进,只让刘姥姥见了王熙凤,借此给读者展示了荣国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的豪奢;二进,刘姥姥见了贾母,又是饮宴,又是饱览,让读者见到了荣国府也有各种矛盾,由此埋下了贾府即将败落的伏笔;三进,则那位曾向刘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层更深一层。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寓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可看到,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三)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在于写作者之情意。所以,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蘅芜院的环境:“阴森透骨”,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带着金锁而高唱“妇德法”的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的揭示,不仅透露出作者对薛宝钗其人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看出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一面,而这正是作品主题的内容之一。

环境描写一般是写实的,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的性质,这样也就自然地对主题起着一种暗示作用。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这里不再细述。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意创造一种特有的小说氛围,而创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创造和加强的。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华老栓为儿子买“药”走在街上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受不出一点生命的活动。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还会进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后的那种沉寂冷肃的氛围。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因为小说以写人物为中心,而人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四)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这个很重要。

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鲁迅全集》第8卷第352页)。如果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的许云峰与江竹筠的形象,等等,无不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他认为生活是这样的,人应当这样地去生活。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从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让我们体会到的东西;这里,也正是我们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杨沫在《谈谈林道静的形象》一文中,曾详细介绍了她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的意图。她说:“我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这种主题和思想可以从多方面,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而我只能从我自己的比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表现。因此,我选择了林道静,写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这段话,较为明确地表明了人物与主题的紧密关系。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当然,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为代表的封建恶霸势力,以及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的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主体矛盾最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小二黑他们获得了胜利,这就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迷信思想、包办婚姻的看法。抓住了这一点,主题也就好理解了。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歌颂白洋淀人民群众积极抗日的,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当敌人的大船追赶水生嫂她们时,作者写道:“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五)语言的鉴赏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❷ 中国当代小说赏析

推荐两篇,一篇是苏童的《米》,另一篇是张抗抗的《残忍》,两篇都是3000多字,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灵魂的还乡 ——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

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的五龙滋生了强烈的归乡意念。对城市的现实占领,并不能驱散他精神改造的孤独感和失败感。他只能以自己的诅咒来维持自己乡村人格的平衡与自足。他之所以没有在心灵上被都市同化,也同时显现了乡村文化因子在他血液中积淀的深厚。“这就是城市,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这是五龙对城市的彻悟,是他反躬自省之后的一种绝望的叫喊和诅咒!一旦清醒,五龙对城市人格的清扫就相当轻松,他买了三千亩地,买了两车大米,他设计的“衣锦还乡”的场面,给了他乡村人格巨大的满足。

前面我们提到,苏童这部小说不同于现代传统的“原乡小说”,除故乡意识、意象是小说故事的表层意蕴之外,这部小说与传统“原乡小说”还有这样几点差异:一是故乡本身的传奇性在小说中衍生成主人公五龙的传奇经历。五龙在洪水袭击故乡之后孑然一人逃向城市,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异乡闯荡,在瓦匠街乃至整个城市的种种,直至客死归乡之路,构成从威风八面到孤寂沉沦的传奇生涯。个人的传奇性演义,取代了故乡的传奇色彩。二是“枫杨树”故乡的淳朴民俗、安宁吉祥、浪漫情致、村野轶闻并没有得到铺陈演绎,有关故乡的这一切即使在五龙的记忆中也是一掠而逝。而在五龙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不堪回首的只有那场造成枫杨树人空前灾难的毁灭性洪水,这是小说中最沉重的“乡愁”。三是小说没有像以往“原乡小说”那样,主人公对自己的“枫杨树故乡”寄托浪漫的乌托邦式的“幻象”以平慰在异乡的破碎的心灵。五龙的“神话”就是把自己在异乡的“收获”运回故乡,实现“衣锦还乡”的梦想,然后在自己购置的三千亩稻田中成为土地和“米”真正的主人。

五龙在生命即将老去之际,被唤醒“还乡”意识,这是他渴望在故乡洪水中飘浮的灵魂飞翔起来的梦想。五龙在城里并没有找到精神之乡,一个枫杨树男人的梦想即使在异乡异地得以实现也并不能安妥他浮躁的无根无本的灵魂。五龙就如同生命线上的一点,连接城市与故乡,不安定的灵魂渴望在还乡中得到拯救,获得解脱。

五龙的归宿是死于还乡之路,这是追寻灵魂锚地以求安息而不得的终极之旅。五龙最后的虚空表明:人为一种注定得不到的东西而求索,这就是求索的本质,无论生存还是死亡,人都要寻求一条路。因此,五龙灵魂的还乡就只能在梦中完成,五龙所能实现的也只能是充满恐惧、哀伤的虚幻感觉。整部小说通体都笼罩着那种哀婉、沉重的氤氲,时有时无,时隐时现,似意似境,语言打通了感觉与世界的对应,使作品灌注着生命的气息。

小说基本实现了苏童写作时的想法:《米》主人公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我尝试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它对抗贫穷、自卑、奴役、暴力、孤独,在对抗中他的生命沉浮着,发出了我喜欢的呻吟、狂喜和痛苦的声音。

现代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斯在论述人的自由选择时强调,人的本然的自我存在只有通过非理性的,自由的,无条件的选择才能实现。他认为:人永远不能穷尽其身,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过程;他不仅是一个现有的生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他还有意志自由,能够主宰自己的行动,这是他有可能按自己的愿望塑造自身。[2](P209)这一观点可以说正是对小说主人公五龙的一种理性诠释。“枫杨树人”少年五龙,因为一场空前的洪荒逃离故乡枫杨树乡村而进入城市,以此开始他的异乡异地的漂泊生涯。这种对陌生世界——城市的“进入”,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无奈的选择,自古至今正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存选择的模式。问题在于,五龙的进入城市,不仅彻底改变了他生命的深层本性,而且,几十年的谋生与闯荡,城市依然没有成为他栖居的所在,相反,灵魂丝毫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城市像搅拌机旋转起五龙的燃烧的欲望。 小说真实地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精神和生命历程。五龙的都市流浪生涯无疑是《米》故事表层的核心。五龙是怀着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城市的幻想踏上逃亡旅程的。一方面,这种逃离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强制性(水灾);另一方面,又有着个体的主动性,尽管这种主动性在潜意识中也许是一种与曾经的五龙在枫杨树乡村的自足而安的生活态度呈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这就是五龙的都市流浪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矛盾色彩,其现实流浪与精神流浪的背离趋势必然会影响和伴随他即将面临的流浪生涯。

在五龙的都市流浪生涯中,生命成为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每个人似乎都必然的具有某种疾患的特征。生命由绚烂的极致趋向死亡的极致。生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恶毒与肮脏的狰狞面目在文本中呼吸与漂浮,一切纲常伦理和秩序准则全被颠倒和破坏了,一切生命的尊严、崇高、纯洁、健康和美丽在诗一般的文字中灭亡殆尽。五龙并非怀揣阴谋与邪恶闯入城市的。但是,善良、淳厚的枫杨树乡风却无法抵御城市欲望的侵袭,城市文明的衍生物——人性之恶像毒蛇一样迅速地缠绕着五龙。城市刺激起五龙的人性之恶,生命的原始欲望和野性迅猛地膨胀。在瓦匠街冯氏米店为背景的城市生活中,五龙渐渐地蝉蜕掉许多善良美好的品性,成为一个杀人越货的地地道道的恶霸。狡猾、凶狠、无赖成为他的脾性。五龙在进城市后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表现在他首先很便捷地解决了温饱和栖身之所,这是个人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进入冯氏米店,使他彻底摆脱了饥饿给他带来的恐惧,“米”的获得和殷实,也使他得以继续满足其它欲望的实现。

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几个城市家族的败落,从而整体上寓言式地揭示了一种历史的颓败。《米》的基调是灰暗和压抑的,充满着一股冷气。小说对五龙流浪命运的描述,是在整个都市生存群体的生存窘境和没落气象的背景上展开的,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着走向他们生命的黄昏。沉重的窒息感压迫着小说主人公的同时,也压迫着读者的神经。小说是从家族的角度来串联人物演进情节的,冯老板的“大鸿记米店”家族的变质和衰败是小说主体。

五龙横行称霸,为所欲为宣泄欲望的心理依据是他强烈的复仇意识。这是潜隐在五龙血液中的“情结”,它映现五龙生命中另一侧面的品性。五龙与所有的人都处在一种敌对的矛盾关系中,他与地方乡绅六爷吕丕基是仇恨的 ,最后五龙使他客死他乡;他与阿保是仇恨的,一纸文书投给吕丕基,阿保葬身鱼腹。而那八个可能使他染上性病的妓女,无一幸免地投入河中,溺水而死,甚至他也不放过他先后的两个妻子织云和绮云,他对她们充满仇恨和鄙视。用他的话讲:“我靠什么才有今天?靠的就是仇恨,这是我做人最好的资本,你可以真的忘记爹娘,但你不要忘记仇恨。”没有任何精神追逐的五龙,在无聊中让牙医敲掉了全部健全的牙齿,镶上满口的纯金假牙,以满足他在枫杨树乡的儿时梦幻。金牙开口,这是富贵显耀的标志,这是五龙走向虚妄的开始,“心灵始终仇视着城市以及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它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
再次通读小说《米》,我们再次听到了这种声音:《米》主人公五龙是一个理念的化身。我尝试写一种坚硬的人生态度,他对抗贫穷、自卑、奴役、暴力、孤独,在对抗中他的生命沉浮着,发出了我喜欢的呻吟、狂喜或痛苦的叫声。

解剖灵魂的一种选择—评张抗抗中篇小说《残忍》

每一寸中国的土地上都有知青的影子投影,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都有知青的神经牵连。“知青”,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既是说不完的跨世纪的社会现象,又是写不完的跨世纪的文学题材。“知青”当年面临怎样的生存状态?“知青”今天又将做出怎样的命运选择?有着八年北大荒兵团知青生活体验,有着二十余年知青题材写作积累的著名作家张抗抗,直面人生,用她的中篇小说《残忍》,把一代人的灵魂推到“文学”的手术台上,用“小说”这把手术刀进行了“残忍”的解剖,对自己擅长的知青题材作了一次重大的超越,在思考的透彻和深刻中显示出大家气度。
《残忍》写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北大荒黑士地上的“残忍”故事:知青们遭受“残忍”的迫害,牛锛为了心上人杨泱不被玷污,伙同马嵘一起用“残忍”的方式活埋了顶头上司傅正连,自己大义凛然独担责任走向刑场,让马嵘活了下来,杨泱却永远失踪。
读完《残忍》,回头一看,毛骨悚然:

“残”——双方持“ 戈”格斗,寒光凛冽,铿然有声,留下一堆枯骨,走向生命的终结。
“忍”——锋利的刀刃,插在滴血的心上,雪原苍茫,万籁俱寂。

这并非是故作神秘的文学索隐,而是动魄惊心后的警醒和反思。“残忍”,一个飘浮于心灵世界的象征符号,一个徘徊在“黑土地”上的黑色幽灵,把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读者。

傅正连——一种“残忍”的存在

傅正连,这个“全方位笼罩了13连全体”的“说一不二的大连长”,存在的“价值”是在他“消失”以后体现出来的。“没有连长 的日子过得很快很轻松”:“13连地界上方的天空格外晴朗、白云格外温柔、小河格外缠绵、庄稼格外招摇……就连指导员本人,眉头都缓缓地舒展开来,人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深秋爽朗的空气,大声地谈笑,再也不必左顾右盼,随时提防着连长从背后忽然出现。”
为什么连长的“消失”会给人们带来这么多自由?连长是个恶魔,为什么这个恶魔又能成为兵团的“先进典型”“光荣地存在”?
傅正连专制、独裁,有着一切奴役者的共同“嗜好”:对权、色、财的疯狂占有。他的“手表多多,北京天津上海表哪样没有”,可以私设公堂,吊打不服从命令的知青,安排看上的女知青做特殊的工作,祸害的人多了,作家较多地借助工作组的手来揭露其恶行,而这些揭发的“证词”对傅正连本人还是团部都十分不利,只有把他的“残忍”合法地藏匿隐瞒。
傅正连本名叫傅永杰,不叫傅连长 、正傅连长而叫傅正连,因为这个名字能够全面体现连长 的种性及职务。傅正连仗着叔伯当官,“种姓”是对傅正连灵魂剖析的一种定位。剥开傅正连“光荣”的红色表皮,灵魂中浸透的完全是封建领主,甚而是奴隶头人的思想毒液。
“一种人活着,那么另一种人便不得不去死,他们无法容于同一片天空底下,就像牛锛和傅正连”,既然傅正连是一种“残忍”的存在,牛锛也将采取相应的手段,用“残忍”的方式将其惩罚。

牛锛——一种“残忍”的报复

牛锛,这个为知青除害,惩处邪恶,代表“正义”的血性男儿,既秘密地挖掘陷阱活埋了傅正连,又为了不让傅正连以“烈士”的名义 盗名欺世,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公开了只有“天知地知”的除害悬案,救下了无辜的杨泱,庇护了同谋马嵘而慷慨赴死,无疑是小说中最具个性最有光彩的人物,作家在严厉的批判中始终倾注着较多的同情和赞叹。
牛锛浸透着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张抗抗深谙沈从文、汪曾祺“紧紧贴到人物来写”,“气氛即人物”的小说之道,更以凌厉的气势直面人生,重点场景总是涂抹浓烈的象征色彩,“天人合一”,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诗情。牛锛在“最后的时刻”说出埋葬傅正连的地方,“天空霎时就暗了,太阳模糊成铁青的冷光。雪和草的原野一片紫酱色”。“黑的血、白的泥土、血红的草茎、灰绿的天空”组成小说的意象,扩充了人物的精神,拓展了思想的容量,“地球被掘出一个黑洞,洞穴渐渐扩大,像一个地狱的入口”。牛锛最后的形象,“一个黑色的影子,渐渐融入血红色的天空。就像是荒野上慢慢移动着的一棵树。苍茫无垠的天地间,绝无仅有的一棵树”。情绪化的感觉,将“自我”融入浑然一体的宇宙现象中。
牛锛和马嵘对落入陷阱中的傅正连的审判,是《残忍》中泣鬼惊神的篇章,也是他们“最为辉煌的一日”,“正义之神与他们同在”。傅正连长期迫害知青,逍遥法外,罪不可赦,但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想玷污牛锛的心上人杨泱。为了杨泱,牛锛终于以“残忍”的方式报复了傅正连的“残忍”。“老子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我哪怕明天就死也不能让你这样的人再在世上多活一天!”牛锛的灵魂中流淌的仍是“水浒”式的梁山好汉意识。人类进入文明的20世纪。还以中世纪的方式“替天行道”,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而作家解剖的也正是这种生存状态下人的灵魂。《残忍》的开头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牛锛把杨泱的搪瓷口杯碰掉在地,“广阔天地”四个红字中的“天”字磕破,成了“‘广阔地’没有‘天’”。“那时的中国惟独没有法院”。既然世道已“无法无天”,牛锛的“替天行道”当属于时势造英雄了。
出乎牛锛意外的是:牛锛为了杨泱,杨泱给他的说法是“残忍”;牛锛为了马嵘 ,马嵘认为自己在以后的岁月里独受记忆的折磨,牛锛的行为也是“残忍”;13连全体知青为牛锛鸣冤请愿,认为他伸张正义,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借以控诉傅正连的罪行,私下里许多人都说牛锛下手太狠。其实,牛锛在当红卫兵时,就用一把老虎钳把一个被遣送老头嘴里的金牙一家伙撬下来,这个张抗抗亲自目睹过的“下手太狠”的细节,曾在她的《赤彤丹朱》等小说中写过。牛锛是喝“狼奶”长大的,他没有感觉到这是“残忍”,而是一种革命的“正义”。牛锛至死也不明白,他的行侠仗义,只不过是在一种畸形的生存状态下培养出的“残忍”。

杨泱——一种“残忍”的毁灭

杨泱,一朵美丽的鲜花,“当年连队几乎所有的男生,假如政策允许,都愿意为她决斗一次”。决斗,意味着一种“残忍”的毁灭。
傅正连,妄图以权力占有她这个连队的兼职文书,杨泱用水果刀扎伤了他的胳膊,保护了自。因为杨泱,傅正连被牛锛“残忍”地处决,杨泱成了激怒牛锛的主要动力。
牛锛,认为杨泱非已莫属,在临死前对马嵘单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日后你替我娶了她吧,拜托了!他把杨泱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转赠他人,其行为能说不是一种“残忍”?
杨泱在傅正连失踪后重新“露面”(从陷阱中挖出来)时失踪,消失得没有一点影子。杨泱,这朵美丽的花,领略了傅正连式的“残忍”,目睹了牛锛式的“残忍”,除了消失,她还能有什么选择?傅正连不能强占她,马嵘不配得到她,牛锛永远离开了她,她知道牛锛也只有牛锛才敢于为了她,为了争一口正义之气献出生命,做出“无法无天”也是撼天动地的壮举,这个世界上值得留恋的人消失了。杨泱在牛锛这个名字后面“究竟是一个问号,还是一个惊叹号,或是一个句号。这个标点对于解释杨泱在牛锛死后的失踪至关重要”,飘散在空气中的模糊的符号,再也无法捕捉,留下许多难解之谜,正是作家对人物命运的一种睿智的处理,对读者接受心理的一种充分尊重。
杨泱的那床印着粉红色牵牛花的被子成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一种美丽的象征。马嵘曾在杨泱失踪时伸手去被窝里摸了一把,作者捕捉了这个稍纵即逝的细节,道出马嵘潜意识中的欲念。直到小说的结尾,马嵘眼前还掠过杨泱那条粉红色牵牛花的被面,在晚霞中漫过天边。
马嵘曾经苦苦地寻找杨泱,为了不违背和牛锛之间的生死誓盟。当他告别最后的“荒原”,进入新的“边境”,去砍价、杀价的时候,他玩世不恭地似有所悟:幸好没有娶杨泱,“真娶了杨泱,身边那些女人们还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么?闹不好打了离婚,他的财产还得分给杨泱一半呐……”

马嵘——一种“残忍”的解剖

马嵘是“残忍”中唯一的幸存者,整个“残忍”的故事由他来串连,并由他的回忆复活到“原始状态”。马嵘因牛锛的豪侠而苟活,因改革的机遇而风光。“残忍”是他总结人生,思索了20年后得到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更是作家直面人生,从人的灵魂的解剖中提取的一个血淋淋的精核。
作家的解剖刀直逼马嵘的灵魂。和牛锛相比,出身不好的马嵘始终缺少男儿的豪气和血性,显得猥劣和狡黠。埋人的陷阱惊醒他的噩梦,荒原的幽灵使他不得安宁,他甚至认为牛锛用生命让他活下来是为了让他独自一人承受记忆的折磨,而视牛锛的行为是“残忍”。
告别荒原的独白,是作家让马嵘灵魂的彻底暴露:牛锛真傻,为了一个女人,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正义,搭上了一条命,要是活着多好,要是有钱,什么样的女人搞不到手。他甚至想到,“假如牛锛活到现在,同他一起搭档做买卖,老板恐怕就轮不到自己来做了。牛锛将永远是老大,他充其量是给牛锛打工的,就牛锛那样的人,如有一天要整治马嵘一家伙还不是白玩儿么?”牛锛地下有知,又当如何?
金钱的利刃割断了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的情感纽带,也割断了束缚精神的条条绳索,驱动了人的进取和创造。马嵘在边境贸易中大显身手,他今天拥有的,非但当年傅正连用权力占有的那丁点儿远不可比,就是“兵团”的首长恐怕也远没有马嵘今日的气派和风光。金钱的利刃也切开了人性善良的薄膜,把一切潜藏的欲望甚而罪恶也统统放出。金钱可以把人间最美丽的东西“残忍”地占有,也可以把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残忍”地毁灭。当拜金主义浊流把人的灵魂肆意污染的时候,留给世间的可能只有赤裸裸的“残忍”。
《残忍》从历史的隐秘之处撬开了一道生锈的闸门,“黑土地”上有无悔的青春,慷慨悲壮,也有残忍的故事,动魄惊心。正义以“残忍”的方式表现,“替天行道”;卑劣以“革命”的名义包装,把“残忍”变成合法。既然面临着一种“残忍”的生存状态,灵魂的“残忍”也就不可避免。告别那个演出“残忍”故事的荒原,面对社会转型的拍岸涛声,文学又该做出怎样的响应?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灵魂无情的解剖,“残忍”能说不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❸ 如何鉴赏一本小说

从他的内容含义写作手法

❹ 举例说明,怎么鉴赏小说

现代,我国现代小说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借鉴别国小说创作的宝贵经验,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狂人日记》这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他的这些短篇小说,取材广泛,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揭露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病根,具有宽广深刻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阿Q正传》,塑造出一个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意义更为深远。阿Q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残酷压榨、严重戕害。他从被压迫者的朴素直感欢迎革命,但不理解革命,终被混入革命的反动势力当作抢犯杀害,从而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唤醒农民觉悟的重要问题。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胜利代替实际上的失败,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更概括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的病态心理,暴露了“国民的弱点”和旧社会的病根,能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蚀》,包含《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各篇独立,人物互异,表现了当时一些知识青年所经历的曲折、痛苦的路程;《虹》,表现了女主人公冲出家庭牢笼、走向集体主义的道路;《路》、《三人行》,表现了青年学生在严重白色恐怖下逐渐觉醒参加斗争的过程。这些作品标志着茅盾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前进。1932年前后,茅盾先后创作出了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和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林》反映出当时民族工商业风雨飘摇的处境,《春》表现了当时农民丰收增债的命运。1941年,茅盾创作出了《腐蚀》,控诉了特务组织残酷镇压进步青年的罪行。《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线,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1930年前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显示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它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吴荪甫野心勃勃、精明强悍、果决专断、冷酷无情,很有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雄心和魄力,但终于逃不出赵伯韬的魔爪,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子》,通过塑造吴荪甫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破产的必然性,暗示出他们只有参加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才有真正的出路。茅盾以《子》等不朽作品和其他文学活动,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巴金在1929年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表现了在北洋军阀血腥统治下的上海,一些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一部侧重描写人物在恋爱中的性格表现,二部侧重描写人物处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三部爱情描写不多,侧重展现某城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斗争。以上作品的青年主人公,都是旧世界的判逆者,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反映了当时不少知识青年类似的矛盾和苦闷。“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在“五四”新思潮波及闭塞内地的历史背景中,联系着成都这个社会环境,展现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情况,表现出封建阶级分子的顽固腐朽、荒淫残酷,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他们和觉醒青年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它塑造了众多的各种人物的形象:有高老太爷、克明这样旧制度维护者的形象,有克安、克定这样荒淫卑污的形象,有鸣凤、淑贞这样以死表示反抗的形象,有觉慧这样觉醒反抗的形象,更有觉新这样内心矛盾的形象。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家远走,固然闪烁着叛逆性格的光彩,觉新这个内心矛盾的典型形象,却更别有深刻意义。觉新既受旧礼教毒害甚深,也受到新思想的触动。他庇护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们,资助他们逃出家庭牢笼;但他虽然理解是礼教、传统、迷信夺去了他最爱的梅、瑞珏和幸福、前途,却总是逆来顺受,只会痛哭。“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承担着沉重的精神负累,成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殉葬品。觉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典型。巴金以“激流三部曲”等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老舍从1924年开始小说创作,《老张的哲学》、《二马》是他最早的长篇小说。《老》取材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描写恶棍拆散两对青年的爱情,揭露社会的黑暗;《二》描写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显示海外华侨受人歧视的处境;作者这时的创作追求幽默,不免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意义。《离婚》是老舍在1933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描写反动政府公务员的灰色生活,暴露出官僚机构的腐败;作品中的幽默不再只是笑料,而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描写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凄遭遇,特别是天真无邪的女儿也遭沉沦毁灭,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两部长篇代表作。《骆》的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本来纯朴善良、勤苦耐劳、坚韧要强,在多次残酷打击下走上了堕落毁灭的道路。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揭露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暗示了个人奋斗道路的不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四》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兼写他们居住的那条小胡同的各户人家和各种人物,反映出北京市民在沦陷期间经受的深重苦难,歌颂了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参加抗日斗争的青年,鞭笞了媚日附敌的民族败类。老舍的作品,历历如绘地展现出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景,运用北京口语精确流畅,确立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叶圣陶的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当时的教育界。《潘先生在难中》描写一个卑劣畏怯、毫无原则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为躲避灾难,百计适应环境,阿谀反动军阀,揭示出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遭际和卑微苟安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揭示出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夜》描写女儿女婿都被反动派杀害的老妇人的凄惨处境,塑造了一位由恐惧、悲痛到愤怒、觉醒的烈士母亲的形象。叶圣陶的作品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

赵树理的小说多写解放区农村生活。《小二黑结婚》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和恶霸、和家长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农村的变化。《李有才板话》塑造出具有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的农民歌手李有才的形象,立场坚定、朴实深入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和顽固反动、凶狠狡诈的恶霸地主阎恒元的形象,反映了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和复杂的阶级斗争。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陕北乡土气息。

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桑干河畔暖水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大公无私、逐步明确了思想、果敢进行斗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裕民的形象,朴实憨厚、终于站稳了立场、勇敢进行斗争的农会主任程仁的形象、和奸诈狡猾、抗拒土改的恶霸地主钱文贵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复杂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陕北生活气息。

周立波的代表作是《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松花江畔元茂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这两个勇敢朴实、不怕牺牲的前后农会主任的形象,肖祥这个久经锻练、思想成熟的工作队长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激烈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色彩。

孙犁的短篇小说以写冀中农民抗日斗争著名。《荷花淀》、《嘱咐》两篇小说,塑造了水生嫂的鲜明形象。她勤劳能干、坚贞勇敢,先和妇女们组织起水上游击队打击日寇,后又驾着冰床送抗战八年刚回家一夜的丈夫去参加解放战争。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妇女和男人一样支撑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品语言优美,情景交融。

我国现代小说,密切反映社会现实,各家作品异彩纷呈:从中可以认识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获得艺术的熏陶。

2 我国古今小说的共同特征,鉴赏指要

我国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古今小说产生了差异。但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这一表达主题的方式来看,却是相同的。古今小说描写典型环境的方法较有差异,留待后面分别讨论。这里先来讨论小说在故事情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

运用艺术概括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小说创作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小说的最主要的特征。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到完成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

塑造典型性格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脱离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即使非常细致,也都毫无意义。优秀小说,即使描写人物独处一室的内心活动,也总是紧紧扣住故事情节。《狂人日记》的多次描写狂人的内心独白,就都紧紧扣住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他的迫害。

故事情节服务于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间的关系和矛盾斗争,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都毫无意义。优秀小说,总是以特定的故事情节,服务于特定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促织》的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务于塑造成名这个典型性格的作用。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紧联系着典型性格,着意体会其中体现的矛盾斗争,为鉴赏典型性格作好铺垫。这是鉴赏故事情节的目的,也是鉴赏典型性格的前提条件。

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顺叙是基本的叙事方法。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杨修之死》是采用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倒叙、插叙,都是顺叙故事情节中配合使用的叙述方法。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既要着意体会作品具体运用倒叙、插叙方法的表现力量,又要把倒叙、插叙部分,还原于发生的时间顺序之中,展现出故事情节和矛盾斗争的发展进程,把鉴赏故事情节和鉴赏典型性格统一起来。

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小说创作也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典型性格。鉴赏典型性格,要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体会作品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要在脑海中展开故事情节,展现生活图景,浮现人物形象,展开人物活动,铺开相关人物语言、行动所体现的矛盾斗争,着意体会典型人物在这矛盾斗争中的语言、行动……的表现意义,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接触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当中受到形象的感染,从体会人物个性当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❺ 怎样鉴赏小说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方面:
1.鉴赏人物形象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2.鉴赏故事情节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鉴赏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4.鉴赏语言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2)注意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5.主题的鉴赏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希望可以帮到忙........~

❻ 如何欣赏自己的小说

多揣摩

❼ 如何评价小说

如果是纯娱乐性质的小说,自然是看它的娱乐性。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那些奇幻小说,仙侠小说,仔细去读,都没什么文学性,但它仍存在着,因为它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娱乐性强。对这类小说的欣赏,不要过于苛求文采,当然太烂的文笔让人一看就呕的还是pass吧``咱别虐待自己-_-! 这类小说一般是重视情节,而作为小说灵魂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已经退居其次了,当然若是能把人物性格描写得鲜活,那就是少有的精品了。另外这类小说有着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设定——这是我的个人意见,若是把设顶弄得很乱,武技不象武技,魔法不象魔法,穿着中国古代的衣服,却有着欧洲国家的姓氏`````这样的书我就不爱看。

再说说正统小说。我觉得正统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思想。一本书要读出思想来,才是活的,单纯的叙事和人物刻画会让小说变得浅薄。另外从文学性上来看,人物性格的刻画一定要鲜明,性格亦反映人物的思想,而人物的思想又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再有就是情节。说到情节就离不开冲突,就是戏剧中说到的那个冲突,不能流水帐,没有重点,不只这样,还要能吸引人(这个是必须的了,要不小说谁看呀?)情节要能典型性的反映人物的性格,而人物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也一定不能和他的性格有所冲突(这个冲突和上面那个不同-_-!),保持风格的一致也是很重要的。
求采纳,懂的

❽ 怎样欣赏散文/小说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发现。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❾ 如何更好地阅读现代小说

要我说的话,这件事情还是比较简单的,你需要在阅读小说之前去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去了解这篇小说的相关背景,这样子就可以更好的去阅读现代小说了。

❿ 怎么鉴赏小说

如何鉴赏小说小说的学习和鉴赏是高中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新大纲、考纲确定的重点之一。三册和四册各有侧重地安排了三个单元、共十二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九篇,课内自读课文两篇,课外自读课文一篇。所选课文均为古今中外名篇和节选,如鲁迅、莫泊桑、契诃夫、冯梦龙等的短篇小说及《红楼梦》、《水浒伟》、《母亲》等长篇的节选。从中可以窥到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的全貌,也可大致了解小说的特点及鉴赏步骤和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除了理清情节,注意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去认识外,必须按上面所说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时令、地貌等和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它是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的环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它也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驱使人物行动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离开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同样,离开了典型人物,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第二,要注意人物描写(区别于塑造人物手段)方法,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人物的不同性格,主要通过人物言行(人物所独有的)表现出来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只有通过语言分析等来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对白,分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三,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揭示出来的。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了解人物行动的思想基础,使之更加真实、深刻,从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心理变化过程更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尽管如此,但心理活动也有其特点,也是有规律的。首先,任何一种心理变化,都与外界刺激相关,即与特定的典型环境相关;其次,心理变化过程也是有序的,不论由喜到悲,还是由悲到喜,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要抓住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就可能理解人物形象。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人物是“三要素”的中心,小说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来的。分析人物自身形象,除了从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去综合分析外,还要各有侧重,抓住不同小说突出部分的描写来分析,不能每篇小说都面面具到,掩盖了特色。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多的时候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下面再谈一谈学习和鉴赏时如何认识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和学习鉴赏小说的终极目的。要把握小说主题,必须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真考虑。小说的主题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正是由于有小说主题的统帅,使小说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应该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这一些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最后,谈一谈小说的细节描写。它是指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它极其生动、细致,是刻画人物、描写事件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可能夸张,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后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必要条件。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就会干瘪、苍白,缺乏艺术感染力。但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主题的表达,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琐琐、冗长的细节描写,往往损害人物性格,淹没作品主体,模糊主题思想。小说的学习和鉴赏除了上面我们谈到的几点外,还要注意品味语言(不指人物语言描写,而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人物语言见前)和欣赏技巧(指作家驾奴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等)。总之,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正确的审美观,加上对小说特点的把握,小说的学习和鉴赏并不难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陈自瑶在2023-06-23 21:22:37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yanqing/59283.html


上一篇:丑女变男神小说现代
下一篇:宝贝迷人总裁圈住爱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