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叙事理论的重点小说
⑴ 分析请采用相关的叙事理论分析《陈奂生上城》
呵呵,20年前的的小说还有人记得?我当年的毕业论文就是《说说陈奂生》。不过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很遗憾不能帮你了。
⑵ 推荐几本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和现代文学名著,谢谢
1.《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邢培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2-09出版)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加)史笛文·邦尼卡斯尔著 王晓群, 王丽莉译 5.《艺术原理》,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7.《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 特雷·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8.《叙事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著 谭君强/译 万千/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小说理论》,(苏)М.巴赫金著 白春仁,晓河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小说面面观》,(英)E.M.福斯特(E.M.Forster)著 朱乃长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22 11.《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9 12.《女权主义理论读本》,麦克拉肯 (编者), 艾晓明 (编者), 柯倩婷 (编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3.《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编选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4.《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伊格尔顿著 伍晓明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5.《文学死了吗》,希利斯·米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5出版) 16.《文心雕龙》,刘勰 17.《人间词话》,王国维 18.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H·R·姚斯,R·C·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抽象与移情》,W·沃林格,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诗化哲学》,刘小枫,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2.《诗学·诗艺》,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罗念生,杨翰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拉奥孔》,莱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4.《癫疯与文明》,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22-02-01 25.《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6.《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7.《批评的剖析》,诺思罗普·弗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2-01出版) 28.《人论》恩斯特·卡西尔(Cassirer Ernst)、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29.《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王德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09出版) 30. 《文艺对话集》,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⑶ 用当代叙事学理论分析一篇叙事作品
一、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依据。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差别,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把它们分隔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这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隔阂,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两者都看成符号,其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在这个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个更大的表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广义的“语言”的组成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线出发,一个从画面,一个从言语,它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地表达意义。正是在代写论文文本的意义和人类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上,文学与电影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如伽达默尔所说的:“解释学观点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归根到底,歌德的论断'万物皆符号'是对解释学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特征,即在时间的流动线上展开形象的叙述。小说是时间艺术,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人脑中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征,也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最后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赏延续时间中展开形象,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就具备了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是根据主要被看作线性顺序的时间展开的,而电影似乎就是要通过同时性的观念才能完成叙事”。“确实,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2]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都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都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而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使在早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着对电影理论的研究。自从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电影理台州学院学报第30卷论研究,并于1964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之后,电影叙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因为,麦茨的研究表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自从在内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后,又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过去电影与文学只是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对象、题材、范围……)的研究方面相联系,而现在则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联系起来”。[3](二)事实依据。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即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尽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不怎么精彩,但它们确确实实在讲故事。到1915年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长达2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短短的20年时间,电影就具备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并可以与小说相媲美了。电影“大量借鉴了小说和文学这一古老形式。因为正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给了电影,从而使它从中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杰作是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电影史说到底是电影与文学(另外还有戏剧)的关系史。这里有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电影事实上日益明显地走上小说的路,并且成绩斐然”。[5]电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得奖的电影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著名的小说大多数曾被搬上过银幕,有很多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温斯顿说,“电影确实可以和世界文学杰作等量齐观”。[4]48许多著名作家同时又是有名的电影编剧甚至电影导演。二是“小说对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影响就是叙事和讲故事的形式”。[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剪材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称、线索、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致和更富有表现力,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借鉴和利用,使我们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掀起过一场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这样一种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的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一)叙事方式。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电影中也同样存在,除了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叙述”,常见的叙述有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电影中也相似。这里举倒叙和分叙各一例。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到“顺叙”。这种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心,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葬礼之后再顺叙劳伦斯的一生。这里的倒叙手法把主人公的爱冒险和富于人道精神的个性突显出来,同时也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叙,是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奈得利破坏公园控制系统、偷窃恐龙胚胎逃跑却被恐龙吃掉,格兰博士与蕾克丝、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龙的追袭,哈蒙特、马尔登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心竭力修复系统,这三条线索分开叙述,把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叙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议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主要有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议论两种。相应的,电影中也主要是这两种,如果是剧中人物的议论,可以由角色直接说,如果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也可以借助于画面。如俄罗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画在巨幅画布上的斯大林画像在微风吹拂下,像水波纹一样起了皱褶,这实际上是电影编导对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电影也与此相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间接抒情则借助空镜头、音乐和歌曲等手段。2、结构方式。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等。例如“照应”,如《乡音》的前半部,几次借人物之口提到并表现了陶春的腹痛,为后面发现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笔。所以,后面的情节发展就显得有理有据,也显得自然。《魂断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拿着吉祥符回忆开始,又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时空,而中间是回忆的内容,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如影片《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在上课时站到了桌子上,启发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轮流站到桌子上体会一下感受。后来,校方将一起事故的责任推到基丁头上并欲赶他出校门时,学生们不顾教务长的吆喝而一个接一个地站到桌子上对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学创作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在构成情节时略去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划人物时略去没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省略。它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丹说过,“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6]影片《苔丝》中,苔丝杀亚历克那场戏:苔丝伤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里充满了愤怒,接下来的镜头表现苔丝急步从楼上下来,匆匆外出。而公寓管理员布鲁斯太太坐在楼下绣花,不经意中看到天花板渗出的不断扩大的红晕,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这个情节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现得非常含蓄,没有把凶杀的场面展示出来,起到了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叙事本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7]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一个总体叙事角度,不同的叙述视角,确立起叙事主体与所叙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叙事评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视点如何”。“谁是叙述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本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影片叙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观众”,即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人跟着被叙之事走,因而对故事的评判权还给了观众。影片《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的自述体风格,整部影片从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因而观众容易认同主人公的感受。文学中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语表达;影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则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如果说“人称”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现,那么,“人物的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内隐方式。文学中的人物视点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加以叙述,但电影却不能,它要通过镜头来表现,有时单个镜头不能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或后一个镜头的配合。如《蓝色篇》中萨布林娜见朱丽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萨布林娜面对摄影机的近景,下一个反打镜头是从萨布林娜背后拍摄的双人近景,由此我们才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视点是客观视点,而不是剧中人物视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面要比文学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面:视觉层和听觉层,在视觉层包括了影像、构图、光线、色彩等,在听觉层则有对白、音响、音乐等。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所知角度。如果对应这种分法,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只是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复杂而已。
(三)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言语的方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样,作为叙事话语技巧主要表现的修辞,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不过,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强调,等等。电影与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于所有的文学修辞在电影中都能找到,那些借助词汇特有的语音、语气、语义技巧创立的修辞,如谐音、反问、设问、呼告、仿词、顶真、回文、对偶、移就等等,就不能与电影的修辞建立起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则充分运用隐喻、象征、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示现、拟人、双关等修辞。例如“比喻”。电影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由于直接借助自然物作为表意符号,所以“喻体”与“本体”之间通常呈现为同一关系,而不是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相似关系。电影中由实物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物(实物本身)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与文化意义上的喻体同时出现。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踢气球舞蹈那场戏,大气球做成一个地球仪的样子,是为了喻示出独裁者兴格尔想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而这个气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则喻示了他终将失败。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与银行家的女儿相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而注定是一场梦。导演借助栏杆、建筑物、木帘等障碍物将他们隔开,而当他们到野外郊游时,遇到了银行家。此时,银行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了,尽管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画面已经给我们喻示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义。再如“象征”。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非常接近,大体来说,比喻是画面并列或“碰撞”产生的临时的局部的新含义,象征则画面里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并稳定地联系着它的文化含义,如影片《蝇王》中的海螺。影片开头,海螺从水里被捞起来,并做成吹号的工具。随着海螺被当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于是,它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院宅里欢娱、恩宠、荣耀的徽号,灯亮则代表着“幸福”,灯灭则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⑷ 现代小说有哪些有趣的叙事结构
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往往借助意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其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⑸ 先锋小说的叙述语言,叙事风格是怎样的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⑹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人物
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
刘淑玲 - 中国海洋大学 - 2022 - 被引量: 1
本文尝试将叙事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和叙述者等引入小说翻译实践和翻译 批评,通过分析译者在小说翻译过程中与以上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他们对译者解...
全部来源:知网 / 万方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
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后殖民小说翻译中的角色——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例
王瑞辑 - 《校园英语:教研版》 - 2022 - 被引量: 1
叙事学以小说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集中在故事,叙事话语,叙述 行为三大基本范畴探究小说文本自身的结构规律、形式技巧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对于以言语为立足点的小说...
全部来源:万方 / 知网 / 维普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
从叙事学的角度谈人物马洛在小说《黑暗的心》中的作用
陈玫伊 - 《北方文学旬刊》 - 2022 - 被引量: 0
约瑟夫?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选取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为文本,尝试从小说的框架、马洛的多重身份及其与“我”、库尔茨和...
全部来源:万方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
从叙事学角度看《河湾》的汉译本
崔薇 - 《河北大学》 - 2022 - 被引量: 0
本文首先以叙事学家热奈特.热拉尔,西摩.查特曼,申丹,胡亚敏的叙事理论为基础,从...最后,在本章小结中,归纳出在人物刻画角度下,译者翻译小说时的注意事项。 第五...
全部来源:万方 / 知网 / 道客巴巴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免费下载
从叙事学角度看张恨水章回小说的现代转型
马彦峰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被引量: 0
在学习和借鉴"五四"新小说以及西方小说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张恨 水在其小说文本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特征.他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
全部来源:知网 / 万方 / 维普 / 道客巴巴 / 豆丁网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免费下载
离间与同化:从叙事学角度看《白鹿原》小说与电影的差异
车文丽 - 《艺苑》 - 2022 - 被引量: 1
《白鹿原》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给读者和观众的接受体验存在很大 的差别,与小说的“厚重”相比起来,电影显得有些“零乱”.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全部来源:万方 / 知网 / 豆丁网
引用收藏相关文章免费下载
电影(《白鹿原》评论专题[四篇]——离间与同化:从叙事学角度看《白鹿原》小说与电影的差异
车文丽 - 《艺苑》 - 2022 - 被引量: 1
摘要: 《白鹿原》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给读者和观众的接受体验存在很大的差别,与小说的“厚重”相 比起来,电影显得有些“零乱”。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差...
全部来源:维普
⑺ 用小说叙事学的理论解读一篇当代小说。(作品自己选)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今何在《悟空传》
初次见到这句话是在第三届新概念大赛作品选上面,这个捧出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文大赛上面有这么一篇让我看过后觉得很不错的预赛文,已经忘记题目,但是记得那个故事很让我震撼,在我还在感慨原来西游记还可以这样解读的时候,看到作者写在最后的p.s,他说,整篇故事灵感来源于一本叫做《悟空传》的书,他的这篇文只能算是一个读后感,那一刻,我开始对《悟空传》充满好奇和渴望,于是在中午放学后立刻坐公车赶往离学校最近的商场,在那里找到了黄色封面的瘦瘦的一本书,付钱买回,晚上在寝室偷电夜读,完全忽略第二天的期中考试,在半夜一口气看完后,抬起头,震撼的久久不能回过神,那时候书中的形象完全颠覆了小时候那只大闹天空后来取经的猴子,那个总是要徒弟保护的窝囊师傅,那个贪生怕死好吃懒做的色猪,那个老实的挑行李的沙和尚,那只雄性白龙马,这一切都在脑中消失。西游仿佛以它真正的历史形态来到我面前,给我讲述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些被人们忽略遗忘或者说丢失的东西。
“五百年,很多东西都沉埋了,再过五万年,就不会有人记起,但它们还在。在记录着当年光线与光线所照过的人,你把它挖出来,它会告诉你一个故事。”
—今何在《悟空传》
总是不停的翻阅这本书,就算远离家乡也要带上,我想,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触动吧,我看到了一只可怜的猴子,一只和自己命运抗争的猴子,一只渴望自由的猴子,一只想要在他美丽的花果山和他的兄弟们把酒欢歌快乐生活的猴子。那只曾经穿着一个兽皮裙和菩提金蝉子说笑的猴子简单可爱,他的眼中,终生是平等的,没有那么多的事事非非,也没有那许多的世俗限制,一切简单干净,他一个斤斗可以四处游玩,饿了吃点果子渴了喝点泉水,他本领高强不怕谁来欺负自己,他还有很多的好兄弟。可是,一切都会改变的不是吗,时光不会给所有人留下的记忆都是永远美好如初的,猴子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生死需要他人来管,他不懂,于是他想要改变,想要争取自己的自由,于是他率领众妖高举起了自己的金箍棒,“那一刻被点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中”,可是,传说中又怎样呢?他输了,屈服了,被玉皇大帝招安当了个弼马温,在他得知自己以为很厉害的神仙官位其实只是个看马的时候第二次仙妖大战开始了,但是结果依然是他回到天庭当个看桃园的神仙,真的是神仙吗?猴子就这样被神仙们耍弄着,打不过他神仙就找如来,于是猴子成为了一个赌,一个如来与金蝉之间的赌。猴子自始至终都被玩弄于如来的掌心,那只分裂出来的自己也不过是如来用来对付他的武器,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其实不想过多讲述这本书的内容,因为看过的人都知道,都感觉得到~曾经好多同学看了后表示没有看懂,我说其实这书很简单又很复杂,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它绝对是个经典。
有人记住了猴子有人记住了紫霞有人记住了他们的爱情,印象中一直记得猴子最后是因为紫霞的那句话死的,可是前一段重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那么大的偏差,可是,猴子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谁又说得清楚,今大给了我们一个看起来像结局的结尾,可是有几个人会觉得那就是完结呢?“一朵花开了又迅速枯萎,在流转的光的阴影中,星图不断变换,海水中矗立起高山,草木几百代的枯荣,总有一片片迎风挺立,酷似他们的祖先。”
“人生在世,百年也好,千万年也好,都是未来前的一瞬,这一瞬后你什么都没有,你曾有的只有你自己。你在这世上永远地孤寂着,永远找不到能依托你心的东西,除非你放弃你自己,融入到万物之中,成为万重宇宙一点尘埃。你就安乐了。”
作者: 很善良的筠樵 2022-3-7 13:49 回复此发言
--------------------------------------------------------------------------------
喜欢百年孤寂这篇,喜欢寻找界限的唐僧,他说“这世上能达极乐者又有几人?我若自度,却弃不下尘世众生。我若度人,自己便永不能极乐,所以我永世到不了西天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大人们带我去佛教圣地参观,他们说不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那是对佛祖的不敬,会倒霉的,可是我不明白,号称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佛祖为何就无法忍受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冒犯呢?其实,根本就没有物欲无望这种境界吧,只要是还活着,就算看开一切自尽的,不也是希望自己死后能登极乐吗?众生看不透,佛祖其实也看不透,他希望众生平等这一想法就是一个欲,一个渴望~
我们的界限又是什么呢?是否曾经找过自己的界限?其实我只是一个默默走着路的孩子,我偶尔会抬头看,看家长老实指给自己应该走的路,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要打破什么界限,可是我看到这本书,我看到唐僧的自语,看到他的界限定论,可是我看过书后依然在路上默默走,没有勇气去拐弯去寻找。我是个胆小的孩子,害怕面对那些属于现实的残酷,可是,如今的我回头看看,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来到另外一个国度,我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没有人再逼我去看让我迷茫的理科题,也没有人不让我写我想写的东西,我学习着另外一种语言,渴望用它来把自己喜欢的文字传达给更多的人,超出沟通这个界限;我学习着管理统计,这样规律的推理数据不再让我头痛;我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好好学习上大学回家长工作的地方工作这个界限,我想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本书的影响,但是我确实走出了家长为我顶的路。
虽然这路走下来会孤单会难过,但是我还是要义无反顾,因为我知道会有支持我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如同今大走着现在九州这条路,也许曾经的同伴离开,但是还是有人陪伴着不是吗,还是有人支持着尽自己的力帮助着不是吗,所以今大可以自由的找寻他想象力的界限,也许,这才是最难得吧,想象力的界限在哪里呢?这是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界限吧。
“时隔五年还有人肯再版这部小说,也觉得该加些什么,但我曾经和朋友说过我不会再写悟空传的续集。因为我觉得我要说的都说完了,再说也不过是重复,最初写它的时候我不知我想说什么,五年以后我以为我知道了,但已经不能重拾但是的心情了。”
—今何在《悟空传》
今大在动画剧本节选那一篇章前说的话的一小段给我很大的感触,今天老大你问他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写的这本书,我想,他记得,可是也记不得了,但是那时候的心情他是肯定记得的,只是他说他拾不起了,好吧,老大我们不要逼这只猴子了,猴子的心很大很远,走出去了只会回头看看,然后走得更远,我们就跟在他的后面看他可以挖出怎样一个属于悟空自己的世界吧~“人永远无法重回过去,回望感慨万千,前往长路漫漫。”还是今大的话~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就觉得很感慨了。
我想多年后如果我真的可以挣到足够的钱,我会帮今大把这动画拍下去,不是在夸海口或是什么,是真的希望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可以给后来的小孩子们看,就像今大说的“孩子们终究会长大的,他们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会明白。如果我们掩盖了泪水与挣扎,将来的少年就真正面临危险了,因为人们没有面对过艰难,也就不会真正拥有勇气——不曾失去,也就不会珍惜。”也许我们现在把许多问题看得简单,单纯的面对着这个社会然后受到事实的伤害,有的意志力弱的不够坚强的就出现心理问题,这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在少年时代看到的见识的东西都太过单纯美好了吧,这对未来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真的是不好的,看看现在少年的犯罪率和自杀率,长大后的我们为何如此脆弱?会因为一些根本就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这,到底是谁的错?
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山,没有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大海,无边的大海。”
“连老爷爷都没有吗?”
“呵呵,没有,连老爷爷的老爷爷都没有。”
—今何在《花果山》
这是悟空传难得一篇让人看着很温暖的篇章,可以叫它前传吗?从前的从前,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花果山里生机盎然,所有的生物单纯善良,还有那棵大树爷爷和小松鼠,以及那块倔强的石头。几百年几万年后他们依然会怀念曾经那个叫做花果山的地方,那是年少时的一个干净美丽的梦,可是现实的存在记忆中,到死都不会忘。
这是我心中的《悟空传》,但是这又不足够表达出我心中的想法和震撼,看到坛子里似乎还有人没有看过这本书,写点东西,不算评论,只是追忆,想起曾经看这本书的自己和那个时候周围的一些人,原来,已经五年了,我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啊,可是却是一瞬间的感觉,书,还在手边,不过换了封面,朋友还是朋友,只是不在身边。
最后再次引用今大写在开篇也许自己都不记得的话,“当年为这个故事而欢笑愤怒悲伤的情绪,已经难以回忆,它仿佛是闪电般出现在我脑海中,又仿佛已经在心中深埋了许多年,我们永远在路上,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在发现自己已经不再为很多事而惊讶的时,在拥挤的人群中无比孤独的时候,我们发现,所谓彼岸,不过是一个支持自己走下去的谎言。五年前你问这一切是为什么,五年后你笑着说这一切就是这样。”
齐天大圣被压在五指山的那一年,
我转世成为了凌霄宝殿的神仙。
如来佛祖一句话让他被压五百年。
玉帝派我在天上看守他五百天。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我整整陪伴他一年零四个月。
等待太长,人生苦短,看过了沧海变成桑田好几遍。
如今齐天大圣也戴上了紧箍圈,
他安慰自己说这也是一种修炼。
算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了西天,
历经万险原来是为了仇人相见。
五百年后,青春不在,得到了真经却失去了一切。
江山易变,情字难改,我还是想念花果山的一帘洞天。
故事已经被人们说的万化千变,
齐天大圣的仙踪也不过是传言。
万年之后我在天庭也退居二线,
奇怪玉皇大帝还是当年的容颜。
瑶池美酒,琼浆玉液,我好象回到了当年的蟠桃宴。
一场浮沉,过眼云烟,原来属于我的世界就在凡间。
——《凡间》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所以看到九州论坛里有这样一个贴子就转载下来了。
今何在的文笔很棒,思想深邃。这本书就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等搞笑电影一样,初次看时是笑,但再看,或是看后回味就会感到一丝苦味和无奈,很凄凉的,会引人思考
⑻ 认真回顾《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课堂上,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教师很难把握到位,小说知识零散,难以抓住重点。并且,叙事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于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比较深奥难懂。通过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中学教师尚建军老师的专题讲座--《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我了解到了叙事学中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并对“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这两块有较深的了解。在此次专题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一块的相关内容。对于小说,我特别喜欢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这一块。此次专题中,老师就讲到了“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并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在这里,由于老师给我的启发与反思,我想详细谈谈莫言的《红高粱》中的叙事视角问题,并谈谈“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分析实践。小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是“我”,其视角是“我父亲”,而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小说构造了一个鲜明的色彩世界,那阳光般炫目、热情似火的红色是故乡人特有的激情与旺盛生命力的写照,小说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刻画出的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灵活现的。“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伴着雄浑而厚重的男中音,“我奶奶”那清秀的面庞便在屏幕中渐渐凸显,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在迎亲的路上,轿夫们按当地习俗颠轿,“我奶奶”不堪忍受,便放声大哭,她怀揣着剪刀,准备用死来抗战这场不公平的婚礼。她柔弱的外表,却透着坚强的气质。“我奶奶”透过轿帘看到她脚前的那位轿夫,他健壮高大。此时,“我爷爷”的形象便渐渐显露,他是这些憨厚、纯朴轿夫中的一份子,他们按当地习俗颠轿,却又害怕女人的哭声,于是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马上停下来,认真的抬轿。路过那片野高粱地时,眼前一片火红,也高粱在微风中轻轻荡漾,想起刷刷的声音,像极了奶奶的抽泣声。在遭遇歹徒后,奶奶停止了哭泣,换做了一幅沉稳冷静、毫不畏惧的表情,她给“我爷爷”的眼神中充满了力量与鼓动,因此爷爷在她的鼓动之下,打败了歹徒。由此可见,爷爷那份内心凝聚着的勇敢,在奶奶的这种鼓动下显现出来了。奶奶三天后回门时,“我爷爷”将她夹进高粱地野合。这种野合,似源于心中那份自由的爱恋,又似源于“我爷爷”那份原始的情欲。但无论如何,都是高尚的,他们以天为被、以高粱地为床,是最原始的纯朴。奶奶那挣扎后的屈服,内心那份对自由恋爱的炽热与钟情。爷爷那渐渐下蹲的躯体,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与对生殖的崇拜。此后,爷的歌声在奶奶回家的路上响起,这便是他们对这种无言的爱的最好的诠释。当奶奶回到单家,患有麻风病的掌柜的已经去世了。看到此处,我在想:“我奶奶”是否也会一死了之?可是她没有那般脆弱,而是重新支撑起了这个家。当她跨出门、留住大家的那一刹那,女性的那种果断坚决便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示。“我爷爷”也在此刻适时地出现,他敢作敢为,要对“我奶奶”负起他应尽的责任。当他得知强盗头子“将他的女人”抢去时,他发疯似的跑去撒野,但当他又得知强盗“没碰她”时,他又将他放了,他这种强烈的保护欲与责任感在许多男人身上是少有的。酿高粱酒的汉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有力的形象。这些,都通过“我”的讲述浮现,他们高大健壮、敢作敢为,那一段敬酒歌,经他们之口唱出,显得更加地苍劲有力、雄浑厚重。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人的生命的高贵、尊严、绚烂与悲怆,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纯朴与憨厚是与生俱来的。还有离家出走、成为共产党人的罗汉爷爷,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他与奶奶之间那种冥冥中的感情,让人感觉欣慰。他被日本鬼子抓到后,活生生地剥皮,仍旧毫不畏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爷爷奶奶谋划为罗汉爷爷报仇之时。“我爷爷”愤而拉起队伍、埋好大炮,等待鬼子的到来。当“我奶奶”担着饼和高粱酒出现时,鬼子来了,奶奶便在枪林弹雨中倒下。血红的高粱酒洒落一地,一曲属于这片土地的悲歌缓缓响起,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在那抹血色的残阳下更加地生机勃勃。这三种火红的结合,不仅代表着“我爷爷奶奶”、酿酒汉们那满腔的热情,还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战仍将继续这鲜活的一切,是由“我”的叙述、“我父亲”的视角、“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而组成,每个场面都活灵活现,可见,叙事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叙事时间”的运用也是非常独特且效果显著。如,九年级实验教科书的第一课《项链》,开头便是对马蒂尔德做静态的描写和评论。而之后的情节推进,晚会上的叙事时间最长,而小说的高潮部分,十年还债最短,当马蒂尔德知道真相后,小说戛然而止,似乎很唐突。但这正是小说家巧妙的巧妙之处,他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时间”,而产生的独特效果,这一切,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⑼ 请问叙事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小说的叙事特征又是什么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
1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2、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3、上面有讲
⑽ 没有系统的学过叙事学,想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小说,可以为我推荐几本理论书籍吗 非常感谢!!!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亚里士多德《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