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c现代小说兴起的原因

石代
石代
发布于 阅读量 988
18c现代小说兴起的原因

㈠ 港台通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这个,我把我的课本上的东西给你打上去吧。不知道符合不符合你的答案。
一 现代与乡土共存的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它之所以流行,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又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源源。国民党推行的“反攻大陆”的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解体,社会上普遍泛滥和传染着困惑迷茫、不知前途如何的思想情绪。这种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必然导致文学走向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更多地沉浸在个人感觉的、下意识的和梦幻的世界之中。另一方面,5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经济依靠美援,从复兴到起飞,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空虚、苦闷、失落、孤独成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病”。伴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西化,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也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和引进,并造成社会上崇洋思想滋生。在文学方面,《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大量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台湾的现代诗与现代派小说应运而生。此时的“反共文学”和“怀旧文学”越来越走入困境,逃避现实,现代派文学作家开始探索新的出路。
二 在徘徊中走想自立的香港文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是当代香港文学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香港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既是东西两大阵营相互窥视、渗透、较量的国际“公共空间”,又是台湾国民党政权与新中国政权重新角力的场所。这种左右翼两派政治力量的斗争深深地影响了香港的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反华势力采取“绿背文化”措施大力扶持香港右翼文化势力;另一方面,由于1950年英国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使的左翼文化机构在香港得以保存,并得到新中国政权力量的支持,所以,面对右翼文化的活跃,左翼文化机构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创办了大量的进步报刊,团结香港各派作家,培养青年作者,共同抵制“绿背文化”,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55好累~

㈡ 简述台湾现代派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台湾现代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它之所以流行,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又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源源。国民党推行的“反攻大陆”的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解体,社会上普遍泛滥和传染着困惑迷茫、不知前途如何的思想情绪。这种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必然导致文学走向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更多地沉浸在个人感觉的、下意识的和梦幻的世界之中。另一方面,5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经济依靠美援,从复兴到起飞,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神空虚、苦闷、失落、孤独成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病”。伴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西化,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也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和引进,并造成社会上崇洋思想滋生。在文学方面,《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大量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台湾的现代诗与现代派小说应运而生。此时的“反共文学”和“怀旧文学”越来越走入困境,逃避现实,现代派文学作家开始探索新的出路。

㈢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意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诸多“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它们的探索成败不一,总的来看拓展了文学把握、表现世界的能力。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单纯从欧洲文学史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19世纪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向唯美主义文学转变、现实主义文学向自然主义文学转变,均形成危机而另谋出路的结果。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是浪漫主义文学随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低落而蜕变的产物,其继承了浪漫主义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却丧失了浪漫主义的批判与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尤以法国象征主义作家为最。
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则是19世纪在欧洲盛极一时的现实主义文学蜕变的产物。它强调对外界现实的模仿,侧重描绘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病态事物和繁琐细节。可以说,自然主义文学作为桥梁连接了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此外,20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几乎处处与现代主义文学同步前进。20世纪初,以塞尚、高更和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的第一批大师主张用宽阔的笔触、粗犷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来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由于艺术和文学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都和现代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的时候甚至拧合成一个分支流派,比如超现实主义这一流派就同时包括了绘画、雕塑和文学。

㈣ 为什么小说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

比起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优点:

准入门槛低,老少咸宜——你可以听不懂诗歌的音步、没钱去现场看剧,但你至少能看看小说。
文体可能性最多——小说可以轻松突破诗歌和小说的文体限制,形式上最为自由,而且是所有语言作品里,最接近“重塑一个世界”的体裁。

世界上精神食粮的大趋势,总是从贵族玩物向大众读物推广开去的。文学亦是如此。

㈤ 网络小说兴起的原因

恩 这个问题因为我感兴趣 所以谈谈自己的观点1 首先不得不说 是网络的大发展 中国的网络技术 从90年代后 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2022年后 网络逐渐开始普及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和电话一样 也成为了家庭和学习的必备品 这就为网络语言 网络交流 网络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石 网络小说 可以说是传统文学小说的一个另类 但是却也属于其中的一个外延的形式 那么 在各个领域深入同化 并不断的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文学语言借助网络平台而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的大趋势已经来临 网络语言 就是新的时代的语言和新型小说的生力军2写作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手稿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 和80 90一代的成长的环境是有关系的 当代 这个X0后的说法已经被很多人广泛的接受了 90的非主流不论知道其内核否 都已经承载了一种新的文化 和代表着更新的方向 对于小说艺术的多元化 也是一种更加明确而新鲜的创造3题材的增加 视野的开阔 品味的差异性 而历史的发展 总是在一定的思潮下 不断的向前推进的 比如我们中国文学70年代的伤痕文学的所谓称呼 就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雏形 而现在 新的小说样式和新小说的字样 就不再陌生化 西方的主流文学越来越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并且我们在吸收和学习中 也不断地在保留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优势的基础了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那么 网络小说 就是生力军或者是后起之秀简单地说这么多吧 自己的感觉而已 不论对错 只是一种选择

㈥ 请教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等问题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㈦ 为什么现代小说出现在 18世纪的英国文学史中

古英语时期是指英国国家和英语语言的形成时期.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以口头形式流传,主要的诗人是吟游诗人.到基督教传入英国之后,一些诗歌才被记录下来.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用头韵体写成.

古英语时期(1066?1500)从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到1500年前后伦敦方言发展成为公认的现代英语.文学作品主要的形式有骑士传奇,民谣和诗歌.在几组骑士传奇中,有关英国题材的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其中《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代表了骑士传奇的最高成就.中世纪文学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民谣,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录在一起的唱咏绿林英雄罗宾汉的民谣.
3,最重要的诗人是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首创了诗歌的双韵体?每两行压韵的五步抑扬格,后被许多英国诗人采用.乔叟用伦敦方言写作,奠定了用英语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诗歌,散文和戏剧方面尤其兴盛.
诗歌方面,新的诗体形式如十四行诗,无韵体诗被介绍到英国.重要的诗人有Philip Sidney,他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十四行诗,还创作了最早的诗歌理论作品之一《诗辩》.Edmund Spenser用斯宾塞诗节创作了著名长诗《仙后》.莎士比亚除了戏剧创作之外也是一位伟大诗人,著有两部叙事诗,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英文的《圣经钦定本》作成于1611年,不仅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且对英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纯朴,平易,明晰的散文风格奠定了英国散文的传统.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兼散文家是Francis Bacon,他的文学著作主要有《随笔》,收录了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58篇随笔,思想深刻,文笔简洁,富有警句格言.

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主要戏剧家有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17世纪的英国文学
17世纪是英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爆发了1642年的内战并导致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与政治斗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紧密相连的是宗教斗争和清教徒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多展示革命思想的发展与成长,并带有浓厚的清教主义倾向.两个代表作家是弥尔顿和班扬.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和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都取材于〈圣经〉.〈天路历程〉是一部寓言作品,用"基督徒"到达天国的历程象征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18世纪产生了一种进步思潮?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作家们崇尚理性,认为启蒙教化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因此18世纪又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在文学领域体现为18世纪上半期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诗人蒲伯(A. Pope)和期刊随笔的创始人斯梯尔(R.Steele)和艾迪生(J.Addison).
18中期兴起了英国现代小说,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家.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的小说〈帕美拉〉(Pamela)采用书信体形式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方法.哥尔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威克菲牧师传〉(The Vicar of Wakefield)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感伤小说之一.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打破传统的叙事方法,创作了〈项迪传〉,而被认为是英国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迪福(Daniel Defoe)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鲁滨逊漂流记〉.讲述故事情节并分析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
斯威夫特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以犀利的文笔对教会和社会的虚伪腐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是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中,他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讲述故事情节,分析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
19世纪的英国文学
19世纪英国文学主要包括上半期的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布来克和罗伯特?彭斯属于前浪漫主义诗人.布来克的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彭斯是著名的苏格兰民族诗人,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爱情,自由,平等的诗歌,其中〈一朵红红的玫瑰〉广为流传.
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以华滋华斯与柯律维治联合发表〈抒情歌谣集〉为开始,到瓦尔特斯各特的逝世为止,主要文学成就为诗歌,涌现了华滋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和拜伦,雪莱,济慈等富有革命理想,颂扬自由与解放的诗人.

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描写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暴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对人民群众寄予了深刻的同情.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善于描写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作品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萨克雷则善于描写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及她们的代表作品:Charlotte Bronte, Emily Bronte, Mrs. Gaskell, George Eliot.分析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并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称自己的作品是"性格与环境的小说".代表作品是〈德伯家的苔丝〉.
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
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果促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弗洁尼亚沃尔夫.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描写的是现代都市居民庸俗,猥琐的精神生活.弗洁尼亚的〈到灯塔去〉则运用了娴熟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技巧.

㈧ 十八世纪小说的兴起

18世纪是中国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英国中产阶级新立宪政体巩固、商业社会初步定型和工业革命发端的时代。此后,这两个体制不同的国家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国迅速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英国则“开始经济腾飞……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率先闯入现代文明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路先锋”以及“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历史的对比发人深思。不仅如此,对于目前正在快速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那时的英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参照。18世纪英国人的经验和教训也就随着“走向未来”和“强国之路”等大型丛书走进我们的视野。 遗憾的是,有关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政治和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忽略了当时英国人亲身经历的思想危机和巨大困惑,以及他们对那些活生生的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和思考。而这些问题,如国内近期不时出现的关于“现代化的陷阱”、“诚信为本”、“道德建设”以及所谓“简单主义生活”的讨论所提示的,是今天面对“现代”生存的中国人所无法避免的。因此,我力图在介绍并评议18世纪英国小说的同时,把小说在彼时彼地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出现联系起来考察,注重探究作品的意识形态功用,也就是它们与由社会转型引发的思想和情感危机的内在关系。20世纪末叶,由于诸多思想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英美乃至整个西方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学术兴趣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爆炸”。本书与国外诸多研究18世纪文学文化的新论著有所不同,因为上述潜在的中国背景和中国关怀乃是我试图重读18世纪英国小说的出发点和指归。 在18世纪,小说还没有成为“艺术”,写作者也不是职业“小说家”。笛福(1660-1731)在很长时间里是工商业主,理查逊(1689-1761)是印刷商,斯威夫特(1667-1745)和斯特恩(1713-68)长期担任神职,菲尔丁(1707-54)和麦肯齐(1745-1831)是法官,斯摩莱特(1721-71)曾经做过船医,约翰逊博士(1709-84)则很接近现代报人和学者,如此等等。 在他们生活、写作的年代里,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化。公众自然对巨变中的现实生活抱有很大的兴趣和深切的关怀。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一书中指出,在那个时期英国民众讨论、参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事务的公共领域得到空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绝后)的发展,文学即是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文字构筑的“空间”里,作家撰写虚构故事的目的是复杂多样的。斯威夫特不会忘记政治斗争。笛福肯定想到了挣钱。指望藉此养家糊口的女作家夏洛特·史密斯(1748-1806)更不会忘记经济效益。斯特恩与华尔浦尔(1717-97)显然存在自娱并与同好者共娱之心。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会忽略正在身边进行的和每个人都有切身关系的各种论争和探讨,也没有哪个会小看或否定文学教育公众的作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学的特征。在这方面,小说与画家威廉·霍加思(1697-1764)那些风靡一时的雕版讽刺组画,如《娼妓之路》(1732)、《浪子之路》(1733)、《时髦婚姻》(1745)和《勤与懒》(1747)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勤与懒》一组四幅画表现了两个学徒的人生——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娶了东家的女儿、继承作坊产业并最后当上了伦敦市长;而另一个懒惰贪杯,后来沦落为罪犯并被送上绞架——其惩恶扬善、匡正人心的用意跃然纸上。尽管艺术媒介不同,画家和小说家笔下的“叙事”都是对经验的表达,对世事的评述,对未来的构想,对信仰的探讨以及对读者的劝和诫。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说教意图,因为教导公众是他们的职责。对那时的英国文化人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人来说,以虚构文学思考、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乃至介入政治时事是从文的正路。因此,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写起讽刺文来劲头十足,理查逊和约翰逊承担道德说教的重任也毫不扭捏。 伊安·瓦特在《小说的兴起》(1957)一书中指出:在18世纪里古老的叙事文学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小说”。那本书是我们讨论英国18世纪小说时几乎无法回避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专著。尽管我并不全盘接受瓦特的各种论断,却赞同他的下述观点: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等人的作品最早并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小说最主要的问题意识和艺术特征——即对“个人”的关注,以及有意识地采用“形式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当然,如另一位探讨“小说的起源”的学者所说,“写实”追求也表达了一种问题意识,即有关“真相”的问题意识。他认为“真相”问题和(与新型“个人”相关的)“德行”问题彼此交融,孕育出丰富的成果,是小说得以生成发展的基础。 瓦特把小说的兴起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他论及的其他两个重要因素是中产阶级地位上升和广泛读者群的形成)联系在一起,认为小说表达了“特定个人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特有经验”。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与“人”相关,然而有关“个人”的观念却并非亘古即有的老话题,而是变化了的历史境遇中出现的新思想。17世纪以前,西方通行的世界观认为,神设的“众生序列”(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把所有人的存在按一定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社会角色(如士兵、农民)而非具体的个人。16、17世纪以降,工商业和海外殖民事业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传统农业破产,这一系列变化使旧有的阶级、家族和行业关系等等纷纷松动甚至解体。人们不再生来从属于某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或担当稳定的社会角色,相反,他们似乎成了漂浮的孤独个体,有可能或是不得不重新为自己定位,重新探求并塑造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意义。这种典型的现代处境生出很多新的机会、新的诱惑、新的焦虑和新的观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们,如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或约翰·洛克(1632-1704),都把受私欲驱动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有关心理学、政治理论以及认识论的思考。 新历史主义派学者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自我塑造》(1980)一书中用“self fashioning”即“自我塑造”一词指称现代个人建构自我身份的努力。也有别的学者用“self-proction”(即“自我制造”)表达相近的意思。格林布拉特认为,在英国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种种社会变化人们对自我身份和塑造自我身份的意识大大加强。“自我塑造”既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发生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史诗和传奇中的主人公的“英雄”身份是自出场就确立了的,“故事”的展开只是对他们的一系列业绩的陈述。而对现代小说的主人公和其他许多人物来说,在叙事开始之际“怎样做人”尚是一个问题。号称是“私人历史”的小说所展示的,正是男女主人公力图实现某种自我想像或者说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小说由此而呈现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我”形象,那个虚构的单数的“我”及其私史其实与复数的“我们”相关,关涉到对自我观的思考,关涉到千千万万的“我”怎样(现状实际如何,理想状态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惟其如此,小说所投射出的私人“自我”才会成为社会上引发热烈议论的公共话题。本书即着重讨论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如何塑造自我,而作者及其背后的社会势力又如何通过这种人物形象参与更广泛的文化对话并对读者的人生态度施加影响。 一位学者谈到18世纪英国小说因文化研究热而在1990年代大受重视时,说道:“以往被冠以‘奥古斯都’之称的那段沉闷的‘时期’而今成了‘早期现代英格兰’的‘文化’,那个社会正忙于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构建:民族国家和帝国;文学市场和商品文化;交通要道和现代主体。”他提到的每一种“构建”都和当时的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与英国的命运以及日后行将一统天下的“现代社会”的形成休戚相关;而其中最后提到的“现代主体”则是小说的核心关怀。18世纪英国小说就“自我”问题展开的反复推敲和切磋,实质上就是构建所谓“现代主体”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说是现代自我首先亮相的文化舞台,也是有关“个人”(或“自我”)的文化争议发生的重要论坛。惟其如此,我才觉得18世纪英国小说所表达的精神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反复“推敲”值得当今的中国人关注——因为我们也正在面临着“现代化”的后果:正在被新的个体化生存方式激发着,魅惑着,纠缠着,困扰着。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石代在2023-06-24 11:26:4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yanqing/177430.html


上一篇:免费完结小说腹黑总裁惹不起
下一篇:异能少年在都市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