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小说静流阅读及答案

何煊
何煊
发布于 阅读量 549
李丽娟小说静流阅读及答案

1. 李丽娟的“静流”课后习题答案,考试中,急急急

参考答案:

1. 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 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4、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5. 示例: 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2. 急求高考语文阅读《静流》作者李丽娟简历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己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间巷烟火的不易。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他走后说出来的。
————————————————————————————————
1、阅读全文,分析父亲和弟弟的关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完成填空。
---------——矛盾化解——------------
2、品析句中加点词语,说说他们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喝令”和“挺直”打了点)
3、结合全文简析父亲对弟弟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弟弟的成长经历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选取一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
1. 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2. 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4、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3. 求解析散文:母亲的中药铺

《母亲的中药铺》阅读题解析
羊刚莫凡
【概述】
2022年浙江高考文学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当代散文《母亲的中药铺》(作者:甘典江),“最初发表于2022年《雨花》第5期,文笔不事雕琢、清新自然,作者以母亲中药铺的变迁为线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母亲的真挚情感”,所传达的情愫与高中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重合度,这跟2022年浙江卷的文学阅读文本取材倾向有一致性,2022年的《静流》改编自当代散文《我们与父亲》(发表于《散文》2022年12期,作者李丽娟),两者都是当代青年作家的散文作品,由此是否可以推断出浙江卷文学文本取材的一大特色:看重文本自身的质量尤其是对于考生的适切性,而不刻意追求选用经典作家经典作品。
浙江卷的取材特色,还有一点值得重视,各地高考卷文学文本取材主色调是散文,小说似乎只是点缀,而浙江卷从2022年至今年的5份试卷中选外国小说的有3份,这跟浙江的新课程设置选修1A中有《外国小说欣赏》模块不无关系,所以,当今年试卷上出现散文时,有人就用“再一次告别外国小说”来形容,现在来看,小说和散文交替出现,即使不是有意识“拨正”阅读指向,也至少丰富了阅读文类,拓展了阅读空间,导向性是客观的,也是很积极的。
今年的“设题不落俗套”,着力“引导考生深入解读内容和意蕴”,难度系数在0.70——0.75之间。去年我省高考文学类文本5个小题,加上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0题,分值为23分,平均得分才12.43分,难度系数0.54。两相比照,今年浙江现代文阅读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解析】题干规定了分析的对象(“细节”)和分析的要求(简明扼要),至于分析“细节”的什么,则需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一般来说,应该分析出:(1)该细节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通过什么途径),指明表现手法的具体名称和涉及的相关语句;(2)表现了什么及达到怎样的效果。第三段中写抓药细节,用的是一连串动词,笔墨简练,不加烘托,却真切地再现了作者“注意到”的当时的场景,用“白描”来概括是最恰当的。瞟、抓、称、添、减等细节(动词)主要表现人物的“麻利”,“写了几个字之后”还“交代几句”,则能反映她们的耐心、细致、负责。阅卷时 “评分标准”有所放宽,答题要点(1)中“白描”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代之也可以得分。要点(2)不作要求。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解析】“用意”大致等于写作意图,需要通过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来把握。由“朱砂、雄黄”引发的联想涉及国画史上的经典画家及其作品、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故阅卷时把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修正为“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些都能给人带来“亲切感”。“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愉悦。展开联想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写作内容的手段,答出这一点自然可以得分,至于答深化内容、开启下文等也有一定道理,亦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白这“较多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首先)是甘甜之草;(再加上)“我”与这甘草,是家门;(还)可以替代水果糖来享受甜味;(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明乎此,方可揣摩作者的意图。作者甘典江自己对此题也作了解答,他说“在某种意义上,甘草成了我童年最难以忘怀的味道及意象”,似比参考答案(3)(4)点的概括更有文学味。
【参考答案】(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解析】“赏析”是在“理解”基础上作进一步鉴赏分析,两者能力层次有高下,但解题的基本路数还是一致的,都应该涉及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画线句采用了排比、比喻(或类比)的修辞手段,具有艺术感染力。表达的内容一个从“面”上讲,万物都可入药;一个从“点”上强调“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泛指,假如理解为母亲和我也通。阅卷时把答题要点的(2)(3)两点合在一起评分。
【参考答案】(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突出了命题人对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中读者这一维的重视,但读者也得尊重作者和文本,这三者是可以统一的。具体到这一题,你对这句话的任何理解(从理论上说,你的理解是可以无限的)都得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在作者眼里,母爱跟中药是一体的,都能“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为此,他感念母亲的恩德。这句话出现在文末,出现这个位置的语句在全文会起什么作用?对此也应该有所考虑。阅卷时答题要点(2)(3)合在一起评。
【参考答案】(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4. 李丽娟的《静流》这篇文章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己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间巷烟火的不易。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他走后说出来的。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何煊在2023-06-25 10:32:4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yixs/395060.html


上一篇:侦探推理小说推荐贴吧
下一篇:徐暖小说在线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