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小说阅读
❶ 找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或《沃许》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A%BC%E6%B2%99%E9%BE%99%2C%E6%8A%BC%E6%B2%99%E9%BE%99&restype=-1&id=10000000&ty=0
《押沙龙,押沙龙》下载点。在线阅读找不到,应该没有。
《沃许》电子版都没有,也当然没有在线阅读了。找不到。
http://search.gougou.com/search?search=%E5%A8%81%E5%BB%89%20%E7%A6%8F%E5%85%8B%E7%BA%B3&id=0
威廉·福克纳其他作品。
❷ 世界有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和著作。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侦探小说女王”。
作品
《神秘的第三者》 《玛普尔小姐的探案》 《蒙面女人》 《侦探十二奇案 》《惊险的浪漫》金色的机遇 《死亡之犬》 《外国学舍谋杀案 》《黑麦奇案》《孤岛奇案 》《 命运之门》《第三个女郎》《过量死亡》《谋杀启事》《H庄园的一次午餐 》 《葬礼之后》《四大魔头》《大西洋案件》《哑证人 》 《复仇女神》《高尔夫球场的疑云》 《涨潮时节》 《校园疑云》《 人性记录》《寓所迷案》《 命案目睹记》《白马酒店 》《死亡终局》《死亡约会 》《暗藏杀机》 《伯特伦旅馆之谜 》等
2.艾勒里·奎恩,即费雷德累·达奈与曼里德·李合作的笔名。
作品
《罗马帽子之谜》《希腊棺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中国橘子之谜》《埃及十字架之谜》《荷兰鞋之谜》 等
3.约翰·狄克逊·卡尔,美国籍作家。是“本格派”推理小说中最擅长“密室推理”的小说家,世人推崇他为“密室大师”。
作品
《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亡灵出没在古城》(即《连续自杀事件》)、《女巫角》、《宝剑八》等。
4. G·K·切斯特顿
作品
《断剑》 《花园血案》 《狗的启示》 《天主的锤子》 《针尖》 《带翅膀的匕首》 《绿人村》 《强盗乐园》 《帷幕下的惨案》 《天下第一罪》 《书的风波》 《忏悔终生》 《通道里的男人》 《蓝宝石十字架》 《神秘的脚步声》 《伯爵生死之谜》 《撒拉丁王子的罪孽》 《神秘的死亡》 《圈套》《快饮者》 《凯撒头像》《离奇的情杀》 《三重谋杀》等
5.江户川乱步(1894——1965),日本文坛上被誉为“侦探推理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情节扑朔迷离,悬念强烈,既充满妖异、诡谲的气氛,又有着合情合理的推理判断,既以荒诞、幻想的浪漫为创作主调,又能深刻地把握人物的心理。1923年发表处女作《两分铜币》,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创始人。
作品
《D坡杀人案》《心理测试》《人间椅子》、《黄金假面人》《侍人幻戏》、《透明怪人》《月亮手套》《黑手帮》《凶器》《人豹》 《暗室》、《妖怪博士》《地狱的滑稽大师》《女妖》《恶魔》 《怪指纹》《白发鬼》等。
6.夏树静子,原名出光静子,笔名五十岚静子。大学期间,即获日本“江户川乱步候补奖。1969年,《天使消失》再次获得“江户川乱步候补奖”。1973年3月,《蒸发》获第26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享有“社会派推理小说女旗手”的称号。
作品
《W的悲剧》《M的悲剧》《C的悲剧》 《光之崖》《丧失》《雾冰》 《来自悬崖的呼叫》《伊吹山庄凶案》 《同班同学》《蒸发》《变性者的隐私》等。
拓展
推理小说,一种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的小说,通常以侦探事件为主题(侦探小说),亦有部份以其他事件为主要剧情走向,如找寻失物或解开奇异事件的谜底等,通常讲述主角以敏锐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解决事件。犯罪小说、神秘小说与推理小说有密切的关系。推理小说由于其离奇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而备受大众的喜爱。
相关简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得到发展;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风行,居世界首位。推理小说这个名称,也是在日本首先起用的。它的内容大体与侦探小说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它注意科学的逻辑推理,运用推理手段拨开疑云迷雾,揭示案情和破案过程。优秀的推理小说,不仅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精到准确的判断使人佩服;不仅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而且得到思想方法上的启发。但推理小说大多涉及神秘主义和杀人场面,并非适合全年龄层次的人阅读。美国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曼弗雷德·B·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活着时的笔名)的《希腊棺材之谜》,日本松本清张的《奇怪的被告》等,就是推理小说。
❸ 谁知道福克纳小说<去了.摩西>在线阅读的网址
莫泊三朋友,你好。很抱歉。我在网络上并没有找到福克纳的名作《去吧,摩西》的在线阅地址。我想请问你是否和我一样都是威廉.福克纳作品的爱好者呢?如果是的话,那你我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音”了。他的《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写的多么棒啊。(当然,这并不代表福克纳的其他作品写的不好。我现在正在读他的《八月之光》。感觉头晕。)人物刻画的是那么出色。(例如《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明、杰生;《我弥留之际》中的安斯.本德仑、达尔.本德仑......)
我建议你还是去新华书店买一本吧。(因为他的书在一般的书店里不容易找到)我印象中《去吧,摩西》好像是25元左右人民的币一本。如果你真的要购买的话,我推荐你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那个版本。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失望,因为虽然没有《去吧,摩西》的在线阅读地址,但我还是找到了一些威廉.福克纳和《去吧,摩西》的相关资料,希望这些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以下是福克纳名作《去吧,摩西》的相关资料:
《去吧,摩西》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以下则是威廉.福克纳的相关资料: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惟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着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个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在当年南部邦联军内任上校,修建过一条铁路,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弃绝不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著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羡艳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一般认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写作生涯早期,一位编辑错将他的名字拼为“Faulkner”,福克纳本人也决定将错就错使用下去。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 Gambit),主角为律师加文·施蒂芬斯(Gavin Stevens,也出现在福克纳其他一些小说内),对约克纳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他在牛津(密西西比州)的故居也改成了博物馆,由密西西比大学管理。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To Have and Have Not)改编电影剧本,导演都是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福克纳和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卡彭特还有一段恋情。
他也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就会持续很久。而且经常躺在床上喝,还要家人带酒来陪他。有一则趣闻这样描绘:1949年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准备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当天,他侄子也拿酒来拜访,庆祝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大获全胜。虽然当时醉得神志不清,福克纳还是将这两件事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意识到家人是在骗他,改动了去瑞典的日期,为的就是怕他在领奖的时候还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后,他还是一直喝到了真正启程为止。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的小说泄露他一生努力掩饰的一切:他把分裂和痛苦的肇始与势不两立的父母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押沙龙,押沙龙》中罗莎克尔·德菲尔德小姐在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生存之间进退两难,发现自己的童年还没领略就消失了的悲剧,其中有福克纳的痛苦的影子。福克纳和埃斯特尔青梅竹马,“小情人”的关系持续多年。但是因为他是一个没出息的父亲生下的不成器的儿子,他看来是个无望的求婚者。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俩的结合,认为他无固定职业,无前途可言,没有资格谈婚论嫁。眼看着埃斯特尔与人订婚,“他的世界破碎了。”个人世界的崩溃,外在世界也在濒临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统治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和平、繁荣和进步濒临末日。也许自己能在世界的崩溃中有所作为?他梦想实现曾祖父那样的荣耀,他决心当飞行员。他找到兵站,但被退了回来。人家嫌他身材矮小,体质羸弱。他接连遭受到情人、亲人和家乡征兵站的抛弃,无法在牛津再呆下去了。他踏上了去纽黑文的英国征兵站的征程。到那儿,他编造身份、伪造文件作为英国人威廉·福克纳被接收了,受训当皇家空军飞行员。他练习柔软体操、急行军、学习航空和飞行原理。眼看就要驾机参战了,孰料战争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了。
他于12月初回到牛津,没有受伤、没有奖励、和表扬。失恋加上英雄无用武之地,福克纳体味了自己命运的多舛。
碌碌无为的生命,虽然让他一事无成,但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福克纳独坐书房时,默然眺望窗外,在日渐消失又日渐兴起的世界中,他既看到荣华富贵,也看到残酷无情:为了让地上长出可供牟利的东西来,可以不惜奴役一个民族、毁坏一片原野。他看到了庸俗、卑鄙、不择手段和旺盛的精力。他更看到自己:一个羞怯的苦恼的人,疑虑、恐惧、担忧,失落感和黑暗感步步逼近,对种种生活问题一筹莫展。若要想在今后一生中保持自尊,必须有所作为,他对自己说。这时,他的内心涌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冲动,创造的冲动和破坏的冲动,他回忆,同时进行审判、剖析。这种双重性日渐成为他处理经历和往事的惯用方式和特征。他通过想象和模仿的策略,从伟大的祖先身上吸取精神动力的题材。成年以后,他屡次想起那些讲到曾祖父的故事,常常激动不已。他的曾祖父成了他生活中的伟大人物,精神向导。像曾祖父那样成就军功是不可能了,这时对他来说,小时候“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响彻耳根。活在世上,只有写作,写虚构小说,才能驾驭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才能超脱困惑、跨出死胡同、走向宁谧的天地。对于他来说,只有另一个世界足以成为这一个世界的治疗。他决定把天才全部贡献给艺术。
他醉心于过去,忠实于想象。他害怕时光无情流逝,害怕女孩变成女人。福克纳把自己的生存环境渲染成浪漫气息浓郁的世纪末。福克纳创造了从愤怒困惑地说话的老是向后看的幽灵昆丁,到不怒不悲、甚至毫不留恋地接受“文化变迁”的拉克里夫。福克纳发现,人生具有亦悲亦喜的双重性:明知人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无法向时光报复的悲剧性;人虽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可以尽情地享用时光的喜剧性。福克纳内心分裂深重,他害怕死于分崩离析,这使他对艺术的依赖逐日加重。他始终有一种恐惧,恐惧有一天不仅创作的狂喜会消失,连创作的欲望以及值得一写的内容都会消失。这种恐惧只有当他的目光被老作家安德森引导到自己的故乡上才戛然而止。“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活得多长,一辈子也写不完。”一个个人物、家族和社会开始在想象中繁殖,场面和情节开始衍生,想象力疯狂地从一种可能飞到另一种可能,不断地涌现新发现,像开掘一个金矿。
福克纳不停地写作,不断有作品发表,却永远挣不到足够的钱。已经写出了《喧嚣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小说的福克纳,并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名声和金钱。福克纳渴望成功,但贫困和默默无闻的生活长期磨练着他。他要一次次的通过写他非写不可的东西来谋求生存。福克纳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命运。他发现自己的命运将是不断地写书。这样的命运意味着,他要创作——要侍奉心中的一个梦和一团火:
❹ 阅读短文《一朵玫瑰花》的短文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感人之处在哪里?请找出来,试谈谈阅读感受(3分)
句子或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本文的结尾有何深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朵玫瑰花。
2、略。
3、提醒人们多关心自己的母亲,不要等要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2是根据个人体会去回答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我个人选择:“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这句是文章的高潮之处,故事的转折点,与上文相呼应,升华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诠释了爱的含义,孝的真谛。
❺ 福克纳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主要作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
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是继《喧哗与骚动》之后又一部意识流小说杰作。母亲艾迪原本是杰斐逊镇的教师,嫁给农民安斯·本德仑后郁郁寡欢,后与巡回牧师有染,生下私生子朱厄尔,从此与周遭环境更是格格不入。艾迪弥留之际,要求丈夫和孩子们把她的遗体送回小镇安葬,对于艾迪而言,这是表示对于丈夫和环境的最
后轻蔑;而对于安斯和孩子们来说,完成她的遗愿既是对死者的敬重,也不无驱鬼的迷信,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个人利益。扶柩回乡的一路上,天灾人祸、磨难重重:大儿子被车压断了腿、成了终身残废;私生子在一次火灾中被严重烧伤;另一个智力不全的儿子因纵火烧棺而被送进疯人院;女儿为了搞到堕胎药而被药房伙计诱奸;拉车的牲畜也被洪水冲走。40英里的道路居然颠簸了6天,已经发臭的尸体终于到达目的地后,这个家庭顿时星散,只有心思单纯的一家之长安斯如愿以偿地借钱买了一副假牙,并带着新欢踏上回家之路。《我弥留之际》是一出黑色的、残酷的喜剧,尸体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而死亡是小说的中心主题。它不仅反映了本德仑一家的无能和不幸,也曲折地传达出一种普遍的没落情绪,所以,小说不仅是描写农妇艾迪的弥留之际,也描写了整个南方的弥留之际。这部作品结构新颖,全书59节,每节是一个人物的意识流。叙述者共有15位,除了本德仑家的7名成员外,还有他们的邻居、偶遇的旅客和相关人士。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发表感想和追溯往事,各节之间相互呼应,而艾迪弥留之际的意识流是作品的核心部分,起到解释和连缀的作用。语言采用南方农民的鲜活口语,却又人人不同、富于个性。其技巧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圣堂》
《圣堂》是福克纳第一部获得大量读者的小说。波普艾尔出身低微,身材瘦小且性无能,代偿心理使他变得极为凶残,长大后成为匪徒首领,绰号“金鱼眼”。他对法官之女、天真的大学生谭波尔施暴,并把她送入一家妓院。霍拉斯律师为了将谭波尔救出火坑,做了许多取证工作。但是在法庭上,谭波尔内心失衡,竟作了伪证,使得波普艾尔逃脱法网。后来,因为涉嫌谋杀警察,波普艾尔再度被捕,虽然他在此案中是无辜的,但因没有不在场的证据,最后被判处绞刑。波普艾尔始终以倨傲的态度对待法庭,几乎没有为自己辩护。《圣堂》揭示了南方法律界“圣堂”的腐败、社会的暴力与罪恶、以及人性的失衡。金鱼眼作恶多端,却能逃脱法律的惩罚,最后因为没有犯下的罪行而被处死,体现出法律的荒诞。全书描写了9次谋杀、1次私刑、1次枪决,折射的是暴力充斥、罪恶横行的社会现实。谭波尔深陷泥沼,同流合污,为仇人作伪证,丧失了基本的正义感,展现的是人性的沦落。尽管小说运用了通俗侦探小说的模式,亦不乏自然主义的描写,但是从主题和表现力度来看,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八月之光》
《八月之光》是一部具有多重主题的作品,包括两条情节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性故事。这个姓名与耶稣基督近似的孤儿,是一个中产阶级白人小姐与墨西哥流浪艺人的
私生子,母亲分娩时去世,父亲被深具种族主义偏见的外祖父枪杀。乔出生后不久便被外祖父遗弃在一所白人孤儿院。5岁时,因窥见保育员的隐私,被保育员诬告有黑人血统,从此被赶出孤儿院。虽然乔的外表与白人无异,但他背负着血统的十字架,因此他的行动“既不像一个白人也不像一个黑人”,与社会相疏离。33岁时,乔流浪到杰斐逊镇当短工,结识了白人女性乔安娜,二人由相爱而同居。但是,当乔告诉乔安娜自己有黑人血统时,乔安娜提出结束关系。愤怒中乔杀了乔安娜,数天后,乔投案自首,主动接受白人对他的私刑处决。通过乔的命运,作品揭露了黑人在美国南方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批判了种族主义,并体现出对文化偏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思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莱娜·格鲁夫的喜剧性故事。农村姑娘莱娜天真纯洁、信仰虔诚,从阿拉巴马州来杰斐逊镇找寻情人。已经有孕在身的莱娜坚信情人会负责地与自己结婚,没想到事与愿违。幸亏遇到好心的工头拜伦·本奇,在他的帮助下,莱娜生下孩子,最后二人幸福地结合。通过莱娜的故事,反映了作者返朴归真的思想追求。
《押沙龙!押沙龙!》
《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他特别为小说配了大事记、家谱和约克纳帕塔法县地图。书名取自《圣经》,本是大卫王对阴谋篡位被杀身死的爱子押沙龙发出的哀叹,福克纳借此表达父子反目、兄弟阋墙、命运不可违的悲剧主题。主人
公托马斯·塞德潘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白人家庭,少时立志要跻身贵族阶层。他依靠钢铁般的意志,终于成为西印度群岛的庄园主。就在功成名就之际,却发现妻子有黑人血统。于是他遗弃了妻儿,带着一群黑人奴隶前往密西西比,以图东山再起。很快他在约克纳帕塔法发迹,建成庄园“塞德潘百里地”,同时娶富商之女为妻,生下儿子亨利和女儿朱迪丝。南北战争期间,前妻之子查尔斯·邦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迪丝,亨利为了避免丑事发生,杀死了异母兄长。从战争中归来的托马斯·塞德潘试图重振家业,但终告失败,于是开始酗酒,并与穷白人琼斯的外孙女发生关系。愤怒的琼斯杀死了塞德潘。一度辉煌的大庄园迅速衰败。多年以后,流浪在外的亨利悄然回来,不久,一场大火将“塞德潘百里地”化为灰烬。作品通过托马斯·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展现19世纪美国南方数代人的遭际与悲欢,揭示南方种植园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这部小说结构奇特,并非按照编年史顺序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而是打乱时序,通过几位叙述人的有限视角,使读者逐步拼接故事、辨别真伪。这种多层次的叙述,使故事保留了一定的空白点,同时具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篇作品。在这个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美国南方贵族阶级日趋没落的衰亡历史,作品充满了荒诞、怪异的气氛,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恐怖、疑惑的迷宫,随着作者对令人不可捉摸的小说主人公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揭示,渐渐地得到一点思维的线索,到最后情节急转直下,人物的形象才豁然明朗,从这一点上来说,小说作为“约克纳帕塌法世系”的组成部分,正体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思想和格调。
影响
福克纳逝世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对他的研究本身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各国不断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有些地区(特别是拉美)的作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他的影响。福克纳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经典作家,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同时又是个现代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写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人如何追求、保持自己的“人性”;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受扭曲与异化的问题。评论家还认为,福克纳是挖掘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高手。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还根据自己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更深层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认知生活的独特眼光。并根据这种独特的眼光,相应地创造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小说技法,帮助他充分表现出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创作上,福克纳也堪称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能提供多种风格的艺术珍品。
30年代,中国对福克纳有过零星的介绍与评论,真正的译介与研究始于80年代。这以后有了福克纳一些代表作品的中译本出版,与此同时,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❻ 有没有人知道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个名叫:tomorrow的作品或者名叫tommow的一个章
减肥也好久没见你每一天
❼ 求三本书
福克纳在小说《野棕榈》中写到一个濒临绝望的男人。他身陷囹圄,面对的是漫长的十年刑期,深爱的女人也因流产而死,万念俱灰中,有人给他送来毒药,但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他想用保留残生而达到延长对妻子的爱情。福克纳写道:“……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我至今还被这个故事感动着,确实是值得一看的小说
以下则是威廉.福克纳的相关资料: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惟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着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个很有名的历史人物,在当年南部邦联军内任上校,修建过一条铁路,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弃绝不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著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羡艳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一般认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写作生涯早期,一位编辑错将他的名字拼为“Faulkner”,福克纳本人也决定将错就错使用下去。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 Gambit),主角为律师加文·施蒂芬斯(Gavin Stevens,也出现在福克纳其他一些小说内),对约克纳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都设在这个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 County)中,原型是他故乡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作品的标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虚构地点之一。他在牛津(密西西比州)的故居也改成了博物馆,由密西西比大学管理。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To Have and Have Not)改编电影剧本,导演都是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福克纳和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卡彭特还有一段恋情。
他也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就会持续很久。而且经常躺在床上喝,还要家人带酒来陪他。有一则趣闻这样描绘:1949年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准备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当天,他侄子也拿酒来拜访,庆祝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大获全胜。虽然当时醉得神志不清,福克纳还是将这两件事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意识到家人是在骗他,改动了去瑞典的日期,为的就是怕他在领奖的时候还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后,他还是一直喝到了真正启程为止。
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的小说泄露他一生努力掩饰的一切:他把分裂和痛苦的肇始与势不两立的父母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押沙龙,押沙龙》中罗莎克尔·德菲尔德小姐在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生存之间进退两难,发现自己的童年还没领略就消失了的悲剧,其中有福克纳的痛苦的影子。福克纳和埃斯特尔青梅竹马,“小情人”的关系持续多年。但是因为他是一个没出息的父亲生下的不成器的儿子,他看来是个无望的求婚者。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俩的结合,认为他无固定职业,无前途可言,没有资格谈婚论嫁。眼看着埃斯特尔与人订婚,“他的世界破碎了。”个人世界的崩溃,外在世界也在濒临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统治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和平、繁荣和进步濒临末日。也许自己能在世界的崩溃中有所作为?他梦想实现曾祖父那样的荣耀,他决心当飞行员。他找到兵站,但被退了回来。人家嫌他身材矮小,体质羸弱。他接连遭受到情人、亲人和家乡征兵站的抛弃,无法在牛津再呆下去了。他踏上了去纽黑文的英国征兵站的征程。到那儿,他编造身份、伪造文件作为英国人威廉·福克纳被接收了,受训当皇家空军飞行员。他练习柔软体操、急行军、学习航空和飞行原理。眼看就要驾机参战了,孰料战争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了。
他于12月初回到牛津,没有受伤、没有奖励、和表扬。失恋加上英雄无用武之地,福克纳体味了自己命运的多舛。
碌碌无为的生命,虽然让他一事无成,但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福克纳独坐书房时,默然眺望窗外,在日渐消失又日渐兴起的世界中,他既看到荣华富贵,也看到残酷无情:为了让地上长出可供牟利的东西来,可以不惜奴役一个民族、毁坏一片原野。他看到了庸俗、卑鄙、不择手段和旺盛的精力。他更看到自己:一个羞怯的苦恼的人,疑虑、恐惧、担忧,失落感和黑暗感步步逼近,对种种生活问题一筹莫展。若要想在今后一生中保持自尊,必须有所作为,他对自己说。这时,他的内心涌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冲动,创造的冲动和破坏的冲动,他回忆,同时进行审判、剖析。这种双重性日渐成为他处理经历和往事的惯用方式和特征。他通过想象和模仿的策略,从伟大的祖先身上吸取精神动力的题材。成年以后,他屡次想起那些讲到曾祖父的故事,常常激动不已。他的曾祖父成了他生活中的伟大人物,精神向导。像曾祖父那样成就军功是不可能了,这时对他来说,小时候“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响彻耳根。活在世上,只有写作,写虚构小说,才能驾驭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才能超脱困惑、跨出死胡同、走向宁谧的天地。对于他来说,只有另一个世界足以成为这一个世界的治疗。他决定把天才全部贡献给艺术。
他醉心于过去,忠实于想象。他害怕时光无情流逝,害怕女孩变成女人。福克纳把自己的生存环境渲染成浪漫气息浓郁的世纪末。福克纳创造了从愤怒困惑地说话的老是向后看的幽灵昆丁,到不怒不悲、甚至毫不留恋地接受“文化变迁”的拉克里夫。福克纳发现,人生具有亦悲亦喜的双重性:明知人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无法向时光报复的悲剧性;人虽被时光的洪流冲走,却可以尽情地享用时光的喜剧性。福克纳内心分裂深重,他害怕死于分崩离析,这使他对艺术的依赖逐日加重。他始终有一种恐惧,恐惧有一天不仅创作的狂喜会消失,连创作的欲望以及值得一写的内容都会消失。这种恐惧只有当他的目光被老作家安德森引导到自己的故乡上才戛然而止。“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活得多长,一辈子也写不完。”一个个人物、家族和社会开始在想象中繁殖,场面和情节开始衍生,想象力疯狂地从一种可能飞到另一种可能,不断地涌现新发现,像开掘一个金矿。
福克纳不停地写作,不断有作品发表,却永远挣不到足够的钱。已经写出了《喧嚣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小说的福克纳,并没有得到相匹配的名声和金钱。福克纳渴望成功,但贫困和默默无闻的生活长期磨练着他。他要一次次的通过写他非写不可的东西来谋求生存。福克纳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命运。他发现自己的命运将是不断地写书。这样的命运意味着,他要创作——要侍奉心中的一个梦和一团火:�我就这样创造了自己的宇宙。”许多评论家认定福克纳是个题材向后看,而风格和形式向前的作家。这一说法看似辩证深刻却与事实的本质不符。福克纳的小说发生在“南方”,但严格意义上,南方只是他的写作方法,因为他恰好是个南方人,他对南方熟悉,所以他需要南方为他服务。但是他没有必要恪守南方的历史事实,而是经想象把玩事实,把它们糅合、增删、修改,赋予其完全不同于任何事实状态的新貌,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面貌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对应的是福克纳的内心需求、内心真实。他创造着小说中的世界,又甘心让小说中的世界创造自己。写作对于福克纳来说是生命的需要、生命的组成部分。可以为自己写作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一天,我好像关上自己和所有出版商的地址、新书目录之间的闸门,对自己说,这下我可以写啦。”为自己写作意味着挖掘更多私密材料的自由,进一步回溯过去和深入内心。福克纳在《野棕榈》中创造了一个人物夏洛特·里登迈耶,取材于情人梅塔和海伦。福克纳用心中的画笔,把心上人的身世剪辑一番,去掉生日、结婚和工作等经历,把她画成一个胆怯、可爱的姑娘。福克纳小说中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改造。他小说中的历史,既包括过去,也包括现在和未来。他小说中的地方,即是南方也是北方,即是美国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地方。
1950年,福克纳终于出大名了,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功来了,有名有利了,他反而感觉空虚。这时他更加感到,他真正需要的是创作本身。多年来,他建立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即一直抱住自己虚构的世界不能松手。一旦对通向虚构世界的路和虚构世界的联系失去把握,他生活的信心便会动摇。出人头地固然比被人冷落好,但是,却不能给他持久地满足。写作中,总有一个个声音对他歌唱。就像写第一篇小说《坟墓里的旗帜》时,写吉本的声音呼唤出他最喜爱的凯蒂的形象。一个个的独特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把空荡荡的工作室变成热闹的王国,把生活中的寂寞和痛苦融化掉。什么也缓解不了福克纳写作的欲望,金钱、爱情、出名都不能。
他需要不断地扩大他的王国,把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写完一部书后,短暂的舒适、高兴和完成感,很快被空虚淹没。他的创作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也是拒绝毁灭的办法。《去吧,摩西》是他最后一部重要小说,他进一步探索了“荣誉、真理、怜悯、体贴和忍受悲痛不幸的能力”等他熟悉的题材,刻画了一个个努力奉行的人。
创作 福克纳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声音与疯狂》。
批评家普遍认为,从发表《喧哗与骚动》的1929年到出版《去吧,摩西》的1942年,这13年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全盛时期。《喧哗与骚动》与《沙多里斯》有类似之处,两本小说都反映了南方世家的没落。但《喧哗与骚动》已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追溯蓄奴制种植园制度的消极影响。《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又一力作,写农妇艾迪·本德仑弥留至死后10天之内的事。《八月之光》写一个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被不合理的社会法则支配,受到命运的播弄,终于悲惨地死去。《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几个人的叙述来表现庄园主汤马斯·塞德潘的兴衰史。该作品是福克纳创作中最具史诗色彩的一部。它跌宕多姿,有声有色,悲壮激越,从中可看到古希腊与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
《去吧,摩西》是一部系列小说,由7篇作品组成。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是一个庄园主家庭的末代子孙。小说一方面是麦卡斯林家的族长老卡洛瑟斯的两个支系(白人,包括女儿的后裔;以及黑白混血儿的后裔)的种种辛酸、痛苦的故事。另一方面是有关打猎的几篇故事。其中最长的一篇《熊》尤为杰出,是美国文学史上写打猎,写大森林的最优美的作品,充满神话色彩,饶有象征意味。
福克纳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圣殿》、《标塔》、《没有被征服的》、《野棕榈》、《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寓言》、《掠夺者》等。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也很重要。塑造了弗莱姆·斯诺普斯这个精明、狡狯、由原来的穷光蛋变成地方上银行家的形象,他是南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影响 福克纳逝世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对他的研究本身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各国不断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有些地区(特别是拉美)的作家的创作明显受到他的影响。福克纳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经典作家,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同时又是个现代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写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人如何追求、保持自己的“人性”;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受扭曲与异化的问题。评论家还认为,福克纳是挖掘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高手。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精神的。他还根据自己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更深层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认知生活的独特眼光。并根据这种独特的眼光,相应地创造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小说技法,帮助他充分表现出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创作上,福克纳也堪称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能提供多种风格的艺术珍品。
30年代,中国对福克纳有过零星的介绍与评论,真正的译介与研究始于80年代。这以后有了福克纳一些代表作品的中译本出版,与此同时,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❽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有哪些艺术特点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具有艺术手法的独创性与多样性,糅合了意识流技巧、时序倒错、多角度对位、神话模式四个方面。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但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蚋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福克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具有艺术手法的独创性与多样性,糅合了意识流技巧、时序倒错、多角度对位、神话模式四个方面。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以班吉为叙述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实验。白痴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中的意识流描写更为客观化,并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作为被排斥的边缘人。班吉的叙述是一种倾诉,本质上是一种对爱的吁求。它不但试图表达南方人郁积的情感,还体现出福克纳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班吉形象对福克蚋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
❾ 外国文学 普鲁斯特,乔伊斯与福克纳的意识流手法比较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 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似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
20世纪爱尔兰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 这部作品从1914年开始至1921年完成,前后历时8年,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网络全书。作品没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性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
美国大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其过渡性作品《萨托利斯》间世,开启了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先河。福克纳选取“约克纳帕塔法”这个虚构小镇上不同家族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一部部小说,表现出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半世纪间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迈克尔·米尔盖特语);《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裘·克里斯默斯挣扎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女儿凯蒂热情奔 放,与家庭难融。长大后不慎失身于一纨绔子弟,后因此导致婚姻悲剧,遭到遗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白痴,对姐姐充满依恋之情;凯蒂的哥哥昆丁对妹妹怀有乱伦的感情。觊蒂的失贞与出走,均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精神的唯一依靠,昆丁从小建立起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选择自杀之路。兄妹中只有杰生与时代节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对姐姐觊蒂嫉恨有加,寻找机会敲诈落难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个环境中,只有黑女仆迪尔西头脑清醒,能理性地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各个人物,同时通过她也反映出劳动者忍辱负重、善良的品性。
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