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阅读答案

白晓梅
白晓梅
发布于 阅读量 987
一本小说阅读答案

㈠ 多看一本书阅读答案

文章主要讲了:1.儿时被人打不敢还手2.同事借钱不还3.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少4.将“多看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作为座右铭。

㈡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㈢ 我要一本书阅读答案

我要一本书
罗蒙索诺夫是俄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里,十二岁时,就跟着父亲乘船出海打鱼。白天,他帮着父亲打鱼或者晒网;晚上,他躲在板棚里看书。
有一天,罗蒙索诺夫和他父亲出海捕鱼,忽然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船上的帆篷被吹落了。罗蒙索诺夫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很快地把吹落的帆篷扎牢,渔船这才恢复了平稳。狂风过去了,父亲走到他身边,拍拍儿子结实的肩膀,笑着说:“孩子,我要奖赏你的勇敢,给你买件鹿皮上衣。”
罗蒙索诺夫摇摇头说:“我不想要。”
父亲问他:“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我要一本书!”罗蒙索诺夫恳切地回答说。
“难道一件鹿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吗?”父亲惊奇地反问了他一句。
但是,罗蒙索诺夫仍然恳切地说:“爸爸,我想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比方,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海上的浪潮又是怎么回事?……”
他父亲和水手们听了都点点头,瞧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夸奖说:“这孩子真不错,有出息!”

1、故事发生的背景或主人公的家庭状况,2-7、遇险获奖后要书的故事,8、别人的评价

㈣ 有没有一本书涵盖了10年内所有的高考阅读理解真题

十年的高考题就太旧了,现在知识点变化多了,太旧的题反而不好。

推荐《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英语。高三会做基本的复习教材哦。

也可以去看看高三党在用什么。他们现在肯定狂练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很有参考价值。

专业建议,望采纳,谢谢。

㈤ 多看一本书 阅读答案

1、②
2、书读得太少了,才是真正的吃亏
3、提示:结合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后作答。
4、提示:写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㈥ 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答案

我觉得首先应该看图书类别和你看书的目的。
如果是哲学,我认为思考比阅读更重要,你完全可以为了一句话而合起书来想一整天。因为对于思想,你自己想到的和别人告诉你的不一样,你听来的那叫“了解”,你想到的那叫“体会”。而且这样更利于你找到与作者不一样的东西,不至于被作者牵着走,也有利于发觉你思维上的错误。
如果是诗歌,那你只管享受它的意境就够了。除非你是为了研究,那光读诗是不够的,还要找一些诗歌评论。
如果是小说,那当然是一目十行,因为小说大多是把一个中心放到他所创作的一个大环境中去的。所以,大环境是重点。当然,也有些小说,如鲁迅的就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加一些调侃讽刺,也可以注意一下。
至于散文,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有些有抒情,有些有哲学,还有些根本就是斜侃。看官自己决定吧。
总之,我要强调的是,你的读书目的是主要的。读一本书,不要老记着怎样把它读好,寻章摘句是古代腐儒干的事情,而要注意你想学到什么。不管一本书它说了什么,你的需要和它所包含的内容,这二者之间的公共部分才是这本书真正对于你的价值。

㈦ 想讨一本书 阅读答案

9、尴尬、难看10、物质富裕:
1、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2、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
3、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

精神贫穷:
1、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
2、方先生购买有名气的书,只不过是用来作摆设,衬托自己的身份,并不是真正的爱书。还有两题不知道

㈧ 想讨一本书阅读答案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通过对______ 和______ 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
书 讨书(或乞书、要书) 买书(购书)
2.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从文章后一情节中的 ______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 ______的人;从______ 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______ 的人。
拍、扔 财大气粗,没有修养(只填“粗野”、“粗俗”亦可) “我才懒得选”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 不爱读书(填“不学无术”、“虚荣心极强”、“精神贫乏”等亦可)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组并分析其作用。
答: 一组:方先生与乞丐的对比。方先生有别墅,可没有一本书,说明他不爱读书,这与乞丐想读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精神乞丐,一个是物质乞丐,这一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氓灭。(或:这一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地揭示了不读书者的可悲。)
二组:申女士的言行与方先生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先生见到乞丐以调侃的语气说话,粗俗傲慢;而申女士对乞丐是“和颜悦色”地说,礼貌诚恳。这一鲜明对比,突出了申女士“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彬彬有礼、知书达理的形象,衬托出方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粗俗鄙薄的人。
三组:方先生整个别墅没有一本书与申女士随身携带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鲜明对比,衬托出方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不爱读书的人。
4.你怎样理解申女士“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
答: 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用书装点门面,是对书的糟蹋。书应该属于那些热爱书、热爱知识,把书视为“有灵魂的生命”的人。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的理解。
答: 我觉得书是有灵魂的生命。我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面对一次次挫折,仍执著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让我震动。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使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6.请写两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甘共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 谢觉哉
这样可以么?

㈨ 小小说阅读训练一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㈩ 求一篇小说阅读试题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白晓梅在2023-06-25 10:28:24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uanhuan/355360.html


上一篇:小说明英烈阅读百度
下一篇:男女动作小说在线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