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
⑴ 关于中国历史的小说
《中国古典历史小说精品》图书目录
《历代兴衰演义》
第1回 盘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第2回 至三皇传多氏渐剖乾坤
第3回 五帝起亶聪明创制立法
第4回 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
第5回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世
第6回 殷汤氏三十世六百余春
第7回 成周氏至平王迁都洛邑
第8回 齐桓公晋重耳五霸称尊
第9回 简王后至灵王时生孔子
第10回 李老子释迦氏说法谈经
第11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第12回 九州中诸列国并入强秦
第13回 秦无道四十年止传二世
第14回 六国人并楚汉起义争衡
第15回 汉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第16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国鸩君
第17回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三帝
第18回 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
第19回 三国志乱纷纷五十余载
第20回 汉归曹吴入晋取次销沉
第21回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
第22回 走江东承旧统百岁云奔
第23回 宋齐梁传陈国俱都江左
第24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
第25回 周并齐隋篡周平陈一统
第26回 四十年弹指过海内风尘
第27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第28回 三百年捱不到祸乱相寻
第29回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
第30回 晋灭唐汉继晋郭氏周承
第31回 宋太祖统中原未能混一
第32回 西北边辽金夏不住相争
第33回 康王构仗名将偏安半壁
第34回 三百年元世祖一鼓而吞
第35回 蒙古氏九十春群雄并起
第36回 壬辰年明太祖应运龙兴
第37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第38回 李自成犯京邑社稷摧崩
第39回 天付与大清朝升平万岁
第40回 混乾坤归一统海晏河清
第41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第42回 洪杨起据金陵南北构兵
第43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
第44回 十八载灭洪杨四海安宁
第45回 庚子年拳会起迁都陕地
第46回 灭拳会订和约太后回銮
第47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
第48回 清宣统逊帝位民国成立
第49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第50回 沪宁站宋教仁中弹亡身
第51回 摧残国民党宁赣双独立
第52回 欧事风云日人乘间要求
第53回 袁世凯称帝唐都督誓师
第54回 袁项城殡天段祺瑞组阁
第55回 督军团要挟黎总统失权
第56回 猛张勋复辟冯总统就任
第57回 任私人遭物议李纯自戕
第58回 为选举曹吴联军败雨帅
第59回 奉直失睦张吴再决雌雄
第60回 吴佩孚失机退驻鸡公山
东周列国演义
第一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
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
第六回 卫石蜡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翠献谄贼隐公
第八回 立新君华督行赂 败戎兵郑忽辞婚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 郑祭足被胁立庶
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搏兵 郑祭足杀婿逐主
第十二回 卫宣公筑台纳媳 高渠弥乘间易君
第十三回 鲁桓公夫妇如齐 郑子直君臣为戮
第十四回 卫侯朔抗王入国 齐襄公出猎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计杀无知 鲁庄公乾时大战
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 战长勺曹刿败齐
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 楚王杯酒虏息妫
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
第十九回 擒傅暇厉公复国 杀子颓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两定鲁君 齐皇子独对委蛇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
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认妻 获陈宝穆公证梦
第二十七回 骊姬巧计杀申生 献公临终嘱荀息
第二十八回 里克两弑孤主 穆公一平晋乱
第二十九回 晋惠公大诛群臣 管夷吾病榻论相
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
第三十一回 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群公子大闹朝堂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
第三十五回 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嬴重婚公子
第三十六回 晋吕却夜焚公宫 秦穆公再平晋乱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第四十回 先轸诡谋激子玉 晋楚城濮大交兵
……
……
还有
两汉演义
隋唐演义
兴唐传
秦王逸史
飞龙全传
大明传奇
薛家将(上、下)
杨家将
岳家将
五虎将(上、下)
另外有
《历朝通俗演义》,又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作者为蔡东藩(1877年—1945年),他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以10年的时间,阅读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数千余卷,先后完成了清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民国史演义、宋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两晋史演义,前汉史演义(含秦朝)和后汉史演义共11部作品(以上按写作顺序),共1040回,约600余万字,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1920年),凡2166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清乾隆 吕抚撰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⑵ 推荐一些好看的中国历史小说,要关于中国古代史的
您可以试读《五代末年风云录》,情节流畅,无废话,内容铁血而不乏儿女情长,堪称爽文,望您采纳,谢谢!
⑶ 我想找类似“明朝那些事”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要全的!
我就推荐《大秦帝国》吧,介绍了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文笔不错,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部分史实还是可以的,还有同名的电视剧。
还有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三部曲,文笔也不错,只是有些情节不是真实历史,也有同名电视剧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但估计可能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和评价,不知你喜不喜欢
至于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各个朝代这些事儿的系列小说都是仿造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水平良莠不齐,关键是有些历史问题是错的,个人就不推荐了,至于你说的秦朝那些事儿应该是只更了一部分,未完结。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⑷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4)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2、《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
3、《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⑸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是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1、《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3、《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4、《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红楼梦》还是一部网络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⑹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都有哪些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着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着《归潜志》、诗人元好问着《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着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着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着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赵翼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记》
白寿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中国通史》
余秋雨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
刘庭华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⑺ 中国古典历史小说有哪些
个人意见: 中国十大名著:1:三国演义 2:西游记 3:水浒传 4:红楼版梦 5:封神演义 6:隋唐演义 7:三十六计 8:孙子兵法权 9:聊斋志异 10:史记
⑻ 中国古代小说介绍过来
明、清
明清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突出代表.明清小说的繁荣,是以优秀长篇章回小说的高度成就为代表.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施耐庵)
--《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
--《水浒后传》,《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吴承恩)-《封神演义》,《西游补》
《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来反映世态人情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开始由历史题材向描写现实人生转变.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成熟的讽刺艺术杰作,直接影响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明清及近代文学--明清小说
短篇小说的发展
白话短篇小说:明代 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编著的"二拍"
《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文言短篇小说:主要著作有《剪灯新话》,《虞初新志》
清中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标志我国文言小说最高成就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⑼ 求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
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说呼全传,
⑽ 有没有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事件的小说
最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
其次是《历朝通俗演义》(这个很全的)
最版后就是关于这些朝代的一权些单独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人物传记,张居正(推荐)、一代圣人王阳明,现代小说,明朝那些事等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