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野中网络文学的包容性发展

叶明
叶明
发布于 阅读量 304
大众文化视野中网络文学的包容性发展

网络文学,最重要也最需强调的是它那种为大众日常生活所自然依赖的大众文化属性和特质。网络文学的文化魅力来自它的网络文化属性,而这种属性是多种文化特性和技术特性复合的产物,因此这种特性是多重的。有了这种多重属性,才有了网络文学,它基于建立在特定网络上的诸多特点,如虚拟性、传播性、交互性、交换性、市民性、自发性、个人性、动态性、公共性、下载性、修改性、即时性和综合性等。由于这些特点,才有了网络文学纷繁复杂的形态。比如交换性就是网络文学的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也体现了网络文学中文学、文化、技术、愉悦和商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换关系。

确认了网络文学的这种基本属性之后,我们更多需要看到它由于文化技术复合所构成的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特质,以及这种大众文化的多元属性和多元化的潮流嬗变状态。这种多元状态不仅仅是指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上的多元性,还应该包括所谓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文学即传统文学(或纸介文学、印刷文学)的共存相生、融合互补的相对关系,以及所谓赛博空间、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物理空间的复杂交互对应关系。以娱乐、休闲、游戏为目的的轻松愉快诉诸感官享受,和思考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反映民生疾苦与人生命运、倡导民族文化精神的写作路线,显然是不同的网络文学指向,也是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的不同构成。只是网络文学的大部分属于将偏于感官享受的审美文化因素更多地渗透于消费文化之中,将精英主义和高雅艺术的审美文化变成生活化的泛审美或审美的泛化及俗化的文化类型。

因此,网络文学并不是一种完全绝对的文化存在,在此前非网络文学那里能够看到的一切,在网络文学那里几乎都能看得到,说网络文学包容了传统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形态,也不是不可以:

一、网络文学的活力或生命力、影响力,在很大意义上来自传统文学的魅力与文化积淀。二、多元状态的网络文学和多元状态的传统文学,价值指向多有重合,只不过在表现形态上以平均程度而论,一个张扬喧嚣,一个更加内敛含蓄。三、从理论上和能力上讲,所有传统文学都可放在网络上。四、网络文学在商品商业属性和精神愉悦属性两方面都极为突出,有时候二者同时突出,而有时后者压倒前者,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学有所不同,传统文学如同网络文学那么极端彰显特性的案例要少得多。五、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处于同一生活潮流和文化潮流之中,生活与文化的同质化和多元化同时在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发生作用,致使它们也在发生同质化和多元化。六、二者界限非常模糊含混。我们一般不会把网络文学严格界定为网络上写作、网络上传播、互动和接受以及包括超文本、互动式实验形态的文学作品或文化制作产品,虽然理论上可以这样进行狭义界定。从二者都能网络存在和作品形态两个方面来说,它们很难割裂。

所以,从同属文学以及文学的包容性意义上,二者可以放在一起观察。当然,应该是网络文学包容传统文学,和我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恰好相反。在文化上、经济上、消费上、生产上、技术上、时尚潮流上,莫不如此。我认为,文学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管理层面和战略决策布局,对此都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认识,都应当很好地把握这个总趋势。我们一直在寻找文学的根。文学的根既在小众,也在大众;既在小众文化,也在大众文化;但是,它归根结底在大众,在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的把握,最根本的文化脉流就在于此。

当前的网络文学,大大推进了文学和文化、读者和作者、传媒和受众之间的高度结合的趋势。越过广播、影视的传媒空间,互联网以其影响最大受众的先进多媒体、超文本技术和交互文化优势,带来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先天地带有浓重的后现代的文化和技术色彩。享乐狂欢趋附、反中心思想、反本质主义观念、怀疑叛逆心理和反权威话语,又和反官僚特权、反腐败和追求平等自由尊严幸福理想的民本民生的民间人本情绪杂糅在一起,其精神核心还是人文精神。由此在21世纪的时代历史的羊皮纸上留下带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文化的印迹。

比起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自有其不可比拟的狂欢化、心灵化和自由化的表现优势。网络文学完全大众化,网络文化完全日常化,这样的文学和文化既是大众对于现实的逃避和超离,又是对于现实的呼吸和拥抱。不过从其类型文学的生存形态来看,它还是有着一种宏观的内部的生态平衡。匿名的便利、无我的方式和虚拟的世界,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学的虚构的自由度,发散出真我的生命呐喊和情绪的张扬力度,在自我构筑的自由平等和有乐独享有福共享的互联网世界驰骋飞翔,那种驰骋飞翔的姿态既是极乐又是彻痛;同时,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相当大的作品数量比例上,保持着通过抒发自我来紧紧拥抱着脚下的大地的姿态。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空间有一个好处,就是大众有时候等于自我,公共和隐私融合一体,刹那间打碎了旧世界的枷锁、传统观念的规范和权力话语的紧箍咒,而且挥洒比特的时候不需要苦思冥想于灵韵的诞生,但是假如我们以为诸如草民或小资的人性表现和人文关怀,会消弭于网络小说的字里行间或胡言乱语,那么我们就太不了解网络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和民本理想特质了。事实上,从网络文学的类型文学之中,我们可以比在传统文学中更多地感受到无比绚丽多彩的时代文化的生命底色、个体形态、底层生活和草根呼吸。

而在同时,网络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强化主流文化色彩和网络绿色文化生态的营造。当然,庞大杂乱的网络经营行业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在其经营管理层面、行政法律管理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还有许多改善工作的空间。

网络文学的特性和意义,最简练最彻底的概括,就是它的大众性。这种大众性,不仅仅来自网络特性,也来自广义文学包括传统文学,其中甚至包括高雅文学,更包括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夜幕下在电脑屏幕前有千百万双闪烁着愉悦之光的银星皓眸,还有千百万人翘首以待网络小说连载网页的当期更新篇章。还有什么比这更使得文学即网络文学具有巨大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意义,由于网络文学及其接受仍然处在迅猛发展演变的状态,而仍然潜藏难以限量和预估的未来。这一点,有关网络文学的巨量统计,由于无法实现而使得似乎一目十行的网络文学甚至带有深不可测的实力和变数。至今,中文网络长篇小说的数量到底是60万部还是已经到了100万部,谁也无法确切地统计出来。至于中文网络文学的其他体裁作品的数量,只能是以千万计甚至以亿万计了。有人或许会不屑这种电子比特文化的铺天盖地和汪洋大海。但是网络文学的精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它的数量依然十分惊人。而且网络文学的精品在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上,和所谓传统文学的精品也是堪与比肩的,有一部分可以媲美,还有一部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会质疑:它的大师和经典在哪里?我只能回答:它的大师和经典在网络上或网络世界里,就如同传统文学的大师和经典在纸介上和印刷品中一样。它们以曾经附身的沉迷而永远铭刻在书友的心目中,而不在文学史上。因为它是网络文学。在不同的意义上,它们又是两个世界。因为分属两个世界,所以许多人包括所谓文学专家或文学史家并不知道或只知皮毛。所以,我其实是想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精品、经典和大师,都值得我们致敬。虽然它们的概念,乃至各自传播和接受的概念,都是很不一样的。

上述这些,也是我认为需要改进权威文学奖目前的评奖方式和奖项设立方式的主要原因之所在。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公正性的问题,其实也包括认识度和专业性的问题。从几次权威评奖来看,都涉及网络小说的长度,也都由于长度发生争议,甚至最终流评。仅仅从网络文学的长度来看,到底是规则应该服从实际,还是实际应该服从规则。从长度出发,比如网络长篇小说一般20万字到100万字属于常态,一般10万字到20万字才开始进入VIP。而超长篇小说的篇幅一般在100万字到700万字之间,这样篇幅的超长篇小说数量在网络上也早已逾万。这一部分的优秀作品或者经典大作比比皆是,甚至依我看更有其网络文学的代表价值。长篇与超长篇二者的欣赏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后者绝非前者的拉长。我们在金庸、还珠楼主、姚雪垠、刘震云那里读到过160万字到400万字篇幅的长篇小说。但网络小说中既有的、杰出的超长篇在结构布局、技巧手法、语言艺术、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上,并不逊色于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而且由于有的篇幅更大,人物更多,主题和情节更加复杂,结构和气度也更加恢宏。由于是网络文学,其附丽于语言的阅读快感又自有一般武侠小说或严肃文学不可替代的过人之处。超过千万字的超长篇小说近年也已经出现,而这个巨量字数或超级篇幅无论是对于写作还是阅读,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均不成难题;甚至可以说,只要网站赢利阅读模式稍作制式和规则调整,或者书友普遍需要,网络文学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就可能加快出现大量超长篇小说在网上存在的情况。现状如此,趋势如此,权威评奖能够视而不见或一刀切之吗?

网络文学的长短概念特别有意思,颇为值得玩味。首先,网络文学在技术范畴是赛博空间,是比特世界。长到无限,短到不见,变化无穷。这也为网络文学的无限演绎包括超文本和交互式表现甚至多媒体链接,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从文化上看的首要原因是网络长篇小说在赢利阅读制度中,在某种程度上是越受欢迎、越吸引读者,或越优秀、越有质量,则篇幅越长,收入越高。网友普遍比较忽视短篇文学,网友变成书友已经是普遍状态。极端一点看,当下可以说,没有长篇小说就没有网络文学。所以评奖要特别注重长篇甚至压倒短篇,也是主要原因在此。再次,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期待章节更新的漫长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在读者那里却是显得极为短暂,因为一般期待的更新,多数情况下是一次3000到10000字,少数情况下会在10000到20220字内。因此,翘首以待相对于阅读过程,反而是漫长的,阅读却是迫不及待、快速完成的。第四,长短概念的另一层意思是,即便完全开放的所谓免费公众版小说,即使是超长篇的,一般书友阅读起来却是出奇地快。网读其实是最有利跳读的,或者说跳读加细读是网读的基本方式。网络文学真可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快餐文化,在这里,我强调的是文化。第五,整部小说的成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作者的写作过程,有时候又往往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一部精彩之作的原作者完书或停写了,就会出现接龙式仿原作者名称和仿原着风格结构而出现无数变数、无限更新、超长篇幅,以及姊妹篇、相关篇和系列篇(这种接龙仿写可不是游戏,动辄数十万言,蔚为壮观,新意迭出),还有由于戏剧性、随意性的书名章节名作者名的命名现象,包括形象征求、书友代言代理征求、名称征求和影视拍摄征求等五花八门的征求文化,以及网站征文编辑发布制度,阅读接受的不同赢利情形和积分计分奖励规章制度,还有网站之间的无数商业竞争、纵横、克隆、仿冒、盗版行为和举报活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现象。

但这些现象以及这个阅读要求对于评委就是问题。他不了解最优秀的网络长篇小说和网络超长篇小说的各种状况及其文化现象,又如何去评奖?还有网络诗歌和网络中短篇小说难道不需要放在网络文学特有的艺术、文化范畴,甚至网络文学的技术技巧、符号、信息范畴,乃至网络文学的实验、接受和传播范畴中,而不是仅仅作为一般诗歌和中短篇小说的所谓思想艺术特点去看待吗?传统文学的评委同网络文学的评委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规则和方法也是里外通吃,这恰恰是网络文学评奖的误区所在。而这些,往往还没有为人们所重视。

所以,网络文学评奖实际上首先是一个网络文学的定位问题和文化价值判断的问题。其次是一个网络文学评奖公正性的问题。第三是网络文学评奖专业性的问题。而公正性和专业性除了一般要求,还有顾及网络文学的特殊性的要求,这二者本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当然包括对于评委的特殊专业要求。首先就其评委,一般文学专家不见得是一个合格的网络文学专家。就如同一个红学家懂《红楼梦》却不见得读过很多武侠小说并且深知其味,会看足球却不见得懂得斯诺克的比赛规则和技巧。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的网络文学,往往由于不合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质量要求,由于业界充斥文学粉丝和发烧友,而被传统文学的有些专家所轻视。那么网络文学的评委,需要去除这一专业偏见。其次,至于评奖机制,也需要确保公正性的评委来源、组成、规则和程序。而网络文学评奖本身依我看不一定要放在既有的权威文学评奖中进行。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么就要给予十分特殊的评奖地位,设立最为独立而专业的评奖机制。换言之,对于今天的传统文学来说,对于网络文学的最大的包容,就是不包容的包容方式。此外,官方的、民间的、业界的和学院的网络文学评奖,从理论上和操作上看,应该都是可行的,也可以是并行不悖的。只是网络文学实施单独评奖,效果应该更佳,也更加符合网络文学实际和一般文学实际。多次网络文学评奖一再遭到普遍诟病,在草根网民中留下不良印象,其实是有深层次的文学原因和社会文化根源的。

网络文学的篇幅影响因素,除了技术因素、文学因素和文化因素,还有经济因素和消费因素。VIP阅读的效应、一部分主流门户网站和文学网站的管理经营机制对篇幅往往有直接间接影响。使一般网民成为文学书友,是网络文学对于大众文化的极大贡献。长篇作品包括小说、纪实、传记、历史中的长篇,在网络文学中独具魅力而受到网民热爱和追捧,是一个值得我们给予极大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大众文化现象或网络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产业现象。一些网站和写手获得了高额经济酬报,收入不等的写手队伍也是空前壮观,良莠不齐。有趣的是,那种早期玩实验、玩先锋的超文本、交互式写作或互动游戏式探索,以及多媒体链接文化体验活动,似乎并没有走太远,也没有出现太多有建树的类似行为。其文化原因可能来自现有技术在行为实验上的有限性。但从长远来看,新技术引导的文化理念和网络行为应该会有不断拓展的空间。在更加宽泛的背景上,网络印刷和电子阅读的连续大幅增长的数据,从中国传向世界;而西方主流报刊的电子版在纸介版的式微中一枝独秀的信息,也从华尔街传到长安街。

我曾经根据专业机构的有关统计数据,在图书报刊上做过年度解读,如果将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平均阅读量、图书人均购书量以及报刊人均拥有量的数据,放在惯常国际比较表格中审视,那种发展中国家水平简直低下得令人汗颜,而且仍未止住相对下滑趋势。但是,如果加上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统计的海量数字,那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慰藉。所以,网络文学和网络阅读,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普遍阅读习惯、文化接受及信息接收方式、文化产业构成和国际文化形象。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它以现代大众传媒的方式或载体,使得大众得到了日常化的愉悦和休闲,还使它变成了大众的生活方式。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叶明在2023-06-23 20:38:02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ezuo/1947.html


上一篇:写作技巧:短篇小说创作前的准备
下一篇:怎么样写好小说(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