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战争描写

苏紫菡
苏紫菡
发布于 阅读量 874
【写作素材】战争描写

网络小说中大场面的战争戏总是少不了的,战争安排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常用的战术是什么?有哪些高逼格的战术?通过整理分类,本文分为总体安排,经典战斗,攻城战和特殊战斗,能基本解决你的问题。虽然下面的内容针对的是古代战争,但是也可以化用在修仙背景,换汤不换药罢了。

一.总体安排

  首先,当得知敌人的所的时候,军队离开营垒。在接近敌人或者有遇到敌人袭击的危险的时候,从行军状态变换为作战状态――如果营垒离敌人很近,则一开始就列阵。在一般情况下,两军会大致相同时间发现对手,因此列阵时间大致也相当。所以古代作战的典型场面是两军面对面的对垒。在这种状态下,军队密度会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内会有10万名士兵。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方没有及时列好阵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况是双方逐步逼近,然后射击兵发射武器,然后双方的肉搏战就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战――不经过射击战就进入了肉搏战。这种战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肉搏战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通常,训练和装备较好的军队会获胜。勇敢也是决定胜负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敌方的阵型,切断其战阵之后,通常敌人的崩溃就开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军队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挥,作战力度大减,造成相邻的另一部分军队受到敌人更大的压力,如此累加,全军崩溃。古代军队战斗失败后,大多数的伤亡发生在崩溃和逃跑阶段。一般来说,胜者的伤亡要远远少于败者――尽管古代战争真正的伤亡很难确定。由于劳累,胜者往往不会穷追败者,即使追击,也往往针对敌方的指挥中枢。所以很少会发生“连一个人都没有剩下”的情况,即使是歼灭战也如此。

  由于主要通过侦察兵了解敌情,传令兵传达命令,要及时掌握敌情,并及时下发命令非常困难。因此古代军队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队伍,战争一般通过大会战来决定胜负。

二.经典战斗

  坎尼会战,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罗马军8万步兵、6千骑兵和迦太基的4万步兵,1.4万骑兵作战。指挥者,罗马方面为保卢斯,迦太基方面为汉尼拔。罗马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骑兵作为预备队。罗马军队以中央战线为核心,军队密度较大,企图进行中央突破。迦太基军队中央战线为较弱的步兵,两翼为较强的步兵和骑兵。并保留三千名骑兵作为预备队。迦太基整个队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时战斗开始。首先是射击兵的对射,很快开始肉搏。迦太基军中央向后退去,战线由凸新月形变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骑兵很快击垮罗马骑兵,开始包抄罗马军两翼。汉尼拔并派出5百名轻步兵诈降。中午,战场刮起东南风,沙粒飞入罗马军士兵眼里,使他们的作战变得困难。那五百名诈降的军人开始大肆砍杀他们周围的罗马军,由于是在战线后方,罗马军队无法弄清实际情况,大起恐慌。此时迦太基重骑兵已经完成合围,由于战线中央的罗马军队密度很大,在被合围的情况下无法自如的行动,战斗持续到日落。据说有五万四千名罗马军战死,一万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绍约河之战,此战是蒙古军对欧洲骑兵经典的胜利。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战斗的经过是这样的: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抛石机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之战,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三.攻守城市的战斗

  大体上粉碎了敌人的野战军之后,就可以进行攻城战了。攻城战的战法,在军队不拥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况下,一般是用多架云梯强行登城;或者冲撞城门;或者在敌城下强行构筑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齐平,然后士兵蜂拥登城。这些是《孙子兵法》上讲述的攻城法。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伤亡大。

  如果拥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么攻城战将是对守城部队巨大的考验。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几类:

  冲车:最简单的是在车上设置吊架,吊着一根首部包铁或铜的木头,以士兵来回推动,冲撞敌城城门或城墙。比较完善的形式是在车上设置人字形屋顶,防止上方矢石的撞击。

  云梯:没什么可说的。有的在登梯处有保护屋。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较窄的护城河,直接让士兵登城。马其顿曾经制造过50米高的攻城塔。

  抛石机:最早出现于亚述军队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发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杆式抛石机,以及中国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杆式抛石机。就性能而论,当以重物杠杆式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这种抛石机,称为回回炮。

  弩炮:有的弩炮跟抛石机有类似之处。既可以发射矛箭,也可以发射石块。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较少见的还有亚述的夹钳,据说这种东西可以夹出城墙的石块;还有马其顿的撬棍吊箱,其样式是在一个三角架上设置一根杠杆,杠杆一头有大无盖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杆移动,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敌城墙上。这种武器仅马其顿装备过,可见它并不可靠。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烧罐外,抛石机和弩炮也可以运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样设计了夹钳,据说曾经把罗马战舰夹出水面再让它落下,使之沉没(对此我是有怀疑的)。

  围困战:首先逼近敌城,然后挖掘环绕整个城市的壕沟工事体系。以断绝敌城与外界的联系(对于过于巨大的城市,修建这样的工事体系是很困难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动大军,因此仍然适用)。这种体系包括壕沟、护堤和高塔,以及护堤上的弩炮。为防止敌人使用燃烧兵器焚烧土木工事,高塔跟敌城的城墙往往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这样的工事体系要修建内外两重,内层面对城内敌军,外层面对敌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军队在工事内驻扎,防止敌军突围,如敌援军赶到,则与之战斗。经过长期围困,迫使敌人投降或攻入城内。

  攻城战:如果认为敌人的防守能力不强,或者需要赶快攻破城市,则强行攻城。这时,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敌城的壕沟,工兵在护城河上游切断水源,使护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护城河之后。攻城塔前进到敌城墙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敌城墙下,使敌城墙坍塌;或者用冲车撞击城墙或城门。在进行这种迫近作战时,由大量抛石机和弩炮提供掩护。也可以单纯依靠抛石机集中投掷石块,损坏敌方一段城墙后,士兵蜂拥登城。在此过程中,守城方也会极力破坏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于攻城器械主要为木制,所以经常大量使用燃烧罐,为了不使敌方攻城武器发挥效用,常常出城门突击攻城军,对于迫近的工程机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来陷没、破坏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战中,以色列人就干得不错。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云梯强行攻城,也是一种战法。在印度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使用这种战法,从而孤身处于险境中。

  从罗马时代的攻城战情况来看,攻城战对攻方是非常有利的。仅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进行围攻的城市,罗马军队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攻方的伤亡要小于守方。罗马攻城战的情况,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纽曼细阿三城的战况。前两个是大城市,后一个是小城市,三城的防御战都打得非常悲壮,就攻防过程来说,也是十分典型的。

  封建时代的攻城战发生了变化,由于筑城技术的发展和攻城武器体系的衰退(这跟罗马帝国的衰落有关),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变得难以攻克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从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围攻,除两次十字军用诈术进入之外,真正被敌军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现,攻城才重新变得容易。在东方,中国的攻守战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这方面情况,《古代兵器史话》(杨泓编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写,推荐大家观看。大体上除了抛石机,封建时代的中国攻城战术是超过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国著名的攻城战,有南北朝时北魏进攻南方宋朝时的攻城战,这些攻城战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将会给攻方带来多么大的灾难;645年安市攻防战;以及北宋进攻辽国的979年幽州保卫战;还有1270-1273年襄阳保卫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的攻城战的结局大多对攻方不利。

四.特殊战斗

  弓箭战:在骑兵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作战往往成为弓箭战,在马镫发明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比较著名的战例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之战,由于地面泥泞,法军行动不便,在热那亚弩手和英格兰长弓手作战时,遭到了溃败。

  追击作战:在战斗胜利之后,如果胜方尚有余力,就会进行追击战。大体上这种追击只会进行一小段距离,除非敌人确实已经彻底溃败而且没有援军。但英明大胆的统帅,往往可以穷追敌人而不遭到失败。如亚历山大大帝追击大流士三世的过程。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发生在战斗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一旦战斗开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离敌人最近的军队撤退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军队保持作战状态。待撤退军队撤过作战军队后方,变换为作战队形之后,作战军队向后撤退。如此反复。

  夜战:夜战非常危险,对于承受者和发动者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凭旗帜和乐器指挥的古代军队在夜间难以有效指挥。在漆黑一片的战场上,士兵们很难得到确切的消息,容易惊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战前夜,曾有人向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夜袭,但被他否定了,连大胆著称的亚历山大都如此,可见夜战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有多大。训练不佳的军队即使在没有发生夜间战斗的情况下,都会溃散。中国古代军队就曾多次发生夜惊,术语称为“营啸”。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训练严格的军队才能在夜战中占据上风。罗马的营盘保证了其不会受到夜袭的危害。不过罗马军也很少夜袭敌军,与叙利亚王国的温泉关战斗可以算是个例外。罗马军队在夜间抄小路绕到叙利亚军队后方,击溃了对手(叙利亚军明明已经守住了那条著名的小路,可罗马人绕了另一条)

  迂回:迂回有大小之分。战场上机动性好的部队常常企图绕到敌军后方。但回避敌军大部队,而打击其脆弱却致命的后方,被利德尔―哈特称之为“间接战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回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战例和韩信的中原迂回战。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制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没敌阵或城市,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比较著名的战例是决定三家分晋局面的智家攻赵家晋阳之战,再有就是悲惨的明顺第三次开封之战。因为拦河工程出险造成使计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据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战例比较少。波斯曾在幼发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敌军沿河而上攻打两河流域,但没有任何效果。

  火攻:这种战例很多。前面说过在罗马时代的攻城战中,守方几乎肯定会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掷燃烧物。这并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胜的战例有赤壁大战,以及希腊火扬名的717年9月东罗马与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战。

  海战:虽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权常常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但是总的来说,海军在古代是不受重视的。一般的海战战术是双方军舰在桨手和风帆的作用下,全力冲向敌军,投掷射击兵器,设法用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但最经常的是接舷战,从萨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战都是造成人员和船只损失的主要原因。还为此发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罗马的“乌鸦”和战国的钩拒。

  对于诈术,训练良好,士气高涨的军队不会依赖它,训练不佳和士气低落的军队则相反。战国时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国,不是靠诈术,而是靠勇敢摧毁了对手。“左挟生俘,右挂人头”。是它的写照,当这种勇敢消失的时候,面对勇敢的对手,秦军就失败了。凯撒说得好:“那些诡计,对付没文化的蛮族,或许还行。用来对付我们的军队,他们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战争中,良好的军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优秀装备、体力、技巧和勇敢,永远是压倒了小聪明的。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苏紫菡在2023-06-23 20:38:02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xiezuo/1892.html


上一篇:写作小说的技巧篇
下一篇:如何检查和修改自己的小说(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