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迟的那本小说好看
① 求一本跟魔道祖师可以媲美的小说,不论类型,好看就成
六爻 by priest (p大的书,超好看,也是修仙的)
偏见先生 by 丘迟 (很好看啊,不是特别专长,但基调很轻松,属算是娱乐圈文中的好文了吧。)
死亡万花筒 by 西子绪 (这个文好看!就是有点恐怖。攻长得很好看,感情也是水到渠成的)
成化十四年 by 梦溪石 (文笔炸裂的好,剧情与感情并行,攻受都双商在线,配一脸啊,感情不虐的!)
鸟尽良弓藏by 菜肉大馄饨(古风,微虐,文笔好,后面揭示攻受的真实身份时让人感到剧情大反转,强推)
二世祖和他的情敌 by domoto1987 (这个好看又带劲儿,你懂的)
铜钱龛世 by 木苏里(假和尚攻,世子受,文笔好,剧情好,强推)
② 丘迟的什么著作堪称六朝骈文的代
1、《与陈伯之书》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版兵北伐,陈伯权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治性书信。
2、与陈伯之书原文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③ 我真的江才郎尽了是哪本小说主角常说的一句话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出自《南史·江淹传》 (一说《诗品·齐光禄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在句中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出处
版本一:唐·李延寿《南史·江淹传》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版本二: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本段成语典故
传说南朝时期,有位少年名叫江淹,家境贫困,读书刻苦,自小写得一手好文章,人称江郎。江郎吟诗写文时文思泉涌,常有奇言佳句出现,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家。江郎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他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江淹遂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没了。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一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还有一次,江淹在凉亭午休,又梦到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笔放在你那里多年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就把笔归还郭璞。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写起诗文来,就再也没有名言佳句了。
④ 丘迟的梁书文载
丘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人也。父灵鞠,有才名,仕齐官至太中大夫。迟八岁便内属文,灵鞠常谓“气骨似我容”。黄门郎谢超宗、征士何点并见而异之。及长,州辟从事,举秀才,除太学博士。迁大司马行参军,遭父忧去职。服阕,除西中郎参军。累迁殿中郎,以母忧去职。服除,复为殿中郎,迁车骑录事参军。高祖平京邑,霸府开,引为骠骑主簿,甚被礼遇。时劝进梁王及殊礼,皆迟文也。高祖践阼,拜散骑侍郎,俄迁中书侍郎,领吴兴邑中正,待诏文德殿。时高祖著《连珠》,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天监三年,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称职,为有司所纠,高祖爱其才,寝其奏。四年,中军将军临川王宏北伐,迟为谘议参军,领记室。时陈伯之在北,与魏军来距,迟以书喻之,伯之遂降。还拜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五。所著诗赋行于世。
⑤ 求《偏见先生》by丘迟 百度云
你好,我是大鱼儿耽推。我这里有~用网络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
⑥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翻译
丘迟拜上,陈大将军足下:(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应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当初(您)顺应机缘,(改换门庭),碰上了贤明的君主梁武帝,(才)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得以封爵称孤,(一出门)有王侯们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拥有雄兵,号令—方,又是多么雄壮、显赫!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单劣下贱!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我考虑)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的当时,并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内心考虑不周,在外受到谣言的挑唆,(一时)执迷不悟(不辨是非)行动失去理智,才到了今天(叛梁降魏)这个(局面)圣明的梁朝廷(能)宽赦(过去的)罪过而重在要你立新功,不计较过失而广为任用(人才),以赤诚之心对待天下之人,让所有心怀动摇的人能消除疑虑安定下采,(这)您是都清楚的,不须我再一一细说了。(记得)朱鲔曾参预杀害汉光武帝的哥哥刘演,张绣曾用刀刺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光武帝刘秀并不因此疑忌(朱鲔),(反而诚心诚意地招降了他),魏王曹操(在张绣归降以后)待他仍象过去一样,况且,您既无朱、涨二人的罪过,功勋又见重于当代呢!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厉害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皇上转缓刑法申明恩德,(法网宽疏得)连吞船的大鱼都可漏网;您家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族戚属也都安在,家中住宅完好,妻子仍在家中。您心里好好想想吧,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现在,(粱)满朝功臣名将都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结紫色绶带在腰,怀揣黄金大印在身的(文职官员),参预谋划军、国大计;(各位)武将轻车竖旄旗,接受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而且朝廷杀马饮血设誓,(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予孙后代。唯独您还厚着脸皮,苟且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奔走效力,岂不是可悲的吗!
⑦ 丘迟《与陈伯之书》为什么成为历来劝降书的代表作,试就本片内容细加分析。
《孙子兵法》说:“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意思是使敌人全军投降为上策,全部消灭乃是下策。丘迟的《与陈伯之书》,虽仅一封平常的劝降书,竟然化干戈为玉帛,使统兵近万的陈伯之欣然归降,何以竟有如此神奇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能从陈伯之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他权衡利用,喻之以义,示之以势和动之以情。
一、喻之以义
信一开头,便写了陈伯之的才能、威望以及当年背齐归梁的壮举,为陈伯之今天仍能行义奠定了基础。作者用前人评价李广和李陵的誉辞“勇冠三军,才为世出”来盛赞陈伯之,表明梁人并未因其叛梁降魏而轻贱他,使之得到安慰。接着回顾当年陈伯之背齐归梁,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义举,堪为识时务。言外之意,今天仍或效当年之义举,叛魏归梁。进而对比陈伯之在梁魏两种不同的境遇(在梁之“壮”:“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在魏之“劣”: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既义正辞严地斥了陈伯之忘恩负义,叛国投敌的行径,也暗中说明叛魏梁乃行义之举,应该理直气壮。
但作为罪孽深重的叛国者陈伯之,难免要忧心忡忡。作者便抓住了陈伯之的这一心理,以毫不在秋的口吻道出陈伯之降魏的不义之举,只不过是“不能内察诸己,外受流言”而已,卸下其沉重的包袱。继而明告梁武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的用人原则和“屈法申恩,吞舟是漏”的宽阔胸襟,并引用“朱鲔杀了汉光武帝的哥哥,而刘秀不咎既往;张绣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和侄曹安,但曹操仍封他为列侯”等典故,使之确信归梁之光明前途,以定归梁之义举。
二、示之以势
信中除了让陈伯之深明大义外,还从他的实际出发,切中肯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梁强魏弱。
先从现实上看,梁武帝圣明,使“功臣名将,雁行有序”:文官“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武将“乘轺建节,奉疆之任”,结果“天下安乐”。接着又用“白环”、“矢”的典故,写出梁朝享受天下纳贡之广;用夜朗滇池,朝鲜昌海“请职”“受化”的故事,极言梁朝声威之壮,从而给陈伯之以心灵上的震动。
而北魏,窃据中原,“恶积祸盈”,加上内部相残,离心离德,理应灭亡。值此形势,陈伯之甘为异族鹰犬,实属可“哀”!况且梁朝大军即将“吊民洛邑,伐罪秦中”,“系颈蛮邸,悬首藁街”,陈伯之已处“鱼游沸鼎,燕巢飞幕”之险恶处境,再比之慕容超姚泓虽强盛犹被斩首的事实,说明北魏注定要灭亡,逼使陈伯之就范投诚。因为“霜露所均,不孕异类;姬汉之邦,无取杂种”乃是大势所趋。虽然作者的大汉族主义在今天看难免不可取,但在当时却进而激发了陈伯之的民族自尊心,引导他明察时局,早日弃暗投明。
三、动之以情
在对陈伯之喻之以义,示之以势的同时,作者还时时动之以情:国情、乡情友情。
先谈“国情”。作者在写了陈伯之的处境之险以后,突然凭添一笔江南胜景的描绘:“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看似信手拈来,实乃作者独运匠心,以勾起寄居在朔北沙漠中的陈伯之缅怀故国的情怀。进而又引起历史上有爱国之心的廉颇、吴起“思赵将”和“泣西河”的故事,激发其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民族自尊心。
再说乡情。作者不论是说理明义,还是摆势言情中,都希望陈伯之“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并且明告他梁武帝并没有因他叛离梁国而诛九族,相反,其家乃是“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这就使陈伯之既感受到梁武帝的恩德与仁义,又为作者产关切之情而感发涕零,弃魏归梁。
总之,作者为了使陈伯之归梁,挥舞如巨笔,虽然也采用梁时盛行的骈文,但四六言交错有致,形式多变,使义、势、情巧妙地融于体,“义”足以服人,“势”足以惊人,“情”足以感人,收到了一纸书胜百万兵的神妙功效。
⑧ 丘迟和《与陈伯之书》的资料
本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陈伯之于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攻齐,招降了他,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市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前来抵抗。时丘迟在萧宏军中为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丘迟在信中首先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然后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委婉曲折,酣畅淋漓,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本文是丘迟的代表作,更是一篇胎炙人口的招降文字,它是汉末建安以来言情书札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时并不呆板,而是注意变化。先用纵比,即在第一段将陈伯之当年归附梁朝及今日投降北魏的不同境况进行比较,形成强烈的反差,于叙事之中寄寓褒贬之情,在对照之中蕴含劝戒之意,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感情浓郁,态度鲜明。作者先热情洋溢地称赞陈伯之具有雄才大略和鸿鹄之志,在齐梁改朝换代之际,能顺天应人,弃暗投明,建功立业,得到贤明君主梁武帝的信用,从而“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千里,何其壮也!”寥寥数语,就将陈伯之昔日在梁权尊势重的显赫声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这样写,其意在于勾引起陈伯之对已经逝去的荣华富贵的眷恋之情。接下来,作者转换谈锋,笔含贬抑,字挟风霜,叙述了陈伯之反梁投魏后“闻鸣镝而股战,对弯庐以屈膝”的屈辱处境,以激发他对今日境遇的羞耻之心。昔日威风凛凛,沐浴皇恩,“何其壮也”!今日战战兢兢,卑躬屈膝,“又何劣邪”!两相对照,泾渭分明,何去何从,怎能不引起陈伯之的深思呢?在这种纵比中,作者叙中含情,借事明理,通过强烈的对比,表明了自己的劝降意图。再用横比。即在第三段中将陈伯之与梁朝大臣的不同处境进行比较,劝其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及早归梁。作者开始就摆出梁朝功臣名将的情况:文臣武将如大雁展翅,各居要位,各尽其责,文臣们能够参与谋划军国大事,武将们乘车持节,担当戍边重任。他们都安富尊荣,竭力尽思,其爵位也能够代代相传。接着作者即斥责陈伯之:唯独你厚颜偷生,为北魏集团奔走效命,犹如“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吗!像陈伯之这样的人,是很看重功名利禄和个人安危的,可以说,作者是揣摩透了陈伯之的心理,“投其所好”,通过对比叙述,意在唤起他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和不安,促使他产生弃魏投梁的念头。如果说,以上是作者从小处着墨,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着重围绕着陈伯之自身的荣辱得失来说理的话,那么,作者在文中还不忘从大处着眼,即在第三段与第五段中将北魏与梁朝作横向比较,向陈伯之讲明目前形势: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四海归心,八方世服,唯有北魏负隅顽抗,苟延残喘。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气势总揽全局,从宏观上指明梁朗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北魏日暮途穷,朝不保夕。这就让陈伯之清楚地认识到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这去就关键之际,作者讲明形势,晓以利害,怎能不令陈伯之三思而行呢?
总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非常灵活,或纵或横,或明比,或陪衬,腾挪跌宕,曲尽其意,笔头始终围绕着陈伯之的思想转换,同时又迫使陈伯之的思想围绕着他的笔头而转动,让他心悦诚服地归降梁朝。
其次,作者在劝降陈伯之时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情理俱备,委婉含蓄,这也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对陈伯之过去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对他现在的处境及内心矛盾也洞若观火,考虑到他是个握有重兵的头面人物,向他劝降,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因此,作者对他离梁投魏的不光采行径只略作点染,话说得很有分寸,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听信了流言,这实际上是为他开脱了罪责。作者推心置腹,坦城相谈,既热情地肯定了他的英勇和才干,又客观地指出了他不慎误入歧途。作者对他的批评虽然是严肃的.但并不是金刚怒目式的厉声呵斥,间多是情动肺腑的娓娓劝说,或讲明梁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的宽大国策;或援引“朱鲔涉血丁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历史事实,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陈伯之的后顾之忧;或引经据典,开导他迷途知返;或用梁朝为安抚他而已经采取的措施:“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安尚在”,以此进行感化;或笔蘸感情,描画故国的秀美景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激发他思旧情乡之情;或借廉颇思复为赵将,吴起望西河泣下之典故,说明不忘故国故土乃“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这带着炽烈感情的诘问,发人深省,促人深思,既是劝陈伯之觉醒,又寄寓着作者的殷切期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居易《与元九书》),本文围绕着“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选那些饱含情意的细节及相关的事物纳入篇中,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全文濡染着作者热爱祖国,挽救故人的以挚感情,具有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本文虽是骈文,但用典较少,而且力求摒弃晦涩冷僻之典,尽量写得明白晓畅,具体实在。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机杼,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优秀骈文。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以美的艺术亨受。
⑨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写得很不错,怎不收于《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专启蒙读物。属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至于为啥不收《与陈伯之书》原因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一、他选编的只是部分文章,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收进去,只会选代表性文章
二、对于文章好坏的标准各人的观点肯定有所差别,你觉得好的,别人未必觉得好
三、南北朝时候的骈文确实比较优美,但在很多朝代都因为其过于重视辞藻,过于浮华,缺失实在的内容而被批判,所以南北朝的古文在《古文观止》里才很少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