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武侠小说
㈠ 如何在短期内提高阅读能力
凡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阅读也同样。一个以前从来不读书的人,你让他一夜之间熟读所有的名家经典,满腹经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快速高效阅读的方法不是没有,下面我分享几点:
三、 主题法。主题法是围绕你比较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火力攻读所有相关的内容。关于主题法,不用心急,一旦有了问题,你很容易会找到答案。因为,问题就像手里拿着一块磁铁,自动会吸附很多你想要的内容。就着同一个主题了解不同人的观点,慢慢地,你可能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甚至形成一个新的学问,盖出一栋很漂亮的知识高楼大厦。
——
时间管理书《现在就干》作者,职场 2宝妈,公号“发愤的草莓”陪你高效生活
㈡ 魏书生老师教学主张是什么论述其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这是我专门为你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满意的话,就采纳我吧!谢谢啦!
原文地址:http://www.jxteacher.com/smzg/column52930/2af6da31-b4d1-4fa4-9439-6de9a79aacc7.html
还有文库的哦:
魏书生的教学观:http://wenku..com/view/9d560bcfa1c7aa00b52acb2f.html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上传: 冯美文 更新时间:2022-6-23 12:46:53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刘彩琴
魏书生常说自己没有什么新思想,他的根、他的本跟大家一样。在魏书生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日子都有,好日子,坏日子;阴日子,晴日子;冷日子,热日子;富日子,穷日子……都要高高兴兴地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地活着。这就是根本。人要守住根本。
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是最令人称心的。因为人这辈子不管怎么奋斗,铁定的规律是: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满。怀感恩的心态,才能够过上好日子。魏书生告诫自己,无论生活的大浪把人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多苦多难都不抱怨、不指责,因为那是无效的大脑浪费。关键时刻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点东西、把握点规律,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享受这个位置上的快乐,这就大大降低了生存的成本,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教书是我最愿做的事”
“我是怎么选择教师这个岗位的呢?”魏书生说,“当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从沈阳下乡到盘锦,那年我18岁。起初不愿意去,但只能面对现实。指责没用,牢骚没用,苦闷没用,发怨气,说怪话,除了糟蹋自己,什么都得不到。怎么办?只能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种地的快乐。任何事情,只要静下心来研究,都有一些小快乐,所以我说学习是享受,是伴随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享受的事情。
“我静下心来研究怎么播种,稻种什么样的好……当研究这些细事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要研究当下能做什么事,怎么才能把这个事做好。人家看我地种得好,不让我种了,让我去教书,我不愿意去。
“我们班53名同学,下乡到一个村,大家都替我可惜:人家干得好的,都到企业当领导了,你当个‘臭老九’有啥意思?我虽不愿意干,但还是服从党的安排,登上了三尺讲台。”
进教室第一堂课,因为不会教书,就问学生希望老师怎么教?魏书生住在房东家,有几个熟悉的孩子,课前先跟他们商量。看谁最淘气,就让谁帮着想办法。
除了上文化课,魏书生还给学生读长篇小说,领着他们踢足球。农村孩子没有足球,魏书生从沈阳买来那种橡胶粒的足球,跟学生一起踢,所以他跟学生相处得特别好。教了两年书,魏书生就成了盘锦地区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人,接着就被提拔了,到企业搞政工宣传,做当时人人羡慕的政治工作。
“但我教书教上瘾了,惦记我的那些学生。去企业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跟领导说,我不愿意来这儿,愿意教书。领导说我们说了不算,你得找劳动局说。当天我就跑到地区教育组,跟人商量,教育组的人说,‘没听说过进城不愿意,却愿回去教书的?只要那个地方欢迎你去,你就去’。我真就背着行李回到学校,但学校不要我。校长说:‘你得回去,你想想多不容易到城里啊!你实在愿意教书到城里教多好啊!谁愿意回到农村?’我说我愿意,我特别喜欢这些学生。可校长就是不同意,又把我送回了企业。”
回到工厂后,魏书生虽不情愿,但他认真对待工作,好好搞宣传、办宣传栏,好好起草各种宣传材料,始终坚持一点,无论到哪里,都不拿工作开玩笑,永远不懒懒散散、懈懈怠怠。他认为,尤其不能养成发牢骚、发怨气、说怪话的思维习惯。
他白天勤奋工作,晚间虚心请教,两年后,就成了盘锦地区公交战线先进个人。“我跟领导说,我不想当先进。领导说,‘那你还这么努力干?’我说,我努力的目的就是想感动领导可怜可怜我,把我放了,让我去教书。领导说,‘我们再研究吧!’”研究了一年,盘锦地区工业局党委开会下文件,让魏书生接电机厂领导的班。电机厂是当地最好的工厂,但是他不愿意干。为什么呢?“我还是对学校有感情。我告诉领导,我不想当官,他们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想教书。他们说我不识抬举,再研究吧!”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来了,24周岁的魏书生遭到批判。那时,人们把孔夫子叫“孔老二”。魏书生“傻乎乎地跟人辩论,说孔夫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干吗批人家呢?”结果中共盘锦地委抓了两个典型,一个老右派,一个魏书生。上级专门成立了魏书生调查组,把他写的50多万字的文稿、日记等全都没收了,从中断章取义地摘出“反动言论”108条,大会小会批判。
“不批判的时候,我就找一块宽阔的地方打拳练武,因为小时候跟师傅学的武术不愿意扔掉。当时很多人不明白,24岁的小‘反革命’,白天挨了一天的批判,晚上怎么有精神头打拳练武?咱就是为了好好活着。”
粉碎“四人帮”之后,工业局领导派人找他谈话,说“看来批你是批错了,我们想安排你到轮胎厂去当厂长,你干不干?”魏书生说:“我衷心感谢领导不批我还提拔,我最大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把我放了,让我去学校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
1978年2月,经过6年努力,魏书生终于实现了教书的愿望,当上班主任,教上语文课,如鱼得水,“我真是高兴啊”!
“遇到事就和学生商量”
学校给了魏书生两个班:一个全年级最好的班,选拔出听话的、优秀的、学习好的学生;另一个全年级最差的班,不听话、学习差、爱打架的清一色男生。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班,他一会儿在火里,一会儿在水里。
“我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把这当作人生指南去实践,人就会乐观进取。”
魏书生开始研究两个班的学生,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他的第一堂公开课。
听说有一个从企业来的年轻人要上公开课,全校教师都来听课。魏书生决定在基础差的班上课,这样才能让人服气。课前他跟学生商量:“魏老师要讲公开课了。”学生们说:“别在我们班讲,到那个好班讲。”他问:“为啥?”学生说:“我们什么都不会。…‘不会才要学。”学生说:“学也学不会,我们紧张。”“上课又不是打仗,紧张什么。…‘上课是我们的弱项。”“是弱,不弱咱能到这儿来嘛!千万别想向老师们展示咱们有多强,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状态:我们很弱、起点很低、成绩很差,但我们决不自甘放弃,我们会从很低的起点上一点点朝前挪、一步步朝前走,展示循序渐进不断向前的状态怎么样?”学生们说:“那他们不嫌我们慢吗?…‘不嫌,咱们不是慢班嘛!”学生问:“老师您讲什么课?…‘讲小说《最后一课》。”“那咱们提前预习一下吧!”
“预习什么呢?”魏书生问学生。学生说:“生字。…‘这课几个生字?…‘4个。…‘4个生字还记不住吗?…‘老师,这点事没问题,肯定给你记住。…‘还有什么?”“生词。”魏书生又问:“几个?…‘7个,有点多。”学生答道。“那去掉一个。…‘还是有点多。”“再去掉一个。”“还是有点多。…‘去掉4个,剩3个了怎么样?…3个可以啦!”魏老师再问:“还有什么?…‘还有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大家都一一做了预习,信心百倍地准备好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全来了,教室坐得密密麻麻的。“我往前面一站,学生们乐了,心领神会嘛!谁也不紧张。”
魏书生开口问:“咱们该学哪课书啦?…‘《最后一课》。”学生响亮地回答。“《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小说。”“预习了吗?…‘预习啦!…‘预习什么?…生字。…‘几个?…‘4个。”“谁会?…全会!…‘好,还有什么?…‘生词。”“几个?…‘3个。”“谁会?”“全会!”“还有什么?…‘文学常识。…‘怎么样?…‘全会!…‘真的假的啊?谁来说说?”学生们个个踊跃举手,课上得热火朝天、兴高采烈,老师们看得目瞪口呆。“这是咱们全校最差的一班学生吗?学生学习积极性怎么这么高呢?真是难以想象啊!”
“我就是这么当老师的,从来都不埋怨学生,总是俯下身子跟学生商量,所以我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好。”
魏书生只教了半年,学校就不让他当班主任而让他做教导处副主任,这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夜写辞职报告,第二天去找领导。领导说:“这样吧,你实在想教课就教吧!”魏书生说:“我还想当班主任呢!…‘那你就当吧,兼着做教导处的工作,还不行吗?”“只要能带班、教课就行。”
那阵子他整天忙这忙那,头绪多得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于是他开始幻想了: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能力啊!应该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分头管事,管好了不是大家都舒服嘛!他还想,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他开始尝试,一分钟一分钟地引导学生。他对学生说:“闹也是一分钟,写也是一分钟;吵也是一分钟,读也是一分钟;三心二意也是一分钟,一心一意学习也是一分钟。比较一下这些一分钟,哪个更舒服啊?”学生说:“当然是做点实事舒服啊!”
“还学习一个本来面目”
1979年初,魏书生的班通过了一项“决定”,老师可以不留作业,若留了,可以不写,但学生要给自己留定量作业。怎么定量?有同学想了个招儿,“每天一页语文、两页数学、两页英语、半页物理、半页化学,老师不突破这个量,我们要达到这个量”。魏书生说:“咱们可以试一试。”
试了一个学期,大家感觉挺好,考试成绩领先,又试了一个学期,成绩还领先。就这样,魏书生成了全地区语文教学先进典型,在语文教学年会上介绍这个方法。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哪有这么教书的?
一学期一本书,魏书生只讲20多节课,剩下的就逐一安排给学生讲。许多人觉得魏书生这么教挺特别的,有人就说,“魏老师你这样教书不行,老师太懒了!对学生不负责任,哪能让学生讲课啊?还分工讨论呢?看不惯”。但说来也怪,学生居然愿意这么跟着学,学得高高兴兴的,而且成绩也很好。
当时魏书生教的是盘山县第三中学,一所普通中学。可语文竞赛成绩超过了重点中学。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做研究。尽管看不惯,但还是觉得这样做有点道理,老师基本不干,都是学生自己在那里写起来、读起来、练起来。于是他成了班级管理的先进典型,他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经验在全市班主任会上交流了。
很多人分析不透,魏书生教得这么省劲儿,成绩来自何方?“成绩这个东西,归根结底不取决于讲台前的那个人说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板书,而是取决于下面坐着的这些人动了多少脑、想了多少事,大脑转数有多少?”
魏书生跟学生讲,你们到学校来学习,学习是又学又习,学是理论,习是实践,习是复习、练习、实习、演习,这是一个要大家动起来、学起来、算起来、读起来、练起来的地方,我们变教室为学室。他说,“给魏老师当学生要牢牢树立一个观念,不管老师在与不在,一定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与人商量,还学习一个本来的面目”。
“研究一分钟的效率”
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魏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我觉得跟魏老师这3年,收获最大的就是魏老师总向我们提出不做无效劳动,多做有效劳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要从一分钟开始。”教师能改变学生吗?魏书生认为,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绝对不可能,想改变一个人养成的习惯也很难办到,但教师绝对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分钟。他说:“我教学生研究一分钟60秒做什么?”
就是让他们改造自己,保证一分钟全身心进入乐观进取的状态,人人都能做到。不信就试试,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写最重要的单词、最重要的句型、最重要的公式、最重要的一道题……改变学生就从这些最小的事做起。他问学生进入这个状态感觉如何?学生说:“老师,挺好的。”他说以后咱们经常训练。第二天,学生问:“老师,今天一分钟训练什么呀?”读课文,朗读,大声读,模仿广播电台播新闻。结束后魏书生问学生:“感觉如何?”“老师,好极了!”学生的劲头都在学习里,可快乐了!第三天,学生又问:“老师,今天还做一分钟训练,换个读法吧?”“打开教材读60秒,比赛看谁读得快而不乱……”结束后魏书生又问,“感觉如何?”“好极了!注意力特好,还训练了口才”。第四天学生说:“老师,今天还一分钟训练吧!再换一种读法。…‘把嘴闭上默读,眼球横向运动,看一分钟能搜集多少信息?”学生全身心地阅读学习,60秒过去了,合上书,写大意,看能记住多少内容。“哎哟!老师,我怎么一分钟记住这么多东西啊!”学生才发现用60秒的生命成本,换取了这么大的效益,能不自豪吗!这种自豪感会成为他学习的动力。第五天,“老师,搞一分钟训练挺快乐的,今天再换一个方法读课文。”“闭嘴,眼球纵向运动,跳读,注意剧情。”很多大学问家都强调人的跳读能力、筛选能力,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一眼提出来。学生越注意剧情,自信心越强,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学生这么读书,阅读面宽了,鸡毛蒜皮的事不去理睬,他们被卷入学习的风潮中。
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大脑的转数多起来,从一分钟开始,每天搞一次一分钟注意力训练。魏书生当了教育局长后,要求全盘锦市所有教师,每堂课搞一次全身心的训练。
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不会的学会了,是何等快乐的一件事啊!“教师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学得快乐。”魏书生说。
“寻找提高学习能力的规律”
从1984年开始,魏书生就在一个长18米的教室里上课,因为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总是处于一种公开课的状态。有一次他到马来西亚讲课,在1500多人的大礼堂里从早晨讲到晚上,讲完了大家还围住他问这问那。八圣中学校长说:“魏老师,我还想上你们班听课。”“您去过4趟了,每次都那么长时间,还学什么啊?”“我在您的课堂上发现了学汉语的规律。”
魏书生喜欢研究规律,他悟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学习本民族语言,核心问题就是4个字“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来自听、说、读、写的习惯。习惯来自何方?来自听、说、读、写的行为。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了听、说、读、写的状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于是,行为产生了,习惯养成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魏书生的学生写东西不发愁。听课的老师想检验一下,让成绩倒数的学生写一篇东西,现场出题。学生15分钟500字“拿下”。
魏书生曾把全校成绩倒数的学生全都请到自己班里来,他说:“到魏老师班研究学习效率,你要学写日记。”学生说:“老师,不会写”。魏书生说:“老师保证让你会。”“老师,你教也教不会。”学生仍然不自信。“第一篇日记很简单,就说我今天到魏老师这个班读书了。句号写上,年月日写上。怎么样?”学生说:“老师,这不人人都会写吗?这个肯定没问题。”第二天学生们问:“老师,我还写日记,写啥呀?”“今天写两句话,两句话的日记要有个题目了,《记我的同桌》。”“老师,不会写咋记啊?”“很简单,第一句话记同桌的外貌。”“老师,不会看。…‘不用写太细,就写他是高个还是矮个,胖点还是瘦点,白点还是黑点。”“老师,这不人人都能看出来吗?”“那就看吧!第二句话记同桌的衣着,是什么色彩、什么面料、什么样式?”“老师,这个没问题。”学生这才发现啥叫写日记,就是高兴地写身边的人,写眼睛看的、心里想的。第三天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日记写三句话,有个题目《记魏老师》。…‘第一句话,写魏老师的性格特点,我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老师,您是慢性子。…‘也有急的时候。第二句话,写魏老师的语言特点,我说话音量大还是小?…‘音量小。”“我也有大声的时候。我的音调高还是低、语速快还是慢?…‘老师,这些都挺有意思的,没问题。…‘第三句话,写魏老师的要求,你刚到我们班肯定不适应,这么多要求把你适应的一两条写出来。”“老师,我有三四条适应。…‘写一条适应的就行。”这样一写哪止三句话啊!《记魏老师》这篇日记,不少学生写了130多个字呢!第四天学生问:“老师,四句话日记写什么?”魏书生说:“写教室四面墙壁,各有什么设施,前后左右,对你的学习有啥好处,看到啥写啥。…‘老师,没问题。”于是写着写着,写出门路来了。第五天五句话,两个月后,倒数的学生拿着日记本找魏老师:“老师,我这篇日记1500来字呢!”魏老师说:“人啊不要左顾右盼、犹犹豫豫、拖拖拉拉,要高高兴兴地做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不怕慢,只怕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个强大的自我就产生了。…‘老师,我很自豪,挺快乐的!”实际上,所有人做事产生的自豪感,都会远远超过吃饭产生的自豪感。用单位时间提高学生的效率,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个书就好教了。
“向民主、向科学要效率”
民主就是站在学生角度,从他的起点出发,不攀不比地做事。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人、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做着平平淡淡的事情,却能把平平淡淡的事情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多幸福啊!
人这一辈子要做生存的主人,就得静下心来,不管多平凡的工作,不攀不比,高高兴兴地研究效率,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无论在任何位置上,都会有幸福感的。
魏书生说:“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守住、守住再守住!别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当官,要确定为做事。人活着的价值在哪里?就在干的事减去你吃的饭,剩下的东西算价值。”这么研究价值,就天天活在幸福中。
魏书生教学生怎么学语文,怎么把厚书读薄。他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是树干,阅读和写作知识是树枝,学习意图就清晰了。
接下来他帮学生订计划,订什么计划?订自我教育计划。计划分四段:1.-辈子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2. 10年大约要达到什么目标?3.-年应该怎么度过?4.-天应该怎样安排?
他一直让学生这样写,让他们觉得自己生命的航船有一个方向。学生不管多淘气,当把眼前的一天、一年、10年、一辈子联系起来,就不由自主地产生责任感、凝至感,浮躁就减少了。一件事改变学生一生很难,但他经常做学习计划、自我教育计划、阅读计划、学科计划,会发现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觉得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最后的考试。
很多学生后进、没事干,问题出在哪儿?不是不能干事,而是不肯干小事,灵魂流浪,精神漂}白,思想没有家园,怎能不浮躁呢?他对班上的学生说:“给魏老师当学生,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大事干不来,小事赶快干;元帅当不成,好好当士兵;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上不着天,下要落地。一旦落地,心就踏实了,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快乐天地。”
当你处在快乐中,你就是命运的主人。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把自己身外的那些事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把自己说了算的事拿得起、进得去、想得深、干得值,主动为自己当下的快乐、为明天的幸福,做起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他让全班每个学生做他的副班主任,每个学生做他的助教,于是班就带好了,课也教好了。
1986年,魏书生升为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他跟领导说,我不愿意当校长,我最愿意干的还是带班和教课。“那你实在愿意教还教吧!班还带着、课还教着,但学校还得管着。”于是他就一边管理着学校,一边当着班主任、教着语文课。
1997年,领导又让魏书生当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他跟领导说我愿意教课啊!领导说:“实在愿教就教吧!”于是他当局长13年,一直教着课。前6年,每天到中学上一节课;后几年,每周到师专给大学生上4节课。他就这样,在课堂上整整站立了35年!这35年,没请过任何一个老师带过一天的课,每天上课就高高兴兴研究学生怎么做好一分钟的事。因为最要紧的还是这一分钟,最容易做的也是这一分钟。
他说,我几十年教书、带班、管学校没有什么新思想,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守住自己做对的事。于是,你就会越钻越深,就会发现规律,做得有滋有味。
“守住根本,寻找快乐”
事情是千变万化的,但人要守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民主科学,研究事的规律,这就是科学。不跟人去追风,不追风你就省心了,节省成本。魏书生干了13年教育局长兼党委书记,既不吃请也不请吃,他就是这个活法。
做教育局局长,他的就职演说就一分钟,没说大事。要求大家做到7个一分钟:1.盘锦的学生每天做家务劳动不能少于一分钟;2.每个学生都要天天写日记,有话即长,无话即短;3.每个学生都要唱军歌,歌声嘹亮,所有的学校都要唱起来,振奋精神;4.学生每天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一分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广播操;5.每科教师,每天要对学生进行一分钟注意力训练;6.学生每天读一分钟的经典;7.每个学生每天要进行一分钟的演讲练习。从一分钟开始训练,习惯成自然,逐渐扩大到2分钟、3分钟到10分钟,于是越弄越好。
由7个一分钟的训练,后来又强调8个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的10条要求。做到这些需要3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自己国家的经验;每位老师、每位班主任、每位校长守住自己的优点、长处。这3个守住做到了,想不创新都不可能。扎根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再扎根几十年新中国的土壤,再扎根自己优点长处的土壤,你底下的根基深了,上面的叶子能不茂盛吗?它会不断地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3个守住做到了,再放眼国际,你会发现凯洛夫有道理、赞可夫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有道理。首先是你自己有道理,才会把别人当咸水、营养、土壤为自己施肥,既成就了人家,也发展了自己。
他常对老师们说,要学会找自己的优点长处,不能光是反思、反思,更多的应该是正思、再正思。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当然不可以把长处当成骄傲的资本,要当成朝前走的根据地。还要教给学生找优点长处。如果每所学校都养成找优点长处的风气,那么大家的长处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大家就会越来越快乐。每上完一堂课都给自己找点长处、找点快乐,串起来就是一串串的珍珠。于是,你的学生也会积累长处、积累快乐,课堂和学校就会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乐园……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魏书生,依旧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依旧那样谦和、儒雅、乐观、自信……每天,每月,他不停地穿梭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在无数的讲坛上,以他特有的站姿,向无数教师讲述着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人生;以他惯有的平淡、平和、平静、平凡,特有的人格魅力,深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摘自《人民教育》2022年第5期)
㈢ 怎样提高阅读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编前话:说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似乎是老声常谈,可又为何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由此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作者结合近两年的高考题,对阅读理解短文中出现的生词率做了比较和分析,进而又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来解决此问题,相信本文会对你大有裨益。读罢此文,你不妨到“阅读天地”和“原汁英语”栏目去比试比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单一考查语言知识的题目几乎不存在了。重点已转移到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阅读速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语篇分析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五段阅读材料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像分值比较大的完形填空就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另外单项填空题也是小的语篇,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兼顾基础、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培养、训练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 狠抓基本功
(一)扩大词汇量
1. 牢记 "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意,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2. 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反复认真识记。以 try on为例:大家记得比较清楚的意思是"试穿",但在NMET2022的完形填空中有这样一句话:I've been trying that(the joke)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用"试穿"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此句的。因为在此句中此短语的意思是"耍弄某人"。再看下列句子:
He takes great interest in playing the piano.
He has sold his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I want to know the rate of interest before borrowing the money.
在第一个句子中,interest 意思是"兴趣";第二句中,其意为 "right to share something , especially in its profits"!第三句中其意为 "money charged for borrowing money, or paid to sb. who invests money"。
在总结这些意思以及不同搭配时,应"不拘泥于大纲",且"多多益善"。因为只要记,即使遗忘,遇到一定的刺激,也常常会使人想起。
3. 积累 "超纲词汇"。统计一下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超纲词,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阅读理解总生词出现率2.4%,低于大纲指标3%,远远超过往年的1.5%。纲外词共38个。2022年完形填空,生词出现率是2.9%,达到历年最高比率。整篇文章中共有生词10个,甚至有三个生词出现在选项中,并且是正确答案。如果这代表了英语测试的发展方向,那么仅仅掌握大纲要求的两千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国外上大学的英语词汇要求一般是五千至一万,上海高考要求是五千五百左右,北京单独命题,词汇要求是五千左右。所以适当扩大词汇量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中学备考紧,任务重,也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扩大词汇量上。建议考生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储备,每天坚持读几篇短文,对短文中出现的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词、短语要进行摘抄并记忆。有了大量的积累,就会在阅读时感到得心应手。
(二)掌握句法知识
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还要掌握句法知识。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更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无法理解。长句、难句就是指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还伴有分隔,倒装、省略。请看NMET2022 阅读理解 E篇中的句子:
Their goal is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 in the fun part of party planning,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while they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else.
在这个句子中,to help 是不定式作表语! help后面接复合宾语,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构成help sb. do sth.! 作宾补的 share后接宾语 part of party planning, 之间被作状语的介词短语 in the fun 隔开;宾语后面又跟插入语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最后是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二、掌握做题技巧
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
第一、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第二、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第三、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第四、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在这四种题目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对于考查主旨大意的题目,考生常犯以下错误:
1.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于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造成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2.以偏概全。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往往导致他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
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文中却没有涉及,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答案。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too,excessively,rather,则常带有否定的口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etc.)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 but, 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 )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优化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精泛读相结合。
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谓精读,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所谓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许多词都有多义性,然而我们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
总之,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通过阅读生活故事、科普文章、传记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报刊杂志、简易世界名著等,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2. 分类阅读,循序渐进。
分类阅读的意思是把文章按内容分类,如:人物类、地理类、天文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并集中一段时间专读某一类的文章。掌握文章表达上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敏感度。
3. 加强"限时阅读",坚持"持之以恒"。
如果总是无限阅读,不受时间限制,甚至一篇文章分几段时间完成,这必然造成前面所提到的"平时阅读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的局面。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细嚼,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㈣ 求一本可以值得看的书
《长生界》
个人认为这本书写齐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有面对自己小时候想保护的女孩的矛盾,有对想救自己想救的人的无奈,有对自己修为的追求,有为了追求更高境界而逼迫自己放弃过往记忆的痛苦,有刹那间面对昔日旧友死去的悲哀,有对异界屠夫深深的愤恨,有经过无尽风霜后的平静与漠视.....
额...总的来说我不怎么会讲,就是这书写出了人生百态就对了
㈤ 魏书生的成长经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哪些启示
北京时间8月23日13时许,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奖。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互联君碰巧最近刚读完了《三体》三部曲。作为硬科幻的典范,《三体》整个故事都是以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学科原理为基础进行的技术推演。你也许会想,刘慈欣的理科成绩一定非常好吧?可是你错了,刘慈欣的大学并非出身名校,学的也不是物理、航天这样的专业,中学的理科成绩也是中等偏上。
㈥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txt全集下载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魏书生同志是我们辽宁省的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家。20多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成绩显著,他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曾参加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并六次受到*同志的接见,十次与*同志一起合影。他现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并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职务。他多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讲学,在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作了2022多场报告,上了1000多次公开课。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魏书生同志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党多年培养的结果。他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
㈦ 读书作文
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如今,读书更是我的一大嗜好。读书真棒!这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从印刷术发明以来,这事实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用思维接触文字,用大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开读时的那一份虔诚。当你读书时,你的思维在书中神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在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任何喜怒哀乐,书的魅力便在于此。
我的成长离不开书,书使我成长的更快。课堂上的本本厚书写满了难题,记满了深奥,我喜欢读,因为它使我学到很多,人世间的书写满了艰辛,记满了沧桑,我更爱读,因为它使我了解到更多……
当我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讲解,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的大脑日益充实。课间,我喜欢和同学为了某道数学题和同学争的面红耳赤,对了,成功的喜欢让我笑,错了,失败使我得到经验。学习是艰苦的,可我乐意,因为读书是享受,我爱读书。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而哭泣,为岳飞将军的壮志未酬鸣不平,为阿Q的悲惨遭遇而叹息,又为共产党横渡长江打垮国民党而喝彩。甚至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琼瑶催人泪下的言情小说,都让我流连忘返。我喜欢它们,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书是收获希望的土地,我要辛勤耕耘,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我爱读书,因为课堂的书让我学习,让我思考,课外的书让我了解,让我思索,而人生的品读,更让我成熟,让我成长。我爱读书!
㈧ 郭嘉逸 高考励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eb3f30100pd5a.html
励志教育读本四: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郭嘉逸) (2022-03-19 12:53:20)转载
标签: 杂谈
【作者简介】郭嘉逸 石家庄二中,第二十六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保送清华大学。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如是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当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终于走进了二中,我才发现,我迎来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从“不纯”到单纯
你是为了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动机经历了一个从不纯渐渐到单纯的变化。
我那个不纯的动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具体点,就是能考到清华。这个,可能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动机了吧?
学习、学习、学习,最让小学生头痛的双音节词语。等到某一天,我发现我对它早已有了化不开的感情。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从意识到我肩上还有责任起,我的懵懂时代就过去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时间的奴隶到时间的猎人
二中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校办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一点也不少。那么,该如何安排我时间银行里的存项,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还记得老师组织我们去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听课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伙都集中到阶梯教室去。那里没有暖气,大伙坐在凳子上一起发抖,还是充满毅力地听下去。但是不出一个月,人数就减了一半还多。大多数人是因为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难以协调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到了最后,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坚持了下来。听起来有点夸张吧。高考与竞赛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地安排上天赐予的86400秒。
怎么安排时间呢?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跑去参观竞赛前辈们的教室。前辈们把那成箱的书给我们“亮”了出来,对我造成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时光太匆匆,这就是我的烦闷。
我选了一个最古老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字儿——“挤”!这个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考究,但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效的。我就像一个时间的猎人,到处搜寻它。我不适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阳还在那一半世界做圆周运动,我这边的笔尖已经开始在纸面上做起“布朗运动”了。一有空闲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楼的连廊上背单词。从连廊上可以看得很远,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的时候。如果连廊上的栏杆有记忆,它也许会记得我的身影吧。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边听边做笔记边提前写作业,好压缩时间。为了避免学理不通文,我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两篇作文(后来偷懒,变成两天写一篇了)。这些后来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充满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过一个节目,叫《高考状元经验谈》。我一集不差全看下来了,由衷的地佩服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厉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种愿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条地安排到秒,愿意对自己的生活从头一直负责到脚的态度。
我身边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日子变得激情澎湃。
石家庄的盛夏,外面难得有人,只有知了挂满了夏树。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却步,时不时飞来挑衅的还有巨大的蚊子。但是当我把自己投入到题目里,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这一切都忘记了。
暑假总结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还有几筐实验报告。”
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几年后的我很想补上这一句。
又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遇到了困难。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是真的。每当我沉沉入梦,梦乡中一个一个巨大的箭头都会如期而至,有时我甚至能把数值算出来。在梦里还在想问题,这种事以前也听说过。凯库勒结构式就是他在梦里突然领悟到的。不过我以前一直把那当成一段传说而已,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什么的,真是愧对前辈了!
另一件事,是转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门下曾有一名复读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转。怎么办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这个女生自己说,这一年她从没有看见过太阳。这就是披星戴月吗?
想成为高考状元,那就得比他们更有激情才行。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无论如何,学习绝不是磨时间。
很快我就发现,有人比我还努力,却不比我强。有人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可学的也不赖。 这很明显是一个效率问题。
正当我激情澎湃地在题目中鏖战,忙得不亦乐乎之时,同桌的书桌上多了一本书。魏书生老师写的。前桌则手捧一本新东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脑学习法,听说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正在热卖中。
假如我们是一群牛的话,那么那天我忽然发现,只顾低头拉车的我,不知不觉被那些会抬头看路的家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真是千千万万。先有3R学习法,接着4R学习法,后来又出了5R学习法什么的。大意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上研习,课下复习,然后练习,经常熟悉之类的。
我尝试了几种,每种用了几天,后来觉得死板了,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自己总结总结,自己的方法可能会让你更舒服一点。前辈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我自己找了几个,感觉还挺行。
举个例子吧。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会,但是我做不对。
编程里有一整套查错的方法。但是还没见过有人专门写过物理题的查错方法。大概认为根本就不该出错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来说,在物理题目里,量纲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极限情况,检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实例,检查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检验,这些也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还有对称性检验:方程里的对称性一定会体现在解里。数量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认认真真地读题,仔仔细细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错之前的手段。书写时,用几个花括号而不是一大堆文字来表示条件,可能也会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习惯
为了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什么是“传说中”的高手呢?结果发现了就像这样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这点东西他们会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从不写作业,他们会自己找题做。只有笨学生才混在老师的习题集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留下以前的作业和卷子,当你问他一道题的时候,他会从一堆东西里找出半张纸给你。”
“真正的高手难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高级题是他们的强项。”
“真正的高手没有日程表,他们总是在考前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把家长吓个半死。”
……
这些颇具俗世奇人风范的描述,是我观察得到的事例,当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计划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抛开老师的引导自己搞一套的话,我觉得只是懒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着老师走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计划。另外,列出要学的和已经学过的,短期看来,可能会慢一些;从长远看,已经掌握的东西会比较牢固,这样在后续学习中优势就明显了。
再比如,翻开一本新书,一般都应该看看前言和目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就像写一部小说,可以先写总纲,写概要,最后再使它丰满起来;也可以先写一个一个细节,最后凑起来。显然正常人会选第一种。学习一门课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学习方法,只有在成为学习习惯以后才真正有力。无招胜有招——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的。
从脆弱到坚强
前辈们留下一个传统——长跑。跑的时候对自己说:前面就是一等奖了,再往前一点是省队,再往前就是国家队了……
不管我们做什么,到了后来它永远是一件关于毅力的事。因为,没有毅力,说得再好也是空谈。
有这么一道题:五个电阻环相连,求电阻。题量比较大。让我到今天还能记起来的原因是它下边有一条评论:“物理竞赛考核的不仅仅是选手的知识,还有他的毅力。”
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它的含义。
一直到了复赛考场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试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题目,其实玄机暗藏。有几道题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条缺氧的鱼,我艰难地拍打尾巴找寻出路。
武侠小说里不是常有高手对峙的场景吗?越是生死关头,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绝对不能慌。一般来说,慌的那个人绝对会比较惨。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但原理总是差不多的。
在最后的半小时里,我稳住了自己,很坚强地做下去,什么后果也不去想。心里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声。
最后,在这半小时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数。
这个经历本身可能比比赛还重要。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缓缓流逝的,总是时间的旋律。
两年的时间,改变缓缓发生在我的身上。
从一个有点腼腆、常常退却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绎话剧的自己。从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目标模糊的自己,到一个坚定了信念,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和我的老师。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两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
两年前,最好的中学意味着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北大,她会用知识丰富你的头脑,给你一个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机会。
两年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在乎的早已不仅仅是考上哪所大学,而是种种历练,丰富你的内心,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㈨ 求【郭嘉逸-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高策-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致高中生】所谓梦想,是永不停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如是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当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终于走进了二中,我才发现,我迎来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从“不纯”到单纯
你是为了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动机经历了一个从不纯渐渐到单纯的变化。
我那个不纯的动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具体点,就是能考到清华。这个,可能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动机了吧?
学习、学习、学习,最让小学生头痛的双音节词语。等到某一天,我发现我对它早已有了化不开的感情。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从意识到我肩上还有责任起,我的懵懂时代就过去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时间的奴隶到时间的猎人
二中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校办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一点也不少。那么,该如何安排我时间银行里的存项,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还记得老师组织我们去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听课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伙都集中到阶梯教室去。那里没有暖气,大伙坐在凳子上一起发抖,还是充满毅力地听下去。但是不出一个月,人数就减了一半还多。大多数人是因为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难以协调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到了最后,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坚持了下来。听起来有点夸张吧。高考与竞赛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地安排上天赐予的86400秒。
怎么安排时间呢?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跑去参观竞赛前辈们的教室。前辈们把那成箱的书给我们“亮”了出来,对我造成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时光太匆匆,这就是我的烦闷。
我选了一个最古老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字儿——“挤”!这个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考究,但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效的。我就像一个时间的猎人,到处搜寻它。我不适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阳还在那一半世界做圆周运动,我这边的笔尖已经开始在纸面上做起“布朗运动”了。一有空闲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楼的连廊上背单词。从连廊上可以看得很远,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的时候。如果连廊上的栏杆有记忆,它也许会记得我的身影吧。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边听边做笔记边提前写作业,好压缩时间。为了避免学理不通文,我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两篇作文(后来偷懒,变成两天写一篇了)。这些后来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充满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过一个节目,叫《高考状元经验谈》。我一集不差全看下来了,由衷的地佩服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厉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种愿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条地安排到秒,愿意对自己的生活从头一直负责到脚的态度。
我身边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日子变得激情澎湃。
石家庄的盛夏,外面难得有人,只有知了挂满了夏树。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却步,时不时飞来挑衅的还有巨大的蚊子。但是当我把自己投入到题目里,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这一切都忘记了。
暑假总结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还有几筐实验报告。”
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几年后的我很想补上这一句。
又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遇到了困难。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是真的。每当我沉沉入梦,梦乡中一个一个巨大的箭头都会如期而至,有时我甚至能把数值算出来。在梦里还在想问题,这种事以前也听说过。凯库勒结构式就是他在梦里突然领悟到的。不过我以前一直把那当成一段传说而已,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什么的,真是愧对前辈了!
另一件事,是转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门下曾有一名复读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转。怎么办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这个女生自己说,这一年她从没有看见过太阳。这就是披星戴月吗?
想成为高考状元,那就得比他们更有激情才行。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无论如何,学习绝不是磨时间。
很快我就发现,有人比我还努力,却不比我强。有人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可学的也不赖。这很明显是一个效率问题。
正当我激情澎湃地在题目中鏖战,忙得不亦乐乎之时,同桌的书桌上多了一本书。魏书生老师写的。前桌则手捧一本新东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脑学习法,听说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正在热卖中。
假如我们是一群牛的话,那么那天我忽然发现,只顾低头拉车的我,不知不觉被那些会抬头看路的家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真是千千万万。先有3R学习法,接着4R学习法,后来又出了5R学习法什么的。大意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上研习,课下复习,然后练习,经常熟悉之类的。
我尝试了几种,每种用了几天,后来觉得死板了,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自己总结总结,自己的方法可能会让你更舒服一点。前辈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我自己找了几个,感觉还挺行。
举个例子吧。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会,但是我做不对。
编程里有一整套查错的方法。但是还没见过有人专门写过物理题的查错方法。大概认为根本就不该出错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来说,在物理题目里,量纲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极限情况,检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实例,检查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检验,这些也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还有对称性检验:方程里的对称性一定会体现在解里。数量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认认真真地读题,仔仔细细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错之前的手段。书写时,用几个花括号而不是一大堆文字来表示条件,可能也会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习惯
为了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什么是“传说中”的高手呢?结果发现了就像这样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这点东西他们会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从不写作业,他们会自己找题做。只有笨学生才混在老师的习题集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留下以前的作业和卷子,当你问他一道题的时候,他会从一堆东西里找出半张纸给你。”
“真正的高手难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高级题是他们的强项。”
“真正的高手没有日程表,他们总是在考前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把家长吓个半死。”
……
这些颇具俗世奇人风范的描述,是我观察得到的事例,当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计划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抛开老师的引导自己搞一套的话,我觉得只是懒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着老师走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计划。另外,列出要学的和已经学过的,短期看来,可能会慢一些;从长远看,已经掌握的东西会比较牢固,这样在后续学习中优势就明显了。
再比如,翻开一本新书,一般都应该看看前言和目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就像写一部小说,可以先写总纲,写概要,最后再使它丰满起来;也可以先写一个一个细节,最后凑起来。显然正常人会选第一种。学习一门课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学习方法,只有在成为学习习惯以后才真正有力。无招胜有招——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的。
从脆弱到坚强
前辈们留下一个传统——长跑。跑的时候对自己说:前面就是一等奖了,再往前一点是省队,再往前就是国家队了……
不管我们做什么,到了后来它永远是一件关于毅力的事。因为,没有毅力,说得再好也是空谈。
有这么一道题:五个电阻环相连,求电阻。题量比较大。让我到今天还能记起来的原因是它下边有一条评论:“物理竞赛考核的不仅仅是选手的知识,还有他的毅力。”
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它的含义。
一直到了复赛考场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试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题目,其实玄机暗藏。有几道题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条缺氧的鱼,我艰难地拍打尾巴找寻出路。
武侠小说里不是常有高手对峙的场景吗?越是生死关头,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绝对不能慌。一般来说,慌的那个人绝对会比较惨。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但原理总是差不多的。
在最后的半小时里,我稳住了自己,很坚强地做下去,什么后果也不去想。心里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声。
最后,在这半小时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数。
这个经历本身可能比比赛还重要。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缓缓流逝的,总是时间的旋律。
两年的时间,改变缓缓发生在我的身上。
从一个有点腼腆、常常退却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绎话剧的自己。从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目标模糊的自己,到一个坚定了信念,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和我的老师。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两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
两年前,最好的中学意味着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北大,她会用知识丰富你的头脑,给你一个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机会。
两年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在乎的早已不仅仅是考上哪所大学,而是种种历练,丰富你的内心,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高策,2022年高考672分,北大生物系录取。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让高策写一写曾经的故事,算是给自己的高中一个总结,也给学弟学妹一点鼓励。几天之后他发给我这样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热泪盈眶。他的文章里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我的眼泪里有我和几十个孩子刻骨铭心的青春。】
TO all those who said that I can't,Ihave proved once more,yes I can.
终于,我可以平静下来,在这样一个清晨,好好地回忆,细细的品味,那属于我的高三奇迹。
想借用班主任的评语,对高三的上学期大致描述:“你懂得胸怀天下却做不到卧薪尝胆,立志异常坚定却难逃现实诱惑,看得见远处的山却看不见脚下的路。有时把执迷不悟叫执着,有时把自我满足当自信,有时自以为是能够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万能上帝,到头来成了自身都难保的过河泥菩萨。有时是真正弱点百出还不以为意的“伪高手”,有时是地道地荒废机会还自鸣得意的可怜人。”看到这些评语,这些批评,我心里有恐慌,却更迷茫——我究竟该怎样做……
【这是我从教几年的学生评语中唯一一次这么“狠”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而批评的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中的一个。他几乎是我钦点的班长;他有很多看法与我异乎寻常地一致,虽然我没有当面对他说过;他曾经在寒冷的深夜与我探讨爱的问题,虽然我没有能让他接受我的观点,但是我依然欣赏他的思考;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气与胸怀,我喜欢他们做的每一期墙报和班会,我喜欢他的文笔,也多次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当然,这些都掩不住他的不足,他也在高三的时候为自己的习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直到今天我都相信,他的路原本可以不这么难。
我依然记得,我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给高策写下上面那些话,我记得,我几乎是用了整整两个晚自习,用了十多张答题卡来反复揣摩这些话。语气太重了,缓和一下,太缓和了,再加重。思考来思考去,我几乎选择了我能选用的最严厉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话,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我也相信他能理解,那就是——这些话不是无情地否定,而是狠狠地唤醒;而不是无情地放弃,而是坚定地期待,这些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起点。】
千疮百孔的习惯让我的成绩从高二期末的年级第一跌到了四五十名的位子,不过那时的我依旧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这就是高三的前一多半时间,在迷茫与挣扎中看着成绩下滑,看着北大远去……
不得不提的是自主招生,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次梦幻般的影响我很久的经历!
凭借高二的成绩我走进了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考场,上午的数学共四个题,交卷时我只做了一点点。若是搁在平时,下午的测试我一定会边做题变懊恼,接着一败涂地。可是这次,不知是哪里来的力量,我暂时忘却了上午的数学卷,一点一点答题,一秒一秒把握。走出考场,我知道自己希望不大,却着实为自己下午的沉着感到欣慰。压线通过笔试,正是对我心态的奖励,从那时起,无论上一科考的怎样,我都能坚强的努力到最后一秒,这或许远比通过考试要重要吧。
【我不曾预料到他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可我料想到了他的坚持。这也许是我下决心写下上面那些评语的最大的原因吧!】
接着的面试,我再次走在未名湖畔,呼吸着那让我陶醉的气息,阳光静静地洒在身上……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未名湖中的滑雪者,博雅塔下的读书人,给了黑暗中的我多么强烈的希望。
戏剧性的是最终我只获得五分的加分,老天开起玩笑怎么这么有意思,寒假的十天,我扔掉了所有的计划,不知所措的呆着,就是呆着什么都不做。做了那么多,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只有五分,值吗?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人听到这“五分”的神态,那是一种听到冷笑话的表情,我只有以笑应对。可我不服,或许,这五分就有用呢;或许,就真的有用呢……
再开学,立刻到了“质检二”。理综的出现让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学的优势发挥不出,物理的劣势暴露无遗。200名,我忘不了老师气冲冲地拿着成绩单到宿舍指给我看:“还没这么差过吧!自己好好想想……”刹那间,我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咬咬牙,下定决心。我扔掉了手机卡,把MP4借给了同学,在枕头下放了三样东西:暑假买的《清华北大不是梦》,在北大自主招生领取的《筑梦北大》,以及北大的一组明信片。趴在床上,难以入梦。一笔一划地将职烨的《花开不败》抄了一遍,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个为了复旦牺牲一切的小女孩一样……
【在职烨写成《花开不败》的那一刻起,这篇文章影响了多少曾在梦想面前困惑的孩子。在郭嘉逸的文章中提到他,在高策的文中里提到他,在无数孩子的青春记忆力有这样一篇文章的痕迹。而未来人们还会记住郭嘉逸的《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也会记起这一篇《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每天走在路上,眼前总是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一丝阳光,晚睡早起的生活导致了身体的问题,脑子里总是跟浆糊似的,还不时地干呕。但我不能松懈,该吃药吃药,吃了药还得玩命啊……每天在宿舍“加班”,觉得夜好静啊,只听到自己的心跳。那是一段忘记了开心的日子,也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坚持了一个月,结果却是在“一模”时由低谷跌落深渊。570分,283名,按往届的成绩看,这刚够一本。距高考还有54天,我真的想放弃了……有气无力的看着试卷,可怕的是我没有那种“收拾旧山河”的勇气与激情了。
多谢我的朋友,用一张纸,一段话唤起了我内心的希望:“把每天当成终结前的最后礼物,把每道题都当成训练能力的必备武器”“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必须为了必须,到耀眼的地方去!”。是啊,还没结束呢,真的,还有可能大逆转。
【我记得我曾经让他们看马云的访谈视频,也曾把马云的那句话告诉他们,他们也一定都记得,那就是“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是啊,努力容易,坚持难;坚持容易,遇到挫折打击、甚至是反复遇到挫折和打击仍旧坚持就更难。我对现在的学生说,如果你一直努力,却要在往后的第十次考试的时候能换来胜利,你愿不愿意为它承受前九次的失败?还是在其中某一次失败的时候就举手投降?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而那第十次考试也许就是高考!】
那是一个见证我内心成长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窗户旁,发声地再一次读了那个坚强的复旦女生留给我们的财富——《花开不败》。日记本上我有力的写着:我可以一落千丈,我偏要一鸣惊人。一天超越六个人,杀进北大。现在看到这些话,仍是很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怎么就那么相信奇迹!正如柴静所言吧,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按照正常的情节,我应该成绩回升。可现实终究是现实,“一点五模”年级233名,据复读生说,这样的成绩没戏了。没戏了吧……
那天上完第一节晚自习后出去跑步,发疯一样。回来看到了发下来的化学卷子。看着接近满分的卷子,我对自己笑了笑。接着发现卷子的最后有化学老师的一句话“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还有人相信我,老师没有放弃我。一瞬间,我感到莫名的感动。趴在课桌上任眼泪肆意,那是在最黑暗的时候看到的光芒,哭过后的我轻松了不少。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全力以赴!输输输,输到赢为止!
【有的时候老师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无心的鼓励可能种下希望和力量,而无心的否定也可能带来失落甚至是仇恨。一次一个学生给我留言说,说我的一句话给了她很深的影响,这句话是“就算是你有99%的好,也不能放纵1%的不好”,可是这句话我早就都忘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说的话了。在那个高压下的时期,一句否定的话就可能摧毁一个前进的就会,而一句鼓励的话或是一个信任的微笑就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老师啊老师,我是每时每刻带给人影响的人。】
影响很深的是一天在宿舍,隔壁班的一个哥们来聊天。言谈中,我不自觉地流露出沮丧,他送我这样的一句话:高一高二,你一直是在前面,没受过打击。我是一直被打击,从未被打倒!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班风的重要?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听到更为沮丧的话,又会怎样?】
一天天重复的日子,通向了“二模”,冲到了年级70名的我却怎样也高兴不起来了。马上要自由复习了,物理60分……向物理老师求助,经验丰富的他告诉我这一阶段物理不太可能有大进步了。老师说的没错,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啊!我不服,我知道我有多好,走着瞧!
【有的老师对学生说要重视高一,高一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说重视高二,高二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说重要的是高三一轮复习,一轮不行以后就不行了,可是我要说,我们理解这些话的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当下,但是请不要再无心中也摧毁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我们不相信“高一决定论”“高二决定论”“一轮决定论”,我们鼓励珍惜每一天,我们也欢迎每一个迷途知返的孩子,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只要开始都不晚。而只要坚持,总会好于放弃希望。在成功面前,没有“不太可能”,也没有“小可能”,只有百分百坚持与百分百放弃。】
距高考还有19天的时候,我将战场搬到了自习室。那里都是学竞赛未成的战士,我和他们一样,无路可退了!每天都在想着那些分数,语文120,数学140英语140理综275加上5分,够了,到北大了……白日做梦可以,不过要梦得有价值,梦是可以带来动力的!我在桌子上立了一张纸“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像一匹饿狼,不顾一切地发疯一样冲向北大。
【在25班教室的墙上,贴着每一个同学高考的目标,高策的那张纸上写的是“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誓闻名”,高考前离校的时候,很多同学收拾了行李匆匆走了,高策走到那张纸前,认真地撕下来,装在包里带走了。后来我想,那一刻是不是也是一个预兆?】
“二点五模”时到了年级30名,正如我“一天超越6人的誓言”。谁让你给了我一点希望,我会不留余力!
最后的十天,宿舍只剩我一个人了(他人已经保送或者留级)。那位保送清华的“神人”临走时说:你们会考的很好。“我会的”,我心想。
把三年的东西全缕一遍,心如止水,最后的战役,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考场上有我的两名好朋友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大获全胜,不可逆转》。
临走前的晚上,班主任到我宿舍微笑着拍张我肩膀说:“你的成绩呈一个V字,希望高考时你会再回顶峰!”
【那一刻我依然记忆清晰,我走在学生的宿舍里,微笑着对每一个孩子说了鼓励的话。走到高策面前的时候,他还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收拾东西。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太多关于成绩的交流,我相信他心里应该早就知道我的话。我对他说出上面的话的时候,他还用很小的声音说,“会的,一定会的”,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一切,定格在捧起通知书的时候!672分,加五分,北大我来了!亲吻着手里的宝贝,突然想起我的物理,110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一年是这么的奇妙。奇迹,就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回首这一年的青春,竟品出了悲壮的味道。坐在办公室里,我又一次满怀感慨,坐在北大燕园的高策会是何感受呢,坐在教室的学生和坐在电脑前的你又是如何?
再回首,我们是不是也发现,牺牲的其实并不是一切,谁说这牺牲不是一种赢得呢,赢得的太多太多,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创造奇迹的岁月。】
㈩ 谁能发点励志的学习故事 高三或大学的都可 最好是靠自身非常勤奋取得成功 谢谢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你明明知道,靠自己勤奋能取得成功。就要去做。不去努力做,等于白说,等于白看。看再多也是无用。给自己规划个时间,给自己一个目标。没目标没理想的人,生在世上就是个费物。分析一下别人感觉有用的东西,你理解了,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用,吸取好的,不要以为什么东西自己看过,就懂得。你看过,知道别人为什么成功的吗?用心体会别人发给你的成功之道,成功是靠自己。网上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