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说加缪好看吗
A. 阿尔贝·加缪除了《局外人》。大家觉得他的哪部作品更好
《鼠疫》【法】阿尔贝·加缪关于加缪和他的《鼠疫》
林友梅
长篇小说《鼠疫》的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1957
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的父亲生
于阿尔萨斯,从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离寄养的孤儿院,长大后在阿尔及利亚当农
业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在对德作战中受伤身亡,当时加缪还不满一
岁。加缪继《鼠疫》之后,曾计划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人》中描写他的父亲的
一生。他的母亲是祖代移居阿尔及利亚的西班牙人后裔;在她的扶养下,加缪在贫
困的阿拉伯居民中间长大,对他们的处境始终怀有深切的同情。加缪在阿尔及尔大
学哲学系攻读时,因患肺病而中途辍学。后来他和一些青年组织了一个“劳动剧团”,
后因准备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矿工罢工遭到镇压为主题的戏剧,被殖民当局禁演,剧
团也因而解散。那时加缪开始为当地报纸写文章,后来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正式从
事新闻工作。1934年他参加了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共产党支部,翌年脱党。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他虽然有一段时间肺病复发,但仍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继续为反对
法西斯撰写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后,加缪担任戴高乐派的《战斗报》主编,19
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缪正式宣告脱离这份报纸。后来他除了从事生平向
往的戏剧活动和写作外,长期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尔·伽里玛挑选文艺作品。战后
初期,他与当时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学界影响极大的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曾
一度过从甚密,但加缪始终否认自己属于这一派,认为他对一切问题有自己独立的
见解,不属于任何派别体系。1946年他发表了论著《反抗者》以后,受到萨特的批
评,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论战,曾轰动一时。1960年春,加缪乘坐伽里玛驾驶的汽
车出游时,翻车身亡,时年四十七岁。
《鼠疫》这部以象征手法写出的哲理小说,与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年发表)问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鼠疫》
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
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划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
像十九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那样,通过一条大鲸鱼的凶恶,写出
时代的灾难。1942年加缪因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帕纳里埃
(后来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纳卢作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疗养,不久英美盟
军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德军进占法国南方,加缪一时与家人音讯断绝,焦虑不安,
孤单寂寞,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在《鼠疫》中描写新闻记者朗贝尔的处境时,特别
逼真动人。在加缪看来,当时处于法西斯专制强权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除了一部
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外--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长期过着与外界隔绝
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不但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而且日夜忍受着生
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缪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曾把当时横行无忌的德
军比为“像老鼠一样”;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这样记下当时的情况:“全国人民在
忍受着一种处于绝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加
缪在小说中用细致的笔触写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临一场大屠杀时的恐惧、焦虑、痛
苦、挣扎和斗争之际,特别是刻划了法国资产阶级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劫
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发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尽管加缪按照习惯,避免
直接描写法国社会,假借北非地中海滨海城市奥兰作为发生鼠疫的地点,但我们从
这座商业昌盛,物质文明发达,但市民精神空虚,以寻欢作乐来消磨人生的城市,
不难看出这是法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局外人》到《鼠疫》,加缪表现了一些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世界是
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
因此,加缪虽然再三否认自已是存在主义者,西方文学史家仍然把他列为这一流派
的作家。加缪自己曾这样说:“《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
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
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这部后期代表作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有一定的改变。《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
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就完全不同: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
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
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
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
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
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加缪坚持个人主义的立场,认为个人应置于一切的首位;但在发现强调“个人
绝对自由”的存在主义并不能解决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矛盾时,加缪终于回到传统
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中去寻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类的出路在何处”的问
题。
《鼠疫》的作者虽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能形象地反映他那个时代的人一些
深刻的矛盾。这部小说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而且全篇结构严谨,生活气息
浓郁,人物性格鲜明,对不同处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刻划得深入细致;小说
中贯穿着人与瘟神搏斗的史诗般的篇章、生离死别的动人哀歌、友谊与爱情的美丽
诗篇、地中海海滨色彩奇幻的画面,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B. 加缪的局外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书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C. 看完加缪《局外人》后的感受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问题是,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D. 你怎么评价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在整篇小说里,默尔索除了给我以上的震撼外,还有他对死亡的诠释。“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这一切再过一遍。”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一阵涌动。谁也没有权利哭她!上天给她的生命,她不曾辜负。而如今,她即将死了。她心满意足。而他,他也是。这种见解,这种清醒,真让我感动。
E. 谁看过加缪的局外人,为什么我看着一点也不觉得的好看是因为我年纪太小的缘故吗(lz18岁)
我曾经翻过,没有认真读。
《局外人》本来就不是好看的小说,就跟很多“世界名著”一样,主要以“思想深度”取胜,其实情节啊之类,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建议你对照着评论,翻一翻就好,没必要一字一句硬着头皮去啃,重要的是整体感受,为了装“有深度”就为难自己,何苦呢。
F. 《局外人》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1、加缪生于1913年,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57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得奖,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卧病在床,只能请人代领奖金,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岁就问鼎这个重奖的作家。可惜,得奖三年后也就是1960年,加缪就死于车祸。加缪说过: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结果他自己死在了路上,这里面有这命运的玩笑,有着荒诞的气息,然而对这个以研究和表现荒诞成名的存在主义作家来说,倒是死得其所。
2、加缪还说:最好的作品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乍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举出一些例子后,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的思想真是具有穿透力,直贯古今,精准无比。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的胜利女神雕像,从完整到残缺,相当于没有完成,然而都是杰作。卡夫卡的小说,三个长篇《美国》《审判》《城堡》,都是没有完成的作品,然而都是杰作。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后来高鹗狗尾续貂了四十回。老子说:大成若缺。哲人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加缪的遗作《第一个人》在车祸现场他的提包里面找到,已经以手稿的形式出版,这部没有完成的小说也是杰作。
3、在一百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其中有不少是不配得奖的,属于二三流的作家,然而评委们也不都是瞎子,得奖者里面也有不少天才,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天才是法国的加缪和苏联的肖洛霍夫。加缪在29岁的时候完成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同时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肖洛霍夫更厉害,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他的传世名作《静静的顿河》。除了年纪轻轻就写出经典,这两个天才还有一个共同点:作品不多,然而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4、《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我喜欢前者的开头和后者的结尾。《局外人》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话,十五个字,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说冷峻平实的基调。这个开头可以和《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相媲美。《西西弗斯神话》的结尾:“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其实这部哲学随笔的开头可能更出名一些:“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5、加缪是个帅哥,照片上看,有一种硬汉派明星的风采,比天生斜视的老怪物萨特顺眼多了。
6、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千个人是幸福的,对经典他们有了自己的把握和理解,经典进入了他们的语言或文章,经典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对经典的作品的解读,很多人会面临语言的贫困,把握不住其神髓,表达不出自己真实独到的见解,往往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遗憾,经典中蕴含的诸多的意义、诸多思想犹如练习过神行百变一样,难以抓住,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对经典的重读,就是那些失败的寻宝者再次的挣扎努力。最近重读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仍然不得要领,“阐释的深渊旁,我被罚站。”
7、《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的人,有一种发克一切的态度,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在情感方面,这个人很冷漠。
亲情,母亲在养老院死了,他去奔丧,没有哭泣,在守灵的时候还抽烟喝咖啡,参加完葬礼感觉到“能够连睡十二个小时的喜悦”,葬礼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滑稽电影,后来还告诉律师所有健康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曾经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王朔的小说中也说到父亲在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适时死去可以保持孩子对他们的敬仰),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是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人则是忠实于自我的感觉和思想。
友情,莫尔索的邻居莱蒙是个混混,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莫尔索答应了,莱蒙很高兴问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说怎么样都行,对友情,这个人也是漫不经心的,不把世人重视的三大情感之一作为什么重大事情对待。
爱情,玛丽喜欢莫尔索,希望和他结婚,她问莫尔索是否爱她,莫尔索说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但是答应结婚,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被他当垃圾一样对待。在事业方面,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上进心,主管要提拔他,让他到巴黎任经理,问他是否愿意,他说怎么样都行,玛丽很高兴,要和他同去巴黎,问他巴黎是怎样的,对人人向往的香水之都浪漫之都,他是这样评价的:鸽子很多,很脏,人的皮肤是白的。
莫尔索和莱蒙去海边度假,遇到莱蒙前女友弟弟一伙,发生冲突,打架,莫尔索开枪杀了人,开始了牢狱生活。法庭审判的时候,是一个荒诞剧,检查官、律师都是围绕他在母亲死的那天的表现在辩论,根本不涉及他杀人的事实,检查官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他的辩护律师说“他到底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杀了人”,但是不管用,最后,在一个法理社会,一个人由于伦理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莫尔索拒绝上诉,拒绝忏悔,平静的等待他的死亡到来。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这是北岛一首《无题》的上半部分,很好的概括了莫尔索和这个世界的疏离和脱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剧场化的社会,人人粉墨登场,遵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式化的表演,母亲死了要哭得死去活来,情人节要按时发春,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要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拒绝这样的表演,那他就是社会公敌,是所有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莫尔索的死,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挑战了整个社会的伪善矫情,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个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激情澎湃的。总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说出真相,代替我们勇敢。
G. 《局外人》这本小说你们对它的看法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加缪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敢说实话的小孩,就是那个敢第一个喊出皇帝其实什么衣服也没有穿的小孩。《局外人》说出了很多人不敢或是不愿说出的真话。
H. 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语言叙述,通过主人公心理与外部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默而索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入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虽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发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望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绝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I. 大家都很赞局外人,说是很好看,不知道到底是韩国小说还是那本法国名著啊.有谁都看过的告诉我啊
有两本、、
你看说的口气是青春爱情的那种就是可爱淘的
大话题的就是加缪的那本、最小说上也是加缪的(如果有的话、最上是绝对不会提到可爱淘那本的、、绝对)
至于告别天堂的那本也是加缪的··
加缪的那本比较深、
可爱淘那本就是很悲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