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小说阅读答案
㈠ 求初三语文答案
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忆茅 盾和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 ,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 一开就会 .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 .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 , 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 ,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 ”、“划龙船”、“ ”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 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 ,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 ,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 、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有删改) ------------------ 【注】①苏联,指前 ,1991年解体. 13.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回忆 想象、印象听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14.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内容: ②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答: 13.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14.答案示例: ①听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15.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听《》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 ,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与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 ,计划写《名族》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烧炭工和绅士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 , .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 ,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 ,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 ,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 ,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 .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 ,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 ,略有改动)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8.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 9.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10.小说的结尾,老师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6.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7.(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8.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9.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的绅士. 10.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 平等的. 2022年浙江义乌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山就这么高仲利民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 ,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 ,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 ,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 ,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 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 ,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22年5月,有改动) 7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8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9 本文与已学课文《》的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3分)(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叙平结合的赏析性文字.(80字左右)(5分) 7 “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 8 (1)“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2) “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或产生的重大影响 9 (1)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2)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因难,逐步解决 10 例 :文中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 2022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塞外的春天① ①说到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 ”、“春风疑不到天涯”、“ 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 ,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 ,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 ,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 ……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 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 ,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宏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苹芽. ,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荚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 ,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穗,泼辣是马兰苹,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 ,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 ,精制的 ,滥造的 ,随着风, ,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 ,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 ,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特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 .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春色,我看过江南的 ,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 ”.六七年来,却是 ,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 ,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 ,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 前. ①选自《深山书简》,有删节.作奢栗容若,原籍河北 ,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移居台湾. 20.品味、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1)轻浮的 ,精制的 ,滥造的 ,随着风, ,自由地成堆成垛.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 ): (2)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 .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1.第⑥段中“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阔天空,有去有还.”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怕听嘎嘎的雁声.(3分) 22.仔细晶读文章最后一段划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答案示例:百鸟黄河开冻图 百花闹春图 时间(评分:4分.每空1分) 20.(1)参考答案:“轻浮”写出了轻盈飘逸的情状;“滥造”突出了榆钱数量之多(评 分:2分.每词1分) (2)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排比的 ,把动物的活动描写得丰富多彩而富有情 趣.(评分3分.修辞1分,表达效果2分) 21.参考答案:因为“我”听到大雁嘎嘎的叫声,就会由大雁的“有去有还”,想到“我”却远离家乡,有去无还.(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22.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 的思想感情.(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022年四川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只管向前奔跑崔修建 ① 拉出生在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 .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也买不起. ②那天, 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听了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 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著名的运动员. ⑥ 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的 . ⑧面对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 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 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 ,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改正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答: l 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一)(14分) 8:聘 骋 (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没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4、 ,符合题意即可(3分)
㈡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阅读答案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㈢ 现代文阅读 师表(凹凸)的阅读答案
14.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陈老师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 ① ;高考时因身体残疾而落榜; ② ;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4分)
15.第⑥段,队列比赛中学生“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结合内容,分析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原因。(4分)
答:
16. 陈老师为什么说“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结合第⑦段内容,下面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陈老师觉得自然万物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B.陈老师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有一技之长就很好。
C.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想得太多,陈老师觉得会徒增烦恼。
17.最后,陈老师能“活得很自在”,村里人认为是“善有善报”。有读者认为是“天道酬勤”,还有读者认为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不超过120字)(5分)
14.答案示例: ①三岁时因生病延误治疗,落下残疾
②在学校做代课老师,还给村里人看病
(共4分。每空2分)
15.答案要点:①学生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动作要领,认真训练。
②学生理解了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走路和做人一样,都要追求“周正”。
(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6.答案:B
(4分。选B,4分;选A,2分;选C,0分)
17. 答案:略。
(共5分。看法2分,结合内容2分,语言1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围绕陈老师的性格、心态、品德等分析他“活得很自在”的原因,作答清楚、合理即可)
㈣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阅读答案初中
1999年5月15日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辞:我今天想讲的是年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我来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们大概20岁,你们将来很可能影响社会。25年之后,当你们之中的诸君变成社会的领导人进,我已72岁,我还要被你们领导,爱你们影响。所以“先下手为强”,今天先来影响你们。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我说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是启蒙读物。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叨走了。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谁能够完整地背出一阙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你说这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㈤ 穿越到凹凸世界的耽美小说,要原创的,主受。
原创乙女的话,还有巜月光》《戏精》
㈥ 2022中考
浙江省202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衢州卷)
语文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一只想变成橘子的苹果,一定是一只kě ⑴ 望创新改变的苹果。这样的苹果一般不会因循守旧,更不会dài ⑵ 着镣铐跳舞,而是喜欢挣脱条条框框的束fù ⑶ ,像一只蝉一样,冲破躯壳的管制,真冲云xiāo ⑷ !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横线上。(3分)
2022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人类文明成果 ⑴ 盛会。它 ⑵ 了人类在城市建设上的卓越智慧,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⑶ 在一起,沟通心灵,共谋发展。
A.汇聚 B.荟萃 C.凝聚
3.下面这段文字画线的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①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②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③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4.古诗词名句默写。((1)—(4)题必做 ,(5)(6)两题选做一题)(8分)
(1)山随平野尽, ▲ (李白《渡荆门送别》)
(2) ▲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晏殊《浣溪沙》的“ ▲ , ▲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 ,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 ”。
(5)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6)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5名著阅读。(4分)
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写出每个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丙段出自哪部名著。
【甲】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迷,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了,另讲猫的故事了——
【乙】他骑着它,在田间的大路上飞驰,见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将车铃按得丁零零一路响。孩子们回头一看,就闪到一边。胆小怕轧的,就赶紧跳到地里。他骑着车,呼啦一声过去了,那几个孩子就会嗷嗷叫着,一路在后面追赶。
【丙】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6.综合性学习。(6分)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2分)
另类 菜鸟 迷你 草根 热卖
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2分)
材料1: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2: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3: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 ▲
活动三: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圣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
老师: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
学生:哦,我明白了!
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
学生: ▲
老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你是真的明白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4题。
(一)(16分)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
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
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
上海出租车票一张
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
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
另附纸一份,上注明:
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
付冷饮费若干
……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删改)
7.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4分)
8.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4分)
9.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0.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4分)
(二)(14分)
假想金箍棒
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网络》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锇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铬 硬度最大 (2)
铱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12文章第④段写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为什么要介绍孙悟空在炼丹炉内灯炼就一身铜皮铁骨以及会七十二变的情况?(3分)
1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进行了说明?请概括回答。(4分)
1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4分)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4题。
(一)(4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2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二)(9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
(三)(9分)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2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四、写作(4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40分)
请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化自选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3.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三)(1)渴 (2)戴 (3)缚 (4)霄
(四)(1)B (2)C (3)A
(五)①“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②“改善”改为“提高”。③在句末加“的口号”或“的目标”或“的倡议”。
(六)
(1)江入大荒流
(2)江山代有才人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鸡声茅店月。小桥流水人家。
(5)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5)(6)两题为选做题,所填诗句切合主题即可。)
(四)鲁迅 杜小康 阿廖沙 《童年》
(五)活动一:另类:特殊(与众不同) 菜鸟:新手 迷你:袖珍(小巧) 草根:平民(普通百姓) 热卖:畅销
活动二: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词语消失,新词语不断出现。新词语的传播速度很快。使用新词语应规范,否则会产生交流障碍。(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活动三:例:“包装”,原指包裹东西,现在又有了对人或事物进行装扮、美化的意思。如,没有演出公司的大力包装,小沈阳也许还只是一个唱二人转的普通演员。“充电”,原指补充电力,现在又有了培训学习的意思。如,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充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山寨”,原指山中村寨,现在又有了仿制的意思。如,三星公司刚推出一款新开发的手机,没多久它的山寨版就在市场上出现了。
四、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6分)
15.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16.妻子看看陪读复习,为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脱离社会,缺乏独立能力。他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17.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18.第一问答案: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子女)”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二问:示例:小说中儿子的独立是花钱买来的假独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错误的处世观念。(第一问,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也可;第二问,要求观点鲜明,能结合儿子行为进行评价)
12.(14分)
17.(1)密度最大 (2)小说中金箍棒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说明它硬度很大。 (3)抗腐蚀能力首屈一指
18.说明孙悟空不被腐蚀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与金箍棒形成对比,突出金箍棒本身的抗腐蚀能力特别强。(意思符合即可)
19.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
四、古诗文阅读(22分)
(一)(4分)
15.忽 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16.急切、好奇、惊喜。(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二)(9分)
17.(1)观察 (2)慢慢地 (3)打(鞭打)
18.A
19.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20.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
(二)(9分)
五、(1)让、使 (2)适合 (3)吃
六、D
七、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八、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五、写作(40分)
25.略
㈦ 童年漫忆 阅读答案
全文奉上,答案奉上:
童年漫忆(孙黎)阅读答案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 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 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6分)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2分)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4分)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4分)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4分)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㈧ 沈复这篇文章的阅读答案 快一点!!!!!!!!!!!!!!!!!!!!!!!!!!!!!!!!!!!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
译文: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