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小说阅读

漕德水
漕德水
发布于 阅读量 183
康熙字典小说阅读

❶ 请问:鲁迅《祝福》中相关环境描写的分析.

小说叙述语言丰富多样又复杂多变。它可以讲述、显现,也可以评议、抒情,或在结构上过渡衔接。各种流派作法异彩纷呈,作家的身影在作品中或隐或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小说终归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与读者进行交际的手段,是一种“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可能都不仅仅是“以言述事”,而是借助话语完成一定的行为,即“以言做事”。譬如,“这杯咖啡真正是咖啡!”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并不表示对“咖啡”真伪的判断,而是表达对它的美味的赞许。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由于使用者及语境的“意义作用”,常常表现为非对等的关系。小说叙述语言也是如此,它交待背景、讲述故事、描绘画面,表达一种指称性的再现性语义,在这过程中,作家也在委曲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某种认识、判断、赞许、批评,表现自己的某种文化价值取向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对读者施加影响。小说是以客体的再现性语义为中心的,它的主体表现义常常隐蔽在指称再现性语义显现的经验世界的背后。阅读小说,只有联系作品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透过“述事之言”去把握“言之所为”,把握体会作品表层语义下的主体表现义,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或主题内容。
下面仅以《祝福》中几个叙述语句试作分析。
一、背景概述与语境情景的酿造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按传统习惯,“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送旧迎新,祷神祈福的盛大活动便开始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话应当这样说:
①旧历的年底到了。
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
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
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
但鲁迅不这样说。鲁迅开始讲述故事的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如果把阅读小说视为一种会话方式的话,这就违背了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则可以认为这句话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鲁迅先生自然不会说一句毫无意义的话。
我们不由联想到类似的一些话语:
①战争就是战争。
②雷锋就是雷锋。
③正宗毕竟是正宗。
④伪劣产品毕竟是伪劣产品。
这些话语显然都不能从表面意义去理解,它们都是故意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的违反,然而,却因此产生了一种言外之意或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态度。句①表示强调,是说战争必然是严酷的,言外之意是说悲痛无益,表示告诫或慨叹;②③句并不表示对对象的真假判断,而是表示褒扬和赞许;句④则表达了一种愤慨的态度,表示批评或指斥。这些句子在一定语境中,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情感态度,产生一种言外的语用含义,完成某个具体行为。
鲁迅讲述故事的开场白也是如此。旧历的年底是我国传统大节——春节。习惯上,春节并非单指夏历元旦这一天,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为止,其间包括腊八、祭灶、除夕过年等。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范成大《祭灶词》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居车马小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送君醉饱登天门,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是送灶王爷上天祈福,以保下界来年平安。所以鲁迅讲述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习俗少有变化。在鲁镇的芸芸众生祈禳神灵之际,已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发出了魂灵有无的疑问,“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是企盼着神祗的降临,还是怀着希望破灭走向地狱的恐惧?她生于这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死于这文化历史氛围之浓厚,那些“钝响”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种种“新年的气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对比鲜明的背景。
“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内部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遽复杂的历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顽固,因其久远,牢如坚冰。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全部喜庆气象的经验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语境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二、讲述评议与主体表现的价值取向
小说免不了“讲述”,正如瓦尔特·司各特所言:“行动、语调、手势、恋人的微笑、暴君的怒容、小丑的怪相——一切都必须在小说中讲述”([美]W.C《小说修辞学》)。小说总要向读者讲述发生了什么,甚至委婉地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也许还要插进几句相关的评议。作家的思想观点即使是隐蔽的,倾向性也会“在故事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细心推敲作品“以言述事”下的“所为”,体会话语隐含的语义,总能揭微显幽,把握住主体表现的价值取向,进而感受作品的主题。
《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主”,叙述者“我”讲道:“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联系后文对鲁四书房的描写,那“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摆在案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一个不学无术信奉宋明理学的、没落腐朽的乡村地主的形象便鲜明地呈现出来了。最有趣最深刻的是这里插入的一段叙述者的评议:“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叙述者“我”当然不能等同于作家本人。但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叙述语言,却清楚地反映出作品的主体倾向性,对人物的嘲讽批判,正隐约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在冷静的没有直接表露情感态度的叙述语言中,主体的思想情绪仍然曲折地流露出来,作品的主题亦如深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在情节的波光中渐渐被映射出来。

三、过渡衔接与情节发展的意蕴
过渡衔接的叙述语言有时不只起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的结构作用,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概括故事的意蕴,收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女工,小说讲述人们对她的称呼,先后出现过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个句子都是普通陈述句,句子的表层语义没有什么变化。①②句主语相同,主要指称鲁家上下人等,第②句仅增加了一个副词状语“仍然”;②③句比较,只是主语变了,多了一个连系副词“也”。表层语义似乎仅仅交待了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未曾发生变化,但只要回到情节的发展中,回到具体的语境中,细一咀嚼,便能体味出三个句子不同的丰富意蕴。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妇。初到鲁镇,鲁四“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只是因为“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份耐劳的人”,四婶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驯顺,勉强将她留下了。于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从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时代,“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传》),妇女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出嫁之后,甚至姓氏也得“从夫”。祥林嫂夫家是卫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大概”,不确切之谓 。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说祥林嫂本人了。小说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为了表现妇女低下的地位。这句话作为过渡句,通过一个称呼语交待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蕴的文化历史内涵,也表明她终竟被鲁镇社会暂时接受和承认了,开始了她在鲁镇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渐把情节展开 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并非因为她是寡妇,而是因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两代,妇德的核心是必须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伦理信条的,寡妇倘若再嫁便是“败坏风俗”、“父母、国人皆践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愿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哪有一注钱来做聘礼?”社会的贫困逼得穷苦的农家不顾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强制她再嫁。祥林嫂似乎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她“真出格”,“闹得厉害”,“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看来她是深受“讲理学”的鲁四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是恪守妇道的。然而,她终于还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鲁镇做女工。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她自身的改变姑且不论,“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婶的不满也许只是因为她“没有先前一样灵活”,做活已不如从前。鲁四则“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于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时节,现在却轮到祥林嫂清闲了。祭神祀祖的典礼礼节原本有极严格的讲究,范成大《祭灶词》云:“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可见祭拜的典礼凡女人都是不能参加的,所以《祝福》写道:“拜的却只限于男人”。现在,祥林嫂连“一切饭菜”都不能做了,“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因为她是寡妇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最终被人们彻底地抛弃了。故事循着三个句子描画出的坐标曲线逐渐发展到高潮。

这三个句子如祥林嫂命运轨迹上的三个点,深刻地呈现出人物的遭际变化,是人物与社会矛盾撞击出的三朵火花,像三个聚光点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剧。这三个句子是对情节的三次概括,其隐蔽在称呼语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表现出主体批判的锋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向人们暗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这里,作品通过“以言述事”实现了主体的“言之所为”,完成了主体的语言行为,而作品的文本意义也渐渐被显现出来被我们所读解。

❷ 孔乙己全文阅读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 )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词语注释:

1、短衣帮:旧指短打衣着的劳动人民。

2、阔绰(chuò):阔气。

3、羼(chàn):混合,掺杂。

4、荐头:旧社会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5、声气:这里指态度。

6、满口之乎者也:意思是满口文言词语。这里用来表现孔乙己的书呆子气。

7、上大人孔乙己:旧时通行的描红纸(描红纸:一种印有红色楷字,供儿童摹写毛笔字用的字帖。旧时最通行的一种,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划简单、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包含各种笔画而又比较简单的字,三字一句。

8、“君子固穷”:语见《论语·卫灵公》。“固穷”即“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变操守的意思。固,安守。

9、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由秀才或监生应考,取中的就是举人。

10、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11、钞:现写作“抄”。

12、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囘”“囬”,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外部一个偏旁“囗”中间加上一个“目”字)。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

13、“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与原意无关。

14、服辩:又作“伏辩”,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15、年关:年底。旧社会年底结账时,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下文的端午和中秋,在旧社会里也是结账的期限。

(2)康熙字典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2、创作历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作品主旨: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另一方面,“为了揭示社会对于处在苦境的人的凉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❸ 康熙字典阅读替答案

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
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
③善良、宽容。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
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
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

❹ [鲁迅爱读书的故事】的故事原名和课后问题是神马急急急!!!!!!!

1.因为周玉田知道鲁迅很爱护书籍,而且极守信用,会按时归还。
2.鲁迅摘抄了字典、唐诗、植物学著作等书。
3.好处是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记得更牢,还可以随时将自己抄录的书籍拿出来翻阅。

❺ 康熙字典收录多少汉字。在其之前有什么别的字典吗

1、《康熙字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收录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收字49030个。
陆以《冷庐杂识》卷二字典云,字典十二集,二百十四部,旁及备考,补遗,合四万七千三十五字(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不在此数)。这里的“字典”指《康熙字典》,括号内文字,乃原书以双行小字夹注者,也就是说加上古文字共49030字。
持这种说法的还有华中师范学院京山分院中文系资料室编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朱天俊和陈宏天著的 《文史工具书》,《文史知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梁仁居和陈桂芬编著的图书馆专业进修教材《中文工具书知识》,何多源的《中文参考书指南》和王熙元、黄庆萱、许琰辉、张建葆合编的《读书指导》等。

2、古代字典
《尔雅》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最早的一本词典,并且位列儒家“十三经”中,古代其他字典的地位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尔”意为近,“雅”意为正,“尔雅”一词言明文字训诂应近于雅正。清代学者蔡世远云:“名之曰雅正者,其辞雅,其理正也。”以“尔雅”为词典之名,表明了古人对于字典编撰的要求与规范。
《尔雅》渊源甚古,关于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相传周公最初作《尔雅》一篇,汉魏时期流传的《尔雅》三篇为孔子在周公的基础上所增添,另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所增,亦有为其他人所增之说。不论增者为何,这些说法大抵是将周公奉为了开创之人。《尚书大传》中以“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来描绘周公的功绩。周公制礼作乐以教化万民的传说,使不少古代经典都染上周公的传奇色彩,至于究竟是否属实今已难以考证,能让人留下遐想的,大约是周朝文明所诞生出的累累硕果。至于《尔雅》之成书,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辞”,其成书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经历代文人增补,最后成书于汉代,周公、孔子恐只为借名。
《汉书·艺文志》录《尔雅》三卷,共二十篇,今只存十九篇。首篇《释诂》,“诂者,古也”,此篇重在罗列古语,并加以今文解释。次篇《释言》,宋代学者邢昺谓此篇通释古今方言的异同,以此说明语言的古今之变。第三篇《释训》,此篇多收入叠词,以解释形貌、状态为主,如释“穆穆、肃肃”为敬,意为人的仪容恭谨有礼。《尔雅》前三篇为普通的词典,其后十六篇用以解释各类专有名词,如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四篇用以解释人际关系与事物的名称;释天解释天文名称;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各类地理名称;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动物名称;释草、释木,解释各类植物名称。详细的分类与力求合宜的解释,使《尔雅》不仅是一部词典,也是秦汉时期完备的网络全书,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书如其名,是一本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原的著作。《说文解字》主要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兼收古文、籀文等异体。许慎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将古文定义为《史籀》十五篇以前文字的通称,据考《说文解字》中古文主要来源于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籀文则为《史籀》十五篇中的文字,据今人考证籀文字形于东周诸国多有相似者。
《方言》
《方言》是一部方言词典,仿造《尔雅》的体例编撰,辑录了汉代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今本《方言》共计十三卷,其分类不如《尔雅》严明,但扬雄所用训诂方法却较《尔雅》详实。扬雄所用训诂方法有二:一是列出一个词作为主题,然后分别说明各地的不同称谓;二是列出一组同义词,先统一作出解释,再分别讲明不同方言地区用语的差异。
《方言》一书不仅保存了大量两汉时期的古音资料,对于各地民风民俗的了解,也有极大的帮助。
《玉篇》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间,音韵学的诞生、兴盛,使得字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时字书层出不穷,但由于战乱等缘故多有亡佚,虽有残文,也难窥全豹。在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字书是得到较好保存的《玉篇》,这也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玉篇》由南朝的顾野王所编。顾野王,字希冯,南朝梁吴郡人,是当时闻名遐迩的神童,五岁能读五经,九岁即能文,及至长成,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卜筮史乘、书法绘画,梁大同四年(538年)拜太学博士。入陈之后,又补撰史博士,掌国史。顾野王一生著述丰富,涉猎甚广,除了《玉篇》,还有地理著作《舆地志》、志怪小说《续洞冥记》,以及尚未完成的《通史要略》《国史纪传》等。
《经典释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的地位空前提升。自汉武帝始,注释经传成为一时显学。在标明读音时,最初采用直音法,以“读同某”来表示读音。至汉末,反切法始创,以“某某切”来分别注明字的声部和韵部。魏晋时期,音韵学兴起,韵书出现,但是由于此时字体上的篆隶之变、读音中的方音之异、异体字的产生和古籍传抄过程中的笔误,韵书无法满足阅读古籍时读音识字的需求,《经典释文》应运而生。
《经典释文》由南北朝时期的陆德明所撰。陆德明本名元朗,苏州人,历仕陈朝与隋朝,因文学而显名。在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陆德明撰写了《经典释文》。入唐之后,陆德明因文名被征辟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不久病逝。唐太宗李世民对其撰写的《经典释文》颇为赞赏,在其逝世后赏其家束帛二百段以示嘉许。

❻ 我要09全国语文竞赛高一的题目,不要只是答案的那种。。。。

陕西省澄城县2022年高一语文竞赛试题(教师版)
命题人:成林洲
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2.所有答案均应工整地填写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否则无分。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面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汉字的主要构字法,“鹿”和“牧”两个汉字采用的构字法分别是( B )A、象形 形声 B 、象形 会意 C、指示 会意 D、指示 形声2. 作为“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对偶句最好的一项是( A ) A、柳树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3.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 ( B )A.圭表 B.日晷 C.漏刻 D.漏壶 4. 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C)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5.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正确的一组是 (C)A、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志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B、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白朴的《梧桐雨》 C、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志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D、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6.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 (B)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D、艾青的《大堰河》
7. 古代女子15岁的别称为 (B)A、垂髫 B、及笄 C、豆蔻 D、弱冠
8.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 (A)A、《楚辞》 B、《论语》 C、《诗经》 D、《乐府诗集》
9.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B)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出 (C)A、托尔斯泰 B、培根 C、高尔基 D、莎士比亚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画上“√”或“×”号。每题2分,共20分)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咏的是杜甫。 (×应是:范仲淹) 2、“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句中,“王”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应是:王勃) 3、张君瑞和崔莺莺是元曲戏曲《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 √)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语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虞美人》。(×应是:南唐后主李煜) 5、婉约词人苏东坡为文明白畅达,气势开阔,其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应是:豪放词人) 6、苏轼《赤壁赋》中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句,《三国演义》上说,曹操赋的诗是《龟虽寿》。 (×应是:《短歌行》) 7、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都出自小说集《呐喊》。(×《祝福》出自《彷徨》) 8、我国现代作家“冰心”的笔名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9、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 10、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属“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填空题(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之上。每空1分,共20分)
1.文房四宝指的是 、 、 、 。(笔、墨、纸、砚)
2.四库全书的“四库”指: 、 、 、 。 (经、史、子、集)3.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 (《汉乐府•长歌行》)
(何时复西归 老大徒伤悲)4.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谁家新燕啄春泥)5.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小人长戚戚)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7.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蜡炬成灰泪始干)8.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1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四.阅读与鉴赏(20分)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4分)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答:
【答案】(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汉乐府《上邪》(5分)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

【答案】天啊!我想与您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久不衰竭。(除非)大山没有了丘陵,长江水全都枯竭,冬天里雷声大作,夏天里下雪,天地都合并了,(到那时)才和您断绝。(每个加点词译对1分,句通1分)
3. 阅读《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1)这段文字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关羽刚健非凡勇武过人的形象?试做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采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2分)开头用华雄斩骁将俞涉、上将潘凤,来衬托华雄之勇;最后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是以勇衬勇。(2分)
(2)关羽出场后,分了哪几个层次描写关羽的神勇威武的?试分条作答。(3分)
答:

【答案】①先写关羽的相貌声音,衬托他仪表不俗,勇略过人。
②再写关羽出战:关外歌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地塌山崩,渲染战斗紧张激烈。
③最后写关于提华雄头掷于地上,酾酒尚温。突显了关羽的神勇。(每点1分)
五.写作题(两题任选一题)(40分)
1.请以“我心中的偶像”为文章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请以“品读自然”为话题,自由地抒写你热爱的自然景观(风景)。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联想美妙、以花喻雪的诗句是 ,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人常称二十弱冠,三十 ,四十 ,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而立 不惑)4.初唐“四杰”是指: 、 、 、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江南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6.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天涯若比邻 儿女共沾巾)7.莫愁前路无知己, ? (高适《别董大》) (天下谁人不识君)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9.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作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阅读与鉴赏(20分)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浪 淘 沙①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②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簸:掀翻。⑴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分)答: ⑵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⑴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1分)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2分)【写夸张手法只得1分】⑵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2分)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5分)
(1)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1分)
【译文】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
【答案】(1)只要求去掉人们说过的话。(翻好宾前句)(2)做多了不仁义的事情一定自取灭亡。
(3)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负着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 阅读《红楼梦》第三回一段文字,回答问题。(7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1.关于读书的问题,黛玉给宝玉的回答为什么和给贾母的回答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因为黛玉回答了贾母的提问之后,听了贾母的回答,就已经感觉到自己说话的唐突,于是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就改口了。这表现了黛玉寄居外婆家处处留心,事事在意的心理状态。
2.宝黛初回,两人为何都觉得似曾相识?请根据《红楼梦》小说情节作答。(4分)
答:


【答案】因为他们两个前世曾经有过“木石前盟”。(2分)宝玉的前生神瑛侍者浇灌黛玉的前生绛珠草使其化为绛珠仙子,而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去凡间,绛珠仙子为了用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也去了凡间。所以宝黛初会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2分)
五.写作题(两题任选一题)(40分)
1.请以“我心中的偶像”为文章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请以“品读自然”为话题,自由地抒写你热爱的自然景观(风景)。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问题再找我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漕德水在2023-06-24 19:51:27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wangyou/281064.html


上一篇:你丫上瘾了小说阅读书包
下一篇:魂系君心小说在线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