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❶ 现代文记叙文或小说阅读题
回 答(15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冰川纪过去了,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为了在宣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挡的天空。
告诉你吧,世界,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我—不—相—信! 那是未来人们的凝视的眼睛。
〔注〕这首诗写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是作者以挑战者的身份,向那个人妖
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发出的战斗宣言。
16、写出你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理解。(3分)
答:
17、“冰凌”和“死海”各象征什么?(2分)
答:
18、“我—不—相—信”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9、第6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答:
倔强的生命(14分)
在水泥、混凝土占据的都市里,兀立着一个孤独的身影——一株老树。她根植在与我家一墙之隔的前面院落的旧楼下,畸形的树干、光秃秃的枝桠,没有挺拨的身躯,亦没有曲折盘旋的虬枝,颜色黯淡得甚至有些让人生厌。
伏在窗前,我常纳闷,在那样一个阴暗的角落,怎会挺出这样一个倔强的生命,沿着楼后墙壁的边缘破土而出,仅靠着不定期的雨水和那仅有的一小片土壤而成活。这莫不是一个奇迹,我惊诧了。
大自然赋予了她生的权力,却又让风雨镂刻这扭曲的身影。蓊郁已烟消云灭,那满树的鲜活也早已随凄凉的秋风而去,只留下树干上道道深可没指的伤痕,在缓缓陈述着平凡中孕育着的伟大。我有些欣赏她了,悔不该把美拘泥于体格的健壮抑或玉树临风飘飘然的感觉,这扭曲而不甘沉沦亦是一种生命美的体现。娇翠欲滴的亮色是美,脱去那一身绿袍枝桠毕现更能显示出生命的张力。简单、质朴的点线勾勒出一副生命的骨架,流畅而自然。那嶙嶙瘦骨笑傲在风中,仍透着几分桀骜不驯,也许是孤独造就了这种不屈的性格吧!她独自躲在城市的一隅,莫不是怕人讥笑她的丑陋抑或是对那些依赖于人而存活的姊妹的轻蔑与嘲笑。大概她是在孤芳自赏吧!如果我不是处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她,更不会惊叹于她的与众不同。这种精灵的共性于即使死了也不会倒下,枯骨依旧迎着风,直至朽落变成尘埃却又化为滋养万物的春泥。而老树又独具个性,躯体是弯的,那是与顽石、砂粒抗争的遗迹。岁月的浪潮湮没不了她热爱生命的欲望。一点、一点,艰难地从墙基拱出。试想,当她第一次绽放生命的绿时,经历了多少同胞们所没有历经的苦难,她还是坚挺地活过来了!
每年都有这么一段时间,喧嚣了一夏的树要由墨绿走向枯黄,继而撒下一树的悲怆。四季更迭演绎着生命的历程。在目光短浅者眼中,树木休眠是一次漫长的窒息,冬季意味着荒凉,而老树却仍然安然地在孤独时积聚活力。尘封的生命不意味着终结,等待着的是休整后的进击。老树探着身子张望不正是寻找着什么,又在期盼着什么吗?
21、“倔强的生命”指谁的生命?(3分)
答:
22、起初,“我”对这个生命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4分)
答:
23、阅读选文的第3自然段,“我有些欣赏她了”,用自已的话概括作者为什么
开始欣赏她了。(3分)
答:
24、结合选文的第4、5自然段,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老树探着身子张望不正
是寻找着什么,又在期盼着什么吗?”(4分)
答:
❷ 有没有初中的记叙文和小说的阅读题要带答案的
一、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二、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
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小说阅读题
赌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同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暴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❸ 记叙文阅读题要答案!急需!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①“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②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③玻璃上踱步,好象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
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去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④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⑤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⑥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一圈,来寻生命的出口呢?
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细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那种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一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地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要后退一步,观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观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脱一切的痛苦与纠葛。
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因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⑦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而有趣呀!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徇情的人,而是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
(选自《读者》2022年第一期)
18.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人如果因为情爱受挫就自尽“岂不可惜复可怜?”, “可惜复可怜”是因为: 。(4分)
19.“玻璃”一词在文中共出现7次,请分类归纳“玻璃”在文章中共有哪几层意思。(4分)
答:
20.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出3点)(6分)
答:
2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用小黄蜂的举动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寻找生命的出口,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作者说“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小黄蜂在无路可出之际,竟然仍能执着地寻找出口。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是为了表明小黄蜂的选择以便和某些人的选择加以对照。
D. “现在它飞出去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享有更多的自由。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像一位长者,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答:[ ][ ]
18.因为不管人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
19.⑴ ①②③⑦是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玻璃。⑵ ④⑤⑥是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困惑,一种自我的感情桎梏。
20.①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的因缘不如意就自杀。②不管活着还是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③生命可以有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④多体验失败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更幸福的人生,更触及灵性的深度。⑤并没有想象中的来生。
21.A、E
熬 药 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盲,他却不慌不急,他用去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煳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着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药?
(选自2022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18.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4分)
答:
19.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答:
20.第八段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释药,继而点题,进而谈到用药治国,篇末反问作结,归结到用药治人。
B.“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将文火熬药比作鲜花盛开,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火熬药的过程,而且含蓄地揭示了用药的方法。
C.“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药香如蝶,满室翩跹”,造语新奇而巧妙。前句给人以警醒,比喻揭示病的潜伏性、危害性;后句给人以美和温馨,嗅觉、视觉沟通,幻化出了药效。
D.“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语言含蓄有味,耐人咀嚼,踩碎的不是花影,而是父亲苦心凝成的药。
E.文章用例,均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越王勾践之于伍子胥、唐太宗之于纣王、小孩子之于成年人等,层层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答:[ ][ ]
18.沧桑,苦涩,馨香(答“祛病”不恰当,“祛病”为“药”的功效。)
19.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事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要理解本文“药”的双关意义、象征意义)
20.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无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辅垫。
21.B、C(A项,“进而谈到用药治国”不够全面准确。实际是谈要善于用药:无论治国还是医人,一是对症下药,二是肯于吃药。D项,应理解为:踩碎的不仅是花影,而更重要的是踩碎了父亲的苦心;E项,“均采用正反对比”不准确。)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外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一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睛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18.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4分)
(1)“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答:
(2)“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答:
19.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春光,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 看”,表现了他好静的性格,也体现了文人的矜持。
B.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C.本文为我们展现了广博的历史风情和深郁的文化氛围,透过“窗”这个表象,我们可依稀体悟人生百味,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自由交流思想的呼唤与向往。
D.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而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人生要义。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借景抒情,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已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答:[ ][ ]
18. (1)阳光和鸟语都太多 (2)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显得更美
19.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人得到享受。
20. 保障个人的私生活,让灵魂自由,提防“残冷”,有时心灵也要设防。
21. A、 E
❹ 有没有初中的记叙文和小说的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题
一、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二、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
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小说阅读题
赌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同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第七天,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答:暴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不要答案?
❺ 记叙文《选择》武献卫阅读1∼7题答案
精锐教育春申校区提醒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取监狱 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以毫无征兆的海啸来临后,鲁米斯的放囚行为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展开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监狱广场的环境描写和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 “信任是相互的”这一信念的真理性。
(2)“ 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 “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6分)
(3)小说以“选择”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 “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 分)
(1)AC(A.不是冒险,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坚定的认为,死囚犯也是生命,他们在未被执行死刑前也有逃生的权利;C.“紧张和绝望心理”错。环境描写是衬托气氛,外貌描写是写外人的心理感受,反衬他品德的高尚。) (5分)
(2)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对的,即使被绞死业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人性的义举和不悔的表现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6分)
(3)①“选择”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故事由鲁米斯选择放死囚而起,由死囚选择回来自首而终。②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突出主要情节,揭示小说主题。 (6分)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