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小小说阅读训练

郝谚
郝谚
发布于 阅读量 753
中考小小说阅读训练

1. 小小说 课外阅读

三棵银杏树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
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戏剧。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
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
说起银杏果,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热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1.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按( )顺序写的。
2.写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

2. 谁有小小说的阅读语段题高分急求

<天使街23号>:
1.

请别忘记

阴霾天空下

一个个困在凡间的精灵

看风筝飘然远去 听落叶轻轻哭泣

找寻 飘坠天际的音符

还有 迎风奔跑的旋律

2.

愿望是雨露 微笑是花朵

看时光留下美丽的足迹

与大地一起呼吸

请阳光赐予我勇气

流淌的音符里 有我们幻想的甜蜜

3.

请你相信 不管我走到哪里

风撩起长发 哼着一曲无言的歌曲

不论艰难坎坷 也有欢笑哭泣

紧握着我的手 千万不要放弃

在天使街的角落 是永远的梦想之地

4.

我总害怕

有一天你会离我而去.

我才发现,

原来你,

一直停住在我心里

5.

随风远去,让弦音去寻找月光尽头的你

梦里玫瑰花的海洋,你的呼吸与时间一块停止

有你在,我的心永远不会下雨

oO我在缘分的这头一直盼望你的身影

6.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过去,现在,永远

7.

看不到你,我会想你!

找不到你,我会着急!

你生气,我真的在意!

你伤心,我也会难过!

如果没有了你,金月夜的人生就没有了意义!

这些,你都明白吗?傻丫头!

8.

如果可以,

我宁愿从来没有和你相遇……

遇见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

也是我最大的不幸。

你的存在,一点点侵蚀着我的命。

为了你,我折断了自己的翅膀,

并决定个这份痛苦一起生活去……

<泡沫之夏>:
1.你是我的。--欧辰
2.洛熙,欢迎你来到这个家。--夏沫
3.这样的喜欢太廉价了。廉价得连一元钱一个的面包都不如。--洛熙
4.我不想让你忘记我啊,虽然我并不喜欢你,可是就这样轻易被人忘记,心里会很不舒服呢。--洛熙
5.我会回来的。你告诉欧辰那小子,他今天所害怕的事情,到时候我会加倍送还给他。--洛熙
6.你不会爱上任何人,在这世界上,不会有你真正去爱的人,迷恋之说更是荒诞。即使有奇迹出现,你爱上了某人,你也绝不会告诉她,而只会躲避她。因为你从骨子里不相信任何人。--夏沫
7.你是我的朋友......所以,你不用帮助我,因为我不是你的朋友。但是,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帮助到你,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夏沫
8.你喜欢我。让我们相爱吧。--洛熙
9.洛熙,你不要爱我。在我的心底没有爱情,我要的是成功。为了成功,我会不择手段。爱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今天我喜欢你,我会在你身边,若是喜欢上别人,我就会在别人身边。--夏沫
10.五年前......我们......我们是认识的,对吗?我们相爱过,对吗?--欧辰
11.痛吗?放心,你不会比我更痛。--洛熙
12.你是冷血的吗?--洛熙
13.我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在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影响力,有足够的钱,可以守护我想守护的人,可以在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不会被打倒。--夏沫
14.真的有这么难吗?喜欢我,不再警惕不再防备地喜欢我,真的那么难吗?是不是,想我和你一样的人,曾经被世界伤害过抛弃过,就永远不能信任和接受爱了吗?--洛熙
15.我也想要幸福,想要可以完全地依赖,想要毫无保留地去爱和被爱......可是,我害怕,洛熙,你明白吗......我害怕,这世上出了自己,并没有完全值得信赖的东西啊......当你开始依靠,失去自己双腿站立的能力,当被你依靠的人离开,就会摔倒在地上......--夏沫
16.也许你不相信,但是,喜欢你,离开的这五年,我从未忘记过你。你就像应诉,会伤害我,会刺痛我,甚至会让我死去,但是我却无法离开你。远离你的痛苦,竟然比被你伤害还无法忍受。--洛熙
17.今晚第一眼看到你,就恨不能走到你的身边,像这样紧紧抱住你,把你揉进我的身体里。怎么办呢?好像真的已经中毒了,明明昨晚还见过你,可是就像看不够你,想要时时刻刻同你在一起。--洛熙
18.你们会为此付出代价。--欧辰
19.沫沫,你以后就是我一个人的......好不好?--洛熙
20.世事就是这么奇怪。努力去追寻时,它就像天空的云,永远从指尖溜走,无法捉住;想要抛弃它,它又变成空气,每次呼吸都可以感受得到。--旁白
21.你在心疼我吗?--洛熙
22.如果那样,会产生依赖。习惯了软弱,心也会逐渐软弱起来;习惯了依赖,会渐渐忘记如何依靠自己。一旦眼泪失去效力,一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变得软弱了,该怎样去保护身边的亲人和自己?--夏沫
23.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红得越快,也许你的灾难就来的越快。--薇安
24.不许跟他见面。也不许让他见到你。万一不小心遇到他,不许跟他说话,也不许听他跟你说话......否则我会难过的......很难过很难过......听到没有?--洛熙
25.希望大家能祝福我和沫沫。可是就算没有祝福,我们也会永远在一起。--洛熙
26.既然已经对世人宣布了,那么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我--就是你的。永不分开,永不背叛。--洛熙
27.我早已经不是随风就到的弱草,而是扎根进磐石里的大树,暴风雨来临也不会被折断的大树。除非我自己放弃,没有人能过打倒我。--洛熙
28.不可能......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夏沫
29.你对于《战旗》来说微不足道,你对于欧华盛公司来说微不足道,你对于我来说--更加微不足道。--欧辰
30.似乎每一次幸福到达顶点的时候,都是悲剧的开始呢。--洛熙
31.嫁给我。嫁给我,我把肾捐给小澄。--欧辰
32.我们分手吧。似乎我总被人抛弃呢。这次,换我主动吧。--洛熙
33.这一次,我再也不相信你了。其实我也许没有立场指责你。我和沈蔷的确亲吻了,也正准备交往......尹夏沫,你以为--我非你不可吗?--洛熙
34.为什么这么傻?既然还是喜欢夏沫的,为什么又闹出那些飞吻,亲手将她推开呢?--潘楠
35.你不是说,为了尹澄可以付出你的生命......和我结婚,难道比死还难吗?--欧辰
36.但是这次,为什么又是我被放弃了呢?--洛熙
37.如果这些我全都能够接受,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如果这些我全都能够接受,如果我以后不再那样患得患失,如果我为以前说过的那些伤害到你的话,向你道歉......那么,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赌气,不要再说什么分手之类的气话呢?--洛熙
38.走的应该是我,不是吗?--洛熙
39.这些日子......你全部都是在演习吗?--欧辰
40.夏沫,不论你是否后悔......今后你都是我的新娘。--欧辰
41.如果你今天来,是因为无法原谅过去的事情而要求取消婚约......我不会同意的。我会补偿你,所有因为我而受到的伤害,我都会补偿你。我会让你过的幸福,爱你所爱的一切,再不让你害怕,不让你难过或者流泪,我会努力让你成为最幸福快乐的人。所以......不要取消婚礼,不要在我幸福的不敢置信的时候,让我再次坠入地狱......--欧辰
42.我会尽我所有的努力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欧辰
43.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恋的东西,就会死去呢......--洛熙
44.我......绝不祝福你......--洛熙
45.就算是个梦,我也会和你一起做下去的。--夏沫
46.洛熙,你吓不到我......你吓不到我......如果......你死了......那么,我把这条命赔给你......也就是了......--夏沫
47.如今你要为了我,连一生的幸福都舍弃了吗......我究竟是什么,是将你的全部人生和幸福都吸走得吸血虫吗?如果是你的弟弟,就必须一直伤害你......那么......那么......我宁可......--尹澄
48.那么,你是在惩罚我吗?--欧辰
49.所以......那场婚姻只是一笔交易......可是,在这场交易中,她终究是将你舍弃了--沈蔷
50.可是,无论是哪个尹夏沫,和洛熙在一起似乎都是不合适的。相同地习惯于完美的扮演,相同地习惯于与人保持有礼却淡漠的距离,相同地习惯于将脆弱隐藏在坚强的盔甲之后,这样的两人也许互相碰触到的只有冰冷的外壳,而无法靠在一起彼此取暖。--旁白
51.她现在幸福了吗?--洛熙
52.不要忘记我,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永远不要忘记我。哪怕只是将我放进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落。--洛熙
53.上天是公平的,它总是给予人们一些,才会拿走一些。它什么都没有给过你,所以它绝不会将你所有的生命也拿走。--夏沫
54.姐,我不会死,我会永远陪着你......--尹澄
55.如果你能够让她好起来,应该离开的人是我。--欧辰
56.我在纽约的时候,每周都去教堂,有一次,听到了一段祈祷文。愿上帝赐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愿上帝赐我智慧,让我能够分清这两者。所有可以做到的事情,你都已经为小澄做到了,那些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就接受它吧。而现在的你,可不可以为了小澄,振作地生活下去呢?--洛熙
57.以前我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总是害怕失去最珍爱的人,害怕失去之后会是毁灭的地域,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让我变得脆弱又危险,因此伤害了你很多次。现在我明白了,爱一个人只用放在心里就可以,在心底的感情是没有人能够夺走的,也不用害怕失去。所以我的心是满满的,无论在那里,都是平静而安详的。谢谢你,夏沫,谢谢你给了我平静的心。--洛熙
58.好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你了呢,宝宝很想你,我也......很想你。--夏沫
59.曾经我以为,我再也没有办法回到这个舞台,当我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以为一切都不再有任何意义。谢谢一直陪伴着我,将我从绝望中救出的朋友们,他们使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上天最仁慈的恩赐。也许逝去的人不再能看到我站在这里的这一刻,可是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地生活,让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们能够分享到我的笑容和幸福,即使他已经在天国。--夏沫
60.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爱我而起,如果所有的痛苦你都已经为我尝过,如果你爱我爱到可以离开,我又怎么会不可能爱上你。难道你以为,我真的是铁石心肠的人吗?--夏沫

就这么多了=。=

3.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内种题型我容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4. 找一篇阅读题(小小说)

打 电 话(小小说)

(1)这是去年春节时我在火车站看到的一幕。

(2)在人潮如流的火车站的公用电话亭里,一个青年打工者,坐在破旧的旅行箱上面,一只手拿着崭新的、记得密密麻麻的电话本,一只手拿着话筒,正在打电话。

(3)“喂,您好!请麻烦叫赵波接电话好吗?他不在?那麻烦您再找一下行不行?我有急事找他,很紧急的事!不好找?那您知道他还有别的联系方式吗?哦,真对不起。估计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说不定?一般是什么时候?晚上?好,我晚上再打,谢谢您啊!”

(4)他“哗哗哗”地翻电话本,又找出一个号码,拨通了:“是陈小涛吧,我托你的事……现在工作不好找?哦,工资低一点也行,活儿累点也不算啥,我都没问题!我是今天夜里的车,买不到票,我都来三天了,人太多了,大概后天早上到,我找你还打这个电话行不行?那好,麻烦你操个心,谢谢!谢谢!”

(5)挂了电话,他望着火车站广场上的人潮发了一会儿愣,然后又翻电话本,拨通一个电话:“喂,是小三吗?哦,对不起,我找王三强接电话,谢谢!喂,小三,你上班了没有?已经上班了,怎么样?你们厂还能进人吗?初二人就满了!唉,早知道就不在家过年了。我就知道不好找……你帮我留个心,我到了再给你打电话,好了,再见了!”

(6)“喂,是陈军吗?”他又拨了一个电话,“陈军,是这样的,我准备到广州去打工,可到了火车站,买不到票,一住就是三天,我身上的钱花完了,你能不能借我点钱用,一百块钱就行。那边的工作我已经找好了,一个月1200元,拿了工资我就寄还给你的!你还不相信我?你现在离火车站最近,我只有找你了。你……哦,那就算了吧,我再想想办法。”

(7)看来他真的很糟糕,还没到目的地,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工作又没有着落。我寻思着怎么帮帮他,他对着话筒又说了起来:“妈,我已经到了,今天早上就到了,已经住在厂里了,真的!您放心!没事的,您看我一到就给您打电话。工资?不低,一个月1500元呢!哎呀,别罗嗦了。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路上累得很,我要洗澡去,洗完澡再好好睡上一觉,好了,长途电话费很贵,我挂了啊,妈。”

(8)我向他走去,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顿时,他满脸都洋溢着喜悦:“秀秀,我已经到了,工作也找好了。不是他联系的,也不是他……是我一个小学同学帮联系的……你不认识。这厂还可以,挺大的,挺气派!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工资可能是1800元,以后还会加的。等我拿了工资,一定会接你过来的!我的电话?我刚到还没问……宿舍里也没有,不过我会经常打给你的。我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今年要挣好多的钱,年底回去咱们就结婚……”

(9)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地讲着话,像真的已经成就了一番伟业,全然忘了只有一张单程车票属于他。我站在他的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9)段“我站在他的身边”这个语句后面应有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现空缺,请你补写(补写的文字要合于情理,字数不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全文内容(包括你补写的文字),概括这篇小小说的创作目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3)段只有百余字,却有9处使用了问号。请说说它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段落点评(以简炼的点评反映自己的见解。)(6分)

(1)第(6)段,给陈军打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7)段,给妈妈打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给秀秀打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18分)阅读材料见鲍传圣的小小说《打电话》,略有改动。

18.(4分)

答案举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按:原作如此。考生补写的文字,只要与作品内容有合理的逻辑联系就可以。)

19.(5分)

注意:本题作答时必须顾及上题补写的“结尾”。“写作目的”与“作品内容”的一致性,是作答的根本要求。

答案要点:(1)呼唤人们的相互尊重与自我尊重。(2)人在困境中,不放弃奋进求生,便是对社会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3)亲情与爱情可以涤荡精神的贫穷,促使你寻觅人生新的起点。(4)小说的主人公珍惜“奋进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抓住一个要点写清楚即可。)

20.(3分)

答案要点:(1)刻画人物寻觅走出困境的急切心理。(2)接连询问的背后是接连的失望。(3)反映出进城务工族求职的艰难。(说清其中一点,可得2分;说清其中两点,可得3分。)

21.(6分)

提示:本题答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作答角度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举例:(1)以理智对待又一次碰壁;困顿中的“他”依然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2)编造美丽的谎言,只是为安慰惦念着自己的妈妈。我们无权指摘忠实亲情的“说谎者”。(3)是憧憬,不是臆造。但愿秀秀见到“他”时,电话中的承诺能都实现。
参考资料:http://211.160.79.212/101resource004//wenjianku/202221/101ktb/lanmu/0526/GTCC0188/GTCC0188.htm

5. 小小说阅读答案:雪夜

这是我以前回答的一个阅读题

悬念1、打开门发现一个人站在门口
2、没有想到歹回徒一上楼就掉答了下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太黑
3、老人们一个劲的维护儿子,后来才知道儿子早就死去
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批判
学校教育使孩子们学业负担过重,家庭望子成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

6. 小小说阅读训练一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7.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方法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讲练――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 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 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倒叙的作用: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的作用: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六、在句子上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思路同 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七、在段落上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八、在表现手法上设题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
(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九、在语言特色上设题。可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回答。
(1)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在表达方式上设题
记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一、在文章内容(中心)设题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十二、作批注或填写读书卡片。
1.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受、联想等方面入手。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
2.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三、在阅读收获或感受上设题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与作者站在一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
注意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一.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8. 近3年的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

这里发多了有限制。你告诉我你的邮箱,记叙文阅读题我发给你。祝你考上重点高中!

怎样快速提高初三语文成绩
首先,你得明白,中考语文难度并不高,所以,10个月时间来改变足矣。
1.你得背,这是必过鬼门关。其实,要是把背东西看成负担的话,那你大概也学不好的了,我背东西的时候,都是字字看,字字推,觉得它好,就拍案叫好!然后就记住了。那次看“本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看就喜欢得出奇,就“过目不忘”。也不是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想提醒各位想提高语文成绩的人,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很重要。怎么背的问题,网上一大堆方法,你“择其善者而从之”吧。我就不详讲了。
2.基础部分对于一个正常的中国人来说,做到不丢分是很容易的。至少我就很少丢分,几乎不丢分。如果想考好,从搞定基础部分开始。所以,每次复习的时候,我都会先看课后生字词。而病句就靠语感和方法,仿句靠积累。至于一些拓展性的东西,强背下来你也用不了,所以,建议你每天看看课外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我从没有很集中地学习语文,但是我的语文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垄断第一。(不是炫耀)如果问有什么方法的话,那我只能说是每天只读十五分钟的习惯。信不信由你,试试吧,我就是试验品。
3.其实阅读对于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很大的。我总是“怨”自己的答案跟老师的答案或者说是标准答案相似程度太高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到的。其实,我觉很有可能就是阅读,不断地读书给我带来的好书。你得明白,语文绝不是《语文》,这二者不等同。语文是一个大世界!所以,享受其中。
4.作文应该是很多的头痛的问题吧。其实我觉得写好一篇高分作文并不难!你要明白,考场作文不是文学作品,讲究没那么多,也没有人会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来看。而阅卷老师朱笔一批,那就是决定前程的分数呀。(那么有志于走文学道路的人除外)有人会怕,没有必要。要写好考场作文:
a。买本满分作文,把它当成你的最爱来读。这样潜移默化地学习到那些精髓。
b。学着写,如果有必要,你可以背下来,但千千万不要套作!否则你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信我一句,我有切身体验。对于中学生来说,仿好就不错了!你记住这句话,等你能力进步之后,再尝试独树一帜。
c。对于新文体之类的满分作分,我个人不太认可。因为我觉得那就是倒不出货来,那就是无话可说。就好像哗然取宠。不过,你把握一个原则:写作文恨与战友同。哈哈~我就是这样,从不写别人有一样的思路的作文。
其它的细节,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补充一点:想要快速提高,那最好的途径就是培养兴趣。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你可以试着去夸奖语文,甚至于去夸奖你的语文老师。我觉得会有所帮助的,因为想要持续进步,你就得给自己一个持续的动力。
以上就是框架,具体做法就得看你了。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全国各省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集锦
一、阅读《又临黄河岸》,完成第13—15题。(共13分)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来他们狠抓草原建设,牲畜才摆脱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来。
⑨看四处,牧草高及马胸,繁花美似彩毡。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绘出来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让马儿走到这里,也只恋着埋头吃草,却把我们搁在马鞍上。我想着心中的黄河,于是扬起马鞭,马儿跃过沟渠,直奔一带浅山。
⑩求吉先登上山头,他翻身下马,欢叫着对我招手:“快,快来看!”
⑾啊,黄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⑿千里草原上,从天地相接的远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来了黄河。没有奔腾的激浪,没有啸叫的怒涛,安详、舒展而从容不迫。这里河面不过百十来米,两岸像刀削般整齐;那深沉的河水,呈现着淡淡的绿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黄河,似乎在沉思,在暂时地歇息,在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期待着明天的奔腾……
⒀是这样的吗?黄河!此时此地,你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黄河的子孙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欢欣,黑暗和光明,失败和胜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们民族的元气几乎耗尽,留下了贫穷、迷惑、创伤和艰辛。哀叹吗?不!那是弱者的声音。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积淀的力量,是航机起飞前的滑行,是健将跳高前的一顿……正如这黄河的沉思、歇息、积蓄和期待!
⒁沿着黄河岸,我和求吉并辔而行。黄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着。这沉着而有力的洪流,冲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伤。我不由得昂奋而自豪了。啊,我们伟大的、多难却不败的中华民族呀,纵然是身负贫穷落后的重荷,纵然是一步一个艰辛,但却更加紧密地团结着,凝聚着无尽的力量,坚韧顽强地向着光明、富足,向着最美好的未来走去!
⒂哦,我眼中又渗出了热泪。我心中颤动着昔日和今日的颂歌:啊,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伟大坚强! (选自《改革开放30年散文选》,有删改)
13.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14.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5.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 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参考答案: 13.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14.答案: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15.答案示例:
(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地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
二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2-18题。(23分)
迷雾灯塔之光
【英】拉夫特里•芭芭拉 庞启帆译
(1)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2)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3)“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4)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5)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6)“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7)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8)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9)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10)“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11)“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12)“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13)“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14)“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15)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16)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17)“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18)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19)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
小时。”
(20)“我会带跟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就要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
12.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13.请你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3分)

14.为什么“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请结合选文回答。(3分)

15.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那些事?(3分)

16.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者迷航的人回家

17.阅读选文后,请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至少答出三点)(3分)

18.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022年沈阳市)
参考答案:12.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13.写出了科林心事重重,或答但有父亲。
14.“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或答“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后受到欢迎”。
15.询问达非重新点亮灯塔的方法;得到答案后,挨家挨户收集煤油;不断地向灯塔运送煤油;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答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火光照向大海的深处,给大海上迷航的船只指明方向。
17.聪明、懂事、能干、有主见、做事执著、果断、关心亲人、爱父亲。
18. 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
还有好多,你告诉我邮箱,我给你发到你的邮箱里。

9.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答案】
【小题1】①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情节的开端;②与下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③创设灵魂迷失的典型环境。(一点1分)
【小题2】是“我”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的真实流露,在老人面前,“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小题3】A
D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安排及其作用。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情节的开端,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这就与后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我”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想回家探亲,弄虚作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写出“我”和老人在“灵魂”上的差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的“我”心理情感的变化。一开始我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是因为“我”对老人有误解,认为老人是骗子。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是因为“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A(没有运用反衬手法)D(并非指责,而是殷切的期望)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郝谚在2023-06-24 19:25:00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wangyou/278284.html


上一篇:因为爱情小说全文阅读
下一篇:小农民空间男主小说排行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