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况山风云在线阅读
❶ 刘兰芳所有评书都有什么啊,名字分别是什么呢,哪个好心人告诉我一下,万分感谢
岳飞传最早听的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辽阳,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内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容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http://www.pingshu8.com/special/msp_15.htm 全部有了
❷ 列举余华的作品
短篇小说
十八复岁出门远行制《北京文学》 1987.1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 1987.5
死亡叙述《上海文学》 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 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 1989.2
鲜血梅花《人民文学》 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 1989.10
祖先《江南》 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 1993.7
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1987.5
一九八六年《收获》 1987.6
河边的错误《钟山》 1988.1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1988.1
世事如烟《收获》 1988.5
难逃劫数《收获》 1988.6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1988.12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1989.4
偶然事件《长城》 1990.1
夏季台风《钟山》 1991.4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1992.6
战栗《花城》 1994.5
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1991.6
活着《收获》 1992.6
散文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1989.5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 1990.2
我,小说,现实《今日先锋》 1994.1
兄弟(上下)
❸ 余华的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中文名: 余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代表作《活着》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2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22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阅读过的作品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还有《牛虻》、《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❹ 谁有作家侯国锋的小说《滴血石 》
记得那年,在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前夕,他的矿山风云长篇系列的第一部《滴血石》适时出版,这震动了整个矿山,人们奔走相告,以获得了这本书为荣、为骄傲,一时间,弓长岭成了一座“沸腾的群山”。在发行仪式上,朋友们赠的花篮摆满了整个会场并延伸到酒店的门外,等待他签名售书的人们排成了一条长龙。那时真是为他高兴。有古语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这一大文章他作得是好啊;比如他为人谦和、谦恭,可他端端地往那一坐,你又分明看到了他一身骄傲的骨头。他特讨厌会写几个破字就上下拿捏老拿自己当贵族的人,常常牙缝里透出不屑:“一个鸟人”,他也特可怜那些被别人呼来喝去的文人们,觉得他们做人没意思,活着没份量。我一直觉得,在辽阳这块不大的地方,侯国锋是最给作家、最给喜爱文学的人们长脸的人。在他身上你常常可以看见人们对于文学的敬重,你时时可以看见作为作家的尊严。
❺ 余华的生活历程
1960年 l岁
4月3曰中午,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父亲华自治,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绍兴人,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余华有一哥哥华旭。
1962年 3岁
由于父亲完成了浙江医科大学的专科学习,回到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余华全家遂随父亲迁至海盐。余华从此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漫长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岁
余华进入当地的县幼儿园。对此,余华的记忆是:“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母亲经常这样告诉我,说我小时候不吵也不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到了晚上她来接我时,发现我还坐在早晨她离开时坐的位置上。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我的那些小伙伴都在一旁玩耍。”
由于父母很忙,上班后就将余华和哥哥锁在家中。兄弟俩惟有的乐趣便是“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岁
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当哥哥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背着书包上学时,余华便跟在哥哥身边也开始了上学的生涯。“他上课时,我就在教室外一个人玩,他放学后就带着我回家。有几次他让我坐到课堂上去,和他坐在一把椅子里听老师讲课。”
1967年 8岁
余华在海盐县向阳小学上小学。同时对医院环境越来越熟悉,“那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
1971年 12岁
余华读小学四年级,全家搬到医院里职工宿舍。对此,余华曾回忆到:“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1972年 13岁
7月,余华小学毕业。此时,适逢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父亲为他和哥哥办了两张借书证。从那时起,余华开始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几乎将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包括《艳阳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等等。他说,当时自己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9月,余华进入海盐中学读书。
1973年 14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渐渐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每天放学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段时间。余华自己认为:“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1974年 15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除了学工学农之外,余华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经常在下课铃响时匆匆地冲进教室,或者在上课铃响时,却依然满校的闲逛。有段时间,余华曾是迷上了音乐简谱,并试图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我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
中学期间,余华曾担任学校黑板报的采编工作,并常常采写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稿。
1977年 18岁
余华中学毕业。参加**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岁
3月,由父母安排,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后来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但是,当时的文化馆一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或音乐,或美术,或写作,余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开始写作尝试。
1979年 20岁
余华被安排到浙江宁波进修口腔科。此间,余华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对余华的早期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说细部叙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
1980年 21岁
余华继续进行小说写作的尝试。据余华父母的回忆,在这一阶段,余华除上班之外,所有时间几乎都呆在虹桥新村26号自己那间临河的小屋中,以异常执着的精神做着文学的梦。
1981年 22岁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华开始慢慢地接触其它外国作家。据余华哥哥华旭回忆,他常
常不分昼夜地与当地文学圈内的朋友们分享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1983年 24岁
余华开始接触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并继续小说创作。
1月,在《西湖》第l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
11月,余华欣喜地接到时任《北京文学》编委周雁如电话,赴京改稿。这次改稿之行,使余华开始了写作历程的重要转折。
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随后,余华借凋到梦寐以求的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 25岁
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
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8月,余华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5年 26岁
3月,与当时的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女士结婚。
9月,余华与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一起,历时二十余天,沿长江两岸进行考察。这也是余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门远行。
1986年 27岁
春天,余华与朋友在杭州逛书店,意外发现仅有的一册《卡夫卡小说选》,朋友先买下了。为此,余华以一套《战争与和平》换取了此书。从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冬天,余华赴北京两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见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后来,余华承认:“李陀的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了,就是他这句话使我后来越写胆子越大。”
1987年 28岁
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7月结束,返回海盐。
1988年 29岁
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期间与莫言、刘毅然等同学。
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余华开始广泛接触包括马尔克斯、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大量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并陆续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式的中短篇小说。
1989年 30岁
4月,受山东电视台邀请,与刘毅然等作家班同学数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历时一个多月。暑期赴山东威海,为山东电视台撰写《穿越西部》专题片。
9月,在《上海文论》第5期发表重要论文《虚伪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秩序的不信任,并全面阐释自己内心真实的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
此外,还在《钟山》、《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杂志分别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一批极具先锋意味的中短篇小说。
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为《烟雨楼》编辑。
1990年 31岁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不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除读书之外,余华还开始了第一部长篇《细雨与呼喊》(后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
年底,余华研究生班毕业,获文学硕士,并回嘉兴继续修改《细雨与呼喊》。
1991年 32岁
8月,与潘银春女士离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
在《收获》发表了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 33岁
与作家班同学陈虹女士结婚。余华认为,妻子陈虹对自己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约为一年。
在《收获》发表重要长篇小说《活着》,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 34岁
8月,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8月27日,儿子余海果出生。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夏季台风》。
❻ 70年代广播小说矿山风云是谁播讲的
曹灿
❼ 有关文革的作品有哪些
1 文革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
极端年代的大众文化生活 文革文学作品出版概况一
览
1972年
《在灿烂的阳光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编集,天津人
民出版社,1972年
《跟随毛主席长征》,回忆录,陈昌奉,外文出版社
,1972
《南粤新诗》,诗集, 广东人民出编集,广东人民
出版社,1972年
《韶山的路》,散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集,湖
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
《延安颂》,延安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编,陕西人民出
版社,1972年
《幼苗集》,儿童文学,浩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武夷晨曲》,福建人民出版社编集,福建人民出版
社,1972年
《登高赞》,短篇小说集,浙江省征文办公室编,浙
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
《铁姑娘之歌》,广东人民出版社编集,广东人民出
版社,1972年
《第一歩》,《解放军报》社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军民鱼水情》,天津人民出版社编集,天津人民出
版社,1972年
《牛田洋》,南哨,长篇小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1月
《红日照安源》,诗歌,安源工农兵诗歌编选小组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红灯记(1970年5月演出本)》,戏剧, 中国京剧
团集体改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虹南作战史》,长篇小说,上海县《虹南作战史》
写作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小凉山彝族翻身奴隶家史选
)》,宁蒗彝族自治县革委会政工组、丽江地区革委
会政工组宣传组合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海港(1972年1月演出本)》,戏剧,上海京剧团《
海港》剧组集体改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新风赞(革命小戏选〈4〉)》,戏剧集,广东人民
出版社编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井冈山颂》,诗集,井冈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
宣传组织,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中伙铺》,小说,莫应丰,1972年03月
《龙江颂(1972年1月演出本)》,戏剧,上海京剧团
《龙江颂》剧组集体改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03月
《沸腾的群山》,长篇小说,李云徳,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2年04月
《礼花赞》,长篇叙事诗,陶嘉善、何玉锁、寇宗鄂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小剧本选》,江西人民出版社编集,江西人民出版
社,1972年04月
《军号声声》,诗集,李钧,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年04月
《海岛女民兵》,长篇小说,黎汝清,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2年04月 小说
《枣林村集》,诗集,李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04月
《雪莲》,散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编,甘肃人民出
版社,1972年04月
《换了人间――上海棚户区的变迁》,报告文学,《
换了人间》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闪闪的红星》,中篇小说,李心田,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2年05月 小说,
《战海河》,报告文学,《战海河》编写组,河北人
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放歌长城岭》,诗歌,李学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05月
《江畔朝阳》,长篇小说,郑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小说
《艳阳天(第一卷)》,长篇小说,浩然,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2年05月 小说
《海鸥》,农文改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椰林少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云南各族颂歌一百首》,诗歌,云南人民出版社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鲁迅小说选》,短篇小说集,复旦大学中文系等选
编,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72年05月
《半篮花生》,越剧剧本,浙江省《半篮花生》创作
组,云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海防线上》,中篇小说,辛刚,卞方赞,天津人民
出版社,1972年05月
《矿山风云》,中篇小说,李学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小说
《永远活着的人》,黄继光、杨根思等五人英雄故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金光大道(第一部)》,长篇小说,浩然,人民文
学出版社,1972年05月
《红色娘子军(1972年1月演出本)》,戏剧,中国
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06月
《春风杨柳》,文革期间第一部反映赤脚医生的中篇
小说,沙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连心锁》,长篇小说,克扬,戈基,山西人民出版
社,1972年06月 小说
《延安的种子》,小说、散文集,华彤等,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2年06月 小说、散文集
《金训华之歌》,诗集,仇学宝,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6月
《书记的斗笠》,叙事诗集,浙江省纪念毛主席《在
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征文办公室
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黄金洞》,儿童文学,彭秉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兵之歌》,诗歌,王石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年07月
《神泉日出》,散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编集,云南
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沃土新苗》,短篇小说集,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
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年07月
《海花》,中篇小说集,余松岩,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长岛之歌》,湖南省《工农兵文艺》编集组,湖南
人民出版社编集组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飞雪迎春(上部)》,长篇小说,周良思,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红卡》,长篇小说,张雁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天坠飞虹(南京长江大桥诗选)》,诗集,江苏人
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踏遍青山》,报告文学集,广州部队生产建设兵团
政治部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北疆战士》,报告文学集,沈阳部队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政治部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铁马骑士》,歌颂志愿军的长篇叙事诗,纪鹏,天
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螺号》,诗歌,张永枚,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
08月
《渔岛怒潮》,长篇小说,姜树茂,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08月 小说
《放歌集》,贺敬之诗集,贺敬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年08月
《光辉的道路》,湖北省革委会“五 .七”干校政工
组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幸福泉》,山东省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办公室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2年10月
《山里红梅》,知青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选,江
苏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桐柏英雄》,长篇小说,集体创作,前渉执笔,天
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奇袭白虎团(1972年9月演出本)》,戏剧,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煤海放歌》,诗歌,孙友田,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2年11月
《白洋淀渔歌》,反映白洋淀渔民斗争生活诗歌集,
李永鸿,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庐山颂》,诗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编集,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挑山担海跟党走》,诗歌,湖北人民出版社编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黄海长缨》,短篇小说集,江梅红,江苏人民出版
社,1972年12月
1973年
《参观之前》,文学剧本,株洲市文艺工作团编剧,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沸腾的钢城》, 文革通讯集,中共马鞍山市委编写
组,安徽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红花满山》,诗歌,李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01月
《前哨道班》,剧本,瑞丽县业余创作组创作、刘鸿渝
执笔,云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革命小剧选》,戏剧集,福建省革委会政治部文化
组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彩霞万里》,短篇小说集,凤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01月
《山村五月夜》,短篇小说,莫应丰,《长沙文艺》1
期,1973年01月
《林海哨兵》,长篇小说,敦化林业局等编,吉林人
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上海革命小剧选》,上海革命群众文艺小组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壮丽的青春》,小说,烟台地区《壮丽的青春》编
写组,山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红水河欢歌》,广西诗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征文办
公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海螺渡》,儿童文学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02月
《浦江哨兵》,短篇小说集,上海警备区政治部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大庆人的故事》,故事集,大庆油田工人写作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雷锋的故事》,儿童文学,陈广生、崔家骏,解放
军文艺社,1973年02月
《排剧》,顾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像雷锋那样生活》,诗歌集,柯原,广东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大雁高飞》,叙事诗集,张之涛,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春天》,矫健,文汇报,1973年03月03日
《金色的瀑布》,诗歌集,云南省文化局编,云南人
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三次交锋》,广东人民出版社编集,广东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甘山歌谣》,诗歌,甘肃人民出版社编集,甘肃人
民出版社,1973年04月
《新兵之歌》,诗歌,王群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04月
《南疆木棉红》,工农兵短篇小说集,广西壮族自治
区革委会文艺创作办公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73
年04月
《七月槐花香》,故事集,浩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3年04月
《新桥》,小说,丛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5
月
《运河赞歌》,文革诗集,王鸿,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