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桃花源小说阅读
⑴ 桃花源记中作者以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这一情节有什么深意
文章最后写重入桃花源却“不复重入”,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显而易见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还有就是说明有很多人向往桃花源,这就是写刘子骥的原因。主要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此文出自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寻找桃花源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⑵ 《桃花源记》中文章结尾提到高尚的贤士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却未实现,你是如何理解的
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的经过,再次暗示桃花源是个理想境界,现实中并不存在
⑶ 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中的
因为刘子骥是高洁隐士,听说了桃花园这样的世外桃源所以便高兴的计划前往.
⑷ 桃花源记 精细阅读
词句精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解词:穷:尽。翻译: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树林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解词: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解词:交通:交错相通。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解词:要:同“邀”,邀请。 翻译: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词:妻子:妻子小孩;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0、处处志之。解词:志:做标志。 11、欣然规往。解词:规:计划。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词:寻:不久;津:渡口。 文章解析: .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⑥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⑦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⑨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⑩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12). 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3)各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4)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汇(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汤的滋味好。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境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必说···更不必说;(今)无条件的条件。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的总称。
⑸ 求小说末世重生之寻找桃源,作者五行八卦
末世重生之寻找桃源_最新章节_全文阅读
已完结
作者:五行八卦
类型:科幻时空
状态:已完结
简介:八卦新文《背着地球的男人》已开更,欢迎大家光临!O(∩_∩)O哈哈~每每想起与某人的相遇,林天就捶胸顿足...
最新更新:第八十三章 完结2022-02-07
《末世重生之寻找桃源》
作者:五行八卦 http://www.zilang.net/18/18036/ TXT全集下载(下载请分享)收藏本书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微信网络贴吧网络空间豆瓣网
末世重生之寻找桃源
1重生末日半年前
2莫名其妙的世界
3犯罪嫌疑人是谁
4相识
5开启契机
6筹备物资准备行动
7找谁借钱
8一把铁剑
9宝剑来袭
10第一步迈出
11农贸市场之行
12白色的小狗
13逆天的时间设定
14小狗咬人
15吃货唐彦
16求婚
17给我半年时间
18告别
19暴雨前的宁静
20你相信末世吗
21暴露空间
22只信任我
23计划开始
24强大的王尧
25筹备企划书
26出发
27世纪末的婚礼上
28世纪末的婚礼下
29拔出来
30同甘共苦
31加更
32归家准备
33归家
34怀疑
35阴谋与阳谋
36前兆
37新章
38新章
39新章
40新章
41新章
42新章
43新章
44新章
45新章
46新章
47新章
48逃出
49变异植物
50怪物
51逃脱
52休整
53进化丧尸
54到达
55狗血
56见面
57过度
58离开
第58章 归家路
第59章 最近
第60章 归家路
第61章 遇见驻军
第62章 最近
第63章 最近
第64章 变异
第65章 变异和隐身
第66章 消失了
第68章 天上有星星
第67章 遇
第69章 表哥
第70章 表哥
第71章 桥
第72章 分工合作
第73章 死城
第74章 变故
第75章 架桥
第76章
第77章 顺利过桥
第78章 狙击
第79章 廖珊珊
第80章 宠物狗
第81章 基地内部紫琅文学
第82章 受伤紫琅文学
你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
⑹ 桃花源记一文中,末尾两段为什么写渔人出来后,其他人寻找桃花源的事情
表示那里是一个,方位难定,世上难寻,凡间难觅之处,类似于仙境的世外桃源,得偶遇是机会的万幸,是可遇不可求的.
不是多余,当时社会上像渔人、樵夫大都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知识的人,而后文提到的刘子骥应该是属于士族,至少是一个读书人,而且是被当时大家所熟知的人,因此,他是听到有这样的事后本着探寻真理的目的去寻找百的,他的寻找结果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接受度。用现在的常识来比喻,就是渔夫是新闻当事人,而刘子骥充当的是记者的角色。这篇文章记述的是虚构的故事,但是当做真实事件来写的,加上像刘子骥这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找寻度的过程,会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神秘性。
这篇文章的主旨不单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型的乌托邦型社会,其更现实的意义在于用它和当时的社会作对比,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抄残酷和丑陋。那么最后两段就是隐晦地告诉世人,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社会是暂时只是虚构的,想桃源人一样偏安一隅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想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就要勇敢面对面前这个真实的袭社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改造它。
真实的元素包括了对桃源人的描述,说他们是先秦以前的人士云zd云,还有关于桃园位置的描述,例如夹岸数十里之类。这些都为了让读者能更直观地带入角色,也能让加强这个虚构社会的真实性,让读者觉得作者所描述的事情真实发生过。
从起源到背景大起底
我们还得从这个故事的开头说起:这个故事以晋太元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捕鱼人误闯桃花源,并机缘巧合见识了一个美好平和的方外世界。
晋太元年间,前秦势力对东晋政权虎视眈眈。一时间,东晋兵荒马乱。战乱之下,百姓生活自然是动荡不安。直到太元八年,东晋在淝水之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才给晋王朝换来了存活的机会。然而外乱平了,内政又不稳了,如此一来,赢了战争后的东晋王朝又陷入一派动乱中。
(图源网络)
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至今无人知晓,世人更偏向于认为是陶公编造出来的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因为除了这篇《桃花源记》再没有其他文字记载桃花源了。所以陶公从小说的角度在文末自圆了说法:为什么后来除了这篇《桃花源记》外再无他人提起桃花源呢?因为刘子骥病逝后,无人问津了。就这样,桃花源因短短一句看似多余的结尾变得更加扑所迷离。
⑺ 本文桃花源记记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和离开桃花源又寻找桃花源经过,虚构了一个
通过鱼人的所见所闻来影射人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冲突和矛盾
⑻ 《桃花源记》文中已写了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最后一段又写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
不是多余,当时社会上像渔人、樵夫大都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知识的人,而后文提到的刘子骥应该是属于士族,至少是一个读书人,而且是被当时大家所熟知的人,因此,他是听到有这样的事后本着探寻真理的目的去寻找的,他的寻找结果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接受度。用现在的常识来比喻,就是渔夫是新闻当事人,而刘子骥充当的是记者的角色。这篇文章记述的是虚构的故事,但是当做真实事件来写的,加上像刘子骥这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找寻的过程,会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神秘性。
⑼ 结尾刘子骥计划寻找桃花源,却未能实现。假如他不“病终”,他会找到桃花源吗
呵呵,不会的。桃花源在作者心目中,包括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块净土。如果被找到的话,就再也不会有“桃花源”了。
再说如果真有可能被刘子骥等人找到的话,也不会从秦代一直到晋代五六百年间还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吧。
⑽ 刘子骥是怎么寻找桃花源作文
文章最后写重入桃花源却“不复重入”,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显而易见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还有就是说明有很多人向往桃花源,这就是写刘子骥的原因。(重要的是第一点,也就是前一个原因)
主要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相信我,肯定对,自己再联系全文理解看看就明白了。这是我以前学的笔记上的,最后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