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解
1.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秘籍
(一)联系句意,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4、文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表达情感;交代文章线索;交代文章顺序;交代文章的内容或介绍说明的对象或引出议论地对象;用()修辞,表达();介绍人物,地点,事件,时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感情。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内容揭示出来,再答句中情感,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古代诗歌欣赏的有关方法。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最易混淆的语文术语的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这是我找到的,应该很全了..
3. 中考语文阅读分类有哪些记叙文包括散文阅读和小说阅读吗他们间的答题技巧差别有哪些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4. 中考语文
第二,游记的写作一般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第三,优秀的游记,决不只是单纯的记游,作者往往在记游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表现深刻的思想。因此寓深刻的思想于轻松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又是游记的重要特点之一。
那怎样阅读游记呢?
阅读游记不仅要理解文章所记叙和描绘的具体内容,尽力做到似乎跟着作者去身历其境,而且要努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捕捉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语句。使自己在阅读游记的过程中既开眼界,长知识,又受到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七、阅读参观记
参观一个地方,比较详细地记叙所见,连带写出所闻、所感、所想,就是参观记。参观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参观记是作者对某地方的参观所见,因此必须是作者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不能有半点虚假。
第二,参观记应当有明确的中心。参观记的中心往往是根据参观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自身感受来确定的。不能把参观记看成是作者随意记录的文章,不能看到什么就记什么。什么材料要写,什么材料不写,要根据中心来确定。有时为了把中心点得更明确,作者常常一边叙述,一边作些简要评述。
第三,参观记的记叙顺序,一般是顺应参观的先后次序。如果参观的时间较长,所到之处很多,可以把所到之处按一定次序排列,作为记叙的顺序,也可以只在开头交代参观的时间和经过,然后把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列出来,再安排记叙的顺序。
那怎样阅读参观记呢?
1、要正确领会中心。读了一篇参观记,要体会作者写这篇参观记的意图,他是在赞扬什么,他有什么希望,他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直接表示作者看法的语句。
2、要理解参观记的记叙顺序。这不仅有利于了解作者的参观过程,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文章的思路,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八、阅读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童话的情节奇妙曲折,十分有趣,很能吸引人。童话的语言,又很浅显生动。童话的内容往往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能教育我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它能教育我们爱憎分明,它能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童话呢? 1、要了解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有丰富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基础,没有幻想也就没有童话。一般来说,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也是离奇的。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但这种幻想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并不是作者胡思乱想的。所以,我们在读童话时,可以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2、弄清童话中塑造的形象是什么
童话故事在编写上较自由,作者选择能反映主题思想的事物来塑造形象,也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植物,也可能是机器等其他东西,但无论是什么事物,进入了童话,就成为具有其本身特点的活生生的人了。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明确这一点。
3、了解童话的基本情节
阅读童话故事,还要了解其情节,尤其是对曲折生动、富有夸张和幻想特色的情节要熟记,这才能开拓你的联想、想象空间,激发你的灵感。
4、欣赏童话的离奇,理解其现实意义。
童话由于自由体裁特点决定,作者在童话中会运用夸张、拟人、想象等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这样会才会给童话增添新奇、神秘的色彩。在阅读童话时,如果善于分辨、把握,既可以使你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向往,加深印象,又可以调动你的想象力,激发写作兴趣。同时,它的思想内容,都带有现实生活的影子,阅读时,不妨想想你的身边是否有相似的人或事。
5、我们要了解童话的常用表现手法。
①拟人手法。绝大多数的童话常常把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比作人,让他们像人一样有思想、能说话、会生活。因此,我们在读这类童话时觉得亲切有趣。不过,作者把动物、植物或其它事物比作人时往往保持了这些事物的原有特点,这样我们读起来就会感觉到童话中的主人公既是物,又是人。
②夸张手法。童话的夸张,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夸张能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④反复手法。在童话里,相似的情节或相同的语句有时会反复出现。反复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加强童话的感染力和节奏感。
童话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童话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在阅读童话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能获得很多知识。
九、阅读寓言
寓言是很受同学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那短小有趣的故事内容是那样吸引我们;故事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又往往会激起我们感情的波澜;或哈哈大笑,或哑然失笑,或气愤不平,或陷入沉思„„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还能告诉我们许多有益的生活道理。
寓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寓意于“言”,“言”小意大。
古人曰:“寓,寄也。”就是说,“寓言”是“寄托的话”,作者把他想要说的,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2、中心思想大都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什么。
寓言一般以动植物为故事的主人公,但也有以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如《滥竿充数》。也可以将人和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东郭先生和狼》。
在表现手法上,寓言一般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讽刺等手法,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鲜明生动,从而使要说明的道理更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寓言呢?
第一,要在理解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懂故事。明白这则寓言主要是说谁(常常是用动物、植物等来比喻人的),说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使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提高思想水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同时可以提高识别能力,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有些寓言,作者要说明的意思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包含几层意思,我们阅读时就要想得深些广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十、阅读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当人类的祖先初临茫茫宇宙的时候,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生存。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界的无休无止的斗争。然而,他们的力量比起能够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大自然的力量来,是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人们多么向往能解释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是怎样诞生的、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雷、雨、风、雪怎么来的等问题,人们多么希望找到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征服自然、扭转乾坤。这样神话便应运而生了。
神话故事的内容十分离奇。可是,它和迷信完全不同,它不是叫人相信命运,向自然和丑恶的东西投降。相反,它总是鼓舞大家去斗争,去夺取胜利。
神话故事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像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亚当、夏娃都是外国神话中常常出现的。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神话故事呢?
第一,读神话故事,要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许多相关的知识。
第二,学习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的那种英勇无畏的气概,机敏博大的智慧,伟大崇高的理想及无私的献身精神。
第三,从故事中汲取语言养料,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语言修养。 十一、阅读小说
小说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运用艺术概括的方法,通过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
具备三个要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
那么,怎样来阅读小说呢?
1、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可以虚构。优秀的人物形象,总是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塑造这样的典型形象,有时是以某个真人为模特儿,也综合一些其他人的事迹;有时则没有模特儿,把各种人的思想性格捏拢来成为一个。如《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并非确有其人,他是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优秀少年共有的思想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形象。小说常常采用对人物语言、行动的叙述,心理的描写,环境、细节的渲染,人物之间的相互衬托,以及作者的交代、插叙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的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表现出他的性格、品质。
2、小说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写得有头有尾,曲折生动。
小说通常分交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五个部分。如《小英雄雨来》第一、二段为全文的交代;第三段写敌我双方冲突骤起,这是情节的开端;接着,写雨来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这是情节的发展;后来,敌人决定枪杀雨来,雨来宁死不屈,情节的发展进人了高潮;最后,雨来安然脱险,这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主要人物雨来的活动来安排的,它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起了重大作用。
3、写出展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总和,是人物性格赖以形成并促使人物产生这样那样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客观因素。如雨来,生长在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家庭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所以在遇上敌人时,敢于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自然环境,指人物所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风景、场所等特定的具体环境。《小英雄雨来》中关于还乡河的芦苇、雨来和还乡河的特殊关系的描写,就是点出了人物活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为最后雨来的安然脱险布下了伏笔,使人读来感到自然可信。
十二、阅读散文
散文是一个复杂的文体概念。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讲,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体裁。按照这种分类的标准,那么我们小学课本里除了少量诗歌和小说外,全都是散文,不管你是记人记事,童话寓言,日记,书信,统统都是散文。不过,通常人们所说的散文,范围要狭得多。主要是指下面四种:一种是以记事为主的记事散文(《养花》、《落花生》);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状物散文(《猫》、《赵州桥》);一种是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抒情散文(《再见了,亲人》);一种是以写景为主的写景散文(《桂林山水》。《海上日出》)。
这类散文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写得灵活,没有定格。优秀的作品常常立意新颖,构思精巧,联想丰富,表达含蓄,意味深长,讲究语言锤炼,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怎样阅读散文呢? 1、要理解散文的中心。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有时看上去文章似乎显得很散,这也写,那也写,其实它中心却不散。阅读散文要善于从“散”中体会不散的“神”。散文的中心有的包含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有的寄托着强烈的感情,要仔细地体会。
2、要体会散文的写作方法。
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还常常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或者借某个事物抒情,或者在写景中寄托某种感情,或者在记事中寄托某种道理。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深人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3、注意捕捉文章重要的词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散文作品中,有一些蕴含着作者某种重要思想的语句,这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阅读时一旦捕捉到了,对于把握作品的“神”十分有利。
十三、阅读古诗
我国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古代诗歌是这个文化宝库中最灿烂的珍宝之一。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许多著名的诗篇,在我们民族教育的历史中,一直是优秀的启蒙教材。儿童通过诵读诗歌,不仅学文化、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