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山呼海啸小说阅读

侯姜
侯姜
发布于 阅读量 708
曲波山呼海啸小说阅读

① 哪里能读到曲波的《山呼海啸》

1楼的,WC是你家吃饭地方,怎么能读到《山呼海啸》?不知道就别在这里乱说话。请尊重别人!

② 找一本书,名字忘记了,好像是有<海啸>两个字

你要问的是否关于解放战争的小说?名字应该是《山呼海啸》,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所著。里面有一个赵老中,又名赵老松。

③ 山呼海啸的作者简介

曲波,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人,192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当过染匠,后失业归农。曲波只念过五年半私塾。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他少年时代曾熟读了《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
1938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地区作战,曾任连、营指挥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开赴东北作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在参加解放东北的战争中两次负重伤。1949年到海军学校任领导工作。1950年他转入工业建设战线,先后在工厂、设计院及工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55年他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书出版之前,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1958年6月《奇袭虎狼窝》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先后被译成英文、(苏军事文艺出版社1959年)、俄文、日文(日文有冈本隆三出版社(1961年4月15日)和平凡社(1962年)两个译本)、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1959年)、挪威文(1976年)、阿拉伯文(1976年)。曾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也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京剧等该书国内多次印刷,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3.60万册。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上映上演。电影《林海雪原》和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影响很大。。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9年至于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敌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10年里,曲波遭到打击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了文学创作并写了20多万字的自传。1977年重新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长篇小说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山呼海啸》于是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该书出版前,《人民文学》1961年5月选载《不速之客》一节;《解放军文艺》1959年12月选载《开门棒》、《屠由网下》、《龙身揭鳞》、《杀开一条血路》4个章节;1960年1月选载《木舟沉军舰》一节;《北京文艺》1960年1月选载《女县长》一节。
反映战场行医、火线办院,描写部队医务人员生活的长篇小说《戎碑》于197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出版前,曾由《山东文艺》1977年6月、7月选载。出版后被译为朝鲜文。后小说《桥隆飙》于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出版前,《山东文艺》全文连载;《解放军文艺》1963年选载过《三古镇》、《见面礼》、《一夕观》、《不留神》、《走狂飙》、《飞车骑》6个章节。《桥隆飙》总印数据不完全统计为150万册。
曲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受到打击和迫害,他即将发行的《桥隆飙》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出版。曲波晚年多病,未能完成他构思长久的几部新作。

④ 关于曲波的作品

曲波(1923年2月~2022年6月27日)山东黄县(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胶东五旅团指导员、牡丹江军区团副政委,第四野战军一纵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北满地区的剿匪斗争和辽沈战役。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

⑤ 求《山呼海啸》读后感,1000字左右。

推荐答案
2022-6-21 08:09 不得不说,《山呼海啸》这本书比起《林海雪原》来,差的实在是太远。估计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很有关系。《林》写的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在那个年代都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所以这本书明显的“扬短避长”,那个时候写作由不得作家自己。想来曲波老爷爷也挺无奈的吧!
应该说这本书的战斗描写还是成功的,可是,没有《林》那么吸引人。偶觉的主要原因在于《林海雪原》的战斗有它的特殊性。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本身就非常有意思,而一个小分队的活动虽然不如大部队那么声势浩大,可更加具体和有趣。所以《林海雪原》很多的战斗情节,非常像侦探小说和武侠小说,甚至杨子荣上威虎山当“卧底”,舌战小炉匠,细想起来跟《无间道》讲的故事都很相似。可见这类题材永远都是很吸引人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曲波老爷爷在自己经历过的那么多战斗中单选了林海雪原这一段来写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山》的战斗太普遍了,发生的地方在大家都熟悉不过的胶东半岛,比起《林》的大森林来显然缺乏典型性。在加上其它因素的制约,所以不如《林》好看也是情理之中的。
然而《山呼海啸》最大的败笔还不在这里,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太脸谱化,太缺少人情味了。比如凌雪春,虽然这书里写了很多她的事情,可我觉得还不如《林海雪原》里点了了了几笔的鞠县长呢。《林海雪原》里,鞠县长不但是个坚强的共产党员,更是温柔贤惠的贤妻良母和好姐姐。她和203之间的姐弟深情写的不多,可是给人的印象特别的深。以至于很多年后我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时候,看到安多那德和奥利维的故事居然还能想起《l林海雪原》来呢!
可在这本书里面凌雪春连一点女性的特点都照不到了,就会打仗和说教,没有一点生活化的东西,虽然是个女同志,可给人感觉她跟男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她跟凌少辉之间的感情也是别别扭扭的,简直就是她弟弟的政治老师,缺少在《林》种那种浓浓的温情。
至于凌少辉,还算比较可爱吧,可是总觉得也有点别扭,不太自然。不像203,把指挥官的沉稳干练和年轻人特有的意气风发结合的恰到好处,感觉特别真实。偶想了半天终于自以为是的发现了原因所在。《山呼海啸》主要是想写一个年轻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突出党的教育。所以硬是给凌少辉加上了一大堆很不自然的小毛病,然后又给他配了个政委,还有一大堆老首长,再加上她姐姐,一大群人把他从头教育到尾。《林海雪原》中的203和他的小分队,因为是独立开展工作,所以没那么多时间讲政治。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行动,通过行动感受到了他们智慧,勇敢,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样的描些恰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使《林海雪原》没有了那个年代固有的教条主义。

⑥ 林海雪原的作者 曲波

曲波走了,静静地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晚期,尿毒症,肾衰竭数病并发。虽经著名医生的百般救治,终无回天之力,在那少有的阴雨连绵的京城的夏日,在刚刚做完透析的一天的中午,他怀着无限的期望和对病痛的无奈,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他的不朽之作《林海雪原》《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也留下了大家对他的无穷思念。

曲波是一位在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威望极高的人,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他是少数几个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而对文学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业余文学领域树起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业余文学工作者的骄傲。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尽人皆知,而且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不少人都是读着曲波同志的《林海雪原》成长的。在当代中国的文坛,又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能有这样广泛的读者群,真是上至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下至不到十岁的小娃娃,说起《林海雪原》来,都是眉飞色舞,有声有色,这是对作家作品的最好的检验,是对作家作品的最高的评价。丁玲曾对曲波同志说过:“人民群众当中知道有个杨子荣,你的成绩很大呀!”曲波同志也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我的工作是干工业的。”

的确,曲波没有几级或哪个层次级别的作家的辉煌头衔,曲波同志更不以作家自居。在战争年代,他扛枪打仗,与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与土匪残余势力进行过英勇的战斗,两次负重伤;在和平时期,他参加建设,进工厂、造机车,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在工作之余,他拿起了笔,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一切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脱离人民,没有脱离生活,他创作出了如此辉煌的作品,他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去体现,那将是一笔丰富的宝贵财富,无论对我们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都将受益无穷。

建国前:打仗,建国后:建设

凡是读过《林海雪原》的人,不仅被侦察英雄杨子荣的形象所震撼,也被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形象所倾倒,少剑波的形象里有曲波个人的经历,更有人民解放军中这一类青年指挥官的原型。《林海雪原》正是曲波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亲爱的读者,并怀念他的亲爱的战友之作。

曲波曾讲过:“这几年来,每到冬天,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战斗在林海雪原上的艰苦岁月,想起那个难忘的1946年的冬天。”

“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我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是在工业战线度过的,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个半工作,一个是打仗,一个是搞工业建设,半个是搞了业余文学写作。”

曲波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一个典型的胶东人。当全国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年仅15岁,受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于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年少的曲波在八路军中出类拔萃,16岁便当上胶东军区13团的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战争是艰苦的,也是残酷的。大小战争曲波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许多战友牺牲了,曲波也受了重伤,股动脉被打断,造成大出血,留下了终生残疾。不仅如此,党内斗争也相当残酷,1942年正当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之时,康生之流也横杀入山东我革命队伍,把我军队内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和党的模范指导员打成“托派”,大搞逼供信,许多抗日战士没有死在日寇的枪口下,却死在了党内这伙人的刀下。曲波也曾被打成“托派”,被审查、隔离、看守过,甚至遭受过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毫不动摇,终于被放出了监狱,平了反,摘掉了“托派”帽子。

日寇投降后,1946年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调动数百万军队,向胶东解放区军民展开疯狂的进攻,更在北满收罗伪满官吏,警察宪兵,地主恶霸,盗寇惯匪,流氓烟鬼,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为了对付鲨鱼性、麻雀式的匪股,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曲波和他的战友们便承担了对付这些顽匪的艰巨的任务。

曲波24岁时,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伤还没好利落,便拄着双拐来到大连海军学院工作了。新中国成立后,曲波一直想搞工业建设,26岁便来到了铁路系统,开始在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担任副厂长、在齐齐哈尔铁路机车车辆厂当党委书记。之后又到了一机部担任第一设计分局副局长,一机部德阳第二重机厂副厂长,一机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后又调到铁道工业总局当副局长。从指挥打仗转到指挥建设,正像曲波讲的:“搞工业,有一套创造工程学。我是管机车车辆的,按当时中国的情况、中国的能源,到底用什么样的机车,机车的拖载量多大,铁路要怎样改造?脑子全用在这些地方了。”

在这个岗位上,曲波一干就是34年,一直到离休。听一位与曲波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说曲波经常深入基层,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大家都爱跟他开玩笑,叫他“小野马”。

他说:我只是个业余作者

比之某些专业作家,曲波也许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个业余作者”,但比起品德、修养、学识、胆量、智慧、勇气及其传世之作品,都让专业作家们惊叹不已和值得认真学习的了。

他常说:“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所谓业余创作,就是利用主业之外的一点儿剩余的零星时间靠毅力进行创作;通过作品的创作,人物的塑造,能给人民群众一点政治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我就知足了。”于是他把自己完全溶于生活中,溶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他时刻把艺术家的胸怀、创作情感与生活紧紧地溶于一起,他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时刻要求自己,并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非常普通的业余作者。

而《林海雪原》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也是长销书,五十年代印,六十年代印,八十、九十年代印,新世纪的第一年、第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连续印了两版。在前几年的一个书市上,我看到一位老人转着书摊找《林海雪原》,他说买回去是给孙子、孙女看的。老人讲,《林海雪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都是真实的生活。听到这些,曲波非常高兴,但对于荣誉,作家的头衔,曲波却看到很淡。照样默默地做他的工业总局副局长的工作。几年后,曲波先后又悄悄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但由于“左”的思想和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直至1977年和1979年才得以出版。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曲波同志不仅又写出了人民大众喜欢的文学作品,还顶着林彪、“四人帮”及“左”的思潮的巨大压力,写出了这两部长篇小说,今天看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曲波讲:“我乐意永远当一个业余作者,业余作者很光荣,业余作者照样能写出大作品。”他讲,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是专业作家,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不是专业作家,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也不是专业作家,他们却都写出了传世之作。关键是对生活要有把握力、认知力和感受力。”

其实,曲波坚持业余创作,也正是坚持了文学不脱离生活,不脱离实践的真理,而他的作品也正是从生活中来,才如此生动,逼真。曲波讲,一次他站在高山之巅,鸟瞰整个大森林,起伏的像大海一样,“林海”出来了,东北的大雪像原野一样无边无垠,寒冷地铺盖着大地,“雪原”两字出来了。这样,书的名字也就出来了,可以把大自然与社会及当时人们的心态,都概括出来了。

他讲过:“八十、九十年代及至现在,我主要都在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我修身的重要内容。”“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首先要观察,他关注的是社会,是人生。他思考的是社会的进步,是国家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首先要读书,要学习”。他购买了大量的中外铁路建设方面的书及中外名人传记,一有时间,就细细阅读。其次,他广交朋友,了解社会情况,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关于创作,曲波同志讲,要把问题想清楚后,才能动笔去写,才能写出反映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动笔的。曲波思索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培养青年作家?他常到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与业余作者们聊一聊,谈一谈,告诉他们:文学,要有生活,文学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要丰富;创作要情发心底,美在自然;创作要人人心中有,家家笔下无。他还讲,成功和失败都是我所需要的。一个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没有成果,那也是科学家。那么创作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对作家讲,成功和失败,就像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一样是常有的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他讲,还是应该办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班,但培训班中是出不了大作家的,只有实践,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涌现出真正的好作家。

据了解,曲波曾将自己文革前的稿费捐献给了中国作协,作为支持业余创作的活动经费。

病中的曲波

因为曲波同志身体不太好,全国第六次作代会他没有去参加。我原打算会议结束即到曲波同志家里,将第六次作代会的有关文件材料给曲波同志送过去,然后再好好采访一下曲波。去之前,《文艺报》的一位编辑还嘱我,要在看望曲波之时,一定要了解曲波同志的思想、精神、品质和风范,让他多留下一点几十年里的宝贵经验,这样,不仅对业余作者,更对专业作家有益。比如:大家都想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曲波不愿当专业作家?工作又很忙,却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有人说,业余作者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专业作家的水平,为什么曲波同志能写出呢?也许因为《林海雪原》的关系,大家已比较了解战争中的曲波,而不太了解和平时期的曲波,不太了解曲波参加工业建设的情况,要了解曲波同志在和平时期是如何边工作边创作的?还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八个样板戏走红之时,尤其是《智取威虎山》那样红,曲波同志又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看待《智取威虎山》的?为什么没有听到他的评价和他的声音?大家知道他很注意学习,关心政治,民主精神好,创造性强,大家更关心他现在观察与思考些什么?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与借鉴等等。

带着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我又去了医院。可我只坐了一会儿,就又悄悄离开了他的病床。我实在不忍心过多打扰这位病垂的老人了。曲波似乎已经用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正像曲波夫人刘波在贺曲波77岁生日时所写寄语:“观世间纷繁,察宇宙之奥秘,愈古稀之七载,悟沧桑之艰辛,遭魔道而不驯,知规律之世情,能坦荡而舒畅,益健康而寿长,视儿女安康,愿孙辈业成,随自然之妙,含笑以对太虚。”这大概能概括出曲波的人生观、世界观。

曲波千古

曲波走了,一颗辉煌的文学之星陨落了。当我在电话中听到曲波爱人、相识相知的战友、患难与共的妻子刘波那沉痛的声音时,我就知道他一定不好了,果然,刘波告诉我说:“小王,曲波已经于昨天中午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哽咽了,我无法形容当时我的悲痛心情,虽然我知道曲波的病已相当严重,恐怕已是病入膏肓,但我还是希望曲波的病能够慢慢好转,因为读者需要曲波。他的去世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他还曾答应我,病好以后要好好和我谈创作,谈他的观察与思考呢。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含着热泪我来到了曲波的家,刘波接待了我,她告诉我曲波是中午12点多去世的,他早晨还吃了一个鸡蛋,还吃一点他最爱吃的胶东家乡菜,可到了中午就不行了。刘波告诉我,一年前,当曲波患病住院时,就留下了遗言,他告诉家人们,他一旦离开人世,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惊动老战友们,他们都已年过古稀,也不要开追悼会,免得麻烦大家,也不进八宝山,只是把骨灰沉到家乡的大海里就是了。

这就是曲波,一生光明磊落,襟怀若谷的曲波。

尽管刘波叮嘱一定按照曲波的遗嘱行事,但闻讯前来的曲波生前战友,单位同事,人民医院抢救、护理过他的医生、护士还是悄悄地来到了医院的太平间,在临时布置的一个小灵堂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

灵堂正中是曲波儿子书写的“曲波千古”四个大字,中间是曲波的遗像,左右是一副挽联,上写:一世耕耘文史增辉此去千秋可瞑目;下写:平生刚正鞠躬尽瘁挥泪千古祭英灵。遗像下方是曲波的妻子刘波写的永别的话:

“安息吧,亲爱的曲波!你我少年投身革命相识相知60年,组成家庭,抚育了四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你青年时代转战南北,负重伤而肢残,始转业搞建设,你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中年,你利用了所有业余时间和一切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在你的盛年,几经狂风恶浪,我们同舟共济,坚持真理,仍然执着,无怨无悔,一生坎坷,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积劳成疾。老年,诸病缠身,但头脑中,思维一刻不停的构思,你要创作小说。除了阅读报刊书籍外,多是读史思考,你构思不成熟就绝不动笔。你虽没动笔,但跟我讲过你的思想。你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虽经诸医师们的救治,多次心衰都挽救了。但病程太久,岁数太大,终于病魔夺去了你的生命。你构思的作品虽没有写出来,你怀着无限的遗憾走了,曲波,你的心思我知道,在我有生之年,我和儿女们以最大的努力,完成你的未竟事业,你的一生太累,该好好休息了。战友、难友、妻子刘波。”

曲波走了,静静地走了,悄悄地走了。在他弥留之际,他不仅留给了我他在30岁和60岁时的两张照片,还有一本他精心保留的《林海雪原》的最初版本,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

我想,他留给我们的文学上的遗产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让我们在内心真诚地说一声:曲波,谢谢你,您可以安息了!

⑦ 曲波林海雪原之后又一著作

【著作】
《林海雪原》(长篇小说)1957,人民文学出版社
《戎萼碑》(长篇小说)1977,山东人民出版社
《山呼海啸》(上下集,长篇小说)1977,中国青年出版社
《桥隆飙》(长篇小说)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⑧ 长篇小说的名字,曲波著

曲波的长篇小说有 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

2022-07-01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著名作家曲波,因病医治无效,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曲波1957年发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同时被译为越南、蒙古等国文字,其它作品有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和《桥隆飙》等。曲波1923年生于山东,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年调作战部队,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1950年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侯姜在2023-06-24 11:05:45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tuijian/172636.html


上一篇:求搞笑又虐小说推荐
下一篇:史黛菈飞卢小说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