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时间的小说全文阅读答案
1. <<时间>>的阅读答案。
1.敬佩,因为他能够从实际出发,从问题的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思想。
2..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1882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居里夫人
常被称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5、
对时间负责,时间也会对你负责。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2. 《时间》 的阅读答案
您好,应该是这篇文章,请采纳。
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流淌?那轻风不是时间在飞舞么?
可是,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是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大地的边沿上,望着深邃的星空,想:永恒的宇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么?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冥冥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等领域的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睡前阅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也许是我的偏爱,从儿时到现在,我总是被发明家和创造者们的生活和事迹感动着。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创造才能把时间一分一秒地凝聚起来,只有创造物本身才有一分一秒的价值。时间凝在第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
在杯盘狼藉的叮当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么?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惟一的标准外,还能用别的什么来说明吗?
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时间只有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才有价值。啊,我似乎明白了:时间就是不停的学习创造。
1.作者认为时间是? 。
2.你知道“弹指一挥间”和“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吗?
3.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但作者为什么说“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呢?
4.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有所成就】的例子,写出2个。
1.作者认为时间就是不断的学习创造。
2。前者:时间就在你弹指的瞬间走过,是悄悄的,难以被察觉的。
后者:就算是一寸金也难买一寸时间,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指时间的珍贵。
3。创造和改革不仅是一代人的成果,同时也造福了后代,是为后代争取了更多机会,虽然昨日的时间已流逝,但却迎来永恒的光阴。
4。第一个,爱迪生,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还叹息时间不够用。
第二个,聚萤读书,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3. 《啊 时间》的阅读答案
1.把“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不改原意,换一种说法。
2. 作者空想中的“时间”是 不停的学习创造 3.在短文中,作者提到了一篇文章: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从这篇文章中,作者懂得了珍惜时间。一本书是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 ,从这本书中作者学会了 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4.你知道“弹指一挥间”和“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
吗?前者:时间就在你弹指的瞬间走过,是悄悄的,难以被察觉的。后者:就算是一寸金也难买一寸时间,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指时间的珍贵。
5.文章中提到“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
活着”这句话来自一首诗,是臧克家 (人名) 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诗名是《有的人》。再写出其中一句: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6. “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这里面的
“下脚料”是指 一些零散的时间 7.文章中点名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时间就是不停的学习创
造。
8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但作者为什么说“创造和改革却
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
呢?
创造和改革不仅是一代人的成果,同时也造福了后代,是为
后代争取了更多机会,虽然昨日的时间已流逝,但却迎来永
恒的
对不起有点乱= =
4. 时间。阅读答案
您好,应该是这篇文章,请采纳。
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流淌?那轻风不是时间在飞舞么?
可是,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是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大地的边沿上,望着深邃的星空,想:永恒的宇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么?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冥冥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等领域的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睡前阅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也许是我的偏爱,从儿时到现在,我总是被发明家和创造者们的生活和事迹感动着。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创造才能把时间一分一秒地凝聚起来,只有创造物本身才有一分一秒的价值。时间凝在第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
在杯盘狼藉的叮当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么?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惟一的标准外,还能用别的什么来说明吗?
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时间只有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才有价值。啊,我似乎明白了:时间就是不停的学习创造。
1.作者认为时间是? 。
2.你知道“弹指一挥间”和“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吗?
3.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但作者为什么说“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呢?
4.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有所成就】的例子,写出2个。
1.作者认为时间就是不断的学习创造。
2。前者:时间就在你弹指的瞬间走过,是悄悄的,难以被察觉的。
后者:就算是一寸金也难买一寸时间,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指时间的珍贵。
3。创造和改革不仅是一代人的成果,同时也造福了后代,是为后代争取了更多机会,虽然昨日的时间已流逝,但却迎来永恒的光阴。
4。第一个,爱迪生,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还叹息时间不够用。
第二个,聚萤读书,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5. 《 时光》阅读题和答案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以上是文章)
1.加点字注音
衣袂*( ) 咄*咄*逼人( )
2.第6段用“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写出了生命的延续,请你试着仿写表达这一主题的一组句子。
( )。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4.第9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请你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 ).
5.写出2句关于古人对“时光”有感的句子。
( )。
( )。
参考答案: 1.mèi(四声)ó(一声)
2.歌手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 歌曲里.
3.表达了作者要专心进行文学创作而不为尘俗和虚荣所累的心志,继而实现一个文学家再造生命奇迹的宏愿。
4. 艺术家只有抛弃世俗和虚荣,才能专心致志的进行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典型,他的艺术生命才有可能达到永恒
6. 我在uc上小说阅读网作家中心,前面还可以上,这次两天没上,在等时,就会出现注意,上面写着时间什么的
去问问管理员吧,他们可能会给你个答案,或者多试几次
7. 做时间的主人阅读答案
做时间的主人
卡尔·华尔德是我的钢琴老师。有一天,他给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练琴?我说大约三四个小时。“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我想这样才好。”我答。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五分、十分钟地去练习。把很少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则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我一字不曾动笔,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这时,我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我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我就把他的话实践起来了。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几行。出乎我意料之外,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写了许多页的稿子。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积少成多,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授课工作虽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短暂的时间。
卡尔·华尔德先生对于我的一生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由于他,我发现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时间。
(1)请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空闲 ( ) 繁重( ) 短暂( )
(2)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两年多没有写一点东西,理由是没有时间。你同意这个理由吗?请说明原因。(3分)
(3)读完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谚语?请选择两句写下来。(4分)
答案:
(1)繁忙或忙碌 轻松 漫长或长久
(2)不同意这个理由,没有写东西是因为他没有合理利用空闲的时间。
(3)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时间。
(4)略
8. 阅读题:鲁迅与时间(答案)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9. 鲁迅与时间(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问一:时间的弹性:只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就像拥有了无尽的时间一样。时间是挤出来的,是节约出来的。
问二:时间的多样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能取得不同的结果。认真勤奋工作的学习的人会有所收获,而同样的时间里,不懂得珍惜时光的人会碌碌无为。
问三:(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第三段第一句: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
问四:(1)说明了在这18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创作量的非常大。(2)成语:任劳任怨 手不释卷 著作等身 废寝忘食(3)诗句: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五:时间像离弦的箭,匆匆而过。/时间像泼出的水,一去不复返。/时间像沙漏中的细沙,悄悄流逝。/时间像一闪而过的流星,稍纵即逝。/时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笑中看尽世间的沧桑。
问六:为大义而死的称为“牺牲”;不幸身亡的称为“遇难”;未成年而死的称为“夭折”;古代帝王离开人世的称为“驾崩”。
拓展资料: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