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忘言小说阅读

廖英华
廖英华
发布于 阅读量 450
涔忘言小说阅读

『壹』 我的事情曝光以后,家乡很多人见了我就对我吐口水。这让我很恼火也很无奈。

十步之内 掞其芬芳
关于梁实秋《雅舍小品》
文:吴方
一九八七年秋季,梁实秋先生在台北病逝。在这之前,从海峡那边偶尔传过来老人怀乡的文字,“度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闻之愀然。“月是故乡明”,还有故土故人、北方的栗子、白菜、……犹绕心头。他说过:“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得自已。”惟老乡能体会他梦里那碗豆汁儿的滋味。然而此情可待已成追忆,今读逝者遗文,莫不泣然。梁先生逝后,其女自千里奔丧,中道受阻,犹为天下不合情理之事添了一条不幸的注脚。
若干年间,梁实秋居海隅而身遭谤议,其人其文难以平心论之。其生也晚的一辈人,大约只能从鲁迅文集中知其“漫画”像,也不过一鳞半爪而已,未知古来几多人和事,多有苍黄反覆,遽难定论。昔《吕氏春秋·察传》云:“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做到这一层实在并不容易,十数年前尤甚,在一味偏左的眼光下,既不能缘情慎察以为所闻,梁实秋之被摒斥,并不奇怪。
梁氏八十余年生业,撮其要者,不过读书、教书、译书、著文几样可述,立于朝或鸣于是谈不到的。粉笔生涯之余,耽于书卷,隐于文艺,历三十年不舍之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已令人馨香祷祝了;尚有不少小品文字,其言侃侃,虽以为斯文如敝帚,多有可会心者,可摩挲者。我于闲暇间曾搜集之,朝夕启扉,齿颊留香,亦有一时难以况说之体味。细想,也不过如促膝抵掌,闲话家常,虽星斗之光未必掩天,怕是自己的偏爱罢。
梁氏的散文小品结集后多以“雅舍”名之,雅舍虽为作者抗战时客居重庆北碚的二间简陋瓦屋,但在它主人心里恐怕有着永怀的亲切——“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客里似家家似寄”,雅舍之间正不妨以亦家亦寄的人生咏叹寓之。小品文字也可与万籁清音、一己性情相徘徊,于月下寒窗清晖满地或兴阑人散细雨蒙蒙之际,一吐对这个世界的观感。
“雅舍”小品给人涉猎广泛、信手拾掇的印象,却还算不上吟风弄雅,仅看其题目,诸如《洗澡》、《孩子》、《敬老》、《吃相》、《》、《麻将》、《下棋》、《理发》之类,便可见近俗近俚。归拢了看,无非把种种人们熟悉的际遇和自迷的状态给略略“曝光”,也像是一面面镜子,虽没有特别庄重的事情让人尴尬,品品人情的微妙、世态的纷纭或者有意无意的小把戏,也是特别的一格,见出“有个性就可爱”。历来小品文章或主风流飘逸,或呈膏腴精巧,或只是平实散淡罢了。“雅舍”属于后者,且有以幽默来助谈兴的意思。这种风格好像很平淡,是在从容迂缓里包藏了犀利的。响远不在音高,酒好不必醉人,原是一个道理。
象“谦让”这样一个小题目,我不知道作论文如何能做得,却私许“雅舍”的举重若轻。它先从“指事”切入,那情形在交际场中几乎是必演的保留节目:“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象‘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SPS=1953>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举一反三,这种无意识虚伪,国人可说乐此不疲见怪不怪。然而这里边的微妙,我们大多又不遑深究的。梁先生却还要说“怪之不怪”有它“类情”的一面:“考让座之风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已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倒也不用痛心疾首,就这么一副心肠,可怕的是还要作上国君子的模样。谁能说小品不算一把庖丁解牛式的刀子呢?刀不刀原不一定要杀伐见血不可。
然而“雅舍”的文字还不免会被当作“小摆设”的。
即或在“五四”以后,小品文在中土也未至消歇,虽然在有的时候,小品的存在竟成了问题。尤其是不够战斗不够载道的小品文字最受掊击。然而小品的惊悚萎顿既无益于“平天下”、“铲恶秽”,倒是可以使种种“新八股”驰骋于文化沙漠之上,使文化更其粗鄙,生活更其缺少温润,以至于旷日持久,心灵随着语言一道板结,小品的品格之失其本色,已无待于外力的翦伐了。
“雅舍”的本色大抵在于“小”、也在于可“品”,也是承认在体性、格局上有限制,正不出前人委婉的批评:“虽小却好,虽好却小。”但小有小的价值,且不妨小中见大,不是说“萧萧数叶”可以“满堂风雨”么?倘小嗓儿硬派作大花脸,也很难让人消受。以往文坛有“假大空”之弊,可见偏执于“大”,结果并不美妙。其实,“雅舍”诸篇虽然不够大模大样,不尽合于某种“主义”,却并不乏对社会现象、心态的贴切观察与批判。所谓“指事类情,见仁见智”,所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不似某些大路杂感文字的意有余味不足,扬道理而屈性情,如同一撮盐冲一锅汤,一盘难啃的鸡肋。多识于草木虫鱼、笔札翰墨、衣食住行,惟其寻常,也惟其可品味,虽然味性温淡,却宜于心会神契。这里边有寄托有旨趣,不过扫却了痕迹,如杯茶盏酒灯花静落。所谓“花看半开, 酒饮微醺”,最令人低徊。
毕竟,小品不是廊庙里的供器。
我读“雅舍”,愿意了解一些我不知道或知之却不曾体会到深一层的人情世态,在这一点兴味上它真能使读它的人不腻。看起来小品忌直露,同时又忌隔膜。虽然挑不起高头讲章的分量来,入木三分却一点儿不省气力。常常我们所说的“透辟”,在“雅舍”就是搔到生活的痒处,发人一噱,也见出事象的性格来。
如写“下棋”——“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难受,受病。”——确实,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谈“写字”——“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健腿,但写字的人究竟是健腿者居多。”——我倒是觉得,情形也不尽然,现在你如其在公共场合为“俗墨”所苦,可能知道爱写字的人怕是比“健腿”还多了一种本事。
诸如此类的小品文字,不便一一。我自然并不觉得好在吐唾珠玑,其实不过是减少废话,言之有物而不见执缚。这也许会使人想到现今散文废墨之多,絮叨不休。正是“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雅舍”中有一则《沉默》,写到一位沉默的朋友无言造访,二人默对,不交一语,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从这位有六朝遗风的朋友联想到沉默也是一种境界——“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无言独化,一种超脱。“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一项。”此所谓“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雅舍主人也许还未想到——当这最后一项也会被剥夺时,便只有死能保持这了。他曾隔海相忆的老舍,莫不正是如此令人唏嘘的命运!
写文章也是说话。但一种心的语言乃是近于沉默的,所谓“大音希声”,文学语言的根性乃是在那深湛的灵府,所以说得很少也许倒会显出很多,在时间和空间中,也许“诗”正出自一种神秘。正如雅舍主人经岁月之旅消磨而且沉积,仍望飘渺乡关,情怀寂寞。苏东坡诗云:“非人磨墨墨磨人”,“雅舍”的乡愁也已在“不言愁”里了,他可以就谈谈“吃”,让旧时风物水流云在,谈谈“东安场”、“北平年景”、“水木清华”………作者偶然提到五十多年前一次在清华听梁启超演讲,说他“风神潇散,声如洪钟”,“讲起《桃花扇》,诵到‘高皇帝,在九天,也不管他孝子贤孙,变成了飘篷断梗’,竟涔涔泪下,听者愀然危坐,那景况感人极了。”然后,又添一闲笔:“他讲得认真吃力,渴了便喝一口水,掏出大块毛巾揩脸上的汗,不时呼唤他坐在前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当年盎然生气,至今俱成广陵散,读“雅舍”谈往的笔墨,依然不胜遥想。
以往的“文学史”,常常像一本本算不清的账。然而到现在,总该渐渐淡化那种褊狭的斗争清算意识了。一个开明的社会,总该宽容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小品的生命尤在于。
文人的不以及写作的矫情,固然常由于异己力量的勒控驾驭,也在于他有意无意地要把平常的自我换成一个反常的戏剧化的自我。于是一篇文字也会有什么背景、来头,有粉饰,有阿谀,有“瞒和骗”,他的心灵已经早已不了。“雅舍”不过以平常心写了些平常事,不强说硬说,以为世事都在这里洞明了。这倒成了它可贵之处。
读书、体察、阅历,用具体的人生作成平凡的文字,原也不太计较功利。你可以消闲解颐,也不妨有关于文化的琢磨,至于海内外仁人那一份文化的乡愁更可能令人动容怃叹。梁实秋始终是个普通的人,同时又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的一个学者。惟其他从平心而论而不喜笼统偏执的判断,他会喜欢和怀念许多旧的事物,因为那是有内容的能唤起人回忆的东西,正如北平上的爆肚儿,腊八的那一锅粥, 平生快意,总归难以忘怀。同时他又说:“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日新的地方亦复不少”。“雅舍”中于是亦复不少对迷恋骸骨或唯新是鹜的批评。
“雅舍”给人一种观世的眼光,然而在我看,具体的褒贬并不重要,如许文字小品也不是人们一服即效的良药。它的风神乃是在借某种语言的表达,执守着个体精神的,或者说体现着良知的精神家园。“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确实,这是我们在沉溺于群体意识时所该注意到的。对个人主义的长久批判是否一并引出了扼杀个性创造力、想象力的魔鬼?梁实秋说得不错:“我们对于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要想理解它或批评它,便应该自己好好想一下,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想过之后,如果认为应该跟着别人走,便堂堂的去一同走。这不是被人牵着鼻子,当然更不是被人抽着鞭子。”
一种作为前提的个体的价值,当然不能同存在的社会性、选择的功利性混在一起来谈。如果混为一谈,就会抹煞选择的权利,还不仅是选择这还是选择那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大河无水小河干”,恰恰是一种颠倒。长久的颠倒,使人习惯于消除个性的安全感,习惯于戴上面具,说话用舞台腔,生活在一场可悲可笑的戏剧里。
回到被称为“千古事”的文章,梁实秋曾在札记中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说:“任何人都可以用戏剧的腔调念出一段剧词,或是踩上高跷来发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简单而适当的语文来说话写作便比较困难了。”“雅舍小品”的风格大概也正在这番话的意思里,它不是“踩高跷”的。
据说,剑拔弩张读小说,茶余饭后话散文。有这样的认识,论到小品怕是要更闲一些。“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话也不算全错。然而“闲”里的意味,或可申写性灵而不悖于风雅,进而“意在破人执缚”,不也是无“益”之益吗?

一九年三月,槐树庄

『贰』 求席娟、于晴,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的作品集。

亲 ,已经发送你要的席绢、于晴和岑凯伦的TXT格式的压缩包 。

『叁』 赤色小子全文阅读

头大一团土块在空中滚了几滚,“噗”地落在晒坪右侧。那几只偷食麻雀着实吓个半死,“叽喳”惊叫,“呼”一下飞上屋顶。杂毛不敢松怠,随声跃起,向着那青灰瓦楞“汪汪”吠叫。麻雀挑衅般在瓦上左左右右地跳,觊觎那片金黄,却不敢再作妄想。
一切平息下来,四周重又寂静。日头白白亮亮,万里无云。暑热自上而下逼将过来,往四周蔓延。远处,地表腾着晃眼热气。一颗汗在瘦小眉尖欲坠不坠,痒痒的如同虫攀。瘦小一抹,掌上就湿渍渍一片。瘦小突觉口中渴得生火,喉间如梗了块燃炭。他对杂毛哼道:“杂毛,你守了那帮飞贼,莫让馋嘴东西啄食了谷米,到晚上我去秃头屠子那儿讨骨头犒你……”
杂毛似通人意,“狺狺”地叫了两声。
瘦小来到井边,那么跪在井沿。头探入水中,“咕口占,”就一顿饱饮,凉津津感觉自上而下。瘦小伏在那,突然见水中倒影,脸还是那么瘦瘦窄窄。
瘦小想:你怎么就长不胖?这日子好起来,你也没少吃呀。

『肆』 天蚕化土得仙豆,武动乾坤破苍穹 辰时东方神墓起,圣体遮天古路荡 百年回首已忘言,凡人修仙任徜徉 三

天蚕土豆《武动乾坤》《斗破苍穹》
辰东《神墓》《遮天》
忘语《凡人修仙传》
唐家三少《斗罗大陆》《天珠变》《绝世唐门》日月残可能有关《神印王座》
萧鼎《诛仙》
逆苍天《杀神》
鱼人二代《校花的贴身高手》
天下霸唱《鬼吹灯》
我吃西红柿《吞噬星空》

本解答由【往昔つ惋兮】【月落潇殇】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若有疑问请继续追问,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伍』 二分之一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xqw6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简介:

白天悄悄地离开黑夜渐渐地来到。每个人都开始自己夜晚的生活。喜欢宁静的人或读一本自己喜欢。

『陆』 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的

引言

请允许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出这句带点绝对语气但却毫不夸张的话:在当代学坛或文坛,无论就对比喻的重视程度,或对比喻的研究深度,以及对比喻的运用广度,钱钟书而外,恐怕再找不到第二人了。

从流行的修辞学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喻在诸修辞格中总是坐着头把交椅。但这种不自觉地对比喻的另眼相看,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表明著者对比喻在文学艺术中特殊地位有清醒的认识,比喻仍是诸修辞格中的普通一员。到钱先生这里,才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比喻提拔到显赫突出的位置上。无论是早期的《谈艺录》、五十年代的《宋诗选注》、还是煌煌巨著《管锥编》以及论文集《旧文四篇》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钱先生以其中西兼通、古今两融贯的学养去烛照比喻,孜孜以求,随处点评,颇多创见,新人耳目,如“二柄”“多边”“博喻”“曲喻”“一喻多意”等都是钱先生创辟而流行开来有。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其取譬设喻迥异于其他作家的文艺作品,生动风趣,耐人寻味,令人叫绝。难怪海内外学人都推崇他为“比喻大师”,对此钱钟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钱先生通过对比喻这种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和语言艺术的基本手段的研究和实践来探求文学艺术的“奥秘”,刷新和突破了先前的比喻理论和实践,辟出一块新天地来。

钱钟书在比喻本体论上的突破

钱钟书先生从来不把比喻视作一种单纯的修辞技巧,他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还强调“所谓‘安诗’当学‘博依’耳”,意思是说:搞文学创作,应当首先学习取譬设喻可见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比喻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呢?几乎所有的修辞学专著对此都毫无涉及,钱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开拓性的探索。

1、《易》之象与词章之喻

钱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乾》中说: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词章之拟象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这是钱先生在批驳了国外两家把比喻泛论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的观点后所发的议论。这段话厘清了理论文章(钱先生以《易》为代表)的比喻和文学作品的比喻二者的区别。理论文章用比喻,只是说明论点阐述道理的工具,论点和道理说清了,论点和道理说清了,比喻也就失去了意义,即所谓“到岸舍筏,见月忽指”。文学作品(即词章)的比喻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文学作品是靠“形象”去感染和启迪读者,如果“舍象忘言”的话,那就什么也不存在了;“变象易言”的话,那就变成另一作品甚不是文学作品了。钱先生还打比喻说,理论文章的比喻如旅客的过亭,而文学作品的比喻则如骨肉团聚的家室。若把理论文章的比喻视为文学作品的比喻,则未尝不可“摭我春华,拾起芳草”;但若把文学作品的比喻视为理论文章的比喻,则比必陷于索引附会,痴人说梦。

钱先生从表面相同的两种比喻中看出了二者的“貌同心异”,这对于我们认识文学语言特性和比喻艺术的本体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扭转了某些文艺鉴赏“指鹿为马”“繁琐考证”的陋习。

2、“二柄”与“多边”

这是钱先生对比喻理论的又一创见。所谓“二柄”,是钱先生综合了斯多噶派哲人、慎到、韩非之语而移用到比喻上的名词,它的意思是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如“水中映月”之喻,在佛教经典中,常比喻不可捉搦的意思;而用以喻“至道”是叹其玄妙,用以喻‘浮世”则是斥其虚妄。同一比喻,赞誉和损毁大相径庭,这就是比喻之“二柄”。由于地域的不同,执喻之柄也各相异。如同一“使钟表停止”之喻,意大利人用以赞叹容貌之美,而英国人用来讽刺妇人之丑。比喻之“二柄”换句话说就是比喻具有两面性,或同一比喻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用法。

何为“多边”呢?钱先生说:“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件事务有不同的性能即所谓的“多边”,取譬用喻可据一性一能打出各种不同的比喻来,这就是比喻之“多边”。比喻之“多边”是由于事物之多性多能。如以“月”为喻,“月”具有形圆、体明、皎洁、光匀等“多边”性能。“月明”取月之明;“月面”取月之圆;“一月千江水”则言其平等普及,分殊理一;“明明千秋,如月在水”则言菘皎皎不灭,光景常新。同是一“月”,立喻者取其所需,各傍一边,因而“月”就出现了一月多边的情况。

通过“二柄”和“多边”,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各个方面,使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能更自觉地利用比喻来展现纷纭复杂的客观世界。这是钱先生将辩证法应用于修辞学的重要收获。

3、“观感价值”与“情感价值”

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 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人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

钱先生指出我们应注重理会比喻的“情感价值”,不要执着“观感价值”,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比喻是文学语言的优势所在,而造型艺术最难表达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东西。同是艺术而各擅其长。

4、比喻和逻辑

逻辑学上认为“异类”的事物不能相比,不然就会产生不谨严、不足依据的比类推理;而文学上的比喻却相反地强调,凡是“比喻”必用“异类”的事物。“智”与“粟”的多寡,“木”与“夜”的长短,在逻辑的立场上看,是永远见不出分晓的,是违反逻辑的。而在文学中却完全可以连类而比,我们完全可以说“智多如粟”,外国成语比喻人的瘦高用“像饿饭的一天那么长”。因而比喻可以说是“事出有因的错误”、“自身矛盾的谬语”。

钱先生对比喻与逻辑关系的论述,说明了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存在着逻辑问题,但决不能以逻辑思维代替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逻辑是不配裁判文艺的。用爱克斯光绝测不出绘画家和雕塑家所反映的人体美。

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的突破

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另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和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1、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中的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2、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头,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3、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比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4、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我认为,“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之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5、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6、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汉文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另外,“通感”式比喻钱先生有专文论述,且已成独立辞格,这里不予介绍,特予点出。

钱钟书在比喻实践上的突破

钱先生曾说:“取譬有行媒之称,杂物成文,撮合语言眷属。”这真是“比喻大师”的当行本色,对“比喻”也不放过取譬设喻的机会。钱先生颇乐为语言“做媒”之道,以其超人的才智,撮合茫无联系之事物,使它们千里来相会,配为佳偶。钱先生好像带着他与生俱来的“比喻癖”似的,不仅对比喻的本体和方法,不厌其烦地钩玄提要,爬梳整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实践上甚到学术著作地里,频频设譬,新意迭出,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由于资料都不在手头,这里只凭印象略举数例,聊窥其趣,尝鼎一脔吧。

钱先生向不吸烟,访美归来曾购一烟斗赠吴忠匡先生。钱先生据此给吴先生打了一个令人喷饭的比喻,大意是:我不通吸烟此道,而为君购选烟斗,好比太监为皇帝选宫女,不知合意否?屡次品味此喻我都禁住放声大笑。

钱先生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曾有一英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说看了《围城》后非想见到作者。钱先生在电话里委婉地打了一个比喻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还觉得味道不错的话,那又何必要见这个下蛋的母鸡呢?是的,从来没有吃完鸡蛋又想见母鸡的人,钱先生就这样给回绝了。如此俏皮的比喻,有几个人能打得出?(明心戏按:若是我,必曰:吃鸡蛋当然不会想见母鸡,但若吃凤凰蛋,我必欲一见凤凰也!)

以上二则当然是日常闲谈中横溢出的趣喻。在《一个偏见》中,钱先生劈头就是几个让人玩味不尽的比喻:“偏见可以就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放假”“家常日用”“星期日娱乐”与“偏见”相隔万里之遥,钱先生在《释文育》里,对斤斤于文字训诂而不懂文心诗味的所谓语言学家,极尽挖苦之能事,讽喻道:“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皇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何其诙谐与深刻!

在小说《猫》是描写李太太单眼皮时,钱先生说道:“单眼皮呢,确实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眼睛”与“海港”相通的那一丝,恐怕只有钱先生的慧眼才能观照得见吧。本体和喻体分得极开,合得也极拢,难怪它这样贴切新奇。

钱先生用比喻实践印证自己的理论。如“二柄”,同是“头顶无发”之喻,钱先生在《围城》里说,肚里知识容纳不下,从头上冒出来以至于冲掉了顶上的头发;而在《人兽鬼》里,钱先生却用同一比喻又另执他柄说:寸草不长的地方,还能长出什么呢?喻脑中无知识的浅薄。《围城》中鲍小姐一出场的描写,钱先生就用了博喻的手法,用“真理”“熟肉铺子”再加上名字的“鲍鱼之肆”的“鲍”(杨绛语),把鲍小姐的身份、性格、穿着等一下子全烘托出来了。钱先生还把韩学愈的沉默寡言比作锁了牢锁的箱子;把抗战时上涨的物价比作断了线的风筝;把蒋介石“还政于民”的政治套话,比成魔术家玩的飞刀,虽出手而并未撒手;把唐小姐过于圆大的眼睛比作政治家的空话--大而无当等等。趣譬绝喻,随出可见。

钱先生不仅在创作上擅于设譬,在学术著作中,也乐用不倦。在《旧文四篇.序》,他把经过修改的旧作,比为旧家具铺子的桌椅床柜,尽管经过一番修缮洗刷以至油漆,但算不得新东西。在香港版的《宋诗选注.序》,他把该书比作“模糊的铜镜”,包孕了丰富的意蕴。《谈艺录》中讽刺苏曼殊对但丁、拜伦所知甚浅,说其“于西方诗家,只如卖花担头看桃李耳。”片言只语,却开人心扉。讽刺陆游作诗不避自己的熟路,说是“磨驴踏迹,异乎骏马抛栈矣”寓至理于比喻中。《管锥编》中也有许多此类评判式比喻,切理餍心,启人心智。读者可去览胜,这里不再赘举。

《宋诗选注》中的比喻就更多了。如钱在论述选诗之难时说:“我们希望对大部分人能够选到尝一滴水而知大海味的程度,只担心选择不当,弄得仿佛要求读者从一块砖上看出万里长城的形势!”比喻得贴切透彻;在批评形式主义发展到极端,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比作“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把宋代诗人爱“撏扯”旧籍的毛病,比作宋诗里的流行感冒;梅尧臣校正西昆的华丽,主张平淡,却淡得索然寡味,钱先生说他仿佛“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到井里去了”;在评论王令诗的口气雄壮时,钱先生“仿佛昂首天外,把地球当皮球踢似的”等等。

钱先生在学术著作里设譬用喻,仿佛为我们在茫茫沙漠安放了块块绿洲,能让我们在理论的沉闷空气中不时地呼吸到一缕清新的空气,同时这些比喻也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和趣味。

总之,钱先生的所有著作可以称得上一座比喻的“大观园”,各种妙语,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钱先生在比喻实践上的突破,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其创新之处,那是研究比喻的一个鲜活的宝库,这里只能窥其一斑,拾其一鳞半爪罢了。

结语

以上我们简略地介绍了钱先生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创作和突破。钱先生对比喻的研究是与他的学术思想和对艺术的整体观点及对文学领域其它方面的探索,连贯融汇在一起的。笔者受学限制,未能从宏观上予以阐发。读者若能以此作为登堂入室之阶,阅读原著,窥其堂奥,则是笔者之大幸了。

钱先生对比喻手法的研究并不止于此,他还深入到每具体比喻里,古今相贯,中西横通,来寻求其演变的轨迹。如《管锥编》中对“圆喻”“冰水”之喻、“失火”之喻、“风行水上”之喻、“有名无实”之喻、诗取鄙琐物为喻、“琴弦张弛”之喻、“近取诸身”之喻等等,都进行了精彩的研究,足供我们借鉴。

记得钱学森曾说过,形象思维是思维科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若能在下世纪对形象思维说出几句的话,那将是一场伟大的变革。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的研究和实践,是否对形象思维说出了一点什么?至少也是对我们颇具启示的吧。

『柒』 初中600字美文摘抄

生活的色彩
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总之,生活需要色彩才会精彩!
红色,生活中需要你的激情,你一旦有了激情,那就是为以后打好基础,自然,有了激情做什么都简单,激情是生活中丰富的一面,它随时陪伴着你,你若能唤醒它,它就会给你人生上的成功。
橙色,它如秋天那么的朴实,也是收获的象征,在一学期过后,自己的劳动就会有了结果,结果有好有坏,你若精心耕耘,结出来的果实自然硕大,你若守株待兔,那结出来的只有腐皮没有果啊!
黄色,它虽然在人们中的第一印象中不是那么的好,但它可是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失败后,不要灰心丧气,要有信心,吸取经验教训准备东山再起,因为失败往往是为你打开另一个成功的大门。
绿色,生活中必要快乐,快乐往往是先苦后甜的,没错,只要经历过风风雨雨,到了最后,总是会遇见彩虹的。
青色,它是在人失败后才会出现,又苦又涩的,给人压力,然而,只要事事都往好处想,它就会慢慢消失。
蓝色,它是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也是所有人最向往的,因为在生活中谁都想轻轻松松的度过每一天。
紫色,它是生活中人们最不想遇到的,跟在蓝色之后,自轻松之后的麻烦,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不希望遇到它。
黑色,它是黑暗的使者,使人感到孤独,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神秘,为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白色,它与黑色恰恰相反,纯洁,友善,不会使人感到孤独,反而使人感到快乐,它常常是人们所向往的,追求的。
在我认为,所有颜色当中彩色是最好的,因为它具备了所有的颜色,也是最完全的。
生活如果没有了色彩那么就不再精彩,平平凡凡的生活有什么好呢?不如多几分麻烦和几分快乐,这样能让人受到启发和感悟,也能得到经验和教训,所以生活需要色彩!
生活如画,需要色彩来描绘。

『捌』 新书封面,急急急、书名《家国儿女情》,作者:欲辨已忘言 制作了一个,却说要少于20KB,没办法了,求封面

什么类型的小说?

『玖』 貂禅姐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貂禅,原姓李,名未必,字如此,河南尹李膺之子。

膺,汉末名士,经史博通,为士人之望。世人以得李膺之接见为“登龙门”。时孔融尚幼,然才思卓绝,年方十岁造访李膺,而留“世交”之巧辩,“了了”之佳话。膺奇其才,引为忘年交。
当其时,宦官权重,朝政日败。
膺常击案长叹:“国家将亡,妖孽必兴。”
孔融闻之对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己。”
膺知其亦有雄心,乃有锄奸之志。恰值小儿诞生,遂以未必为名,暗含深意。

未必生时,其母尝夜梦凤凰入腹,未解其意,乃请乡人管辂卜测。辂卜之,只于纸上写“扑朔迷离”四字,母复请其意,亦无言。

未必少有勇力,且得一丐传授绝技,善“响聋”掌。掌法到处,振聋发聩。未至弱冠之年,其家方圆百里之内已无耳聪之人。

一日,于野外练掌;适一鸡过,为掌力震毙。

不意,此鸡为刺史董卓所爱,号为“天鸡”。卓闻之大怒,引兵至,屠膺满门。

此事震动朝野,士人皆有怨言,谓卓“以一鸡而屠龙”。

祸至之日,未必以勇力逃脱,漂泊江湖。

时恰值黄巾之乱。

所谓黄巾者,乃当时俱露郡有姐妹三人:一名张姣,一名张宝,一名张靓。三女容颜姣好,独恨胸部太平,为男子所弃。遂生立“女儿之国度、反男人之霸权”之心。恰有囡花老仙授以《太平要术》,能书符念咒,遂号“太平道人”。

三女聚众女起事,成数十万娘子军,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汉运将终”。盖苍为乾色,黄为坤色,即言灭“汉”之社会,立女子之政权也。

当其时,国中女子皆奉三张之旗,以黄帕缠头,号“黄巾”之军,奋而起义。(自是,女儿当权,男子多遭屠戮。以至其后百年间,尽为女子驰骋疆场,大展拳脚,反少见男子踪影,尽源于此。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未必逃祸于江湖,适逢遍地“黄巾”,男子出行,多有不便;遂男扮女装,于江湖行走。未必本不善乔装,多有破绽,仗勇力方得免祸。幸后遇江东桥玄。桥玄有二子,一名大桥,一名小桥,素喜作女装之扮。二桥乃留未必在左右,每常指点改装之术。未必长居桥府,遂得技艺娴熟。只是那二桥好楚腰之舞,素尚节食,每餐食不过盏。未必食量宽大,耐不得饥,便常偷入厨庖,叼食而去。久之,人尽呼其为“叼馋”。

后司徒王允造桥府,见“叼馋”色艺双绝,爱不释手,乃收为义女,更名为“貂蝉”。貂禅进王府后,每见王允愁眉不展,试探之下,允乃尽吐其忧。
原来,其时董卓借征讨“黄巾”之机,独霸兵权,排除异己,权倾朝野。王允恨之久矣。耐何卓有三宝:奇兽“赤兔”,二目赤红,双耳奇长,奔跑之疾,天下无双;宝刀“七星”,削铜剁铁,切金断玉,锋芒之利,当世无匹;义子吕布,斩将夺旗,探囊取物,武艺之精,震古烁今。兼之卓亦悍勇无俦(当时武林有“一丁二郭三诸葛,四周五荀六董卓”之说),又带甲百万,实难图之。

貂禅与那董卓有杀父灭门之仇,如何能忘?今见此良机,自负勇力,遂与王允定下刺卓之计。

王允乃进貂蝉为吕布之妻,伺机图之。

吕布,字奉先,勇冠天下,面貌清秀,身配香囊而生温香,时人号为“温侯”。貂禅入吕门后,与布虽渐知心,然布旬月不与之同房,疑之。

一日,布之香囊偶落于地,不自知,出入如常而身之温香不散,貂禅大疑,以言探之,布乃倾泪告以实情。

盖,吕布乃并州吕氏之女,面貌清秀,身有温香,家中皆唤为“香香公主”。后家道中落,遂入京为妓。布有勇力,常于庭前舞三丈长布,舞姿俊美,如凤舞九天,京城登徒子皆呼为“小凤仙”。值武林第一高手、荆州刺史丁原入京,闻其名收为义女,改“凤仙”为“奉先”。又指“布”为名,授以绝世武功。

董卓屠戮李膺满门后,丁原欲上谏责卓,董卓遂毒杀丁原。布为避辱,乃女扮男装,并佩香囊以饰体香。
卓见其武勇,纳为义子。布时刻思为丁原报仇,奈卓势大,且武艺高强,不得其便,终日饮恨泣泪。

貂禅闻其言,亦以前情相告,遂商定刺卓之计。吕布回思二人之际遇,不觉笑曰:“此真可谓难辨扑朔迷离也。”貂禅怪而问之。盖北地方言,雄兔爬搔曰扑朔,雌兔觑窥曰迷离。未必此时方悟:昔日管公之卜乃暗指貂禅与吕布各易其性;不觉慨叹世事之奇。是夜,二人始有洞房春暖。

翌日,恰值董府后园有亭建成,卓与布共观,貂禅随行。卓见其色,甚羡。貂禅亦有意挑之。其亭未名,董卓问于貂禅。貂禅目视吕布,笑曰:“有风来仪。”实乃笑布之原名“凤仙”。布大尴尬。卓不知其意,乃题名“凤仪亭”。自此,董卓每每思想貂禅之美色。

月余,司徒王允兵己齐备,暗报与吕布,三人筹定。

貂禅便使人约卓至草原私会。

董卓大喜,独骑辔兔而行。

至其地,却见吕布独立于前。董卓大惊,连声诧问。布不言,徐自怀中取青草二束喂赤兔。四下呐喊,伏兵齐出。卓急催兔走。不意兔性喜草,兼此草有布之温香,赖食不走。

卓无奈,拔七星刀迎敌,纵横冲突,人莫能近。正欲走时,貂禅忽跃至兔前。董卓微怔之间,貂禅双手发“响聋掌”。董卓震耳欲聋,头晕目眩,急欲走时,布早祭起三丈长布,将卓缚于兔下。

董卓急呼:“二子何故害我?”貂禅与吕布,同声大呼:“今日为父报仇!”双剑合璧,斩卓首级!

自此,貂蝉、吕布之名播于江湖。世人以貂之神勇,吕之侠烈,合称二人为:“神貂侠吕”!
参考资料:http://www.u1u1.com/news/articles/501/64.html

『拾』 你如何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忘世忘我忘言人生心境三境界的真正内涵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

古人有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的才是智者。
山山水水纠缠到最后究竟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只是那条线也跳来跳去不见了踪影。
还是佛祖的训诫能指点迷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我们终日奔波,追求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欲望。
我们忙碌一生,追求到的不是永生,而是死亡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
-------------------
所谓精彩。是拿平庸,做为对比。
有高才有低,有低才有高。都是对比出来的。
------------------------
选择做鹰。翱翔蓝天。精彩一生。
还是做鸡。混吃等死。平庸一生。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幸福不等于精彩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欲望。
生命就是最大的精彩。
----------
人活着就是瞎折腾
没事情也要折腾点事情出来
有条件要折腾。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折腾。
迷迷蒙蒙,梦一场
错就错了,对就对了。都没什么的。
人生无非那么回事情。
折腾了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火葬场里一送。一堆白骨。折腾
地球末日一来。完了。一切都彻底过去了。
----------------------------------
绚丽的世界。欲望的社会。
纸醉金迷车水马龙歌舞狂欢
谁都想闯一闯
你对这个世界有多少想象
迷迷蒙蒙,梦一场
悲欢离合。人聚人散。恩怨情仇。是是非非。生离死别。最后都过去了。一切都只是浮云。浮云。
-----------------------
人类本来就是和非洲草原上的野兽差不多的动物。
本来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玩。靠老天养活着。
折腾。搞出什么婚姻形式。制度化生活。
搞出什么国家。法律。道德。军队。战争。胡闹的很。
玩。老天养着。玩够了就死了。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类太折腾。满屋是灰尘。
禽兽不耐烦了。你们人类烦不烦?
---------
人生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叟无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很多人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试图猜忌、抨击、批判社会,最为突出的是愤青。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重归本真,空手来人间,也空手离开,没必要太计较沿途的风景……这才是人生境界的冰川一角!
这是哲学,但连哲学家都不可能领会千分之一!
可是每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或许都能悟出什么来……

http://ke..com/view/640702.html?wtp=tt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廖英华在2023-06-25 10:32:03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tongrenwen/389854.html


上一篇:小众网络小说推荐
下一篇:属于yy的小说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