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壹』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呢?要注意以下四点。
1.总揽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小说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散文则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炼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一般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自选角度,切入点宜小、巧、新。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贰』 小说阅读 探究主题 主题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标题、主题及问题探究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能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阅读和探究。它包括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常见的标题有以下类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卫与葫芦》。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在桥边》《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墙上的斑点》《项链》《药》等。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
2.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3.小说探究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阅读鉴赏中的思维品质,符合阅读学“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评价,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叁』 如何理解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分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在教学中就忽略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而一味地引导体验而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辩证处理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贯穿新课标的红线, “个性化阅读”也是三维的,它包括下面的内涵:
1、个性化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3、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个性化阅读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从三维的角度探索与实践 “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课程目标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从目标出发,为实现目标服务。
首先,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是,要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个性化阅读,必须有利总目标的实现。
其次,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在教学中即要防止不到位也要防止越位的情况。第一学段的阅读,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要求上不作具体要求。第二学段,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词句的学习,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兴趣,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如,词句的学习,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篇章的学习,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根据文体特点学习,“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感受;第二学段,则要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第三学段,个性化的阅读,则必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入手,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依据课程目标的个性化阅读指导,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是个性的。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也是读者)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把它们颠倒过来。
依据课程目标的个性化阅读的指导,还必须处理好基本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关系。基本阅读就是文本的一般性的阅读方法,如,理解词句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等。基本阅读,体现的是课程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要在学习基本阅读的同时,融入个性化阅读。没有基本阅读的学习,个性化阅读也就失去了依托。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基本阅读就难以拓展,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二、文本意义与个性化阅读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意义的模糊与蕴藏之深莫如朦胧诗,读者也是把读懂其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目标和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而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阅读朦胧诗,不管融入多少个人的经验,还是要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的。
新课标的修改稿中,加入“必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大有深意的,体现了个性化阅读要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在指导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如何指导个性化阅读呢?
杨再隋教授在《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一文中,《猫》的教例可以给我们启示: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杨教授举此教例,意在说明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对此案例,我们还可以做另一解读,就是从中体会什么是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当然,也可以是结合想象的阅读,变换言语形式的阅读,还可以是结合画画的阅读。而且,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义最为接近的理解,存异,就是要鼓励学生基于不同心理特点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阅读感悟。
1、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引导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共性特点;但同龄儿童的思维特点,又是有差别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在于对全文的多遍的阅读;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因此,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指导,既要有几次的从整体上的把握,也要有一部分一部分的或针对重点部分的阅读指导。强调整体感知,忽略一部分一部分或重点部分的学习,是对侧重分析思维的同学的学习方式的不尊重。又比如兴趣的激发,有的同学的认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发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有的同学是理智型的,知识的吸引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因此,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激发情感,对理智型的同学也是不公平的。
根据文本特点,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交叉运用激发情感的教学策略和引发知识经验的策略,是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
如,李明新老师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首先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结构,他让学生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个故事的,并相机板书:
战斗打响 坚决请战 身上负伤 危急时刻 激励战友
前进受阻 得到批准 冲到桥下 舍身炸暗堡 解放隆化
(这一环节体现整体感知。)
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从中确定“舍身炸暗堡”为主要学习内容,然后指导自悟,感悟英雄形象。教学步骤如下:1、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董存瑞要舍身炸暗堡?2、组织交流个人看法,加深对课文前后内在联系的认识。3、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董存瑞做出了怎样的生死抉择?放声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描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语句,看看董存瑞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不同方面的描写体会董存瑞的思想感情。5、观看电影片断。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指导回顾整体,认识董存瑞的舍身精神是贯穿全文的。(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局部的探究分析 ,既有朗读、视频画面对情感的激发,又有对语言、动作、神态的理性的分析。)
最后创设语文实践情境,深化对英雄的认识。1、出示董存瑞的真实照片、纪念碑及塑像。2、给纪念碑上题一句话或为塑像起个有气魄的名字。(最后一个环节体现个性化的表达,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检验)
李老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教学,堪称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一个教学范例,既有整体把握的引导,又有局部的深入的探究,既有情感的激发,形象的思维,又有理性的分析,使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的个性化阅读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导。
2、根据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指导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知识背景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由于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
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个体的特点。老师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圆明园的毁灭》,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平湖秋月、安澜园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圆明园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想象,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三、言语形式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最主要目的是学会阅读,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人比黄花瘦”的清新婉约,……即使是同一主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如,同是表达伟大的母爱,《麻雀》一文是尽情地渲染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荔枝》一文,则是惟妙惟肖地描写母亲对荔枝喜爱却又舍不得吃的细节,《秋天的怀念》则在叙写“我”下肢瘫痪后重病的母亲对我的照顾的同时深刻抒发“我”心灵的感受。文本的言语形式不同,个性化阅读的指导也就不同:《麻雀》一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老麻雀的弱小与无畏、猎狗的强大与茫然的比较中体会母爱的伟大;《荔枝》一文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细节的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秋天的怀念》则要想作者之所想,深入体验作者的感受,去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误读与个性化阅读
“误读”,是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阅读。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 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 投射到文本上,误读就是难以避免的。误读有“正误”与“反误”之分。“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 “反误, 是指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 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对正误,老师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如,《跳水》一文,课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在危急时刻,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学生却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笔者曾听过《跳水》一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的“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的问题,一位同学的答案是:作者想告诉人们越是平安的时候越是要保持警惕,防止事故的发生。老师问她依据是什么,她说课文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风平浪静”时发生的。显然,这位同学对《跳水》的解读是美丽的误读,并明显带有时代的痕迹。这几年,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安全问题的强调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由此迁移到对《跳水》文本意义的理解上来。老师弄清她的想法后,肯定了她的独特感受,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反误,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不理解,或者是已有知识经验不足于理解文本的意义,或者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不足于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对学生的反误,一是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如,《落花生》文本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学习桃子和石榴,善于包装自己,表现自己,让人们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错误的解读,要引导学生从本文的言语形式去认识,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为花生的反衬存在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所借之物都是取其一点,花生取其外表不美却很实用,桃子、石榴取其外表好看而不实用,读书时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二要引导。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要适当补充,如,不补充介绍《第一场雪》的写作背景,学生就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调动知识与生活经验积累的,要引导学生联想,如,《钓鱼的启示》,文本意义在于形象地说明道德自律的问题,理解上有难度,必须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如,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比较中体会道德自律之难和它的重要性;缺少相应阅读方法的,要给予点拨,如,《凡卡》一文的教学,补充介绍插叙和象征手法,学生才能理解在叙写凡卡苦难的学徒生活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也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写凡卡写信封和做梦的细节。
总之 ,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要根据课程目标,要尊重文本意义,要关注言语形式和正确对待误读。
『肆』 我语文阅读题中的探究题和时文评说题总做不好,平时上网时,应多看一些什么样的内容来提高
多读文学类 、实用类文章
现代文探究题的答题解析指导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
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实用类文本的主旨相对明确;阅读时不求个性化,只要求对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见解,做深层次的解读。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答案相对固定,考生自由选择观点的空间较小。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实用类文本选文不求经典性,而突出时代性。传记类文本的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和高尚情怀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杨守敬;新闻类文本则体现时效性,注重彰显时代精神,如《梦碎雅典》,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认识。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1.正反对立类。
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2.深层剖析类。
例二(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3.拓展启示类。
例三(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四(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4.综合理解类。
例五(07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三、探究题答题技巧。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
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开放性: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
限制性: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不能视而不见,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答题技巧:1、开放性——有观点2、限制性——有分析3、表述要求
(一)有观点
1、唯一型(有观点)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比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比如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
(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
(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探究题观点来源小结:四种类型(唯一型、选一型、融合型、自创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
(二)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1、观点+文本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例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观点)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事例)
3、观点+理论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此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2022山东卷)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现实)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但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和执著,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文本)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观点)(联系原文,结合奥林匹克精神,答出观点)
(三)有总结
分析之后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
四、表述要求:
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
1.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3.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
五、一点建议
考生答题时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
『伍』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 阅读
俞柏林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一 教给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法
1.以现实世界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作品反映的现实世界或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解读,强调创作是对主体的再现,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2.以作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或动机为解读的出发点或原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标。
3.以作品文本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披文入情,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读解,以作品文本本身的意义为意义。
4.以读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1],现实世界、作者、文本和读者,构成了解读的四维走向,维系着解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现实世界和作者的视角,属于过去史式的阅读;文本视角的解读,属于现代史式的解读;读者视角,属于未来史式的解读。这四维走向常常互相补充,彼此沟通,不能截然分开。多元解读的整合在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合起来,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譬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从现实世界和作者的本意来解读,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和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堕落。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的描写,形象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课文论课文,菲利普夫妇一家并非大奸大恶,只不过有些虚荣心,有些势利冷酷自私。当我们从“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等描述时,我们又能读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不由得为他们一掬同情泪。从读者(接受主体)去解读,这是一篇伦理小说,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小说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的灵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和道德水准,警示青少年要珍视亲情,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人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因此,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应该是各种视角整合的理解。
当然,指导时还可细致些,可就某一类体裁某一个方面作具体的指导,如欣赏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就有写作背景分析法、创作意图分析法、情节线索分析法、环境描写分析法、艺术形象分析法、文本题材分析法,每种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说主题,而且,正由于视野方法的不同,主题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个性的阅读结论。
二 教师自身首先要善于对文本作出个性化解读,给学生以示范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了老师的多次榜样示范,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养成自主解读的习惯。如教小说《范进中举》,在学生都认识到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时,我就跟同学们讲教参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值得讨论的。人们之所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毒害,原因是认为“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给逼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地对科举制度提出质疑或暗示。而且清朝的文字狱特别厉害,谁敢去写文章讽刺科举制度呢?当然,我也并不否认,现在的人们确实可以从中看出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戕害,但那并不代表小说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那么,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呢?我认为范进主要是承受不了现实的巨变。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但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试之后,不但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还受尽了老丈人胡屠户及左邻右舍的讽刺和打击;而范进在亲戚和邻居的打击之下,早没了自信。而现在他竟然中举了,中举就意味着他要什么有什么,他受不了这样现实的巨变,把自己一向的自卑与压抑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结果就疯了。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送吃的、送穿的,极尽阿謀奉承之能事,与范进中举前对范进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范进的“疯”不是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这样一个主题。教师这样对文本有个性创意的阅读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摒弃用简单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促使他们在多元化解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感悟。如果阅读课成了教师灌输教参定论的一元解读,又何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又怎能对阅读课感兴趣呢?
三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适宜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者。教师要主动放弃课堂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阅读,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要把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自己唱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充分阅读、独立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充足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占有了充足的时间,才能使个性化阅读落到实处,学生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找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一般把它的主题理解为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这点学生容易理解,我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选角度自我解读。学生受到激励,有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解读出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未能寻求出救国救民之路的迷惘”。有的就文本论文本,从诚信的角度来评述“渔人”这一形象。一同学认为,渔人既是桃花源的发现者,也是桃花源的毁灭者,他违背承诺,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作为桃花源故事的第一叙述者,渔人又是诚信美德的亵渎者。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坦诚友好,临别时,他们并未对渔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把渔人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而渔人却“处处志之”,还“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急着向太守邀功请赏。最终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诚信的最好惩罚。渔人与桃花源人相比,只能是一个浅薄而功利、背信又弃义之人。作者对渔人人品的否定,就是寓意人们要讲诚信。学生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解读是令人欣喜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最佳平台,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拨正他们的思维航向,引导学生形成富有个性而又正确健康的解读,使他们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让他们在自主解读中享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和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2022.10(上)
『陆』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文本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教给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法
学生能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离不开教师恰当的引导。由于当下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文本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阅读主体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入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感悟。解读文本有哪些视角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如下视角:1.以现实世界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作品反映的现实世界或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解读,强调创作是对主体的再现,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反映。);2.以作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或动机为解读的出发点或原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标。3.以作品文本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披文人情,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去读解,以作品文本本身的意义为意义。)4.以读者为视角的解读走向(即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①现实世界、作者、文本和读者,构成了解读的四维走向,维系着解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现实世界和作者的视角,属于过去史式的阅读;文本视角的解读,属于现代史式的解读;读者视角,属于未来史式的解读。这四维走向常常互相补充,彼此沟通。不能截然分开。多元解读的整合在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合起来,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譬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从现实世界和作者的本意来解读,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和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堕落。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的描写,形象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课文论课文,菲利普夫妇一家并非大奸大恶,只不过有些虚荣心,有些势利冷酷自私。当我们从“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等描述时,我们又能读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不由得为他们一掬同情泪。从读者(接受主体)去解读,这是一篇伦理小说,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小说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的灵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和道德水准,警示青少年要珍视亲情,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人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②因此,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应该是各种视角整合的理解。
当然,指导时还可细致些,可就某一类体裁某一个方面作具体的指导,如欣赏理解小说主题的方法就有写作背景分析法、创作意图分析法、情节线索分析法、环境描写分析法、艺术形象分析法、文本题材分析法,每种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说主题,而且,正由于视野方法的不同,主题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个性的阅读结论。
二、教师自身首先要善于对文本作出个性化解读,给学生以示范。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有了老师的多次榜样示范,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养成自主解读的习惯。如教小说《范进中举》,在学生都认识到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时,我就跟同学们将讲教材和教参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但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值得讨论的。人们之所以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毒害,原因是认为“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给逼的。我认为不是。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地对科举制度提出质疑或暗示。而且清朝的文字狱特别厉害,谁敢去写文章讽刺科举制度呢?当然,我也并不否认,现在的人们确实可以从中看出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戕害,但那并不代表小说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那么,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呢?我认为范进主要是承受不了现实的巨变。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但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试之后,不但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还受尽了老丈人胡屠户及左邻右舍的讽刺和打击;而范进在亲戚和邻居的打击之下,早没了自信。而现在他竟然中举了,中举就意味者他要什么有什么,他受不了这样现实的巨变,把自己一向的自卑与压抑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结果就疯了。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送吃的、送穿的 ,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与范进中举前对范进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范进的“疯”不是反映范进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这样一个主题。教师这样对文本有个性创意的阅读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摒弃用简单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促使他们在多元化解读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感悟。如果阅读课成了教师灌输教参定论的一元解读,又何来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又怎能对阅读课感兴趣呢?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适宜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知识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者。教师要主动放弃课堂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 ,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阅读,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要把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自己唱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有充分阅读、独立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充足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占有了充足的时间,才能使个性化阅读落到实处,学生也才能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找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一般把它的主题理解为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这点学生容易理解,我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选角度自我解读。学生受到激励,有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解读出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未能寻求出救国救民之路的迷惘”。有的就文本论文本,从诚信的角度来评述“渔人”这一形象。一同学认为,渔人既是桃花源的发现者,也是桃花源的毁灭者;他违背承诺,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作为桃花源故事的第一叙述者,渔人又是诚信美德的亵渎者。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坦诚友好,临别时,他们并未对渔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 把渔人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而渔人却“处处志之”,还“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急着向太守邀功请赏。最终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诚信的最好惩罚。渔人与桃花源人相比,只能是一个浅薄而功利,背信又弃义之人。作者对渔人人品的否定,就是寓意人们要讲诚信。学生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解读是令人欣喜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最佳平台,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拨正他们的思维航向,引导学生形成富有个性而又正确健康的解读,使他们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让他们在自主解读中享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和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柒』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探究主题意蕴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捌』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问题。(16分)
【答案】【小题1】梦见河(或“河中游泳”) 河中遇敌(每空2分。说明:若不结合“河”线索概括,每空扣1分)
【小题2】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1分)作用:①烘托出人物当时愉快满足的心情。②表现了对生(自由)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③和尾段“只是瞥见鸟群惊起”呼应。④美好祥和的自然环境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上述4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心理活动:脱掉了军装,他不再是我的敌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他跟我一样,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热爱游泳……我不能杀死他,不能!(结合语境2分,符合人物性格1分,语言通顺1分。)
【小题4】①是一个热爱生命、向往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年轻人;②他是一个优秀的士兵,认真履行军人的职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③他是一个善良的士兵,厌恶战争,怜悯人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每点2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河”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烘托出人物当时愉快满足的心情。表现了对生(自由)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和尾段“只是瞥见鸟群惊起”呼应。美好祥和的自然环境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内容还应围绕“语言环境和人物性格”来组织。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小题4】
试题分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