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师小说阅读答案
㈠ 我的老师 阅读题答案
、迷惑( 疑惑 )宁静( 安静 )
2、“期待”指的是同学们非常想得到王老师的允许,到教室外观看自然老师做模型飞机试航。
3、“恍然大悟”指的是王老师突然明白我们不认真听课的原因是想观看模型飞机试航。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这样的老师怎不叫人喜欢呢?------- 人们很喜欢这样的老师。
5、用“~~”从文中画出一句老师善于理解我们的句子。 ~~~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模型飞机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6、用“__”从文中画出一句老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句子------王老师就微笑着开了口:“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在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这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
7、文章用(王老师教陈晖同学英语单词)和(允许我们到教室外观看模型飞机试航)两个事例写“我”喜欢英语王老师,这两个事例是用“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这句话连接起来的。
8、“我”喜欢的王老师是一个(善于理解和引导我们)的人。
㈡ 莫言《我的老师》(第三个老师)阅读及答案
文中记叙了王老师为“我”做的哪几件事情?
王老师不嫌弃“我”,反而处处关心“我”,发现“我”的优良品质经常表扬“我
”,用自行车驮着“我”回家
分别概括②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两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侧面介绍王老师的外貌特征
第三段:“我”因为辱骂学校而险些被送到公安局
在文中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1)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形容好的出身令人羡慕
(2)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王老师,但他那笑眯眯地脸和他那副一跃就翻过了一米七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至今仍然怀念王老师,经常会想起他矫健的身姿,又一次勾起“我”对于老师的回忆
㈢ 出色的老师阅读答案
[1]教育学生有方,没有国籍歧视,善恶分明
[2]
:写“我”翻然醒悟,认识到这位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3]丢失了面子
[4]是自己虽然找到了手表,但是被告发了
学习进步 //
㈣ 《我的老师 》阅读答案 开头:烈日炎炎......
烈日炎炎,村子里的人们都聚在大树下乘凉,谈天。穿这一身白色连衣裙,看起来颇清秀纤弱的小瑛老师走了过来,他微笑着和树下的人们打招呼。
等小瑛老师走过,人们的话题便自然转到了他身上。“多好的闺女呀,天天带着学生来帮我干活。”五保户王奶奶什么时候也忘不了提这件事。“是啊,人家是大学生,听说书教的才好呢!”“好是好,只可惜好景不长,人家要调走了!”“什么,调走?听谁说的?”“昨天我还听孩子们谈这事呢。我早就说过,人及时城里姑娘、大学生,哪能吃得了咱这份苦?”“是啊,听说他爸爸还是个大局长呢,还能不给女儿找个好工作?”
“那不是小瑛老师班里的小柱子吗?叫过来问问!”“柱子,你过来问你点儿事。”竹子答应了一声,跑了过来:“什么事?”
“柱子听说你们老师要转走了?”“嗯。”柱子低下了头,眼光暗淡了下来。“要转哪儿?是不是回城?”“汇成?才不是呢。老实说西藏比我们这儿还缺老师,它是自愿报名到那儿教书去的”柱子的眼中有留恋,但更多的是自豪。
“ 啊------”大树下的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呆住了......
1.第三自然段中人们议论小瑛老师调走一事,语气各不相同,五保户奶奶是------,接下来依次是-----、-----、-----、-----和-----。
2.文中的“好景”指什么?
3.“我早就说过,人及时城里姑娘、大学生,哪能吃得了咱这份苦?”改为陈述句。表现了说话人-------------的心理。
4.柱子的眼中有留恋,但更多的是自豪。柱子留恋什么?自豪什么?
5.“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呆住了......”呆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6.小瑛老师的形象是————————(直接、间接)描写,从人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的人。
7.人们喜欢小瑛老师是因为:
⑴————————————
⑵————————————
⑶——————————————
1、赞扬 肯定 感叹 吃惊 反问
2、小瑛老师在这里教书这件事
3、我早就说过,人家是城里姑娘、大学生,根本吃不了咱这份苦。 瞧不起小瑛老师
4、留恋小瑛老师 自豪小瑛老师高尚的品质
5、大家都误会了错怪了小瑛老师
6、间接 品德高尚,热爱教学,乐于助人
7、小瑛乐于助人 ,心地善良
小瑛老师风格,品德高尚
小瑛老师朴实无华
㈤ 我的老师阅读答案
留恋小 瑛 老师在的时候的日子 自豪自己是小瑛老师 的学生
㈥ 老师!老师!阅读答案
这个没看过~具体的不了解~相信自己多看看,用心体会,知道这个应该不难。要是有截图或原文的话,大家才好理解,或许才容易帮助到你~
在这大量信息充斥的时代,和你接触过同样东西的人可能不多,能来回答这样问题的人更少。所以答案对你很重要的话,还得自己多用心去追寻。
㈦ 求一篇小说阅读试题的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㈧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㈨ 老师领进门 阅读答案
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在只有一个四复式班的学校上学,听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上课。
第二段(3-6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讲课文说故事使“我”入了迷。第三段(7—8自然段)写“我”对启蒙老师的敬爱。
(9)进入老师小说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老师领进门》原文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4个年级。4个年级1个班。老师姓田,私塾出身,17岁就开始教师生涯。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描红纸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喊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今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