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的小说回家新浪阅读
『壹』 求张慧敏《回家》小说的内容简介
《回家》是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台湾老兵的视角叙述国民党军队溃退台湾,以及老兵们在台60年生活情状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主人公高秉涵的命运和情感为主要线索,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描绘了台湾老兵的真实生活画卷,填补了此类题材文学创作的空白。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描写两岸骨肉分离的模式,从人性的角度挖掘台湾老兵根植于血脉、文化和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
『贰』 求一篇曾在《读者》上看见的文字,是几位定居在台湾的大陆老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用故土当茶水饮用
把 根 留 住
——访台湾老人高秉涵先生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士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大陆作家张慧敏的纪实小说《回家》,小说以台湾老兵高秉涵为原型记叙了他崎岖波折的人生经历,这也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展现台湾老兵生存境况和难以化解的乡愁的长篇小说。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高秉涵老先生在他12岁那年,为了逃避战火离开了自己的山东老家菏泽,第二年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像所有的台湾老兵一样,高秉涵经历了九死一生、颠沛困顿的人生。虽然他最终成为了一名颇有所成的律师,但是他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间断过,“回家” 一直是高秉涵老先生梦寐以求的夙愿,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是自己的根之所在。
但是“回家”的路却是那么的漫长。两岸隔绝的状态维持了长达近四十载,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九个年头,解除了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的禁令。1991年5月1日,离开大陆整整43年的高秉涵老先生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归程。那时候两岸的飞机还没有直航,要途径香港转机,几经辗转,高秉涵于当天傍晚乘车赶到家乡——山东菏泽。当推开车门,踏上生于斯、长于斯逾12年的故土时,老先生热血沸腾,抱头蹲在地上泪水直流……虽然未能与老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是还有亲姐弟在,与亲人的团聚让老先生的思乡之苦、思念之苦得以释怀,长久以来的“回家”夙愿得以偿还。但是,不是所有的台湾老兵能有此幸运。
在台湾老兵中,相当一部分是终身未娶的单身老人,如今他们都已到了风烛残年,却无法回到故土家园,但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炽烈。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在老先生担任山东菏泽同乡会会长期间,有一次,一个由台湾移居阿根廷并持有阿国护照的菏泽籍同乡回大陆探亲,之后绕道台湾看望同乡,并将从菏泽带来的家乡特产:红枣、烧饼、胡辣汤和一袋家乡的泥土与众乡亲一起分享乡情。大家推举由高秉涵掌勺来给大家分发这袋乡土,三公斤的乡土,每家只能分得一汤勺。同乡们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张包裹起来,揣进怀中。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拿到泥土后,未及包裹完好,刚出门就被刮来的一阵风给吹跑了,眼看着这量虽微却饱含乡味、满载乡情的故土被吹散后,老先生一下子跪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见此情景,大家商量后决定从各自的份额中匀出一小部分补给老先生,以慰藉他的故土情结。而回家后的高秉涵将他分得的一勺泥土,一半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地下室的保险柜,另一半用茶水冲了,品尝着,慢慢地喝了下去。要知道: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乡土是最珍贵的东西。在台湾老兵的心中,乡土代表着真正的故乡和家园,是根,是源!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情之基础!那些久离故土却无法“回家”的老兵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此生活着不能回去,死了也要魂归故里。身为同乡会会长和律师的高秉涵,自然就成了这些同乡们委托身后事宜的合适人选。
第一个委托高秉涵把骨灰带回来的是王先生。那天,高秉涵接到医生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王先生已经进入弥留之际,他是为了等高秉涵才坚持着没咽气。见到高秉涵后,王先生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要回家,请把我的骨灰带回老家去。”高秉涵含泪答应了王先生的请求,话音刚落,他就闭上了眼睛,似乎他已然知道,只要有了高先生的允诺,他就能够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还有一次,高秉涵受托去花莲领取一个同乡的骨灰,恰遇台风来袭,山洪爆发,把他一个人困在了山上。大雨狂泻、山风呼啸,他独自抱着同乡的骨灰罐在墓地里蹲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当一架搜救的直升机在山上找到他,飞行员看到他怀里的骨灰罐就问那是不是他父母的骨灰?当老先生回答说是大陆同乡的骨灰时,飞行员惊讶得难以置信。
又有一次,高秉涵护送一个同乡的骨灰回故乡,由于旅途疲惫,到了菏泽下车时脚一软,人踉跄了一下,骨灰罐随即掉在地上摔碎了。老先生连忙拖着疲弱老迈的身体奔过去对着地上的骨灰说:“对不起,对不起,到家了又让你摔了一跤,实在是对不起。”见到此情此景,死者的大陆亲属不仅没有责备他,反倒被感动的落下泪来。
就这样,高秉涵为了完成这些老兵们的生前嘱托一次次奔波往来在两岸之间。老先生几乎每次来大陆前都要提前几天去殡仪馆办理领取骨灰的手续。骨灰罐领出来没有地方放置,他就先存放在自己家里。一开始家人对老先生的做法不理解,觉得这样太不吉利,可老先生丝毫不觉得,他认为骨灰罐确实是没有生命的,但每一个骨灰罐都凝聚着一个凋谢在异乡的生命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他能够感受到那都是一个个活着的想要回家寻根的灵魂。就这样,这些年来已故同乡的骨灰罐成了高秉涵家中的常客,到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一共带回大陆60多位同乡的骨灰罐,让他们终得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家园,因为在那里有着中国人永远的根!
高秉涵老先生的崎岖波折的人生、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以及为实现老兵们魂归故里而千里迢迢的感人肺腑的壮举,都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更因此萌发了我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自去拜访这位传奇的老人。在一次赴台交流期间,我终于拨通了与老人联络的电话,虽然之前我们从未见过面,但见面后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高秉涵老先生已经在台湾成家立业,在台湾的儿女都已成家,但一谈到这两年他多次奔波于两岸之间的感受时,老先生依然动情地说:“每次在大陆结束交流,登上返台航班时,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台湾有我现在的家人,我必须回去,但大陆是我的根,我的根在大陆,两岸的亲情割舍不断,同样的血脉始终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我们多么希望能盼到祖国的早日统一。”老先生说:“当年来台的许多老兵因为年龄的关系,已陆续离开了人间,最让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未曾看到祖国的统一,魂归故里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心愿。至今为止在我的家里还寄放着7、8个已故老兵的骨灰盒,按照他们生前的嘱托,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实现魂归故里的愿望,因为故土家园毕竟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根。”
在谈及当前台湾的年轻一代时,老先生的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他说:“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大多出生在台湾,对大陆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20多年期间给青少年灌输‘台湾与大陆是两个不同国家’,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有的甚至敌视中国、警惕中国。”老先生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桩事情:“2022年11月13日台北举行关于历史科课纲的‘公听会’,一位小学老师说,10年前我问小朋友你们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大家都说是中国人,现在我再问,没有一个人讲是中国人了,统统说我们是台湾人。语文老师上课时说李白是我国的大诗人,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应该说是中国的大诗人。2022年8月有6位台湾小朋友到北京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入关时都往外国人通关口走,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外国人。比赛结束后,他们游览长城,爬得很累。有人说就爬一个中国长城都这么累,将来跟中国打仗怎么办。”高秉涵老人不无忧虑地表示:“台湾现在这一代青少年已经把祖国忘掉了,再下一代又会怎么样。”
老人的一番话和那深深的担忧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确实,两岸分隔了60多年,实现两岸三通后,很多台湾民众到大陆寻亲、祭祖,落叶归根,一解思乡之苦。但是这些民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大都已过花甲,不少是耄耋之年,因为历史的渊源、亲情的纽带牵引着他们的回归之心。但现如今岛内的形势已然改变,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在台湾、长在台湾的新一代人已成为岛内的主要人群,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事物、政策的引导使他们有更强烈的台湾意识,而非中国意识,据今年年初台湾报章报道说,各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断下滑,两岸认同正在断裂。在身份认同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日渐式微,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则持续升高,创下有史以来新高,1992年为17.6%,到2022年已高达52.4%。这提醒我们如果失却了两岸间联系的血亲纽带,仅靠利益的驱动势必难以在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中形成中国和平统一的向心力。
为此我在认同高老先生观点的同时,更认为两岸在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情感的维系和建设工作。虽然说两岸民众血浓于水,两岸人民本是同宗同祖同根生的一家人,但是,不能忽视长期隔离所造成的疏离,为此,我们应以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和沟通工作,多建立一些两岸情感交流的平台,让两岸的后代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和责任。
在与高秉涵老先生告别时,当我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在一股悠然升起的敬意之中,耳边仿佛有童安格的歌声传来: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叁』 张慧敏的长篇小说
《美丽行旅》;
《叙述的森林》; 《花腰》;
《回家》;
《大外科主任》;
......
『肆』 求一部叫做回家的军事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农村青年被国军抓了壮丁,参加抗战的,打了几乎全部国军
是回家
『伍』 有思想有内容有文笔小说推荐
文笔啊,小说重要的是构思和叙事技巧,我个人不太认同小说把文笔放在第一位,因为当你的字斟句酌变成夺人眼球的东西后,小说本身的故事性是会打折扣的,小说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把思想和观点还有现实的状况都融进故事中来讲述,好的小说他的情节和所想表达的东西应该是合而为一的,表现出来就是当你看完一部小说你应该在脑中留有它的整个框架,稍作回想便能将整个情节串联一遍,而不是仅仅记住其中几句顺口精美的句子。有时候文笔只是一些作家卖弄词汇量、掩饰才思平庸的手法而已。
我推荐《肖申克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
『陆』 张慧敏的短篇小说
《紫色故事》;
《红雨》;
《寻找辉煌》;
《空坟》;
《老靳》;
《英雄遗事》;
《高速公路》;
《老靳》;
《老敌》;
《青草地》;
《都市荒原》;
《蓝蝴蝶》;
《有人爱你》;
《心底的号角》;
《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就不信不能让你哭一回》;
《李丹的秘密》;
《隐私》;
《我没摸》;
《风月惹不起》;
《1975年的一只狗》;
《玻璃门》 ;
《阑尾》;
《父亲的礼物》;
......
『柒』 写人的作文一般写什么样的内容
如何写好写人作文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例文】
胆小的我
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说起我胆子小,那事可多了。
我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可是遇到可怕的镜头时,我都不敢看。有一次,我看《多拉A梦》,里面有一只大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从水中冒出来,要吃一个小女孩,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就连晚上睡觉也梦见了那条可怕的大鳄鱼,我只好把妈妈喊来陪我睡到天亮。
去年教师节,我给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晚上睡觉前,我怕第二天忘记带礼物,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可第二天早上,我又不敢送了,就故意给“忘了”。到了学校看见很多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礼物送给老师,老师高高兴兴地接过同学送的礼物。看到这些,我非常后悔,也非常羡慕他们的勇敢,心里想下次教师节我也一定送老师一个礼物。
我一定要改掉胆小的毛病,变得勇敢些!
【点评】
读完这个文章,一个胆小的小姑娘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文中有两处笔墨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胆小的情形:“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使人替小作者胆小而捏了一把汗;“怕忘记带礼物”“晚上睡觉前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但因为作者胆小“第二天早上,我又不赶送了,就故意‘忘了’”,使人感觉到胆小是多么的误事!好在作者能够认识道胆小的害处,决心勇敢起来,给了我们安慰。
『捌』 你好!我想找个免费设计签名的软件,请帮我!!谢谢!!姓名:张慧敏 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