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洋和刘正风同人小说

司空嘉美
司空嘉美
发布于 阅读量 485
曲洋和刘正风同人小说

1. 《笑傲江湖》刘正风和曲洋联手打不过的费彬,为何被莫大一招秒

我认为《笑傲江湖》中出现“刘正风和曲洋联手打不过费彬,莫大却能一招秒杀费彬”的情节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刘正风和曲洋由于身负重伤才打不过费彬,而莫大是属于偷袭才秒了费彬;第二、金庸先生的情节设定有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个情节要么就是金庸先生设定失误,要么就是当时费彬本就耗损了大量体力,而且莫大先生的偷袭比较成功。

2. 高山流水琴声……

文艺作品里要是想表现人物气质不凡、品位高雅,或者两个人物之间心意相通,古琴就是一个特别好用的道具。金庸先生就把这招用得出神入化。在《笑傲江湖》里有一个关键情节,名门正派的刘正风跟邪教的曲洋有一段超越世俗善恶的友谊。金庸就安排他们俩以琴相交,用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来表现他们的友谊。

古琴的意象反复出现在《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里。甚至可以说,《笑傲江湖》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把古琴这个符号用得太好了。古琴可以快速调取出本来就写在中国人心中一系列的意义,比如“知音”“琴瑟合鸣”。对于中国人来说,古琴早已经不是一个乐器那么简单,它是中国文化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同时,古琴也成了最能代表中国的声音。上个世纪,美国的一艘太空船“旅行者号”曾经带着一张唱片从地球起飞,向整个宇宙播放人类的声音,寻觅外太空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作者高罗佩写这本《琴道》,就是想把古琴独特的文化意义说清楚。高罗佩是一个荷兰汉学家,他的本职工作是外交官,曾经担任过荷兰驻马来西亚、驻日本大使。这是很高的职位。高罗佩的外交生涯也很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工作上的成功。这个人超级博学,通晓15种语言。他从小迷恋中国文化,还写过一部侦探小说叫《大唐狄公案》,狄仁杰这个大 IP 就是他打造的。不过,在他看来,外交官是工作,写小说是爱好,汉学才是他的终身事业。他的汉学研究角度都很特别,他对琴棋书画都有研究,还写过一本专门讲砚台的书。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本《琴道》讲的是古琴。高罗佩正是从古琴开始,进入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他在中国四处访师学琴,有一次拜访名家关仲航,他请大师弹琴曲一定要弹两遍。为什么呢?原来高罗佩是在暗中用节拍器测试节奏呢。他就是这样用心学琴,对古琴的了解,让很多中国的古琴大师都无比佩服。听完这本书,你就会觉得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高罗佩收集考证了无数有关古琴的资料,从中提炼出了古琴的思想体系。他把这个体系叫作“琴道”。

本期的解读中,我为你总结了琴道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雅”。我会围绕“雅”分两部分来讲这本书。第一部分是古琴这个符号的初始意义,这个意义决定了它跟“雅”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我们说说古琴怎么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成为雅文化的代表。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古琴定义了中国文化中的“雅”。

第一部分

好,想说明古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古琴这个乐器的特点。

我们都听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伯牙擅长弹琴,子期是他的知音,能听懂他的琴声要表达什么。这就是知音的字面意思。后来子期病逝,伯牙伤心欲绝,一狠心把琴摔了。摔琴这个极端的行为,把知音的内涵引申到了知心。子期不在对谁弹?我们平时用“知音”这个词的时候,用的也都“知心”是这层引申意。

这个故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了。说明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就认为,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的。这就是古琴的第一个初始意义。古琴能有这样的能力,当然是因为它是一个优秀的独奏乐器。上古的时候,古琴本来跟编钟、陶埙等上古乐器一样,是宫廷祭祀中的合奏乐器。古琴有很多优点,让它从众多上古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奏乐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音乐表现力特别好。表现力强有一个条件,就是音域要广,这样在乐曲选择上就不会受太大限制。即便是跟西方主流的独奏弦乐器相比,古琴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古琴有7根弦,在弦乐器里算是很多了。我们常见的表现力强的弦乐器还有吉他和小提琴,吉他是6根弦,而小提琴只有4根弦。对于弦乐器来说,每多一根弦,就意味着乐器的音域会扩大。所以小提琴还得有其他兄弟来帮忙,像大提琴、中提琴,帮它完成更低音域的曲子。另外,表现力强还要求乐器能够有更多丰富的表现效果。古琴的琴弦很长,所以弹一个音,它在音高上就可以有很多变化。你可以想象一下摇滚乐吉他手炫技的画面,他们会用左手在琴颈上从头滑倒尾,让一个音跨越几个八度。古琴琴弦能够发音的有效长度是110厘米左右,比吉他还多了40厘米左右。

不过,琴音可以表达心意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高罗佩说,古琴跟其他99%的乐器都不一样。它不仅跟西方乐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类的中国民乐也完全不同。大部分乐器在演奏的时候旋律性都很强。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能跟着哼出曲调来。所以,一般人欣赏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障碍。而欣赏古琴就难在这里,它的美不体现在旋律,而是体现在单音的表现力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会觉得不好听。因为古琴音乐美在一个音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这有点像戏曲里的唱腔,一个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变化、拖好长时间。在琴曲中,每一个音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传递弹奏者的情绪和意境。所以作者说,古琴的本质,就是用音响来写意。

古琴单音的表现力靠的是复杂的指法。作者在书里列举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个之多。如果你想学弹古琴,基本上前几年的时间你都得学习指法。右手食指怎么拨动琴弦,左手又怎么能配合右手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因为指法复杂,古琴还有一套专门的记谱法,叫减字谱。这个记谱法记录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类似的记谱法,不过比古琴要简单多了。而且吉他谱可以换成五线谱,也不影响演奏,但是古琴谱就不行。因为光记录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弹。有了减字谱,古琴曲就可以流传下来。但是流传下来的琴谱,因为只记录指法,而没有节奏等等其他的标记,就给后来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创作空间。推荐你听一下《酒狂》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节奏快的、节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奏。你会觉得根本就是两首不一样的曲子啊。

总之,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演奏者才可以通过用手指触弦这个动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转换成琴声传达出去。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的,这不仅仅是古琴作为一个乐器的功能,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底层逻辑。也就是说,弹琴不仅成为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成了人表达自我的一种隐喻。中文里和表达内心有关的词很多都跟琴有关系,除了“知音”,还有“心声”“心弦”等等。

不过,古琴想要获得后来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还不够。它还需要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初始意义。它不只是一种乐器,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这就要从先秦两位重要的琴人,孔子和周文王说起了。

孔子和古琴的渊源很深。可以说,古琴在中国能有这么高的地位是因为孔子的推崇。《史记》里说,孔子跟着师襄子学弹琴。师父三次跟孔子说,你可以学新曲子了,都被孔子拒绝了。第一次他说,自己还没有掌握方法;第二次他说,自己还没领会曲子的意境;第三次他说,自己还没有感受到作者是谁。突然有一天,孔子好像顿悟了,对老师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了。那人就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的乐曲呢?这下可把老师震惊了,师襄子赶紧起身拜了两拜,说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文王操》就是周文王做的曲子。

为什么孔子的这个顿悟那么重要呢?《论语》里有另一个故事正好能解释这个问题。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在鲁国的武城当官的时候,遵从老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绩。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四处都是弦歌之声,对子游很满意,觉得他不光理解了自己的思想,还能身体力行。这个故事叫作“子游弦歌”。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持恢复先王之道。在学琴的故事里,孔子从琴中听出了周文王的圣德之声,于是,先王之道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呈现方式,就是琴声。而在子游的故事里,孔子在琴声中,看到了礼乐教化之下的理想社会,先王之道又有了一个非常可行的传播方式,也是琴声。这就让古琴成了“圣王之器”,成了文化传统的载体,琴的音乐也被称为“太古遗音”。

在孔子的故事里,琴拥有了高于音乐本身的超能力,它能够实现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工具。当然,古琴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没有真的成为统治工具,但是由于它跟礼乐教化发生了关系,它成了雅正之乐的代表。到了汉代,出现了一股复兴神话传说中上古荣耀的潮流,古琴作为雅正之乐唯一象征的地位,也就更稳固了。

音乐的雅正是儒家的观念。儒家认为,雅正的音乐可以呼应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制止不好的一面。所以音乐就成了一种工具,让圣明的君主把他从上天感应到的美德传递给他的子民。除了教化他人,音乐也可以教化自己。这样,古琴就不仅可以作为教化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修身的工具。

在儒家看来,古琴之所以能有这个功能,是因为它的音乐有两个特点——禁和顺:禁则去欲淫之邪心,顺则养中和之正气。这个观念跟道家思想不谋而合。道家也跟儒家一样重视自我修行,道家有一套宏大的宇宙观,核心就是“道”。而人想要理解道,抵达道,就得修行。道家也相信,弹奏古琴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能驱散低俗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性更纯洁。有人甚至因此对琴棋书画这个排序愤愤不平,觉得弹琴是修行,怎么能跟下棋这种娱乐项目相提并论呢?古琴成了修行的工具,还让它进一步跟佛教也能扯上关系。高罗佩觉得,弹琴真正成了一种可以能跟神秘力量进行交流的仪式,就是受了佛教密宗的影响。

古琴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年中,儒释道三家合流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琴道的发展,刚好伴随着这个过程。它作为修行工具的意义,让它能够为三教所用,而它也因此得到了三种文化的滋养。

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说完了琴的两个初始意义。正是因为琴既能够表达自我,又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让它成了文人理想的伴侣。在文人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能没有琴。而文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雅文化的体系。下面在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讲讲古琴怎么成了雅文化的代表,甚至可以说古琴是雅文化体系的起点。

如果请你列举一下在中国历史上什么东西算是雅事,除了琴棋书画,你可能还会说焚香、挂画、插花、点茶。把这八件雅事排序,是宋代人干的。在时间上,琴在四艺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你想想,先秦的时候,毛纸宣笔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呢,琴的样子就已经跟现在一样了。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是琴的特点决定了成为雅事的标准,甚至可以说琴的气质,决定了中国人对雅的理解。

什么是雅?我们一般会觉得,文艺片雅,娱乐片俗,古典音乐雅,流行音乐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艺片和古典音乐费脑子、门槛高。古琴也一样。我们前面提到了,古琴很难学,古琴音乐不好懂。这除了源自古琴自身的特点,也是后来文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感觉。在文人对古琴的塑造中,不仅强化了古琴在音乐上的“难”,还给它创造了一套复杂的意义系统,让外人进入古琴世界的门槛越来越高。据琴界名家回忆,抗战前,全中国能弹奏古琴的人竟然不到300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琴是有名字的。文人一旦给琴取了名字,琴就像获得了生命,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物品,它自己就能够跟人产生情感联系。古琴有一些常用的名字“龙吟”“大雅”,还有表现情境的“石上清泉”等等。古代还有那种像英雄谱一样专门罗列名琴的书。南朝的《雅琴名录》里记载了古代的“四大名琴”,里面包括东汉蔡邕的那张“焦尾”琴。这张琴在金庸的小说里还露过脸。郭襄在少室山的时候听到昆仑三圣弹琴,弹的就是这张“焦尾”。这个词的寓意就来自蔡邕和这张琴初遇的故事。

《后汉书》里说,蔡邕听到别人家烧柴火时有特别的声音,认定这柴火是一块良材,于是就把它救出来,做了张琴,果然是张好琴。但是这块木头被烧焦了一点,所以叫“焦尾”。后来“焦尾”就成了一个成语,比喻受尽磨难的良才。所以,很多琴名和琴曲的名字,都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典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就很难进入古琴文化的世界里。

文人爱琴还不止如此,他们还给琴的每一个部位都起了名字。琴的尾巴后来干脆就都叫焦尾了;两个支撑琴身的脚叫作“雁足”,就是大雁的脚;其他的还有“凤额”,就是凤凰的额头;龙龈,就是龙的牙齿等等。除此之外,琴的形状也有名字。如果你去过古琴商店,你肯定知道买琴跟买别的乐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一般我们挑乐器,会挑品牌、挑做工。而挑古琴,你首先得确定你要一个什么形的琴,有仲尼式、伏羲式、蕉叶式等等。每一个名字,都是品格或者审美的象征,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寓意。

不过这其实都不算什么,文人不过是起名的时候多花了些心思,搞得复杂了一点。但是如果告诉你,文人居然还给琴的不同声音也都起了名字,你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放到音乐史上看,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在描述音乐的时候,其实语言特别匮乏。如果请你描绘一下小提琴曲《梁祝》,你会怎么说?凄美?动人?不管你怎么描绘,都很难让听者体会旋律带给你的感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音色也取个名字。作者高罗佩在书里介绍的是影响最广的《琴声十六法》。书里用了松、脆、高、古等等16个字来描述音色。这样的描述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不明觉厉。比如说“高”,《琴声十六法》里说,“高”跟“古”的音色听起来相似,其实不一样。“古”是从韵味出发来说的,而“高”是一种声调,简单说,就是轻轻地弹,但是声调又能很高,这样声音能够传达更微妙的意思。

本期音频里,我们很难说清楚“高”和“古”到底是什么样的音色。不过,你应该可以感觉到“松”“脆”是味觉感受,“高”“古”是视觉感受。给声音命名,实际上就是靠通感,把听觉转化成了其他的感觉。这是在建立一种联系,把弹奏的方法、单音的音色,以及这种音色传递出来的感受和意义给联系起来了。

文人给古琴的方方面面都起了名字,这就让一般人对古琴望而却步。你想买一把琴,先得搞清楚,仲尼式和伏羲式有什么不同。你去听琴,多少得了解一下琴曲名背后的寓意。这有点像我们平时说的行话。行话本来就是一种门槛,但是古琴的行话还要更难一点,因为一般的行话你搞清楚定义就可以了,但是古琴的行话靠的是用典、象征、通感等等修辞手法。这样,文人就把古琴勾连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里了。

如果说命名是从内部把古琴的门槛抬高,想要保证古琴雅得纯粹,还得克服外在的威胁,也就是要防止通俗文化“污染”了古琴。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常听到的肯定还是通俗音乐。如果你走在街上,周围放的一般都是流行音乐,要是想听古琴或者西方古典音乐,得到专门的场所听。古代也一样,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会接触到很多通俗音乐。这些通俗音乐一定会影响到文人,也会影响到古琴。

正常情况下,这些影响会渗入到古琴音乐之中,因为雅俗之间会相互转化,是文化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古琴似乎是一个特例。高罗佩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俗乐、异域音乐越发达,文人越要强调古琴雅的属性,好让古琴跟俗文化划清界限。这其实是古琴作为修行工具的意义决定的。

古琴是修行的工具,跟圣人孔子,上古贤王紧密相关。对文人来说,弹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管是表达心意,还是感化他人,最终都是为了和古人崇高的思想对话。所以,保护古琴的“雅”,不是在保护一种音乐,而是在守护整个文化传统。文人肯定不能让承载着文化传统的古琴被俗文化给污染了。这就让古琴成了一块俗乐不能侵犯的精神圣地。

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带来了异域音乐,唐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些音乐。我们今天熟悉的民俗乐器,比如琵琶、二胡都是西域传过来。于是,文人就会刻意不让古琴演奏异域的通俗音乐,防止它被俗文化给同化了。比如在传统戏曲中,你就几乎看不到古琴的身影。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挺难的。文艺片虽然有深度、有营养,但看着很累,所以也需要有爆米花电影让人觉得愉悦放松。古代的文人肯定也会觉得听俗乐更轻松愉快,也需要俗乐来娱乐。在这样现实的困难中,古琴又有了另外一个功能。用高罗佩的话说就是,古琴甚至成了文人自我辩白的工具。欣赏俗乐让文人觉得有负罪感,所以他们就得时不时地把琴搬出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品位高雅,而且有道德操守的人。这可能还真不是装,文人在社交场合听完歌妓唱歌,回家或许真会把琴掏出来弹上一两曲。因为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也相信,虽然一时为俗乐所乐,但那无非只是消磨时间,事实上他崇尚的只有先王的圣乐。

这样,古琴作为雅文化象征的意义就越来越被放大,甚至大于它作为一个乐器的实际意义了。文人即便是不会弹琴,书房里也要挂一张古琴,给它起个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成了一种身份象征,一种少数人的特权。

古代真的有过具体的规定,说歌女和演员是不能演奏古琴的。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古琴越来越曲高和寡。你可能也听过《广陵散》的传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古琴只有少数人才能懂的这种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传说嵇康有一次半夜弹琴,弹得太好,把鬼都感动了。这个鬼就是“焦尾”琴的主人蔡邕。他觉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传的《广陵散》教给了嵇康,条件就是他不能教给别人。后来嵇康被害,死之前最后的感慨,就是《广陵散》要失传了。《笑傲江湖》里,曲洋把曲子传给令狐冲,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

《广陵散》失传,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失落。从孔子以来,中国文人一直都有这样的恐惧和担忧。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是越来越繁荣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这种担忧似乎变得更重了。因为像古琴这样古老的文化,它扎根的文化土壤已经松动。很多人担忧,门槛高会不会成为古琴延续下去的障碍呢?

但是,如果你关注今天传统文化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在扬州等好多地方,生产古琴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已经有了博士点;顶级的古琴音乐会有时候会一票难求。即便你没有注意到这些,你也会发现在电影电视里,古琴的出镜频率越来越高了。因为古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已经写进中国文化的基因里,跟整个文化传统的网络都编织在一起。不管我们从哪一个点进入传统文化都会遇到古琴,这就是古琴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总结高罗佩写这本书,就是想让对古琴一无所知的外国人,理解古琴的魅力和它深邃的思想,从而像他一样,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是一本很好的古琴入门书,同样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绝佳的入口。

3. ~曲洋&刘正风的耽美文~

确实很暧昧。。。

不过俺真没见过他俩的文。。。

这两个都巨短无比
《中年田伯光》
《笑傲江湖》是一本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刘正风和曲洋,令狐冲和田伯光。。。
这个绝对能寒死人。。。

【笑傲江湖同人/曲洋刘正风】正邪难分
http://hi..com/yixiaowaner/blog/item/58909682ffc72f92f703a634.html
貌似一坑。。。

4. 金庸的哪一部武侠小说中写到正教和邪教弹高山流水

《笑傲江湖》。书里,有魔教长老曲洋,衡山派刘正风,两人以音乐相交,成为好友,刘正风为避开正邪交锋,索性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结果还是遭到嵩山派的狙击。曲洋刘正风临终前合奏由广陵散而来的《笑傲江湖》。

5. 刘正风和曲洋为什么死

他们两个是一对同性恋,在一起不被社会接受,想私奔隐居,但是被左冷禅等人坚决反对,最后没办法就双双自杀了,也就是殉情。
以上为原回答。吼,就这也能杠。你觉得我想歪了?听我来帮你分析:

首先,《笑傲江湖》这部小说它真的是处处充斥着短袖元素,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第一章,灭门,林平之被余人彦称为兔儿爷、小花旦,余人彦说你脸蛋又红又白,给我香个面等等,林平之觉得受到了侮辱,大动干戈,最终失手杀了余人彦。
有这事吧?

这段戏作者大可以直说是林平之打抱不平,导致和青城派结仇,那又干嘛要费这周章?难道金庸如此描写是想在侧面强调一下余人彦来自成都么?
后来,令狐冲、田伯光两人遇到嵩山派的狄修,那货居然说要把两人扒光了绑在一起,游街示众,说抓到一个大胡子和一个小白脸在做苟且之事。
何为苟且之事?
狄修大可以说碰到正派弟子勾结魔道妖人,作者为什么要弄出这么一段?难道是为了构架出其立体人格吗?为一个龙套角色?一个大家都记不住的人?
再到东方不败出场,干脆直接跳反了……东方出场短短几分钟和杨莲亭的互动,也足以让傻子看出两人的关系了吧。
为什么突然这么直白了呢?

估计是作者连载了几个月,想用余人彦、狄修等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究竟要讲个什么事,结果发现,读者大都是榆木脑子,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所以干脆把话挑明了。
而且自从东方不败修炼了《葵花宝典》之后,步入了什么状态?每天远离江湖琐事,闺中绣花,只和杨莲亭欢爱,这,其实就是“笑傲江湖”的状态,就是曲洋、刘正风所追求的人生,也是最后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生活。

说我没看过原著的,自己去翻书,看看情节是否有杜撰。作者为了能让读者“领会”其用意,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三番五次的伏笔与暗示,但就目前从评论看,并没起到什么用。
话题回到刘正风和曲洋的身上,两个人一个弹琴,一个吹箫,妥妥的俩文青,你可能要告诉我,他们只是相互欣赏,是纯洁的社会主义兄弟情。然而我却不接受,我可以理解刘正风想组一个自己的乐队,为了知音离开衡山派,甚至不惧自己身败名裂。可是嵩山派最终给刘正风一个妻、子、徒弟等等一堆人性命与曲洋二选一的机会,刘却选择了后者。这是道义?哦,普天下刘正风就对曲洋一个人有道义,对徒弟、老婆孩子不需要道义……
这段情节是故事的导火索,也是书名《笑傲江湖》的由来,重要性可见一斑,最终却被众人迫害的鲜血淋漓,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正邪不两立,注意,此时给的理由是派别!
然而本书却用结局告诉你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那就是令狐冲和任盈盈两人的结合——一个是北岳恒山尼姑庵的掌门,另一个是日月神教的教主,这样身份的两个人都结婚了,五岳剑派有谁反对了?少林、武当呢?正邪两派结婚都行,在一起弹琴、唱曲都不行?
由此可见,派别并不是反对曲洋和刘正风在一起的理由,明明就是性别!这里,作者也很巧妙地利用了令狐冲和任盈盈,二人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影射了开头两人的关系。
曲洋和刘正风搅在一起,全武林激起千层浪,作为衡山掌门的莫大,本应该是最强烈反对二人交往的,但事实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反对过,甚至还帮他们出手杀掉了嵩山费彬。
这便奇了!

要知道书中众人一出场,都在嚼舌头说莫大、刘正风不和,很少往来,至于为什么,众人也没八卦出个结果。
而这位南岳衡山的掌门人从头到尾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多少次你以为他下线了,然后他就会出现,以神的视角看待故事发展。可想而知,刘正风和曲洋这事儿莫大一早就知晓。要知道曲洋自从离开了黑木崖就一直和刘正风待在衡山,左冷禅都知道的事情,不可能瞒得过衡山的掌门人莫大。
莫大其实一直都在守护着师弟刘正风,因为他是刘正风真正的亲人,并不像其他武林中人那样,作为旁观者,诠释着看热闹的不怕事大。其实刘正风洗不洗手,跟谁、去干什么跟他们有毛关系呢?莫大刻意疏远刘正风,可能也是避免撞到他们尴尬吧。
看到提问者采纳的答案里也有人简简单的也写了这么个事,我确信不是我想太多了

6. 求一书名,东方不败是受,令狐冲是攻,刚开始东方扮成曲洋的夫人去参加刘正风的金盆洗手大会,令狐冲误会

东方不败之小娘子

7. 求一本笑傲同人,东方不败是受令狐冲是攻,刚开始东方扮成曲洋的夫人去参加刘正风的金盆洗手大会

<东方不败的爱情>吧

8. 《笑傲江湖》主要讲的故事是什么

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遇上曲洋和刘正风,偶然得到《笑傲江湖》曲谱;也不经意间学会五岳各派剑法精髓,但却被师父岳不群猜疑而逐出师门,而且还被自小喜欢的岳灵珊师妹疏远,之后在游历江湖时和魔教圣姑任盈盈相识相知相爱。

最后岳不群野心暴露后,令狐冲出手阻止了大战,并与任盈盈退出江湖,共奏《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小说通过叙述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

(8)曲洋和刘正风同人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笑傲江湖》的写作从1967年开始。金庸本人一直就关心着天下大事,关注着中国的政治风云,所以他把对政治的思考,自觉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其实与此同时,金庸每天写的社评,本来就在一刻不停地评论着中国的现实。

作品赏析

《笑傲江湖》也许是金庸对儒家正统文化的最后一次批判性审视。此时英雄主义已随着大英雄大豪杰萧峰的自杀而日薄西山,但金庸仍试图为他笔下的英雄探讨一条可能的出路。

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放弃了其重要小说一贯采用的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取消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意在展示文化、人性和政治中某些永恒的东西。

令狐冲是作品中唯的一亮点,他本可以成为超乎正邪之外的孤胆英雄,但是,文化失败主义的阴影已经给此时金庸的英雄创造设置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令狐冲再也无法承担起像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那样的恢复江湖秩序使命。他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9. 《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刘正风作曲为何要借鉴古曲《广陵散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巨著,书名笑傲江湖正是取自书中一首琴箫合奏曲《笑傲江湖曲》,《笑傲江湖曲》是恒山派大侠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所做,是二人超越了正邪门户的友谊象征,而这本书更通过这首正邪合奏的曲子表达了江湖之中“正非正,邪非邪”的寓意。书中在描述这段《笑傲江湖曲》时还提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一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曲子,就是嵇康和他的《广陵散》。

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首,相传是在山中弹琴时遇到了仙人传授了他《广陵散》这首曲子。后来嵇康因得罪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司马氏族而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嵇康抚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曲调激昂悲壮,闻着落泪,曲毕嵇康感叹《广陵散》从此失传,成为千古绝唱。

而书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对这首《广陵散》可谓痴心一片,为得到这首曲子竟不惜连盗二十九座汉代古墓,也算是表现了一下他魔教长老的邪气。可是这世间曲目众多,曲洋要借鉴古曲用哪个不好,为何偏对这《广陵散》念念不忘呢?这就要从《广陵散》这首曲子说起了。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这曲子演绎的正是聂政刺杀韩傀的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侠客,因避祸患在齐国以屠户为业,后为报韩国大臣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前往韩国刺杀了韩国丞相侠累(名傀)及韩哀候。《战国策》中对此描述为“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可见其之英勇。聂政行刺成功后为避免连累家人,自己割掉了自己的眼皮、鼻子和耳朵,自毁容貌后自刎而死。而聂政的姐姐也是侠肝义胆之人,毅然到齐国认尸,并将弟弟的名字告诉了围观之人,然后自刎于弟弟的尸体旁边。

因此《广陵散》是一首歌颂江湖侠士的琴曲,而这在古代的著名琴曲里是不多见的,其他名曲像《十面埋伏》表现的是战场杀伐之音,《高山流水》表现的是知音相惜之意,《阳春白雪》则又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感?因此,曲洋想要借鉴古曲来创作《笑傲江湖》那就非要《广陵散》不可。而小说中曲洋最终是在汉代蔡邕的墓中发现了《广陵散》的曲谱,这也并非是随意所写,因为《聂政刺韩王曲》正是记载在蔡邕所著的《琴操》一书当中,因此在蔡邕墓中发现《广陵散》的曲谱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了。

所幸的是《广陵散》这首曲子并未失传,在明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朱权所著的《神奇秘谱》中记载了这首古琴曲,然而明代距三国时期毕竟相隔久远,朱权所收录的《广陵散》是否就是嵇康临死时弹奏的《广陵散》呢?这个恐怕永远都没人能知道了,也许是真如嵇康所说,《广陵散》从那时起便成为了绝唱也说不定啊。

10. 笑傲江湖中曲洋与刘正风的交往是何深层含义

一正派一邪派,但是他们是心灵的知己。他们的交往为后来令狐冲和任盈盈的恋情做了铺垫,冲破世俗的观念,思想是自由灵活的,真正的正派不是表面的,像岳不群,就是典型的伪君子。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司空嘉美在2023-06-25 10:35:33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kehuanxiaoshuo/415831.html


上一篇:男主女主都姓月的穿越小说
下一篇:重生千金是学霸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