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表现手法
❶ 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小说的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小说表现手法之悬念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剧技巧。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设计悬念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单所谓的“结扣子”、“卖关子”,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暂摄情形,略收锣鼓,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其内涵就是与悬念基本相似。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表现手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描写手法
❷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不同: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拓展资料
1、叙述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活动及事件的经过,是写文章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方法,几乎所有的文体都离不开叙述,但以记叙文用得最普遍。
2、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它常同记叙结合在一起,成为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描写运用得好,就能栩栩如生地反映客观事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解说是对客观事物和有关道理进行科学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或者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身世、职位、经历、特征、专长等介绍明白,或者把某一道理、公理、法则等阐述准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获得对事物、人物、道理的正确认识。下定义解说是最明快的方法,但所下的定义必须是惟一正确的解释。
4、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抒情因太抽象,并不需要我们掌握,然而校园文化、英语歌曲又时时感染着我们,要求我们学会放松、学会欣赏。况且我们有时也能写出一两首清新自然、朴素真切的诗歌,说明我们还是善于抒发感情的。
5、论证是说理证论的方法。写论说文,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阐明某个观点、信仰或主义。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论据,而论证则是组织材料、说明观点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观点和真实、充分的材料,如果没有科学的论证方法,那么文章仍不会有说服力。
总之,写文章的方法非常灵活,作文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说理几方面的结合,只不过因文体不同而有所侧重罢了。
❸ 雪墙阅读答案小说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9.4分(1)既指大雪封门的雪堆,又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2)突出了天气和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人物的两种态度(特点)作铺垫(或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101这一人物的活动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小题中答出一层含义得1分,答出两层得2分;(2)小题答对一点作用即可得2分.)
10.4分前一次受冷遇,后一次受欢迎.乐于享受成果,不愿付出,趋利避害(答“麻木自私”亦可).(本题前后两问各2分,大意对即可.)
11.4分(1)勇于抗争(答“维护自身权益”亦可),乐于为大家着想,宽容.(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2)麻木自私,冷漠,逆来顺受.(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12.4+3(1)参考例子:①当晚,99号楼的住户开会讨论了三个小时,最后决定向110(或“101101”)打电话求救.②当晚,99号楼的住户的门被一一敲响,令人惊奇的竟是201,他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大堆铲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雪墙消失了.③当晚,99号楼住户开会讨论到半夜,决定第二天晚上再议.幸亏老天爷帮忙,第二天一整天的太阳,使雪墙变矮了许多,人们终于可以跨过或爬进爬出了.④第二天早晨,大家正担心怎么出入的时候,才发现雪墙消失了,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人,样子像是七分微笑三分乞求似的.(本小题原为2分,能写出以上这一类或接近这类较好的结局的可在得2分的基础上加2—3分;但加分后的第二大题得分不能超过40分.只能写出一个一般性结局的可得2分.)
(2)理由或依据:①结局符合99号楼人物特点,且文中倒数第二段有提示;②体现了一种乐观的情感,对人们抱有希望,可视为倒数第三段情节的发展;③符合99号楼人物性格,紧接“束手无策”一句延伸,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性;④符合101的性格,且和文中第二、倒数第二段相呼应,显得耐人寻味.(本小题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❹ 小说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哪些
小说的表现手法一般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白描和细描,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行动描写:
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言描写:
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写:
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
环境景物描写:
环境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
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开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
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行。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用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
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已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
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
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
白描和细描
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写法运用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
细描,也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
侧面描写:
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
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写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
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
❺ 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❻ 阅读理解中表现手法有哪几种
1.“表达来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源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4.“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注意,这也适用于诗歌鉴赏。
❼ 小说的表现手法及理论
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内容:请问小说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如果能举例说明的话将不胜感激!!! 提交人:六六六 时间:6/13/2022 13:59:8 主题:1内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人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都不能有心理描写。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
下面谈谈环境景物描写。
环境景物描写又分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民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成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
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当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开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
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行。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用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已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
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三分。
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
白描和细描。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写法运用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
细描,也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
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写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
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
❽ 文学中 表现手法 都有哪些啊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5.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拓展资料
造句
1、拟人化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拟人化,就是将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举止、言语表现。
2、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3、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4、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一篇擅长情感抒写,一篇工于词藻描绘,都是现今文坛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5、这两首诗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❾ 小说的表现手法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表现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5.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