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小说葛亮在线阅读
㈠ 葛亮的朱雀与洛将军有什么关系
洛将军是程云和当年在教堂救下的士兵
㈡ 求葛亮的《七声》、《朱雀》txt,多谢
不谢
㈢ 朱雀的作者介绍
葛亮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22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22-2022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22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22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㈣ 葛亮 的《朱雀》大陆有么
过几天就出版了
内容简介
书写城市.述说一个时代的故事
出身南京、定居香港,在台湾崭露头角的葛亮
被誉为当代最具大师潜力的年轻小说家
「这时候,他隐隐已有感觉。在这城市的盛大气象里,存有一种没落而绵延的东西。这东西的灰黯与悠长渐渐伸出了触角,沿著城池的最边缘的角落,静静地生长,繁衍。或许,是见不到光的,并非因为惧怕。而是,为了保持安稳的局面。因为,一旦与光狭路相逢,这触须便会热烈地生长,变得峥嵘与凶猛。」——《朱雀》
六朝古都。新与旧,接纳与抗拒。在时代的关隘。他是个局外人。只因为有了她,无穷尽的陌生打开了缺口。她背负家族的宿命,默然成长。他们的身后,是人性的版图。触动间彼此温暖与伤害。时间铺垫了温床,它们滋生交错,渐成体系。凝聚为城市的声音。
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少见。
摩挲著千百年来的南京记忆,《朱雀》虽以政治动乱为经、三代女性的历练为纬,著眼这座城市的神秘渊源和历史沧桑,然而它更是一本年轻之书,放大野心要为南京「过去」与「现在」造像的葛亮,有意还原记忆之下的青春底色,要凸显每个时代的南京儿女如何凭著热情浪漫,直面历史横逆,甚至死而后已。
在野心与怅惘、巧合与错失层层积淀下,《朱雀》里的种种因缘奇遇纷纷归位,成为南京历史轮回的有机部分。葛亮对故事情节刻意求工,加倍坐实了在神秘的历史律动前,个人意志的微不足道。但宿命传奇只是《朱雀》的一部分。葛亮同时反其道而行,深入南京日常生活的肌理,对寻常百姓家的集体经验作出了有情观察。
面对南京的历史创伤,葛亮更有兴趣的应该是召唤一种叫做「南京」的状态或心态;南京於他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近於耽美的向往。更进一步的说,是一种「瘾」,而且这瘾可能是有毒的。《朱雀》里的南京於是突出了另一种空间的辐辏力量——南京的「瘾」是会蔓延的。
朱雀之城无论如何保守,毕竟进入了新的世纪,所谓历史长河到此漫漶出去,成?一种穿梭空间、湮没边界的体会。如此,葛亮将六朝风月与后现代、后社会主义的浮华躁动并列一处,或糅合、擦撞种种人事巧合就显得事出有因。南京的「谜底」深邃不可测,这是葛亮的用心所在了。
——王德威
作者简介
葛亮
一九七八年出生,原籍南京。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教於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作品见於《收获》、《印刻文学生活志》、《香港文学》等两岸三地刊物,并为报章撰写文化评论专栏。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集《谜鸦》、《七声》、《相忘江湖的鱼》,入选台湾二○○六年「诚品选书」。曾获2022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小说列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2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朱雀是南京的地标之一。在上古中国神话里,朱雀被视为凤凰的化身,身覆火焰,终日不熄。根据五行学说,朱雀色红,属火,尚夏,在四大神兽中代表南方。
早在东晋时期,朱雀已经浮出南京(建康)地表。当时秦淮河上建有二十四航(浮桥),其中规模最大、装饰最为华丽的就是朱雀航。朱雀航位居交通枢纽,正对都城朱雀门,往东有乌衣巷,东晋最大的士族王、谢的府邸皆坐落在此。多少年后,王、谢家族没落,朱雀航繁华不再,唐代诗人刘禹锡因写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葛亮选择《朱雀》作为他叙述南京的书名,显然着眼这座城市神秘的渊源和历史沧桑。南京又称建业、建康、秦淮、金陵,曾经是十朝故都;「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三国时期以来已经见证过太多的朝代盛衰。而南京的近现代史尤其充满扰攘忧伤,南京条约、太平天国、国共斗争、以及南京大屠杀,无不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然而《朱雀》又是一本年轻的书。葛亮生于南京,刚刚跨过三十岁的门坎。他写《朱雀》不仅摩挲千百年来的南京记忆,更有意还原记忆之下的青春底色。小说横跨二十世纪三个世代,但葛亮要凸显的是每个时代里的南京儿女如何凭着他们的热情浪漫,直面历史横逆,甚至死而后已。神鸟朱雀是他们的本命,身覆火焰,终生不熄。
在古老的南京和青春的南京之间,在历史忧伤和传奇想象之间,葛亮寻寻觅觅,写下属于他这一世代的南京叙事。而连锁今昔的正是那神秘的朱雀。仿佛遥拟六朝那跨越秦淮河的朱雀航,葛亮以小说打造了他的「梦浮桥」——跨过去就进入了那凌驾南方的朱雀之城,进入了南京。
㈤ 如何评价葛亮的《朱雀》
读完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当合上最后一页,感觉意犹未尽。眼前仿佛出现烟雨金陵的画面,透着宁静。在古城的沧桑里,浮现一段段的人生。
㈥ 葛亮的个人作品
《绘色》(香港: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22年7月)
《朱雀》(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7月)
(长篇小说﹐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当代小说家”书系入选书目)
《七声》(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22年3月)
《相忘江湖的鱼》(香港:汇智出版,2022年12月)
( 获第一届香港书奖、2022年香港艺术发展奖)。
《谜鸦》(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22年9月)
( 获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二零零六年台湾“诚品选书”)
《戏年》(大陆:新星出版社 ,2022年9月1日)
《浣熊》(大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体裁名称刊载期刊日期期数短篇小说《无岸之河》《收获》2022年3月第二期短篇小说《物质·生活》《收获》2022年7月第四期短篇小说《黑白套印的城》《香港文学》2022年10月第250期短篇小说《众字成城》《芙蓉》2022年11月第六期短篇小说《谜鸦》《联合文学》2022年11月第二五三期短篇小说《琴瑟》《文学世纪》2022年11月第五卷第十一期短篇小说《全家福》《香港文学》2022年3月第255期中篇小说《私人岛屿》《芙蓉》2022年9月第五期短篇小说《暮日花田错》《青年文学》2022年11月第十一期短篇小说《雅可·穿裤子的云》《香港文学·香港短篇小说专号》2022年1月第277期短篇小说《阿霞》《天涯》2022年3月第二期短篇小说《阿德与史蒂夫》《天涯》2022年3月第二期短篇小说《古典主义大萝卜》《香港文学》2022年4月第280期短篇小说《老陶》《天涯》2022年4月第三期短篇小说《赌局》《城市文艺》2022年4月第二十七期散文《泥戏》《月台》2022年5月第三期短篇小说《大暑》《花城》2022年7月第四期散文《探戈》《香港作家》2022年7月第四期中篇小说《英雄》《大家》2022年9月第五期短篇小说《龙舟》《鲤》2022年9月第二期短篇小说《安的故事》《青年文学》2022年11月第十一期短篇小说《三十七楼的爱情遗事》《青年文学》2022年11月第十一期短篇小说《龙一郎》《城市文艺》2022年11月第三十四期散文《人生若小鲜》《香港作家》2022年11月第六期散文《家书》《月台》2022年12月第十六期散文《舞蹈极处》《天涯》2022年1月第一期小说《间谍》《香港文学》2022年1月第289期散文《浮华暂借》《鲤》2022年3月第四期散文《路过尘世》《读书》2022年4月第四期散文《镜像魅影》《香港文学》2022年5月第293期评论侯孝贤的乡野成长纪念《天涯》2022年1月第一期短篇小说《过客》《大家》2022年5月第三期短篇小说《金婚》《大家》2022年5月第三期短篇小说《五月天》《字花》2022年5月总第19期短篇小说《守卫者》《城市文艺》2022年6月总第四十一期短篇小说《旧闻》《香港文学》2022年9月第297期短篇小说《π》《文学界》2022年9月第九期长篇小说《朱雀》《作家》2022年12月总490期
长篇小说冬季号 散文《拾岁记》《天涯》2022年1月第一期中篇小说《戏年》《十月》2022年5月第三期短篇小说《英珠》《人民文学》2022年7月第七期短篇小说《街童》《人民文学》2022年8月第八期
㈦ 朱雀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朱雀》是由卡门所作。
㈧ 朱雀的名家推荐
从《谜鸦》到《朱雀》,葛亮短短几年的成绩令人惊艳。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旅美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著名作家莫言
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他以一条清亮嗓音,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别辟蹊径,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他的语言,干净洗炼,节奏迅疾,有三月阳春的飒爽与清奇,冬雪落在地上般鲜明的印子,带领着读者步步寻向不可知的径外人世。——台湾文学评论家张瑞芬
整体而言,慈悲的质量以及节制的书写,构成葛亮作品里最动人的质素。他的文字极有叙事魅力,每每能逗引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作为一名聪慧的创作者,葛亮亦擅于在故事的结尾力求平淡收敛,是高潮以后刻意的低调。 ——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石晓枫
葛亮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把文字转化成一种衡器,用以衡量时空变迁中人的心灵变化,并将此作为一种指标体系,互为因果地评价时空纬度对人的影响。这仿佛科学研究一样的方法,令他的写作充满了历史感。
——香港作家、批评家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