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说詹天佑
❶ 詹天佑的作者的作品
陈典松,男,1967年4月生,江西都昌县左里镇南舍村人。作家、历史文化学者、科普学者。已出版作品有《中国历代名商》、《古董情缘》、《岭表风流》、《清风明鉴》、《触摸科技》等,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孙中山》等。
❷ 《詹天佑》的作者介绍
詹天佑在老同学的推荐下,借了刚成立的中国铁路公司,当时唐津,铁路正在修复,正在修建。我专家当铁路修到滦河边时,需要建一座铁路大桥建桥时,证明英国专家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先后请来了日本和德国工程师,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詹天佑,今天又新分析了外国工程失败的原因,又到现场仔细勘查,然后重新设计了施工方案,终于建成了滦河大桥,几年以后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英国和俄国对这条铁路的建造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他们。天又在建造滦河大桥中的表现,出非凡才干清政府,决定任命他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这个消息传出去后。
❸ 《詹天佑》的作者是谁
《詹天佑》的作者是吕行华
❹ 《詹天佑》
1905年,詹天佑被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先任总工程司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司。京张铁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约长200公里,位於通往西北之交通要道。因英、俄两国互争修筑权,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自行管理。京张铁路穿越军都山脉,工程异常艰巨,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等艰险工程,他们对詹天佑嗤之以鼻。面对外国的讥讽,詹天佑以大无畏的气概,率领全体建筑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修筑之初,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詹天佑带领仅有的两名山海关铁路学堂毕业生,详细勘测了全路。塞外经常狂风怒号,灰沙满天。冒著被巨风打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和工程人员一起,背著标杆、经纬仪在悬崖峭壁上定点制图。为了寻找一条理想的筑路线路,他常常骑著小毛驴在崎岖的山径上奔波。白天翻山越岭,晚上则俯身在洋油灯下绘图计算,随后提出修筑办法,并延揽了国内仅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修筑本路。他制定了修筑此路越快越好的方针,以便及早完工后,腾出力量支援别省自办铁路。
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八达岭隧道工程。为了确保提前建成这条铁路,詹天佑决定采用分段施工的办法。为了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詹天佑吃住在现场,事无巨细,亲自把关,对定线、定位甚至对每一个炮眼的直径和距离都要亲自过目。工作人员颇受感染,希望他保重身体、多多休息,詹天佑则认真地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们,必须成功!”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时,在没有新式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设备的困难情况下,詹天佑创造性地采用两端开凿,中开竖井的施工方法,顺利解决了难题。他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修筑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使关沟的线路坡度降低到3.3%以下,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到设计方案的一半。
詹天佑还根据山区筑路的特点就地取材,设计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宏伟可观的石拱桥,不仅节省了钢材,还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实现了他自己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求。1909年,京张铁路三段工程全部完工,历时四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竣工,并节约投资二十八万多两白银,当时被外国工程师视为奇迹。赞
❺ 《詹天佑》的作者是谁
《詹天佑》的作者是---吕行华。
❻ 詹天佑事迹与简介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原籍 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 1872年,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我 国首批出洋幼童预备班,同年去美国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攻读路工程专业。
18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于同年回国,回国后,他曾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广东博学馆(1886年改广东水陆师学堂)任教。
1888年应聘担任唐山至天津铁路的筑路工程师,开始从事铁路建设,后来先后在关内外、萍醴、新易、潮汕、道清、京张、洛潼、津浦、沪杭甬、沪宁、川汉、粤汉、汉粤川等十余条铁路上任职。1903年春,中国人民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新易铁路竣工,清政府赏詹天佑以道台衔。
1905年到1909年他设计和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京张铁路的修筑,全部由中国自理,它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通车,而筑路费用仅及外国人估价的七之二。
詹天佑一生忠于职守,热爱祖国。他反对清政府对外出卖路权。反对外国侵略者岐视中国工程师。他热情支持保路运动。他既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又坚信我国人民的创造力。他号召我国工程师“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在家乡,他对广东人民多所建树。他曾测绘广东沿海形势图,这是我国第一张海图;他认真勘查了潮州到汕头的铁路;他积极领导修建广州到韶关的粤汉铁路;1914年他被推选为粤东水灾汉口救灾会会长,对粤东水灾、旅汉广东医院、广东公学多所捐助。
1919年1月,他作为我国政府代表参加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在会上竭办维护我国主权,挫败了美、日企图攫取中东路北段的阴谋。由于劳累过度,腹疾复发,回汉口就医不治。
詹天佑为我国铁路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一生。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现在,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重修了詹天佑塑像和詹天佑坟墓,在八达岭上古长城边修建有詹天佑纪念馆。
(6)穿越小说詹天佑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詹天佑命湘鄂局报送长沙以南路线测量报告。詹天佑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反对国际共管中国铁路。受命代表中国出席国际联合监管远东铁路会议。2月,往海参崴、哈尔滨赴会。
会议中,日冒严寒赴会,夜研文书议案,惟恐主权受损,以崇高国际威望,与赴会中国代表共同努力取得了中东路沿线由我国驻军护路权,防止了列强以护路为名,武力夺取中东路;并争得了我国工程师在中东路的工作地位。因疲劳过度,心力交疲,旧日腹疾复发,不得已请假就医。
1919年4月20日到汉口,21日入仁济医院,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
临终遗嘱语不及私,向国家陈述三事:
一、振奋发扬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
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
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
并称,上述三事乃天佑未了之血忱,如得到国家采纳,则天佑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詹天佑逝世后,北京、汉口、广州、上海、天津各界举行公祭,远东铁路会议致哀。以邝孙谋为首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以丁士源为首的京绥铁路局同人会联合倡议,以及以颜德庆为首的汉粤川铁路湘鄂线工程局 500余人,联合呈请将詹天佑生平事迹,“藉没世之光荣,作后来之矜式”。
❼ 要穿越的军史小说
《篡清》
内容简介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发改委的公务员,无意中闯入了慈禧当权、北洋握鼎的破落东方大帝国。时值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帝国,三千年的皇权之路已近途暮。英法德意俄野心勃勃,日本崛起在即,均对这头睡狮虎视眈眈。徐一凡,改变昏昏大清末季大格局的绝世奇才:草原偶遇大刀王五,京城结交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搅乱死气沉沉的皇室、北洋、清流三权制约之势,周旋于慈禧、光绪、李鸿章、鬼子六奕䜣之间;率致远舰访日,傲然冷对日本浪人之祖头山满;在爪哇炮轰土著,救我侨民万千;驱策唐绍仪、詹天佑等时之俊杰……官场、商场、战场、情场,翻手为云;斗权、斗智、斗谋,斗勇,覆手为雨。徐一凡立志篡夺大清皇朝,但最后结局又将如何?谁又是最后的赢家?煌煌百万巨著,遥领阅读浪潮,一切,尽在《篡清》之中!
网址发不上去,一个贴吧,吧主介绍的和你想要的小说差不多,可以看看!
❽ 关于詹天佑的故事
1、娃娃出洋
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考进了幼童出洋预备班。同年,随容闳乘轮船由香港出发抵达上海,在预备学校进行“番书”(英文)的强化训练。1872年8月,“乘桴浮于海”的日子终于来到,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学生30人远赴美国。清廷的救国迷梦现在看来是一枕黄粱,但对彼时的孩子们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未尝不昭示着新的机遇。
2、慈禧嘉奖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决定修建新(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易(易县)铁路。修建这段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室去清西陵祭拜,限期六个月完成。朝廷任命詹天佑担任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从测量到通车,比预定期限提前了两月。慈禧坐上这趟专列甚为高兴,特意召见了詹天佑。为了对詹天佑筑路有功有所表示,慈禧竟将随身所带的珠宝赏赐给詹天佑。
3、为国争光
1905年到1909年,为发展商业,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总工程师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穿越军都山脉,地形险峻,工程异常艰巨,长约200公里,为通往西北之要道。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詹天佑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以大无畏气概,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4、国际会议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华工程师会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冒着严寒赶赴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东北地区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保护中国中东铁路的权利 。回乡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5、保路爱国
在保路运动发展过程中,詹天佑对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广州紧张,富者多逃香港,商办粤路公司人员,出现离散倾向,詹天佑的朋友亦劝他不要留住广州。在詹天佑的影响带动下,粤路公司无一人离去,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开行。而邻近的广三铁路,因领导人员率先逃跑,铁路运输和财产损失重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詹天佑
❾ 《詹天佑》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原文: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二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也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xié),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yōnɡ)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kān)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wěi)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suì)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shèn),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jùn)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mi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