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曹睿的小说齐国公
⑴ 谁有完整的:历代皇帝.txt
上古
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
夏(前2033~前1562)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商(前1562年 -- 前1066年)
成汤,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袓乙,袓辛,沃甲,袓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袓庚,袓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 (纣王)
西周朝(公元前1066 -前256)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东周朝(前256~前770)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 ,定王瑜 ,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春秋(前770-前476)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五霸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战国(前476年 ~ 前221年)
赵武灵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怀王
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韩、赵、魏
秦(前248-前206)
(1)始皇帝政(前221 -- 前210 )
(2)二世胡亥(前210 -- 前207)
(3)秦王子婴(前206 )
西楚(前206-8)
(1)项羽(前232-前202年)
西汉(前202-8)
(1)汉高祖 刘邦 (前206-前195);
(2)汉惠帝 刘盈 (前194-前188);
(3)汉高后 吕雉(汉少帝 刘恭,汉少帝 刘弘) (前187-前180)
(4)汉文帝 刘恒 (前179-前157)(窦皇后)
(5)汉景帝 刘启 (前156-前141)
(6)汉武帝 刘彻 (前140-前87)
(7)汉昭帝 刘弗陵 (前86-前74)
(8)汉宣帝 刘病已(刘询) (前73-前49)
(9)汉元帝 刘爽 (前32-前7)
(10汉成帝 刘骜 (前32-前7)
(11)汉哀帝 刘欣 (前6-前1)
(12)汉平帝 刘衍 (1-5
(13)孺子刘婴 (6-8)
新(8-23)
王莽篡汉 (前45年)
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 刘秀 (25-57)
(2)汉明帝 刘庄 (58-75)
(3)汉章帝 刘炟 (76-88)
(4)汉和帝 刘肇 (89-104)
(5)汉殇帝 刘隆 (105-106)
(6)汉安帝 刘祜 (107-125)
(7)汉顺帝 刘保 (125-144)
(8)汉冲帝 刘炳 (145)
(9)汉质帝 刘缵 (146)
(10)汉恒帝 刘志 (147-167)
(11)汉灵帝 刘宏 (168-188)
(12)汉少帝 刘辩 (189)
(13)汉献帝 刘协 (189-220)
三国
魏(220-265)
(1)武帝曹操
(2)文帝曹丕(220-226)
(2)明帝曹睿(227-239)
(3)废帝曹芳(240-254)
(4)废帝曹髦(254-260)
(5)元帝曹奂(260-265)
蜀(211-263)
(1) 昭烈帝 刘备 (221-223)
(2) 后主 刘禅 (224-264)
吴(222-280)
(1) 大帝孙权 (229-252)
(2) 废帝孙亮 (252-258)
(3) 景帝孙休 (258-264)
(4) 末帝孙皓 (264-280)
西晋(265-316)
(1) 晋武帝 司马炎 (265-290)
(2) 晋惠帝 司马衷 (290-306)
(3) 晋怀帝 司马炽 (307-313)
(4) 晋愍帝 司马邺 (313-317)
十六国
安都陵(李雄)、苻坚墓、嘉平陵(赫连勃勃)
东晋(317-420)
(1) 元帝 司马睿 (317-323)
(2) 明帝 司马昭 (323-325)
(3) 成帝 司马衍 (325-342)
(4) 康帝 司马岳 (342-344)
(5) 穆帝 司马聃 (344-361)
(6) 哀帝 司马丕 (361-365)
(7) 废帝 司马奕 (365-371)
(8) 简文帝 司马昱 (371-372)
(9) 考武帝 司马曜 (372-396)
(10) 安帝 司马德宗 (396-403)
(11) 恭帝 司马德文 (418-420)
隋(581 - 618)
1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2 隋炀帝 杨广 (604-618)
3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4 隋泰帝 杨侗 (618-619)
唐(618-907)
(1)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
(3)唐 高 宗 李 治( 628 ~ 683 )
(4)武则天(624年-705年)
(5)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
(6)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
(7)废帝李重茂(695年—?)
(8)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9)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
(10)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
(11)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
(12)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
(13)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
(14)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
(15)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
(16)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17)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
(18)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
(19)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
(20)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
(21)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帝国(907-923) 朱温(全忠)
后唐帝国(923-936) 李存勖
后晋帝国(936-946) 石敬瑭
后汉帝国(947-979) 刘知远
后周帝国(951-960) 郭威
十一国
岐王国 (907-924) 李茂贞
南楚王国(907-951) 马殷
吴越王国(907-978) 钱镠
前蜀帝国(907-925) 王建
南吴王国(910-937) 杨渭
桀燕帝国(911-913) 刘守光
南汉帝国(917-971) 刘岩
南平帝国(924-963) 高季兴
闽帝国 (933-945) 王延钧
后蜀帝国(934-965) 孟知祥
南唐帝国(937-975) 李升
北宋(960-1127)
(1) 宋太祖 赵匡胤 (960-976)
(2) 宋太宗 赵匡义 (977-997)
(3) 宋真宗 赵恒 (998-1022)
(4) 宋仁宗 赵祯 (1023-1063)
(5) 宋英宗 赵曙 (1064-1067)
(6) 宋神宗 赵顼 (1068-1085)
(7) 宋哲宗 赵煦 (1086-1100)
(8) 宋徽宗 赵佶 (1101-1125)
(9) 宋钦宗 赵桓 (1126-1127)
辽(916-1125)
(1) 太祖 耶律阿保机 (916-926)
(2) 太宗 耶律德光 (927-947)
(3) 世宗 耶律沅 (947-951)
(4) 穆宗 耶律璟 (951-969)
(5) 景宗 耶律贤 (969-983) 后 萧绰(953-1009)
(6) 圣宗 耶律隆绪 (983-1037)
(7) 兴宗 耶律宗真 (1031-1055)
(8) 道宗 耶律弘基 (1055-1101)
(9)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101-1125)
南宋(公元1127~1279)
(1)宋高宗 赵构 (1127-1162)
(2)宋孝宗 赵眷 (1162-1189)
(3)宋光宗 赵敦 (1189-1194)
(4)宋宁宗 赵扩 (1194-1224)
(5)宋理宗 赵昀 (1224-1264)
(6)宋度宗 赵基 (1264-1274)
(7)宋恭宗 赵显 (1274-1276)
(8)宋端宗 赵日正 (日上正下) (1276-1278)
(9)卫王 帝昺 (1278-1279)
金(1115-1234)
(1) 金太祖 完颜阿古打 (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吴乞买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西夏(1032-1227)
(1) 景宗 李元昊 (1032-1048)
(2) 毅宗 谅柞 (1048-1067)
(3) 惠宗 秉常 (1067-1086)
(4) 崇宗 干顺 (1086-1139)
(5) 仁宗 仁孝 (1139-1193)
(6) 桓宗 李纯佑 (1193-1206)
(7) 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8) 神宗 李遵顼 (1211-1223)
(9) 献宗 德旺 (1223-1226)
(10) 末帝 李晛 (1226-1227)
元(1206-1370)
(1) 元太祖 成吉思汗 (1206-1227)
拖雷监国 (1227-1229)
(2) 元太宗 窝阔台汗 (1196-1241)
乃马真监国 (1241-1246)
(3) 元定宗 贵由汗 (1246-1248)
海迷失监国 (1248-1251)
(4) 元宪宗 蒙哥汗 (1251-1259)
(5) 元世祖 忽必烈 (Kublai Khan 1260-1294)
(6) 元成宗 铁穆耳 (1294-1307)
(7) 元武宗 海山 (1307-1311)
(8) 元仁宗 爱育 (1311-1320)
(9) 元英宗 颖德八刺 (1320-1323)
(10)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323-1328)
(11) 元明宗 和世敕 (1329)
(12)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28-1332)
(13)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32)
(14) 元顺帝 妥灌帖睦尔 (1333-1370)
明(1368-1644)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1436-1449; 天顺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
(8)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清(1644~1912)
入关前
(1)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皇太极
(3)孝庄皇后
入关后
(1)清世祖 福临 (顺治 1644-1661)
(2)清圣祖 玄烨 (康熙 1662-1722)
(3)清世宗 胤禛 (雍正 1723-1735)
(4)清高宗 弘历 (乾隆 1736-1795)
(5)清仁宗 顺埮 (嘉庆 1796-1820)
(6)清宣宗 旻宁 (道光 1821-1850)
(7)清文宗 奕泞 (咸丰 1850-1861)
(8)清穆宗 载淳 (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9)清德宗 载湉 (光绪 1875-1908)
(10)溥仪 (宣统 1908-1912)
⑵ 给我5个成语故事和启示
1.庄周梦蝶 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道理,讲了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庄子说这就叫物化。简单的一个故事,既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2.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3.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4.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5.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⑶ 从清朝的关绪皇帝或者更早到现代的毛主席经历了哪些皇帝,他们的名字是什么谢谢
上古
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
夏(前2033~前1562)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商(前1562年 -- 前1066年)
成汤,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袓乙,袓辛,沃甲,袓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袓庚,袓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 (纣王)
西周朝(公元前1066 -前256)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东周朝(前256~前770)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 ,定王瑜 ,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春秋(前770-前476)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五霸
齐国 齐桓公 姜小白 前720-前750
晋国 晋文公 姬重耳 前760-前510
秦国 秦穆公 嬴任好 前750-前770
楚国 楚庄王 芈侣 前790-前690
吴国 吴王 阖闾 前690-前510
战国(前476年 ~ 前221年)
赵武灵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怀王
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韩、赵、魏
秦(前248-前206)
(1)始皇帝政(前221 -- 前210 )
(2)二世胡亥(前210 -- 前207)
(3)秦王子婴(前206 )
西楚(前206-8)
(1)项羽(前232-前202年)
西汉(前202-8)
(1)汉高祖 刘邦 (前206-前195);
(2)汉惠帝 刘盈 (前194-前188);
(3)汉高后 吕雉(汉少帝 刘恭,汉少帝 刘弘) (前187-前180)
(4)汉文帝 刘恒 (前179-前157)(窦皇后)
(5)汉景帝 刘启 (前156-前141)
(6)汉武帝 刘彻 (前140-前87)
(7)汉昭帝 刘弗陵 (前86-前74)
(8)汉宣帝 刘病已(刘询) (前73-前49)
(9)汉元帝 刘爽 (前32-前7)
(10汉成帝 刘骜 (前32-前7)
(11)汉哀帝 刘欣 (前6-前1)
(12)汉平帝 刘衍 (1-5
(13)孺子刘婴 (6-8)
新(8-23)
王莽篡汉 (前45年)
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 刘秀 (25-57)
(2)汉明帝 刘庄 (58-75)
(3)汉章帝 刘炟 (76-88)
(4)汉和帝 刘肇 (89-104)
(5)汉殇帝 刘隆 (105-106)
(6)汉安帝 刘祜 (107-125)
(7)汉顺帝 刘保 (125-144)
(8)汉冲帝 刘炳 (145)
(9)汉质帝 刘缵 (146)
(10)汉恒帝 刘志 (147-167)
(11)汉灵帝 刘宏 (168-188)
(12)汉少帝 刘辩 (189)
(13)汉献帝 刘协 (189-220)
三国
魏(220-265)
(1)武帝曹操
(2)文帝曹丕(220-226)
(2)明帝曹睿(227-239)
(3)废帝曹芳(240-254)
(4)废帝曹髦(254-260)
(5)元帝曹奂(260-265)
蜀(211-263)
(1) 昭烈帝 刘备 (221-223)
(2) 后主 刘禅 (224-264)
吴(222-280)
(1) 大帝孙权 (229-252)
(2) 废帝孙亮 (252-258)
(3) 景帝孙休 (258-264)
(4) 末帝孙皓 (264-280)
西晋(265-316)
(1) 晋武帝 司马炎 (265-290)
(2) 晋惠帝 司马衷 (290-306)
(3) 晋怀帝 司马炽 (307-313)
(4) 晋愍帝 司马邺 (313-317)
十六国
安都陵(李雄)、苻坚墓、嘉平陵(赫连勃勃)
东晋(317-420)
(1) 元帝 司马睿 (317-323)
(2) 明帝 司马昭 (323-325)
(3) 成帝 司马衍 (325-342)
(4) 康帝 司马岳 (342-344)
(5) 穆帝 司马聃 (344-361)
(6) 哀帝 司马丕 (361-365)
(7) 废帝 司马奕 (365-371)
(8) 简文帝 司马昱 (371-372)
(9) 考武帝 司马曜 (372-396)
(10) 安帝 司马德宗 (396-403)
(11) 恭帝 司马德文 (418-420)
隋(581 - 618)
1 隋文帝 杨坚 (581-604)
2 隋炀帝 杨广 (604-618)
3 隋恭帝 杨侑 (617-618)
4 隋泰帝 杨侗 (618-619)
唐(618-907)
(1)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
(3)唐 高 宗 李 治( 628 ~ 683 )
(4)武则天(624年-705年)
(5)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
(6)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
(7)废帝李重茂(695年—?)
(8)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9)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
(10)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
(11)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
(12)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
(13)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
(14)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
(15)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
(16)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17)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
(18)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
(19)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
(20)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
(21)唐哀帝李拀(892年-908年)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帝国(907-923) 朱温(全忠)
后唐帝国(923-936) 李存勖
后晋帝国(936-946) 石敬瑭
后汉帝国(947-979) 刘知远
后周帝国(951-960) 郭威
十一国
岐王国 (907-924) 李茂贞
南楚王国(907-951) 马殷
吴越王国(907-978) 钱镠
前蜀帝国(907-925) 王建
南吴王国(910-937) 杨渭
桀燕帝国(911-913) 刘守光
南汉帝国(917-971) 刘岩
南平帝国(924-963) 高季兴
闽帝国 (933-945) 王延钧
后蜀帝国(934-965) 孟知祥
南唐帝国(937-975) 李升
北宋(960-1127)
(1) 宋太祖 赵匡胤 (960-976)
(2) 宋太宗 赵匡义 (977-997)
(3) 宋真宗 赵恒 (998-1022)
(4) 宋仁宗 赵祯 (1023-1063)
(5) 宋英宗 赵曙 (1064-1067)
(6) 宋神宗 赵顼 (1068-1085)
(7) 宋哲宗 赵煦 (1086-1100)
(8) 宋徽宗 赵佶 (1101-1125)
(9) 宋钦宗 赵桓 (1126-1127)
辽(916-1125)
(1) 太祖 耶律阿保机 (916-926)
(2) 太宗 耶律德光 (927-947)
(3) 世宗 耶律沅 (947-951)
(4) 穆宗 耶律璟 (951-969)
(5) 景宗 耶律贤 (969-983) 后 萧绰(953-1009)
(6) 圣宗 耶律隆绪 (983-1037)
(7) 兴宗 耶律宗真 (1031-1055)
(8) 道宗 耶律弘基 (1055-1101)
(9)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101-1125)
南宋(公元1127~1279)
(1)宋高宗 赵构 (1127-1162)
(2)宋孝宗 赵眷 (1162-1189)
(3)宋光宗 赵敦 (1189-1194)
(4)宋宁宗 赵扩 (1194-1224)
(5)宋理宗 赵昀 (1224-1264)
(6)宋度宗 赵基 (1264-1274)
(7)宋恭宗 赵显 (1274-1276)
(8)宋端宗 赵日正 (日上正下) (1276-1278)
(9)卫王 帝昺 (1278-1279)
金(1115-1234)
(1) 金太祖 完颜阿古打 (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吴乞买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西夏(1032-1227)
(1) 景宗 李元昊 (1032-1048)
(2) 毅宗 谅柞 (1048-1067)
(3) 惠宗 秉常 (1067-1086)
(4) 崇宗 干顺 (1086-1139)
(5) 仁宗 仁孝 (1139-1193)
(6) 桓宗 李纯佑 (1193-1206)
(7) 襄宗 李安全 (1206-1211)
(8) 神宗 李遵顼 (1211-1223)
(9) 献宗 德旺 (1223-1226)
(10) 末帝 李晛 (1226-1227)
元(1206-1370)
(1) 元太祖 成吉思汗 (1206-1227)
拖雷监国 (1227-1229)
(2) 元太宗 窝阔台汗 (1196-1241)
乃马真监国 (1241-1246)
(3) 元定宗 贵由汗 (1246-1248)
海迷失监国 (1248-1251)
(4) 元宪宗 蒙哥汗 (1251-1259)
(5) 元世祖 忽必烈 (Kublai Khan 1260-1294)
(6) 元成宗 铁穆耳 (1294-1307)
(7) 元武宗 海山 (1307-1311)
(8) 元仁宗 爱育 (1311-1320)
(9) 元英宗 颖德八刺 (1320-1323)
(10)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323-1328)
(11) 元明宗 和世敕 (1329)
(12)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28-1332)
(13)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32)
(14) 元顺帝 妥灌帖睦尔 (1333-1370)
明(1368-1644)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炽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镇 (正统 1436-1449; 天顺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钰 (景泰 1450-1456)
(8) 明宪宗 朱见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佑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庆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钧 (万历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启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检 (崇祯 1628-1644)
清(1644~1912)
入关前
(1)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皇太极
(3)孝庄皇后
入关后
(1)清世祖 福临 (顺治 1644-1661)
(2)清圣祖 玄烨 (康熙 1662-1722)
(3)清世宗 胤禛 (雍正 1723-1735)
(4)清高宗 弘历 (乾隆 1736-1795)
(5)清仁宗 顺埮 (嘉庆 1796-1820)
(6)清宣宗 旻宁 (道光 1821-1850)
(7)清文宗 奕泞 (咸丰 1850-1861)
(8)清穆宗 载淳 (同治 1861-1875) 慈禧太后
(9)清德宗 载湉 (光绪 1875-1908)
(10)溥仪 (宣统 1908-1912)
⑷ 急求曹操的文学作品
薤露行 薤露行
【题目中第一个字读xie,四声。薤薤: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一,细长叶,紫色花,鳞茎长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称作藠(jiao四声)头。】
三国·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注释】:
“诗史”这顶桂冠人们往往奉献给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其实这种以诗歌记录现实,展现历史的创作倾向,并不始于杜甫,曹操在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与《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的诗就写了这个历史过程。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弘是二十二世,诗中举其成数,故云“二十世”,一说应作”廿二世”。曹操对何进的讥刺甚烈,以为他本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自然就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他作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贯虹”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这里是指弘农王少帝于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杀戮之事,何进也遭到杀身之祸。诗的前八句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以为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
“贼臣持国柄”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自封为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献帝被迫西迁长安,长途跋涉,被裹胁一同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人遗,因而曹操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这里曹操以此来比况自己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薤露行》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曹操的诗,前人都到以为具有悲凉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敖陶孙诗评》)就以此诗而言,其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如他写何进,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所托非人,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写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愤之情,陈明祚说曹操之诗:“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采菽堂古诗选》)也说明了曹操诗歌的跌宕悲怆情调基于其感情的深厚诚挚与出语的率真朴素。这正是汉诗与后来诗歌的不同之处,如果以声音作比,则汉诗如天籁,纯出自然,而魏、晋以后即杂以人籁,不无刻意求工之处,自然浑成的格调已逊汉诗一筹。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说去日无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说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说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说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注:“讌”字或可同为“宴”字,不同版本的字不一样
观沧海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卞氏相关
曹操的正室妻子卞氏,原本是倡家,即汉代专门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家庭(后来唐代演变成娼妓的代名词,汉代只是指艺人),后来与曹操成婚,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废,卞夫人成为曹操的正妻,曹操出征时常将丁夫人接回家住。曹丕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曹睿继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
卞氏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那个社会都很讲名份的、讲究出生地位的,而曹操更注重人品。
她生的儿子:
1:魏文帝曹丕
2:武功极好的“黄须儿”曹彰
3:曹植(七步诗的作者)
4:萧怀王曹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