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变迁
1. 网络小说兴起的原因
恩 这个问题因为我感兴趣 所以谈谈自己的观点1 首先不得不说 是网络的大发展 中国的网络技术 从90年代后 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2022年后 网络逐渐开始普及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和电话一样 也成为了家庭和学习的必备品 这就为网络语言 网络交流 网络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石 网络小说 可以说是传统文学小说的一个另类 但是却也属于其中的一个外延的形式 那么 在各个领域深入同化 并不断的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文学语言借助网络平台而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的大趋势已经来临 网络语言 就是新的时代的语言和新型小说的生力军2写作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手稿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 和80 90一代的成长的环境是有关系的 当代 这个X0后的说法已经被很多人广泛的接受了 90的非主流不论知道其内核否 都已经承载了一种新的文化 和代表着更新的方向 对于小说艺术的多元化 也是一种更加明确而新鲜的创造3题材的增加 视野的开阔 品味的差异性 而历史的发展 总是在一定的思潮下 不断的向前推进的 比如我们中国文学70年代的伤痕文学的所谓称呼 就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雏形 而现在 新的小说样式和新小说的字样 就不再陌生化 西方的主流文学越来越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并且我们在吸收和学习中 也不断地在保留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优势的基础了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那么 网络小说 就是生力军或者是后起之秀简单地说这么多吧 自己的感觉而已 不论对错 只是一种选择
2. 中国传统小说主题经历过哪三个变迁
有很多种说法史部杂传类——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何谓“小说”?这是难以下定义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小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叙事作品,如韦勒克、沃伦认为:“想象性的文学就是小说(fiction),也就是谎言”,[9](P237)巴尔扎克也把小说称为“庄严的谎话”。[10](P68)都指出了小说文体的虚构性;而作为叙事作品,通常认为“情节”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刘安海、孙文宪等学者就认为小说“必须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典型的情节”,[11](P148)如果持这样的小说观念,很显然,《世说新语》不适合列入小说类,胡适就批评《世说新语》:“虽有剪裁却无结构,故不能称作短篇小说”。[7](P174)
但这些都是今人的小说观念,而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小说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一词,最早由《庄子·外物》道出:“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1](P3)这里的“小说”是与“大达”即大道、大言相对的琐屑浅识之言,还未具备文体性质。此后,小说逐渐演变成一种“记琐屑之言”的文体。东汉桓谭在《桓子新论》中说:“若夫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丛残”即聚集琐屑之事,“小语”即小言、小道,小说家采摭“丛残小语”以为“譬论”,而成“可观之辞”,这里的“小说”始有文体性质,其文体特征仍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小”字。
2022-5-5 13:57 回复 段元妃 5楼其后班固作《汉书》,在《艺文志》中着录“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但同时指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认为小说家无甚可观,
2022-5-5 13:58 回复 段元妃 6楼评价不高。班固对小说的认识是这样的: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这段话从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界定,首先从成书过程来看,小说是市井乡野、街头巷尾的谈资、闲话、杂说或异闻被知识分子(“稗官”)记录加工而成的一种文体,小说的材料取自日常生活的谈资之类;其次从小说的价值定位来看,它无异于“君子弗为”的“小道”,是游离于正统政教文艺观的,但因它是采缀“闾里小知者之所及”、“刍荛狂夫之议”而成,保存了来自民间的材料,所以也不应废而不存(所谓“弗灭”也)。
分析庄子、桓谭、班固对“小说”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在它形成、发展的初期,就是指那种集(空格)合琐屑之言而成的、与高品大雅相对的文学样式;它的题材多为日常琐屑杂谈,不讲求虚构;它的篇制短小,不重视故事情节;它采缀民间谈资异闻,不追求文以载道的功能。正如顾青所言:“我国最初的小说不但形制简短,而且内容在当时被认为是浅薄的小道,具言之,于史则为民间流传的不可尽信的传说,如《伊尹》、《黄帝》、《周考》;于礼则为流行于平民口中或生活中的礼法风俗;于子则为偏于耳目所及的譬喻杂谈,与治国安邦的大道自然无涉。”[12](P3)
如前所述,《世说新语》篇幅短小,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谓“琐屑之言”;它也不重视“道”的承载,远实用而近娱乐,可谓“非道术所在”;所写皆为人事,少有虚构与想象,记载魏晋士人的琐事名言,材料来源是谈资、笑柄。按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考量,《世说新语》正是典型的小说文本。《隋志》以《世说新语》入小说类而弃《搜神记》不取,意味着《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切合《隋志》编撰者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这就表明《隋志》编撰者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与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一脉相承。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唐代至少是到《隋志》成书之时,人们还是秉承传统的小说观念,也就是说,作品的体式篇幅、材料来源、文学趣味、价值取向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那个“小”字,是衡量其是否为小说的主要标准。在中国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小说在六朝就涌现出了《世说新语》等一批志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小说的正宗,但宋元以后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与繁荣,它最终失去了小说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应,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也就为讲求情节、虚构、叙事等要素的小说观所取代了。
3. 中国小说的三次大变迁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的来源应该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
不过说三次变迁不完全对,小说由古代神话发展到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和笔记,甚至此后的白话文。哪个变迁算大至少我没资格评价,呵呵。
4.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介绍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是1925年西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5. 变迁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变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季一青季一红两姐妹回到香港在酒店好好睡过一觉第二天早上便开始一日的活动。
这次自温哥华回来是处理遗产问题。
刚巧房产在该个月内涨价廿巴仙两姐妹觉得运气奇佳有点兴奋自律师处出来便相偕去喝杯茶。
一红捧着咖啡说:没想到一向重男轻女的祖母会把两幢公寓指名留给我们。
一青答:你想想大哥可有回来看过老人家。
大哥不在乎。
这些年来祖母都不喜欢孙媳妇。
一青想起有一年大嫂穿着件黑大衣来拜年打那个时候祖母就讨厌这个女孩子。
大嫂的条件是比较差外型资质都普通过了三十养下两个孩子之后皮肤益发黎黑身段粗壮可是最不讨人喜欢的是一张叭喇叭喇的嘴失控无休止地对任何人任何事发表幼稚的意见。
一家子坐在酒席前就听到她一人声音批评小菜服务欠佳把侍者呼来喝去一会儿又教训儿女唯恐抢不到注意力。
老祖母对于自小钟爱唯一的孙儿娶到一个这样的妻子暗暗痛心。
一青与一红则抱着事不关己己不劳心的态度。
喝完茶经过商场两姐妹驻足观赏橱窗。
一青……
6. 网络文学的发展背景
背景
1、信息时代的来临
进入世纪,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6)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达五千八百万人,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网民结构更趋优化,网民信息消费追求品质,上网行为趋于理性。而付费网民的出现并逐步增多当属今年中国互联网业最重大的变化。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各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仿佛雨后春笋一般映入网民的视野。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300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四大门户网站”的搜狐、雅虎、新浪和网易(注7)等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栏目链接、文学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为许多专门的文学网站所不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因为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网络文学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被众多的网民所熟悉和接受。网络在拉近科技与人们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一句话,“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预言和梦想之所以实现,皆因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电话线(宽带当然不用说),只要不是文盲,无论这个人是何职业,在哪里就职,都可以从事创作,作品的质量暂且不论,毕竟写作水平因人而异,不分性别与年龄、种族与民族。而这似乎成就了网络原创文学“大众化”与“多元化”取向的最根本原由。
2、社会生活:因网络而改变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使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在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电子商务、电子邮件、自动化办公、信息搜寻等等。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像在线游戏、媒体播放、到虚拟社区“灌水”等等,其中“灌水”由于能够满足网民们内心发泄与创作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网络应用的趋势。在网上,由于作者可以是匿名的,发表的内容可以天马行空,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网民们可以自由地写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当然这种表现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是平铺直叙的描述,也可以模仿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因为,在网上,没有资深的编辑为作品把关,没有评论家对你的作品戳戳点点,只有一个“斑竹”,就是这个“斑竹”,倘若你不是以色情、反动、变态的文字去刺激他,他是不会对你做任何反应的。从这种角度讲,正是互联网宽松的写作环境,以及人们休闲的心理使网络原创文学更多地以不一而足的艺术形式关注当下、关注生活,这也是“灌水族”的生活,同时也是许许多多网民的生活。
感想:
应该说,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当下性与网络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特征是网络原创文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而它的大众化取向则更多的与其本质和内在性质相关。透过近几年网络文学作品的变迁,可以看出网络文学日益成长为贴近大众、反映大众的文学,是当代文学“民间化”向度的延续和发展,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使之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难以回避的现象,甚至说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过分。同时,由于自身的传播学特征,网络文学也为文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也是网络文学之为网络文学的意义所在。
7.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演变
新时期小说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展开(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识流小说
从反思小说探索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小说现象,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体,打破时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觉”模式进行小说叙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礼》、《蝴蝶》,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现代派小说:1985,当代城市青年……观念意识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2、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语化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情绪。
寻根文学:1985,反思文学的延续和深化,政治反思后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国民性反思。
4、“根”的追寻——寻根小说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是代表作。
新写实小说: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后国人生存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5、原汁的生态——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 《新兵连》 、《单位》、《一地鸡毛》等是代表作。
开篇之作:池莉《烦恼人生》
代表作: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8.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目录简介
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
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第三讲唐之传奇文
第四讲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9. 简要陈述我国“小说”这一概念的变迁历程
小说”一词,最早来自《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小说靠修饰琐屑浅薄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与那些玄妙的大道理相比差得远了。
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其下的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才稍与今日小说的意义相近。
明朝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把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清朝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说分为三派,一为叙述杂事,二为记录异闻,三为缀辑琐语。
总得来说,中国的小说历来不为文人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
2.神话与传说
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看到天地万物变化万千,那些现象超出了当时的人力,人们就只好自创一些说法来解释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神话”。神话不仅是宗教的来源,还是美术与文章的来源。
随着神话的演进,其主要内容渐渐接近人性,这些说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说”。传说所述,或神性之人,或古英雄,这些人的才能神勇往往是凡人所不及的,是天命所授。
中国的神话和传说,至今没有集合为专门的著作,仅仅散布在古籍中,《山海经》中是最多的。
中国的神话之所以残存零星,原因有二,一是华夏名族最早居住在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恶劣,先民们更注重现实需要而不去空想,更加不会把这些空想集成文章。
二是,孔子的学说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提倡鬼神太古荒唐之说,神话传说为儒学所唾弃,自然不会被发扬光大。
3.汉代小说
《汉书》《艺文志》上所记录的小说,现在一点都没有留下。此外,一些现存的所谓汉代小说很多也都是假的。
4.六朝志怪小说
中国本来是信鬼神的,但鬼神与人是隔离的,想要人与鬼神相通,于是就产生了巫。巫后来分为两派,一是方士,二仍为巫。巫大多说的是鬼神之事,方士则主要说一些炼金求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