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
1. 哥特式的文学意义拜托了各位 谢谢
哥特式文学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它们最令我着迷的地方是对于气氛的制造,恐怖的、惊悚的、紧张的……事实上,对于哥特式文学来说,比起理论和思想性,让人读到紧张恐怖的情节、感受到浓浓的“哥特味道”更重要。但因此,哥特式文学一度被人忽略甚至被批判,直到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才被当成正式的文学体裁。 在哥特式文学中,爱伦·坡的作品占有极高的地位。爱伦·坡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说、散文及诗歌为主,神秘、恐怖且唯美。他的理念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正是哥特式文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假如把写作比作盖房子的话,大部分作家都是以房屋实用为主,并在其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以爱伦·坡为首的哥特式作家则单纯为了展现哥特式的风格、让人觉得美而建房子。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哥特式作品徒有外表而没有文学价值,谁规定文章必须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观点了?给人以美的感受也可以成为写作目的。 除了爱伦·坡常写的推理、死亡及神秘题材,很多哥特风格的作家都喜欢写吸血鬼题材的故事,这使得吸血鬼成为了西方传说中最著名的生物。强大,美丽,有极高智慧,长生不老,如贵族般高贵、优雅,是骄傲的黑夜统治者,尽管嗜血,但常常爱上人类——这是吸血鬼的经典形象。最著名的吸血鬼小说是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出版的《德古拉之吻》,此后,绝大多数的吸血鬼作品中都有此书的影子。为什么吸血鬼如此受哥特式作家的青睐?首先,吸血鬼是传说中的生物,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其次,吸血鬼靠吸人鲜血为生,象征着恐怖和死亡,第三,吸血鬼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并且外表美丽、举止优雅、实力强劲,这符合哥特风格追求的黑暗、神秘、颓废的美。第四,吸血鬼有永远的生命、高智商且与人类对立,这令作家有巨大的创作空间,与吸血鬼搏斗的情节可以写的推理性很强,而它们与人类的爱恨情仇很容易写成悲剧。这几条元素加在一起,可以说,吸血鬼是哥特的“代言人”。 另外,有一类小说也可以纳入哥特文学的范畴,就是以《洛丽塔》为首的一批小说,它们主要描写畸恋、暴力及悲伤的爱情为主,有一些色情的味道,曾被禁止出版。 所谓哥特朋克式风格即(Gothic-punk).这实际上是由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名词。哥特(Gothic)和朋克(punk)。 哥特,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疯狂’或‘癫狂’等。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内部动乱不断,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宁。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督教义提供的虚幻愉悦和未来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赏者自然,男女,艺术之美。这种新的自由在使人们陷入道德的混乱,个人主义的分崩离析以及国家的奴役之前,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惊奇的时代,并且同时孕育出偏向黑暗与疯狂的哥特式文学。 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他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和仇恨。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于去找寻对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种思考。 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它久久徘徊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然而桀骜不驯的哥特对此丝毫不以为意,颓废叛逆的地下气氛反而更适合他发展。在黑暗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嗥和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还有带有浓厚悲剧与宿命气质的神圣庄严大背景中,他把暗夜里的绝望挣扎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十八世纪下半时代的英国,哥特文学到达的发展的最巅峰。大量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古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的哥特式文学,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以其浓厚的‘非现实主义’的特性,使它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死亡恐惧黑暗,加上宗教主题,金属性质的暴烈和鬼气森林的圣咏女声两极并置,哥特式文学,对保守而循规蹈矩的骑士国王的时代,做出了最决绝激烈的告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号称‘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们,在反对党是美国政府所进行的侵略越南之战争中,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将心中得愤怒以叛逆的方式表达发泄出来。‘垮掉的一代’无法改变现实,怀着苦闷与不被外人理解的心情,他们惟有以异常的反社会病态行为,来宣示自我存在。这股风潮的出现,本身就基于一种类似于哥特式的环境。因而朋克文化顺应形势,应运而生。从其精神本质上而言,朋克文化正是哥特式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新时代空虚与苦闷,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愤怒中成长起来的呐喊。 当哥特式风格与朋克文化两种新时代与旧时代一脉相承的文学形式相互结合时,后现代意义上的黑暗奇幻,就此宣告诞生。 黑暗奇幻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在与黑暗中微弱却不根绝的光芒,更在于不屈不挠,永不认输,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纯正良心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堕落,彻底堕落,而且是在清醒的情况下完全滑落黑暗深渊,甚至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永不能脱离,却依旧绝望的进行着挣扎和奋斗。 无论成败,这种挣扎与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为之陷入迷恋。 在黑暗奇幻中,对人性本身的崇尚和内在探讨,早已远远超过了表面上单纯对恐怖与血腥的描写。那种对生命轮回和死亡真正意义的探索,贯穿于其始终。那些抑郁,那些失落低调的情绪,实际上正是现代人渴望对自身认同,渴望人性回归,希望用极端浪漫手法对抗功利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强烈呼喊声。令人震惊的夸张风格和极端描述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拜,深刻的影响着日益出现的新浪漫古典流派。
采纳哦
2. 哥特小说的危害,请回答的具体点。谢谢
世纪之交西方的哥特式小说批评显得十分活跃,但也出现了概念泛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把哥特式小说从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术语变成了一个跨时空的泛恐怖文化范式。而从哥特式小说的文本类型来看,这类小说的结构要素并非只有“恐怖”,并且这种“恐怖”也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此外,该文本类型的社会功能和目的也表明,这类小说的社会历史接受面明显存在一个“断层”。因此,哥特式小说不可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开放系统,而只能是历史上的封闭性小说
3. 哥特小说有何特色
哥特小说,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它描写恐怖、暴力,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说是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华尔浦尔的《奥特朗堡》,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因此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4. 哥特小说衰落的原因
在英国,哥特小说到1840年已衰败。这主要是由于廉价作者的过饱和(他们的作品后来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价恐怖小说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纪之交时像和尚这些暴露过分的性,暴力(至少在当时人们认为已接近色情文学)的作品的问世大大降低了哥特小说的地位。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的热潮,并且使艾伦·坡的以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狄更斯少年时代就阅读哥特式小说并将其中阴郁的气氛、戏剧的张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变换到了他自己的时代。哥特小说的阴郁对崇尚哀悼仪式、铭记永生及长生不老的维多利亚时代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也使得它对文学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5. 想知道一下哥特式文学的形成,和影响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哥特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1764年Horace Walpole发表他的小说《The Castle of Ortanto》。对于小说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戏剧性的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神秘感觉论,当时的众多文学评论家给予了猛烈的批评。从墓地诗人Gray和Thompson那描写阴郁的乡间风景和废墟中的恐怖古堡的诗中这种文学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神秘的影象。诗中常常能读到这样的场景,幽灵般的魔鬼和鲜血直流的修女在黑暗寻找着幸存着,用神秘的力量将他们杀死。哥特文学那伤感而理想化的气质建立在它那浪漫式的唯心论中,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它始终不能超越现实。尽管哥特文学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文学风格,但哥特文学所流露出的阴郁的,黑暗的,伤感的,神秘的文学风格始终不能为大众所接受,1815年Charles Maturin的哥特小说《Melmoth the Wanderer》也是乎预示着这种文学风格的渐渐退去。
经过短暂的辉煌后,哥特文学又回到了原地。从与传统文学的对抗中,哥特文学变得更加不可琢磨,那种神秘的,超越自然的,阴郁而恐怖的力量潜伏在它那坚固的外壳中,并慢慢的释放着迷惑的能量。这种对现代文学的影象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描写死亡和黑暗孤欲的爱情与千年仇恨的小说和诗词中看到。今天的哥特文学依然保持着那种难以琢磨的风格,文学评论家至今也不愿意承认它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风格。其实在哥特文学中对中世纪历史和人性本身的崇尚和探讨远远超过了对恐怖和血腥的描写。那种对生命的轮回和死亡的精神意义的探索一直贯穿在这种文学风格中,用浪漫式文学表现手法去触击和探讨那些令人深思的永恒的精神主题显然是极富魅力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古老的文学风格直到今天还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包括音乐和艺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包括:
Horace Walpole 的《The Castle of Otranto》
Tobias Smollett 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 》
Thomas Leland 的 《Longsword, Earl of Salisbury》
Clara Reeve 的 《The Old English Baron: A Gothic Story》
以及William Beckford具有柯尔律治风格的舞台剧《vathek: An Arabian Tale》,当然还有拜伦的《Manfred》。
如今哥特文学依然影响着从Joyce Carol Oats 到Ann Rice的现代文学。这种由Horace Walpole所开创的独特文学风格最终将消散并融入到现代文学中。
在英汉字典中Gothic的解释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语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纪的;野蛮的,粗野的4(印)歌特体的;(英)黑体的5歌特式小说体的(以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n)1歌特语2歌特式建筑,尖拱式建筑。
6. 哥特小说的概述如何
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它描写恐怖、暴力,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说是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华尔浦尔的《奥特朗堡》,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因此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7. 哥特小说为什么会流行.
渊源和特征 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为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用作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它也有多种含义。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这类小说曾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十分繁荣,然而它们的作者,除少数外,均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忽视。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惯常的悬疑手段有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等。到最后,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扫除。不过,这种爱情有别于言情小说里的爱情。两者的区别是:哥特式小说通常描写神秘冒险故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歹徒;而言情小说描写家庭平凡琐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哥特式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哥特式”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学标准有联系。此外,它还借鉴了理查森的《克拉丽莎》的“女郎一恶棍”这一对立模式。这种小说问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娅·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许多人仿效,成为最流行的体裁,并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美。至18世纪90年代,哥特式小说逐渐演化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融人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个分支是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古堡场景,但抛弃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恐怖气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如玛丽·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奥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这两个分支对美国都有影响。在美国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他的《威兰》(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说以阴郁的色调和神秘的气氛,极为传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对后世的严肃小说家影响很大。在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有萨莉·伍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萨克·米契尔(Isaac Mitchell,1759—1812)。前者以18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为背景,创作了《朱莉亚》(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说。后者以哥特式小说《庇护所》(The Asylum,1804)闻名。
查尔斯·布朗 1771年1月17日,查尔斯·布朗降生在费城一个古老的贵格会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自幼体弱多病。然而,在读书和写作方面,他显示了较大的天赋。儿时,他在费城友人的语法学校上学,即博览古典作品,十岁便给《哥伦比亚杂志》撰稿。十六岁时,他师从亚历山大·韦尔考克斯,学习法律。但是,他的兴趣依然在写作上。1793年,他决定放弃法律,改学文学。同年他到了纽约,参加了由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德温 (William Godwin,1756—1836)领衔的友谊会(the Friendly Society)。威廉·戈德温对布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凯莱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促使布朗下决心从事哥特式小说创作。一回到费城,布朗即开始写作。179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阿尔克温:关于女权的对话》(Alcuin,A Dialogue on the Rights of Women),为改变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大声疾呼。同年,他的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威兰》也面世。在这之后,他重返纽约,出任《每月杂志》(Monthly Magazine)和《美国评论》(American Review)的编辑。短短三年,他连续出版了五部小说。它们是:《奥蒙德;或,秘密见证》(Ormond;Or,The Secret Witness, 1799),《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阿瑟·默文》 (Arthur Mervyn,1800),《珍妮·塔尔博特》(Jane Talbot,1801)和《克拉拉·霍华德》(Clara Howard,1801)。其后,布朗再次回到费城,编辑《文学杂志》(Literary Magazine)、《美国纪事》(American Register)和《美国纪事或综合事录》(American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这一时期,他撰写了许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册子。1804年,他和纽约的伊丽莎白·林(Elizabeth Linn)结婚。长期的艰苦写作毁坏了他本来虚弱的身体。1810年 2月22日,他因肺结核在费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查尔斯·布朗的声誉主要在于《威兰》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说。《威兰》述说纽约一个名叫威兰的农夫突然看见天空闪现一道亮光。两个天使敦促他“摧毁自己的偶像”。于是,他变得疯狂起来,先是杀死了所有的马,继而杀死了小孩和妻子。接着,他去探望妹妹,想将她也杀死。结果他被逮住,被作为疯子关押。查尔斯·布朗成功地将传统的恐怖哥特式小说技巧同美国的场景结合起来,并出色地描绘了威兰的复杂恐怖心理。威兰幼时,父亲即死于非命,原因是没有遵循冥冥之中神灵的指令。尽管后来威兰同自己的妻子、儿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许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浓浓的阴影。尤其是在他父亲建造的“圣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经常有一种神秘的声音。他一方面诚惶诚恐地揣摩这种声音带来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联想起昔时父亲的惨死。恍惚中,他听到一个声音:“你的祷告听见了。为了证明你的忠诚,把你的妻子献给我。”于是,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孩子,又去杀妹妹克拉拉。
《阿瑟·默文》的主题不同于《威兰》。它是展现一种自然的邪恶,即黄热病对人类的肆虐;这部小说于1798年6月开始在《每月杂志》上连载,但只连载了两期,便以《每月杂志》的停刊而告终。翌年,布朗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余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于布朗本人患过黄热病,书中有关这种瘟疫的描写非常逼真。此外,小说的情节也极为复杂。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个是十九岁的小伙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门口,斯蒂文斯大夫发现了染上黄热病的阿瑟·默文。接下来,阿瑟·默文述说了自己令人吃惊的经历。这些经历大部分与韦尔贝克有关。此人出卖、掠夺、杀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阿瑟·默文属于智慧型的人物。他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武力。当他解救十五岁的少女伊莱扎时,巧妙地战胜了她的残忍的叔叔。
继《阿瑟·默文》之后完稿的《奥蒙德》同样以黄热病为背景。不过,黄热病不再充当串联情节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坚强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尔兼有普通女人的个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质。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灾难。即便是面对遗弃自己情人的奥蒙德,她也非常镇静。后来她逐渐对奥蒙德产生兴趣,与其说是为了占有他,不如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相比之下,奥蒙德的个性就显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凶悍、极端自私的男人,结果未能如愿。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题,即展现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开始,布朗通过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视角,大势渲染了克利西罗梦游时的恐怖情景。与此同时,他以肯定的语气,对克利西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悬念。接下来,查尔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罗的负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怀疑克利西罗杀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对克利西罗的调查最后居然走进了死胡同。他已经丧失了对最近事情的记忆。无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梦游者。
总之,查尔斯·布朗的《威兰》等恐怖哥特式小说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它们反映了布朗的贵格会教徒家庭背景,体现了威廉·戈德温的社会改革思想。尤其是,书中具有独创性的复杂恐怖心理描写影响了后世的一些著名小说家,如纳撒尼尔·霍桑、爱伦·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尽管《威兰》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并没有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真正为美国读者青睐的是另一类哥特式小说,即感伤型哥特式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萨莉·伍德和伊萨克·米契尔。
其他作家和作品 萨莉·伍德,原名萨莉·巴雷尔,1759年生在美国缅因州约克县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从小和当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岁时,她和理查德·基廷结婚。但婚后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给她两个女儿和一个刚出世的儿子。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数年后再嫁,丈夫名叫埃比尔·伍德,系缅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个将军。从1800年起,她接连创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说,起初署名“马萨诸塞州一女士”,后改署“缅因州一女士”。这五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处女作《朱丽亚和受启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该书的场景设置在18世纪的法国,女主人公为美丽善良的少女朱丽亚。经过种种磨难,她和恋人终于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结成夫妇。小说里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成分,如危险的高原、坟墓、绑架、强奸未遂,等等。其余的四部小说是《多佛尔,或目击者》 (Dorval;or the Spectator,1801)、《阿米莉亚,或美德的感召力》 (Amelia; or,the Influence of Virtue,1802)、《费迪南德和埃尔米拉:一个俄罗斯故事》(Ferdinand and Elmira: A Russian Story,1804)、《黑夜的故事》(Tales of The Night,1827)。它们的场景均设置在欧洲,而且均有神秘、恐怖的情节。
伊萨克·米契尔于1759年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县。他曾是当地报纸《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编辑。1804年,就在这家报纸上,他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创作的哥特式小说《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过,直至1811年,这部小说才由纽约州波基普西的书商约瑟夫·尼尔逊出单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为丹尼尔·杰克逊的书名类似的剽窃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亲》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问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受到读者青睐、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尔·杰克逊的版本。后来,人们终于辨明真伪。其根据是,盗版本不像原作那样载有一篇内容丰富的序言。《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主要叙述一个传统的“古堡救美人”的故事。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康涅狄格。女主人公梅莉莎爱上了贫困的革命者阿朗索,结果被父亲关在一个闹鬼的古堡里。后来,阿朗索参加了华盛顿的海军,在独立战争中被英军俘虏。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他逃离了魔掌,并取道法国回到家乡。这是富兰克林在美国哥特式小说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亮相。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结尾。在查尔斯顿,乡人传说梅莉莎已死,阿朗索便去她的坟前祭奠。然而,梅莉莎没死,她设法逃离古堡来和意中人相会。
8. 哥特小说的涵义
与“哥特式”这个词不同,“小说”是一个现代新词,而且它的出现与西方叙事文学形式的历史演变密不可分。早期西方叙事作品的主要形式是“传奇”(romance),其主要特征是所谓“远离现实社会”。场景设置怪诞,故事情节雷同;人物塑造理想化、概念化;细节描写冗长、拖沓;有时纯粹以超自然主义的“奇闻异事”取胜。到了公元17世纪末,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这种有悖于“理性、科学”的“传奇”渐渐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以“新闻、传闻、丑闻”为背景的散文叙述作品,如“新闻纪实”、“罪犯传记”、“心灵自述”、“礼仪指导”、“奇闻诡事”、“宗教讽喻”、“历史经历”、“丑闻实录”等等。其中一类篇幅较短的言情故事,自诩“新颖”(novelty),被称为“小说”。但后来,“小说”的词义有了扩展,开始泛指一切实验性质的叙事作品。公元1840年前后,一类描写现实环境中日常事件的“现实主义小说”开始浮出水面,并渐渐获得读者的认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理查逊的《帕梅拉》和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于是,“小说”的含义又由宽变窄,特指这类“现实主义虚构作品”。但无论是广义的“实验叙事小说”,还是狭义的“言情故事小说”或“现实主义小说”,均是现代意义的“小说”,均意味着“开拓、创新”
流行于欧洲18世纪前后期的“哥特式”小说是当代西方恐怖电影的直接来源之一。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后来又被用来指称一种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多用于教堂和古堡,其特点是拥有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而那些崇尚古希腊文明的思想家们,由于对此类建筑的反感,将“哥特”一词演变为野蛮、恐怖、神秘和黑暗的代名词。18世纪,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
9. 哥特小说在文学上有哪些影响
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10. 哥特小说的特点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什么
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