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第二个十年图

司马柔
司马柔
发布于 阅读量 560
现代小说第二个十年图

❶ 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京派小说第二个十年至第三个十年间的创作走向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版方城权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❷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去图书馆看一下吧

❸ 中国现代文学史前两个十年的对比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止时间为1917~1949男,大体可分为了3个时期,它大约诞生于回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
(答1)1917年—1927年为现代文学的产生时期,简称20年代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推进了新一批新文学社团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家作品,以鲁迅及其《呐喊》郭沫若及其《女神》为代表,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为辅的流派格局。
(2)1928年—1937年,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期,简称30年代文学,左翼革命作家文学勃兴,新文学创作渐趋繁荣,体裁样式逐步完备,出现了巴金、矛盾、老舍、曹禺等大家。

❹ 简析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内容和特色

内容: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2、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3、“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

4、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5、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特色: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4)现代小说第二个十年图扩展阅读:

文学影响

“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弱点。

当时文艺领域内的主要活动力量乃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受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严重羁绊。社会主义理想和新兴阶级的英勇战斗精神虽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而无产阶级文学整个说来尚处于萌生幼芽的阶段。

就这个时期的一般作品来说,除在艺术上表现出稚气外,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也极为复杂紊乱。许多人分不清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甚至西欧一些国家的颓废派、象征派、未来派等亦都无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艺社团和作家所介绍,所肯定。

多数作家生活狭窄,只限于表现知识青年的某些要求,带有较重的感伤情调。有些作家的作品则有严重的颓废色彩。

❺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话剧创作概述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据徐半梅说,“文明戏”最初是由妇女观众命名的,“她们以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页)。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家介绍来的”才称为文明戏,不管怎样,“‘文明’两个字,总是恭维的意思”。(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有时也称“爱美剧”或“话剧”。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剧——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左翼戏剧时期也称为“新兴戏剧运动”时期,提出了戏剧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戏剧口号。1930年8月“左翼剧团联盟”成立。1931年初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左翼戏剧运动理论探索的成绩总的来说大于创作的成绩。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一)话剧的传入
19世纪末经西方侨民传入我国。
(二)文明新戏(话剧)
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春柳社,开始戏剧的现代化探索。早期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剧目。
(三)进化团的“天知派新戏”
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任,突出演戏的教化功能。
二、对传统戏剧的批判与西洋式“新剧”的建设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1、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善恶相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2、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型悲剧)
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
4、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5、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文章又及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的陈腐艺术。(钱玄同)
(二)新剧建设
1、时代的需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要,文学艺术整体现代化的推动。
2、西方戏剧的译介:《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的易卜生专号
1917—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种,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 。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肖伯纳、泰戈尔、王尔德、契可夫、安特莱夫、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
3、胡适等人的理论建设和“社会问题剧”的出现:胡适的论文《易卜生主义》和剧本《终生大事》;陈大悲的《是人吗》,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我到哪里去》等。
把戏剧作为改良人生的工具,提倡写实主义的戏剧。
4、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新戏剧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明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长于观赏的愉悦,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一)在移植模范西方戏剧中失败引发的戏剧本土化思考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上海民众戏剧社”(茅盾、陈大悲等、创刊了《戏剧》月刊)和“戏剧协社”(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的实践。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担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二)“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三)小剧场运动
1、理论:宋春舫1919年的《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2、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3、演出实绩:《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的一出戏。
(四)趣味主义戏剧思潮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引发了对戏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思考,宋春舫提出了“戏剧是艺术的而非主义的”的主张,熊佛西也宣称“任何派别的剧本,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但又导致了过分对趣味的追求,戏剧的艺术性不足,反而成了闹剧。
四、“国剧运动”
1925年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等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专刊,倡导“国剧运动”,基本宗旨是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反对用戏剧来传播思想,表现人生,鼓吹所谓抽象的“纯形的艺术”,进而推崇中国的“国粹”——旧戏,从纯审美的角度玩味旧戏外在的形式美因素,试图创造一种所谓在“写意的”和“写实的”两峰之间架起一坐桥梁的“新的戏剧”。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及后来中国战争的长期存在,戏剧是“纯为娱乐的”的见解,不被现实所容忍,宣告了倡导的不合时宜的失败。
五、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一)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湘累》、《三个叛逆的女性》,充溢着强烈的五四时代追求人的尊严和反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富有浓郁的诗意,属于浪漫主义的戏剧作品。
(二)田汉
20年代戏剧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戏剧家。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峨嶙与蔷薇》,主要作品有:《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咖啡店的一夜》、《苏州夜话》、《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等。
戏剧观念受到新浪漫主义的影响,重情绪、直觉、幻想和想象,表现灵肉的激斗与心灵的渴求,重抒情,表现出一定的颓废感伤和悲观情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重。
塑造了艺术家形象系列,探寻的是美的幻灭与毁灭的悲剧。
这个阶段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求。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
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卢沟桥》等。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与《丽人行》。《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三线并置,内涵丰富,对生活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剧。
同时,田汉一生中还创作了十多个电影剧本,改编了大量戏曲剧本,成为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三)丁西林
《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酒后》、《北平的空气》
丁西林的戏剧创作受到近代英国世态喜剧(机智喜剧)的影响,多为揭露上层社会的人情世态,揭露他们的虚伪迂腐、荒谬无耻,语言俏皮,富于机智,情节曲折多变。是一种幽默的而不是讽刺的喜剧。丁西林的喜剧观念是“欺骗”。

❻ 文学界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二、二十年代的小说
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郁达夫、郭沫若等)。
三、二十年代的诗歌
胡适是五四新诗革命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继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纷纷创作新诗。但这些尝试之作,平实直露者多,蕴藉婉曲者少,诗味不浓;为新诗作出重大贡献、奠定其稳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汪静之等的爱情诗给新诗坛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冰心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与意境美;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风格以精致幽婉见长;徐志摩、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诗,反对过于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注意融合中西诗艺的长处,为新诗艺术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彩纷呈、成绩斐然。如鲁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犀利泼辣的杂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周作人冲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对文以载道的封建传统的“和平瓦解”);冰心清丽真纯、温婉缠绵的散文;朱自清精致缜密的抒情散文;林语堂颇具嘲讽幽默味的小品文等。
五、20年代的话剧
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大胆尝试;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喜剧特色鲜明,形成了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座高峰;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等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义剧作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个十年(1928-1937)
一、小说
长篇小说硕果累累,名家辈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蚀》,老舍的《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蒋光慈的《短裤党》《田野的风》,叶圣陶的《倪焕之》,丁玲的《一九三0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王统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刻,还是艺术表现的圆熟都超过了上一时期的作品。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老舍的《断魂枪》、吴组缃的《樊家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县长》,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艾芜的《山峡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二 、诗歌
本时期诗歌在现实性、战斗性上有所增强,如殷夫的诗蒲风的诗,臧克家的诗等;艺术上仍保持着探索的活力,如后期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等的作品,追求用暗示、象征等手法营造意境,醉心于诗歌形式的创新,内容上则远离现实生活;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追求诗情与诗形的现代性,借助朦胧的意象,倾诉着灵魂受伤后的缠绵低回的情绪;卞之琳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但重在传达诗的哲理意味,如《断章》。
三、散文
不同种类的散文都有精品问世。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多部杂文集中的作品,活泼尖锐,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与鲁迅杂文风格相近;何其芳的《画梦录》精致典雅;李广田的《画廊集》朴野浑厚;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简练隽永;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真挚朴讷;林语堂的《大荒集》幽默闲适。
四、戏剧
经过十年的探索,在本时期走向成熟,其标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❼ 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如何划分

①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②丰收期(1927—193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③转折期(1937—1949).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❽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开拓期,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丰收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3、第三个十年(1937—1949),转折期,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

后一阶段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8)现代小说第二个十年图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代表作家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

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现代文学

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二、二十年代的小说 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郁达夫、郭沫若等)。三、二十年代的诗歌 胡适是五四新诗革命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继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纷纷创作新诗。但这些尝试之作,平实直露者多,蕴藉婉曲者少,诗味不浓;为新诗作出重大贡献、奠定其稳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汪静之等的爱情诗给新诗坛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冰心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与意境美;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风格以精致幽婉见长;徐志摩、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诗,反对过于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注意融合中西诗艺的长处,为新诗艺术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彩纷呈、成绩斐然。如鲁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犀利泼辣的杂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周作人冲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对文以载道的封建传统的“和平瓦解”);冰心清丽真纯、温婉缠绵的散文;朱自清精致缜密的抒情散文;林语堂颇具嘲讽幽默味的小品文等。五、20年代的话剧 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大胆尝试;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喜剧特色鲜明,形成了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座高峰;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等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义剧作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一、小说 长篇小说硕果累累,名家辈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蚀》,老舍的《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蒋光慈的《短裤党》《田野的风》,叶圣陶的《倪焕之》,丁玲的《一九三0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王统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刻,还是艺术表现的圆熟都超过了上一时期的作品。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老舍的《断魂枪》、吴组缃的《樊家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县长》,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艾芜的《山峡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二 、诗歌 本时期诗歌在现实性、战斗性上有所增强,如殷夫的诗蒲风的诗,臧克家的诗等;艺术上仍保持着探索的活力,如后期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等的作品,追求用暗示、象征等手法营造意境,醉心于诗歌形式的创新,内容上则远离现实生活;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追求诗情与诗形的现代性,借助朦胧的意象,倾诉着灵魂受伤后的缠绵低回的情绪;卞之琳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但重在传达诗的哲理意味,如《断章》。三、散文 不同种类的散文都有精品问世。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多部杂文集中的作品,活泼尖锐,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与鲁迅杂文风格相近;何其芳的《画梦录》精致典雅;李广田的《画廊集》朴野浑厚;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简练隽永;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真挚朴讷;林语堂的《大荒集》幽默闲适。四、戏剧 经过十年的探索,在本时期走向成熟,其标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❿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产生的现代派小说是哪两派

D
肯定对的饿,相信我

声明:本文是由会员司马柔在2023-06-23 20:51:57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pixivzhan.com/dushi/20558.html


上一篇:古代言情完结免费小说
下一篇:都市短篇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