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㈠ 小说月报的刊物意义
《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
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22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
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
㈡ 沈雁冰的《小说月报》与当代的《小说月报》是一本杂志吗
《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高月发行量曾达180万册,现仍居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首)、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
《小说月报》,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荣获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提名奖。天津市模范集体(2022年度)。北方八省市十佳期刊。主编马津海荣获全国第五届百佳出版工作者。
参考资料:网络
综上,可知,是。
㈢ 小说月报杂志和小说月报原创版有什么区别
沈雁冰
《小说月报》
近现代文学期刊。
1910年 7月创刊於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
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
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 。
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
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
㈣ 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㈤ 小说月报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说月报》创办之初,由王蕴章(莼农)编辑;第3卷第4期起改由恽树珏(铁樵)编辑。基本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为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传播的形势下,商务印书馆不得不顺应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蕴章编辑。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蓬勃发展.
1920年1月第11卷开始进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设的“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诗、译文和论文,刊物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编。沈雁冰即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编、经过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号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两年后,沈雁冰辞去主编职务,由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沈雁冰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着前两卷的方针前进。 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
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年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其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㈥ 什么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的外部研究
内部研究:以语言为中心,主要研究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
外部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
文学的外部与内部很难分开,从文本的外部也可以分析文学的内在特质,如语言、形式和文体的选择。同样,从文本的内部也可以抵达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历史等问题。文学内部研究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社会、历史的形式主义研究,文学的外部研究也不应是背弃语言、形式和文体的外围背景研究。
文学的内部与外部都是文学研究的相对概念,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差别。看重或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对不同文学的一种建构和想象,文学是被人们按照不同的目的建构和塑造起来的,表面上有不同的文学观念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学意图的差异,文学意图是介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是对文学与社会、时代文化关系的不同表述。
所谓的文学外部和内部的研究不过是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视点而已,二者之间并非是完全矛盾的对立关系。文学是用语言、结构、形式、文体来表达对社会、人生、文化的思考,那么对文学的研究就必然会出现外和内的两个不同视点。如果站在文学立场或以文学研究为目的,即使研究文学的外部,发现和分析出来也是文学问题;站在非文学立场或非文学目的,研究文学的内部所发现的也是非文学的问题。文学的外部与内部研究的关系不能被简单理解,也不能被机械化,被庸俗化,被二元对立地看待,而应该综合、全面地看待它们的关系。
㈦ 小说月报最初是谁主编
沈雁冰
《小说月报》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 7月创刊於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
㈧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来是近现源代文学期刊,1910年8月29日于上海创刊。从1921年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1931年12月停刊,共出22卷。初《小说月报》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1921年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刊物革新后,辟有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杂载等栏目。
㈨ 中外儿童文学观点的异同
儿童文学
第一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1、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制的一各特殊文体。
2、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儿童观”: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导致 导致
3、人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 儿童文学的发现
来自 来自
4、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文学”口号的周作人,在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曾感叹去说:“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其实连个人与女子也还未发见,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
5、“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语)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现与发展,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的。
6、从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考察,一个国家与民族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必然与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思想启蒙运动、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儿童的发现、儿童问题、儿童教育、儿童文化的重视以及整个社会重视人、尊重人、解放人的思潮与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章: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初步考察
1、五四以前的中国儿童文学,包括传统儿童文学的近代儿童文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对社会群体“儿童观”的影响,并由此规范和制约着儿童文学的顺逆曲直。
2、传统儿童文学具有双轨运行的特点;一方面民间创作的口头儿童文学十分丰富,但长期处于被放爱被冷落的地位;另一方面作家结撰的书面儿童文学非常稀少,并又长期归诸传统蒙学教材,成为儒家启蒙教化的组成部分,历而未能形成独立的文学品格。
3、民间口头儿童文学按其押韵与否,可以分作韵文与散文两大类。韵文类主要是儿歌,古称童谣、儿谣 、孺歌、孺子歌、童儿歌、小儿语等。其中,吕坤的《演小儿语》是中国第一部儿歌专集,共收儿歌童谣46首。古代的散文类口头儿歌文学品种多样,这有民间神话、童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其中尤以民间童话最为丰富多彩。民间童话通常表现超自然的英雄故事,自然神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巫术幻觉等观念。
4、传统儿童文学遗产中的创作即作家儿童文学,主要见之于传统启蒙读物之中,情况比较复杂。传统启蒙读物大多采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韵语形式。如宋《三字经》、《百家经》,明的《龙文鞭影》清的《幼学琼林》。
5、较早接受欧风美雨冲击的江浙沿海尤其是上海,不少报刊频频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与儿童教育紧密相关的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开始出现引人瞩目的变化。第一,出现了译介外国儿童读物的热潮。晚清文坛曾有过“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第二,出现了一批热心儿儿童文学读物编译、创作的文化人。如梁启超、黄遵宪、李叔同。第三、出现了专为儿童服务的报刊丛书。中国最早的儿童报纸是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童子世界》,最早的儿童文学丛书是1909年开始出版的《童话》。
第三章:五四时期“儿童观”的转变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1、五四儿童特点是以理论发期端,实践继其后的。从西方教育思想中借鉴了“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内核。“儿童本位论”是最先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 出的。杜威的这套理论曾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有中国小学教育界与儿童文学领域。“儿童本位论”代表了本世纪初期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它一经出现在中国,便冲击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子为纲”为核心的传统儿童观,并引起了思想敏锐的新文化先驱者的极大注意。鲁迅于1919年10月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重要文章。深刻地指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2、19213年,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等文章,后在《新青年》上不断刊登安徒生、托尔斯泰等的童话译作。1918年1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1920年12月发表《儿童的文学》、1923年发表《儿童的书》、《关于儿童的书》等文章中,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 列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新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凡是“违反人性”的虐杀儿童精神的“习惯制度”都应加以“排斥”。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的人格。
3、现代儿童文学拓宽者不但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五四时期大量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感性上体验到了这种样式的新儿童文学的品格和风貌。
4、周作人将刘半农改译的安徒生童话《洋迷小影》重译为《皇帝的新衣》,夏丐尊将包天笑改译的《馨儿就学记》重译为《爱的教育》,林纾译的《海外轩渠录》也被人重译为《格列佛游记》与《大人国与小人国》。
4、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西方大量讲述仙女精灵,小猫小狗之类的“无意思之意思”的童话、小说、故事都被直译进来,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贝洛尔、科洛迪、爱罗先珂、小川未明等世界著名童话家的作品都来到了中国的孩子们中间。
5、研究童话,采集儿歌,这是五四时期起始的一项很有实绩的工作,由于受到西文的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儿童学等的影响。五四时期的童话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目的与途径。一是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的童话”。二是从教育学、儿童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适用的“教育的童话”。第三种研究途径是探讨“童话体的小说”,“五四”时期称其为“文学的童话”。如王尔德、孟代、爱罗先河的某些童话即是。
6、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这也是“五四”时期的事。有茅盾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寓言集《中国寓言初编》。
7、茅盾的童话与叶圣陶的童话堪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
第四章: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
1、《文学研究会宣言》的起草者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的重要文章《儿童的文学》。1921年3月,另一位发起者叶圣陶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章《文艺谈》中,多次谈到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922年7月,文学研究会的两位中心人物茅盾与郑振铎应邀去浙江宁波暑假教师讲习所讲学,郑振铎讲演了《儿童文学的教授法》。同年1至4月,赵景深与周作人以书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展开了一场童话讨论。
2、赵景深:《童话论集》与《童话概论》。
3、1922年《儿童世界》创刊。
1922年1月,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现代文坛。《小说月报》一贯重视儿童文学,念念不忘为孩子们提供“精美的营养料”。1923年,《小说月报》为孩子们开辟了“儿童文学”专栏。大晴天霹雳刊载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重视发表儿童生活题材的创作作品,注重介绍海外儿童文学信息资料,不忘给儿童们提供席位。
第五章“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左翼潮汐与”“革命范式”
1、综观3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其突出现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儿童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二是张天翼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等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的第二座童话高峰;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社会思潮而出现的科学文艺热,促进了科学文艺创作的发展。
2、1931年3月5日,上海《申报》发表了何键《咨请教育部改良学校课程》一文,全面否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何键“咨请”,竟下令查禁“鸟言兽语”类童话,以及左翼儿童读物。以何键的咨文为引线在儿童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和倒退现象立即遭到了鲁迅以及吴研因、陈鹤琴等一批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反击。
3、1930年前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功能的选择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右翼势力试图让儿童文学“羽翼传经”重开历史倒车的逆流遭到了批判,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现代精神与艺术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另一方面,左翼文坛从阶段斗争、民族振兴的角度出发,要求儿童文学与整个左翼文学一样注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如郭沫若的中篇政治童话《一只手》
1、左翼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始终紧贴着中国现实的地面动作,直接切入社会生活题材的少儿小说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少儿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在风雨岁月中托儿所的苦难儿童,一是在革命洪流里成长的红色少年。前者如洪灵菲的《女孩》、草明的《小玲妹》等,后者如冯铿的小说《小阿强》、胡也频的《黑骨头》等。
2、30年代是继“五四”以后,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译介重点逐步倾向苏联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如鲁迅翻译的俄国《爱罗先珂童话集》和办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中篇儿童小说《表》。
3、茅盾先后发表了《连环图画小说》(1932)、《孩子们要求新鲜》、《论儿童读物》、《对于(小学生文库)的意见》(1933)、《关于“儿童文学”》》、《读安徒生》(1935)、《再谈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苏联》(1936)等重要文章。1936年茅盾接连写了《少年印刷工》、《大鼻子的故事》、《儿子开会去了》等作品。
4、叶圣陶的童话他们可分为两个时期:1921年年底至1922年上半年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为《稻草人》出版,此为第一期;自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为第二期,续集为《古代英雄的石像》。
5、张天翼的长期童话《大林和小林》(1932)、《秃秃大王》(1933)、《金鸭帝国》(1933)与中篇儿童小说《奇怪的地方》(1936)等。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6、30年代的科学文艺创作受到了整个儿童文学发展思潮的影响,在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同时,还比较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有的甚至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倾向。如高士其、董纯才的创作。高士其的作品结集为《我们的抗敌英雄》(1935)、《细菌与人》(1936)、《菌儿自传》(1941)。董纯才参与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还写了一系列科学文艺作品,以科学童话《凤蝶外传》、《狐狸夫妇历险记》等较为成功。
第六章战争年代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
1、以抗战为题材或抗战为背景的创作,如茅盾的小说《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张天翼的童话《金鸭帝国》、舒群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丁玲的儿童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陈伯吹:《阿丽丝小姐》
2、描写抗战大时代中小英雄的成长,歌颂未来一代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和形成,是整个抗战救亡时期儿童文学的基本主题。老舍的《小木头人》
3、抗战时期,儿童剧的创作演出与儿童剧团的组建,是突出的现象。各地儿童剧团演出的剧作主要有《帮助咱们游击队》、《捉汉奸》《仁丹胡子》《古庙钟声》。
4、根据地(抗战后期称解放区)的儿童文学承续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江西苏区“红色儿歌”的革命传统,在延安的土壤里,又直接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和陕北民间文艺的浸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昂扬的生命活力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5、儿童诗创作在根据地儿童文学中显得较为活跃,延安的刘御、田间、萧三、韩作黎、贺敬之、柯岗等都写过精彩诗章。儿童诗:阮章竞的《牧羊儿》、方明的《歌唱小二放牛郎》。童话寓言:严文井的《四季的风》、《胆小的青蛙》。小说创作:孙犁的《一天的工作》、秦兆阳的《小英雄黑旦子》周旦复的《小英雄》、华山的《鸡毛信》。峻青的《小侦察员》和管桦的《雨来没有死》。
第七章: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
1、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在“五四”以前已相当密切。远在明朝天启五年,我国就出版了第一种伊索寓言的中译本《况义》。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新学的传入与“开发民智”的急需,我国文坛译风大开,出现了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
2、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发表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王尔德、爱罗先河童话、拉 封丹、克雷洛夫寓言、《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爱的教育》、《鹅妈妈的故事》等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源源涌入。
3、输入火种:新的内容与题材
(一)暴露社会罪恶,描写“血与泪的人生”,同情下层人民及其少年儿童的不幸与苦难,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密切相关。如包蕾的儿童剧《雪夜梦》就是受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响而写成的,茅盾的《少年印刷工》、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受到了苏联班台莱耶夫的反映流浪儿新旧两种生活的儿童小说《表》的影响。
(二)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斗争,激励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与革命精神,这是现代儿童文学又一方面的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苏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歌颂真善美,鼓吹精神文明,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美的教育,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大重要内容。这方面也曾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广泛影响。“五四”时代不少热心儿童文学的作家都曾受到过泰戈尔作品(《新月集》)的影响。郭沫若写出了《新月》、〈晴朝〉、〈天上的街市〉等富于童心美的儿童诗。叶圣陶的早期童话〈小白船〉、〈芳儿的梦〉,许地山的〈落花山〉,陈伯吹的小说〈学校生活记〉,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都 可以看到“爱的教育”的思想闪光。
4、文体革新:横的借鉴与纵的传承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文学样式方面学习、借鉴外国儿童文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向外国儿童文学“引进”,这有艺术童话、儿童戏剧和科学文艺。(2)参照外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对已有的中国儿童旧文体加以更新改造,这有儿童小说与儿童诗。(3)受外国儿童文学的启发,将古老的传统文体发掘出来,移植到儿童文学园地。这就是寓言。
5、观念转变:心理学与本位论的影响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实践方面也受到过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传统“儿童观”的误区,加快现代儿童文学的文体成熟与现代性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下编 一九四九年以后
一、俄苏儿童文学:50年代的强势影响
1、从文学史考察,前苏联儿童文学成就的96%以上是由俄罗期作家所建立的。将前苏联儿童文学与俄罗期儿童文学,统称为“俄苏儿童文学”。
2、在俄苏儿童文学创作中,以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少年儿童小说取得的成就最大。盖达尔、尼 诺索夫、阿列克辛是三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60年代后的重要小说作家则有阿列克赛耶夫、巴鲁兹金、热列 兹尼科夫、雷巴科夫、李哈诺夫、波戈廷等。“人与自然”一向是俄苏儿童文学的传统内容,也是出版量最大最稳定的少儿读物。俄苏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与幼儿文学创作也有相当成就,普希金、马雅可夫期基、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等都为孩子们写过优秀的诗歌。相对而言,俄苏童话创作比较薄弱,但70、80年代,由于摈弃左倾思想,童话创作生产力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俄苏文学被广泛译介进来,如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比安基的《森林报》,卡塔耶夫的少年小说《团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在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翻译了一部苏联儿童文学从十月革命胜利到90年代的新作,结集为《苏联时期儿童文学精选》。
4、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曾深受“苏式文论”的影响。在儿童文学理论也一样。50年代,我国出版了15种左右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如密德魏杰娃编的《高尔基论儿童文学》、柯恩德的《苏联儿童文学论文集》(第一集)格列奇会尼科娃的《苏联儿童文学》。
5、俄苏儿童文学忠实于由别林斯基建立起来的,后经高尔基、盖达文等完美的传统。构成俄苏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四大基本话语——坚持儿童文学的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原则;主张文作品应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世大的艺术感染力”,用艺术的儿量去“撬动少年儿童心理上的巨石”;张扬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观念与理论框架,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内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尺度。
二、西方儿童文学:全球意识中的东西对话
1、进入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而且期翻译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对中国儿童文学影响之深,远胜于“五四“前后与2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综观这次热潮的译介与传播,影响状况,可以看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这种趋势中国儿童文学从“以俄为师“的一元模式中走了出来,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学格局。、系统化表现在:对某一文体、某一地区、革一经典作家作品的系统性翻译,以求成龙配套,形成系列,如叶君健重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序列化是指有意识有计划投入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工程的整体建设,分门别类,协同互补,除了翻译作品,又有外国儿童文学资料工具书、西文儿童文学史、西文儿童文学研究专著的编撰出版。
第二、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文学的创新精神。考察80、90年代中外儿童文学的译介、交流,最引人瞩目而且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产生实质性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类作品:
一是有关体现现代世界教育潮所倡扬的“学会做人”的理念,充分肯定具有创造性思维和鲜明个性的少儿形象的作品,这主要是少儿小说、童话等叙事性文学。比如塞林格描写“一个年轻孩子浪迹在不太友好的成人世界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问题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女作家S。E。辛顿塑造的虽有过失却从烈火中救出几个孩子的现实少年英雄小说〈世外顽童〉瑞典林格伦的童话、小说《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小飞人》三部曲、《淘气包艾米尔》三部曲与《疯丫头玛迪琴》等,被译介到中国。林格伦作品中的独特的反传统少儿形象,充分的游戏精神与热闹风格、深刻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写作姿态以及大胆的童话文体改革等,曾带给80年代中国儿童文坛旋风般的影响。“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的走红,“热闹型”童话的迅速崛起,游戏精神美学旗帜的高扬,都与林格伦进入中国直接相关。
第二类是有关体现现代科技创新,以人类科技文明与无边烛照未来一代精神天地的作品,这就是科幻小说。20世纪30至60年代为黄金时期,涌现出如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英国阿瑟。C。克拉克等一大批优秀作家。60、70年代是西文科科幻的“新浪潮时期”,英国人米切尔。莫考克发起了一场刻意示新、将科幻融入主流文学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抛弃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由通俗向文学过靠拢,进而进入严肃文学领域。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文科幻进入回归传统的“塞伯朋克时期”,呼唤科幻小说从“新浪潮”回归传统回到人们熟悉的高科技场景。科幻小说的译介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50年代渐成气候,60、70年代因“文革”等原因被近停顿,80、90年代勃然而兴,成为翻译界、出版界的突出现象和兴奋点。1990年至1995年,福建少儿出版社推出一辑《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1997年又推出了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詹姆斯。冈恩主编的4卷本《科幻之路》。中国当代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学文艺创作呈现出时断时续的马鞍形特点。50至60年代初发展势头较好,除高士其、顾均正等老一代作家外,还涌现出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于止、萧建亭、鄂华、鲁克等一支富有生机的中青年创作队伍,但以后开始滑坡,1964、1965两年作品近乎绝迹,而接下去的十年“文革”则是一段安全荒芜的岁月。在70年代末迎接“科学的奏”的时代精神鼓舞下,科学文艺创作也迎来了前年未有的高潮。郑文光、童恩正、刘光诗、萧建亨等老将以及叶永烈、吴贮存器、尤异、金涛、魏雅华等新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但从1982年以后由于科幻小说自身和来自非文学的因素等多种原因却跌入了低谷。叶永烈认为衷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科学界的压力,他们不理解科幻文学,却以科学论文的眼光来挑剔科幻小说。一些文章指责我们的科幻创作是伪科学业。他们搞不清科学幻想小说与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并且许多人为的因素制约了科幻小说的发展。一直到90年代末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倡,这才有所起色。90年代后半期与世纪之交的科幻小说创作明显受到西文新科幻的影响。一是在题材上,几乎与西文亦步亦趋,着力表现现代高科技影响下的人间百态,以及有关电脑网络、生物克隆、处星人探寻、未来世界预测等内容。二是在表现手法与文化观念上,同样也有与西文科幻相类似的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现代科技的最高成果和预期结果,来展现人类未来生活画卷的”未来世界型“的作品,二是以眼前的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观照历史,去对未来的社会格局作出种种预测,并以此来幻想、建构未来社会的“政治寓言》作品。
第三类是有关体现人类面对的共同自下而上困境与拯救,传导守护地球家园,增进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作品,这主要是与环保、生态、动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读物。
三、双向互动: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1、随着西文儿童文学译介的深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由此拓宽了视野,激起了变革的勇气智慧。首先引起浓厚兴趣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儿童心理学理论。汤锐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完成了《比较儿童文学初探》的研究。刘绪源有创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就是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
2、80、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也努力从事自身文学观念的更新与建构,而且站在本体文化与全球意识的立场上,审视着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评析研究,比较对话,在世界儿童文坛发出来自东方的声音。第一部力图系统评述世界儿童文学优长得失的专书,是由韦苇编著的《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以后又写了〈外国童话史〉、〈西文儿童文学史〉。此外还有马力白匀〈世界童话史〉吴秋林的〈世办寓言史〉陈蒲清的〈世界寓言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