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选修目录
『壹』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名著目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关于它的来历,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九歌》图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 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再结合《离骚》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误倒(闻一多《楚辞校补》)。 《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九辩》是《楚辞》篇名。王逸定为宋玉作。明代焦《焦氏笔乘》、清代牟庭相《楚辞述芳》及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均以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云云,则不确。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关于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贰』 高中课本《语文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2.《水浒传》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4.《聊斋志异》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5.“三言” 6.《红楼梦》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7.《儒林外史》 8.《官场现形记》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9.《家》 10.《白鹿原》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 12.《长恨歌》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13.《小二黑结婚》 14.《平凡的世界》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16.《骆驼祥子》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7.《红旗谱》 18.《红高粱》
『叁』 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目录
先秦部分
先秦文学概况
诗经 氓
君子于役
将仲子
硕鼠
蒹葭
届原 湘夫人
国殇
哀郢
离骚
左传 晋楚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
论语 侍坐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 非攻(上)
庄子 逍遥游
荀子 劝学篇
韩非难一
秦汉部分
秦汉文学概况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上)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项羽本纪
魏公子列传
班固苏武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陌上桑
平陵东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
西北有高楼
魏晋南北朝部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曹植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并序)
吁嗟篇
洛神赋
诸葛亮出师表
李密陈情表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节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
刘琨重蹭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
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荆轲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归去来兮辞(并序)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谢灵运登池上楼
刘义庆《世说斫语》二则(过江诸人)(子猷访戴)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对案不能食)
代东武吟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丘迟与陈伯之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郦道元三峡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
障远)
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西洲曲
北朝民歌木兰诗
敕勒歌
唐五代部分
唐五代文学概况
王勃适杜少府之任蜀川
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感遇(兰若生春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渭川田家
终南山
山居秋暝
观猎
送元二使安西
鹿柴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出塞
闺怨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燕歌行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儿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蜀道难
古风{大车扬飞尘)
将进酒
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望天门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新婚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
登高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滁川西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孟郊游子吟
韩愈山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杂说(四)
师说
祭十二郎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张中丞传后叙
进学解
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登柳洲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江雪
捕蛇者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石潭记
段太尉逸事状
种柯邪橐驼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石头城
乌衣巷
酣乐天扬州韧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轻肥
长恨歌
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
元稹连昌宫词
李贺老夫采玉歌
雁门太守行
李凭箜篌引
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
泊秦淮
早雁
阿房宫赋
李商隐安定城楼
无题(相见时堆别亦难)
马嵬
锦瑟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陆龟蒙野庙碑
聂夷中伤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
李朝威柳毅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冯延巳谒全门(风乍起)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
『肆』 中国武侠小说史的书籍目录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序
原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侠的起源
二、侠与盗
三、武侠小说的演变
四、小说“武功”
五、武侠小说的新派与旧派
六、武侠小说与民族文化心理
七、侠士、武士、骑士文化异同及其文学比较
八、武侠小说的定名和范围
第二章 武侠小说的雏形期
一、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的影响
二、最早的一篇武侠小说:《燕丹子》
三、魏晋小说中诡奇怪诞的侠客
第三章 武侠小说的成熟期
一、唐代武侠小说的繁荣
二、唐代武侠小说的内容
三、唐代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
四、唐代武侠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五、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 明代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的内容
(二)明代白话短篇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二、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及《剑侠传》
第五章 武侠小说史上的里程碑《水浒传》
一、《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的侠盗意识
二、 《水浒传》与《史记瞄侠列传》
三、梁山上的“盗气”
四、水浒英雄的行侠特征
五、真实而传奇的武侠世界
六、侠的悲剧结局
七、《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章 武侠小说的盛行期
一、明末至晚清武侠小说总论
(一)社会环境的状况为武侠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二)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促使武侠小说兴盛
(三)武术的空前极盛成为武侠小说急剧发展的重要动因
二、承《水浒传》余绪的“忠义盗侠”小说
《禅真逸史》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 《荡寇志》 《绿牡丹全传》
三、武侠公案小说
《施公案》 《忠烈侠义传》 《圣朝鼎盛万年清》 四、幻想剑仙小说 《济公全传》 《七剑十三侠》
五、儿女英雄小说
《侠义风月传》 《三门街》 《儿女英雄传》
六、文言短篇武侠小说和《续剑侠传》
第七章 武侠小说的狂潮期(1911~1949)
一、民国年间武侠小说总论
二、武坛两巨子“南向北赵”
《江湖奇侠传》 《近代侠义英雄传》 《奇侠精忠传》
三、武坛三健将: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
《四海群龙记》 《荒江女侠》 《碧血丹心》三部曲
四、奇幻绝伦的“剑仙”李寿民
《蜀山剑侠传》
五、凄绝哀婉的“情侠”王度庐
《鹤惊昆仑》 《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 《卧虎藏龙》 《铁骑银瓶》 《燕市侠伶》
六、“技击派”大家白羽、郑证因
《十二金钱镖》 《偷拳》 《鹰爪王》
七、采撷众长、自立门户的朱贞木
《七杀碑》 《虎啸龙吟》 《罗刹夫人》
第八章 推陈出新的海外新派武侠小说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总论
(一)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展概况
(二)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兴起的原因
(三)对海外新派武侠小说的总体评价
二、武林长者梁羽生
《萍踪侠影录》 《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
三、武林盟主金庸
(一)武功的不同凡响
(二)现实的深入思考
(三)人物的立意与创新
(四)价值取向与技巧运用
(五)庄谐参伍的独特风格
四、江湖剑客:卧龙生与司马翎
《天香飙》 《剑海鹰扬》
五、武林怪杰古龙
《楚留香传奇》 《七种武器》 《多情剑客无情剑》
六、江湖闯将:温瑞安、黄易 《刀丛里的诗》 《寻秦记》
第九章 生机无限的大陆新派武侠小说
一、大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总论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一阶段 (1980年至90年代中期)
冯骥才:《神鞭》
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 《总统与大侠》
残墨:《神州擂》 《追魂箫与无形剑》
(二)大陆武侠小说复兴第二阶段 (90年代末期至2022年底)
萧鼎:《诛仙》 凤歌:《昆仑》
沧月:《剑歌》 步非烟:《武林客栈?蛊神劫》
小椴:《杯雪?夜雨打金荷》
杨叛:《死香煞》
小非:《三姑娘的剑》
司马嘶风:《我是刀神》
后 记
『伍』 求中国古代失传的书的目录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古的文献,春秋时还在。
连山、归藏 三易中失传的两易,今只存周易。
今文尚书诸篇。
乐经 孔子传下的六经之一。
夏侯阳算经,算经十书之一。
山海图经,图的部分失传,唯存经文。
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 许慎著作。
石氏星经 战国天文学著作,汉朝后失传。
法经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的法典。
剑经 明朝将领俞大猷所编。
随便想到的几本,肯定不全,供楼主稍作参考。如还能想到再来补充。
『陆』 中国古代文学史书目推荐
这是我们老师推荐的《毛诗序》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柏杨《中国人史纲》
孔颖达《毛诗正义》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
如果还有精力就研究一下以下的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83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柒』 寻找能够列出古代书籍的目录。先拜谢了~
http://www..com/search/guoxue/dir/fenlei.html